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站在不同角度的看問題的觀後感

站在不同角度的看問題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篇一:讀《站在公司的角度考慮問題》有感

站在不同角度的看問題的觀後感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堅持幾個月寫通訊稿,聽講堂,讓我愛上了讀書,喜歡上了寫作。讀書讓我浮躁的心沉靜下來,讓我莽撞的性格沉穩了許多,它帶給我許多快樂,讓我明白很多道理,也給予了我很多啓發。最近翻閱了《站在公司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自己進步慢的原因正出在對待工作的心態上,不是沒努力付出,而是沒有強化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每個公司可能都會有這樣一句理念:我靠公司生存,公司靠我發展。可是,又有幾個人深刻認知了這一點呢?

這本書就是以客觀的角度,樸實的道理和貼近現實的案例爲我們論述了:“公司如鍋,個人似碗,鍋裏有碗裏纔會有”的道理。

對此,我有了自己思想上的轉變。首先,我們應把公司,企業當成自己的家,對其有歸屬感,樹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識---爲公司就是爲自己。可能周圍有部分人都會有一種渾水摸魚,混日子,反正那麼多工人,沒必要太上心的心態。但後來幾次聽到外面的朋友評價自己的公司效益和前景,驕傲自豪,緣於別人的稱讚和羨慕,想出來辯駁,又因別人說道公司的不好。仔細想想,原來自己與公司是一體的,這就體現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

其次,我們每個人都應是雙重身份---既是員工,又是老闆。俗話說: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不想當領導的員工也不是好員工。站在老闆的角度,公司就是自己的事業,對工作負責就是最自己負責。把公司當家,你纔會是主人!

之前也抱怨過工作時間,工作環境,不滿過工資待遇,但讀完這本書,讓我有點自慚形穢。如果換位思考,也許我真的不夠合格。如果我們每個員工都可以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爲自己打工,主動執行,積極工作,像珍惜自己的錢包一樣珍惜公司的財產,用最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我們的企業不就有了進步的節奏嗎?只有我們和企業,公司一起不斷成長,我們的薪酬才自然會水漲船高。

工作本來就是每個人一生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不但是養家餬口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應當正確看待自己的工作。

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先生曾說過:“如果只把工作當做一件差事,一項任務,或是隻將眼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麼即使是從事自己最喜歡的工作,也依然無法持久的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和激情。但如果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看待,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的確如此,我們的周遭第一類情況的大有人在,把工作當成一種謀生手段,甚至自嘲,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從而因爲工作壓力大,待遇不公,升遷無望等問題生出諸多怨言,工作態度也變得消極,被動----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遇事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到最後工作便成了自己最沉重的負擔。

篇二:讀後感 從文化欣賞的角度看高適的《別董大》

盛唐時期,詩壇出現了一種了重要的詩體──反映邊塞主題的邊塞詩,這種詩體給詩壇帶來了一種新的氣象,表現出盛唐文人一種新的審美標準,反映出盛唐使人不同於其他時代詩人新的特質。

這時起邊塞詩人的著名代表之一就有我們很熟悉的高適,他的邊塞詩我們並不陌生,現就其著名的《別董大》進行分析: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全詩意境悠遠,讀完我們就能感受到其意境的開闊,蘊意的悠遠。誰說不是呢,前兩句詩“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雲好像也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也淡然失色,好像落日餘暉;大雪也旁若無人般地下着,羣雁則排着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一副淒涼而又壯闊的景象。

“雲”“雪”點出了環境的空曠寂寥,毫無生氣,本來說這樣空曠的原野有大雁的點綴能給人帶來一丁點的安慰,但是這些大雁卻也不能永遠呆在這個茫茫雪原中,它們要離去,到溫暖的南方去,空曠無聲的雪海帶上大雁的幾聲鳴叫顯得更加寂靜。“千里送君,終有一別”,點出了詩人此刻的心情。

乍一看,我們還覺得這首詩寫得很悲,而且十分消極。雖有朋友的陪伴,但卻面臨離別的憂愁,只留下無限的空寂,昏沉沉的環境壓得人透不過氣來,詩人這是在爲朋友的前途擔憂,也是在爲自己的未來堪憂。可是仔細一體味詩人的心境,我們就會發現裏面其實孕育了一種希望,的確,冬天過後,春天就不遠了,一切都在默默生長着。還有那羣雁,它們還是會回來的,生命在無聲無息地成長壯大。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勸慰朋友,以一種十分積極的與其激勵着朋友,話語響亮有力,慰藉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希望朋友能夠努力奮鬥,一定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尤其是“誰人不識君”這句詩,更加體現出一種真誠祝願朋友的決心。 詩人寫這首詩不僅是爲朋友寫的,更加表現出了自己的心境,朋友走了,自己也就孤獨地呆在這個寂寞的邊塞,沒有朋友的相伴,但是他自己仍然相信,天下一定會有自己的知音,一定會有人聽得懂自己的琴聲。

高適的這首詩,讓人看了覺得一目瞭然,並且有時也會使人產生共鳴,送友是很多人都可能接觸的問題,他的那種思想也許也在很多人心中產生過,雖然不能知道分別以後的事,但是人們的想法卻又是那麼相近,也許因爲同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 可是雖然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如果沒有盛唐時期那種社會環境,也是不能寫出那種詩情的。他脫離了齊樑宮體詩的那種柔弱的脂粉氣;沒有陶淵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清新脫俗;也仍然沒有王孟山水田園所獨有的興致。他具有的是他自己的特色,那個時代的特色。的確,盛唐時期,國力強盛,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投筆從戎,轉向邊塞,使邊塞詩極爲興盛,文人們也有那種爲國爲家的情操,他們希望在邊塞上展示自己的抱負,表現自己的才華。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那麼如意,高適的早年就不是很如意,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的性格使他空有才華而不得用。但是他卻不悲觀,他對自己有信心,確切地說,是對這個社會有信心。正是因爲他的心境,才使他寫出了這樣一首詩,讓千百人傳唱。

詩人的豪邁和滿腔熱情在今天已化成一首首流傳千古的絕唱,通過這些詩我們還能感受到詩人的心境,還能觸摸到盛唐邊塞詩的靈魂。一曲終了,帶給我們的是無邊的想象,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感受先輩的詩情,何嘗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呢?

篇三:觀察世界的角度----讀《觀看之道》有感

約翰伯格的這本《觀看之道》圖文並茂,易於理解。讀的很快,但是讀完了之後,仔細回想,才感到這本書裏所蘊含的東西,不只是它字面上描述的東西,有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進一步挖掘。

爲什麼會關注一樣東西,關注這一樣東西時又是秉承這什麼樣的態度?約翰伯格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受知識和信仰的影響。”中世紀的人們,認爲地獄是真實存在的實體,那麼他們眼中的火的視覺含義一定與我們眼中的有所不同。可是他們對地獄的理解既同他們的灼痛體驗有關,更與火焰燃燒化爲灰燼的景象有關。再舉一個例子,古人常說“情人眼裏出西施”,無論對方的相貌如何,情人看對方的眼神都必然是含情脈脈的。此刻千言萬語,相互擁抱都不足以表達對彼此的愛意,唯有眷戀纏綿,方能接近這種心情。

另外,在這本書中,約翰伯格提到“自己看待對方的方式,可以進一步得到對自己的看法。”一套唐三彩,在現當代的人眼裏,可能是代表藝術,可能是代表收藏,精緻的花紋,絢麗的色彩,都很討人喜愛。可是在古人眼裏,它卻是祭祀的用品,代表着死亡。說起油畫,我們會想到風景,想到裸女,想到聖母,想到宗教,在古代歐洲的裸像藝術中,收藏者和觀賞者通常是男性,所以作畫的對象往往是女性,這其中蘊含着深深的不平等的性別歧視,然而今天對着時代的發展,女權主義的興起,這種現象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說到這裏,我不由的想起蘇軾和黃庭堅的那個牛糞與佛的故事,你是怎樣看待世界的,實際上你也是怎樣看待自己的。

約翰伯格還在這本書中談到廣告,廣告給人們的許諾是一種可能達到的東西。人們的理想與現實往往或多或少的存在差異,這時,廣告將誒利用了這個現實與理想 的落差,利用這種心理,提供了貌似可以消除這種差異的方法,用什麼的產品可以祛痘,用什麼樣的產品可以讓皮膚變好,用什麼樣的產品可以長高,用什麼樣的產品可以使視力回升,用什麼樣的產品可以讓學習成績提高……你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於是在自身心理的驅使下,有時,我們可能會讓廣告趁虛而入。至於,廣告的那個效果能否實現,消費者和開發商都不會十分關心。重要的是廣告給後者提供了虛幻的實現夢想的途徑,給前者提供了賺取利益的手段。正如書中所說“整個世界成了廣告給予人們美好生活承諾的一個舞臺”。

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想莫過於此,一切規則都莫過於讓人們朝着更合理更美好的方向發展,規則的背後是對人的尊重理解和感激。照片、攝影、畫作,不是佔有,不是權利,而是觀察這個世界的一個方法,一種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