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豐子愷漫畫展觀後感

豐子愷漫畫展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導語:豐子愷者,本名豐潤,字子愷,浙江崇德石門灣人也。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豐子愷漫畫展觀後感。歡迎閱讀!謝謝!

豐子愷漫畫展觀後感

  篇一、豐子愷漫畫展觀後感

美術館有豐子愷的漫畫展,帶着馬程程兩次觀賞,豐子愷老先生一向爲人所尊重,畫作簡練,意趣深厚,渾然天成,回味無窮。

稍有所體會,從一個外行的角度進行幾點體會說明,有體會總比沒有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就是這麼一點點來得。

一是,有遠有近,這樣的話,畫作就有了層次感,近處有樹木,遠處有大山,感覺畫面更加豐富充實。

二是,有高有低,這樣的話,畫作就有了立體感,不僅僅是平面的了,如馬兒拴在楊柳樹上,朋友在樓上小酌。

三是,有動有靜,這樣的話,畫作就有了生動感,畫作不僅僅是靜態的,感覺活潑的,甚至是活了,如春日,楊柳枝梢浮動水面。

四是,有主有次,這樣的話,畫作就有了整體感,不僅僅是孤立的,而是一個完整的畫面,有一個全景,總感覺能夠置身其中,如一葉落知天下秋,飄落的葉子是主角,而遠處的房子這是輔助的。

五是,有虛有實,這樣的話,畫作就有了厚重感,不侷限於畫作展示之境,也讓人聯想到了畫作之外的景色,意味無窮,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有頭有尾】碗中盛有一魚,然不見其身,只露頭尾。形象直觀鮮明而寓意深刻,觀之耐人尋味。顯然豐先生在以實寓虛,說教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爲人處事的準則。

此外,豐子愷先生的畫作裏面有幾個事情出現較多,一是,喝酒,三五個人相約小酌,說明這是一個慎重友情的人;二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較多,當然是出生江南山清水秀之地,更是有一片天人和諧之境,老先生天真爛漫;三是,春天多,春天萬物生長,一片欣欣向榮景象,老先生充滿生命的熱情;四是,畫作中多有小孩子,說明老先生是留戀家庭的人,重感情重親情。豐子愷先生的兒童漫畫妙趣橫生,天真可愛。他認爲兒童纔是真正的人,一悲一喜真實自然。他常常從兒童生活中取材作畫,彷彿一篇篇抒情散文。

  篇二、豐子愷漫畫展觀後感

關於豐子愷,雖說早就聞知大名,網絡上也有無數網頁專門介紹,無非說“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豐子愷曾向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深受其佛學思想影響。五四後,開始進行漫畫創作。早期漫畫作品多取自現實題材,帶有“溫情的諷刺”,後期常作古詩新畫之類的褒獎之詞。但是聽完丁秀娟老師的《豐子愷研究》選修課以後,一個豐滿真實的豐子愷才顯現在腦 海中了。

隨着丁老師的PPT 和她儒雅的講解,一幅幅簡練而深邃的漫畫令我着迷。都說孩子是天使的心,純潔如水晶。他們擁有能洞徹世間所有荒誕的眼睛,安 徒生筆下那“皇帝沒穿衣服”的清脆童聲,至今令許多成人汗顏。

豐子愷對於兒童,是存有一千分,一萬分的好感與愛護的。他曾說:“近來,我的心事被四事所佔,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神明與星辰,豐子愷寫得不多,但藝術和兒童卻是他生命中的兩件大事。在他的漫畫生涯中,以兒童爲主題的作品展了很大分量。他在與成人世界的比較中突顯出人類最澄明、最美好的靈性世界。讓人不禁追問,到底是什麼使那天地混蒙之初的大愛與真性情從人們眼中消逝?是什麼使人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在心間築起道道樊籬?孩童的世界裏,沒有黑暗,沒有欺詐,唯有一片純潔。 翻開豐子愷的抒情漫畫集《幾人相憶在江樓》,實爲其中那些描寫孩童的漫畫拍案叫絕,感慨萬千。其中有一幅名叫《朦朦朧朧露出孩子黑底的鬢髮,黑且大的眼》,這是豐子愷爲餘伯平的詩集《憶》所作的一幅插圖。綠葉兒芭蕉的窗下,歪露着半個腦袋,一雙調皮的眼睛忽閃着。也許,最感人的藝術都具有最質樸的外表,這幅漫畫就在其列。通俗的標題,寥寥數筆,將一雙“黑且大的眼睛”深深嵌入讀者心間。這樣一雙明慧的孩子的眼,是世事最高的洞察者。在豐子愷的精神宇宙中,確實存在着神靈,而孩子是最初的天使。 《摘花高出賭身輕》,不經意間會喚起每個成年人心底會心的微笑。畫上,兩個小孩爭相蹦跳着夠樹上紅豔豔的果子,地上是滿地的樹葉兒。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過如此相似的歡樂。孩童時的這種遊戲,其意義並不在於通過此來比較誰比誰更苗條,也不在於樹上的果子,而僅在於“誰跳的更高”本身,這也正是兒童的可愛之處。隨着年齡的漸長,這種比試被賦予了更多其本身意義之外的東西,滲透進了競爭、排擠、暗算等等。純真的樂趣被嫉妒與弱肉強食的快感所取代,這是成人世界莫大的悲哀。也許,童真的精髓就在於專著於事物本 身最初的樂趣。

而《花生米不滿足》則反映了小孩子最真實的傷感和委屈。畫面上的小傢伙因爲桌上他最喜歡的花生米被偷吃了,傷心的咧開嘴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用詞不達意的話道着委屈:“花生米不滿足”這種徹底不虛飾情感最能打動 人了。

其餘再如《澹澹騎腳踏車》、《拉黃包車》、《軟軟新娘子,澹澹新官人,寶姐姐做媒人》、《星期日是母親的煩惱日》、《窮小孩的蹺蹺板》等,都是將童趣揮灑得淋漓精緻的作品。你不得不佩服作者觀察的力度,將孩童心理刻 畫的入木三分的功力。

似乎人愈大,煩心的事兒就越多。人們不禁羨慕起孩童的無憂無慮來。有時,當人們由於壓力過大難以承受時,會不知所措,啕啕大哭。這其實是以向孩童“退化”的方式進行的一種心理自我防禦。也有許多成年人用“裝可愛”方式來抗拒長大,拒絕成熟。但往往,人們又不甘心於孩童的“年幼無知”。這似乎有一個悖論:年齡愈長,愈成熟,但愈煩惱;年齡愈小,愈無知,但愈快樂。殊不知,這只是庸人的妄語。正所謂“童言無忌”,往往“一語道破天 機”。真正無知者往往是自以爲洞明世事,知之甚多者。故,大智者童心不泯,反之,決非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