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董卿朗讀者遇見觀後感

董卿朗讀者遇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導語:隨着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在春節期間的異軍突起,央視當家主持人董卿也瞬間成爲衆多國人的新女神。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董卿朗讀者遇見觀後感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1】

董卿和馬東一樣,是個聰明的媒體人。馬東做《奇葩說》,雖然打着奇葩非主流的稱號,但是本質和內涵還是正確說話的技巧和發現生活中更多閃光點,所以《奇葩說》的火爆絕非偶然,因爲它觸到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而董卿似乎也摸到了門道,《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讓更多人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再加上《見字如面》的加持,熒屏上又開始刮來一陣清風。

在這種情況下,《朗讀者》應運而生。

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我覺得最明智的地方在於沒有把視線只侷限在名人身上,而是涵蓋了各個行業,發掘出了更多震撼人心的故事,比如這一期當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女醫生蔣勵、鮮花山谷夫婦、還有翻譯家許淵衝先生。尤其是許先生,當他講到林徽因的故事的時候痛哭流涕,我也不禁淚目,似乎在他那飽含深情地語言之後,也能感受到當時那種熾烈的情感。

所以,光朗讀是不夠的,朗讀只能夠讓我們知道原來還有這篇文章,喚起一些文學的情懷,更重要的還是故事的分享,因爲每一段故事的背後,告訴我們的都是銘記與感恩。

是的,現在太缺少這銘記和感恩了,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步子也邁得越來越大,不經意間總會錯過很多可貴的美好,忘掉很多讓自己感動的瞬間,而《朗讀者》的出現就是告訴我們,這些你不經意間錯過的東西,可能纔是你人生最大的價值所在。

就像許先生說的,生命價值的衡量標準不是在於你過了多少天,而是在於你記住了多少天,這句話仔細品味,真的很動人。

看到接下來《朗讀者》將要邀請的嘉賓,有斯琴高娃、蔣雯麗、王學圻這樣的資深演員,有劉震雲、鄭淵潔這樣的著名作家,可能還有很多文體界的知名人士,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人走上這個舞臺,就像《奇葩說》是很多和這個主流社會有些格格不入的'人的發聲場所一樣,《朗讀者》同樣可以讓這些平凡而又了不起的人站上這個舞臺,說出他們的故事,我想這會是這檔節目最大的創新與突破。

最後說一下文化類節目重新迴歸大衆視野的問題,距《百家講壇》的火爆正好十年了,十年前是國學熱,十年後是文學熱,這樣的文化情感迴歸終究是一件好事情。很多人說《奇葩說》可以火恰恰印證了現在很多人不能好好說話,而《朗讀者》火爆也是說明中國人對於文學的熱情已經大大地消減,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中國終究是一個以文載道的國家,文是這個國家的根本,多一些這樣節目的出現,可能會把我們從浮躁消極的心態中拉出來,多關注一些文學的珍貴性以及生活的美好,我們應該持積極的態度,而不是貶斥與打壓類似節目的興起。

《朗讀者》畢竟只出了一期,雖然開局很驚豔,但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節目組勿忘初心,繼續呈現出更多好的感動的故事與我們分享。

以上。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2】

自從大學畢業到日本留學之後,就開始更加關注國內的電影電視劇和綜藝。記得14年的時候跑男剛剛引進的時候,真人秀節目就陸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一個又一個。當觀衆對真人秀產生審美疲勞時,《奇葩說》一類的現象級網綜應運而生。當真人秀做爛、網綜快餐化之時,《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這樣主打情懷、文化的節目又慢慢地火了起來。

有人說中國人在跟風、抄襲、模(shan)仿(zhai)方面世界第一。我確實承認。但其實縱觀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其實都有類似的發展過程。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在“人”。一個社會如果所有人都在隨地亂扔垃圾,那麼會把飲料瓶扔到垃圾桶裏的就是少數,而這個社會也自然會定爲“隨地亂扔垃圾的社會”。同樣的,如果一個國家的熒幕上被製作粗糙、低劣媚俗的娛樂產品霸屏的時候,是否也會代表着這個國家的國民就是一個這種文化素養的人呢?我想說出來這句話會有很多憤青們來罵我。不過來吧,最近我很閒。撕撕更健康哈哈。

看到有些評論會說這個節目“看起來像朗讀版的藝術人生”“動情不自然”之類的話。確實,每一個節目和作品都不可能滿足每一個的口味,也確實,這個節目可能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是在製作層面上,或者說是技術層面上的事情,而這些永遠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部分。讓我感動的是,我終於在如此浮躁的大環境下看到了一個努力在做關於“人”本身的節目。

第一期節目的整體觀感確實並非完美。從嘉賓朗讀的水平到節目的節奏,多少都有些差強人意。但我看到的是一個電視節目對普通人濃濃的誠意;是一個媒體對大衆的責任;是對一個主持人初次轉型製作人的尊重。整個節目能看到他想向大衆傳遞“朗讀”這樣一個概念,更深層的看,也是對閱讀,讀書習慣養成的一個普及。而一個節目只能代表一羣人的想法,但是當三兩個這樣的節目出現的時候,能否代表着我們大衆的審美已經開始朝着更深一個層次發展了呢?我不敢肯定,但至少我看到了這樣一羣努力的人,做着最迴歸“人”本身的都東西。

不過真人秀、網綜的曇花一現有如前車之鑑,不知道剛剛興起的這些文化節目又是否能堅持住初心,誰都說不好。不過比起來這些沒營養的快餐,我寧願被安利這樣所謂的“雞湯”節目。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3】

其實是在喜馬拉雅上聽的節目,所以不能說看過,只能說聽過吧(笑)。不過這檔節目既然名叫朗讀者,自然是以聲音爲準,在寂靜的夜晚裏靜靜地聽,反而更有感覺。

先說對於節目的定位吧,我向來是很欣賞央視做的正統綜藝(姑且這麼稱呼吧)的,譬如詩詞大會成語大會聽寫大會,不過這類大會多以文學爲主,而朗讀者呢,朗讀是修飾語,者是中心語,更關注嘉賓本身的故事,聽來也是別有感觸。

第一個聽到的是無國界醫生蔣勵的朗讀,她在戰火紛飛的阿富汗做志願服務了三個月,接生了上千多個孩子,平均每天要接生四十多個,這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讓我想起了央視那位在伊拉克在巴西做採訪的那位年輕又勇敢的記者。又聽到她說,阿富汗的孕產婦死亡率是中國的20多倍,作爲一個醫生,她的內心不允許她視而不見;這當然是一種大愛情懷,當然是一種醫者父母心,但又總覺得,在那樣的戰亂中,即使順利生產,又有多少能平安長大呢?如今窗外大雪紛飛,室內暖意融融,看着這萬家燈火,有一種小小的幸福。

聽到的第二位朗讀者是濮存昕,讀的是老舍的《宗月大師》,這個人改變了老舍的一生。濮存昕一上臺的時候,董卿問他,你生命中有沒有這樣的一個人呢?濮存昕說,他小時候被人叫做“濮瘸子”,是一位叫榮國威的大夫治好了他,也許只他是那位大夫衆多病人中的一個,但卻完全改變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由此他也投身公益事業,也幫助了許多人。然後聽到董卿說:記住那些幫助你的人,不要以爲那是理所應當;關注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不要覺得那是莫不關己。非常棒的迴應啊!

然後,就聽到了濮存昕朗讀的《宗月大師》的片段。不愧是實力派的話劇演員,音色醇厚吐字清楚,配上老舍的文字,真是一種享受。說起老舍,從前不覺得他怎麼樣,感覺文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不夠華麗優美,而今才知道,能用簡單樸實的文字,傳神的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情。忽然就想去找找他的文章來讀一讀了,仔細算起來,除了那些快閱讀的網絡小說,正正經經地看一本書,看一本好書,也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事了。不是沒有書,紙質的買了不少KINDLE上也存了不少,不是沒有時間,每天晚上都有大把的閒暇時間,但就是不想看,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不想,提不起興趣來。有句話說,三日不讀書,便得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想想如今與人聊天,除了枯燥的工作交流膚淺的娛樂新聞,竟找不到絲毫別的話題,也是一種悲哀!

好在如今也爲時不晚,而在久不讀書的今天,聽到這樣一檔與閱讀的節目,忽然就增添了幾分動力,想去看看老舍,看看林語堂,看看魯迅,給心靈除除草,播下一顆知識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