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

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羅曼蒂克消亡史》,其實整個電影說的事情很明確,就是講一個時代,一羣人的變化,時過境遷後的一聲嘆息。下面是小編整理了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

  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一)

喜歡《羅曼蒂克消亡史》的人不會太多,它本來就不是拍給所有人看的那種電影。大多數中國人的文學訓練都源自章回體小說,永遠按照時間順序講述故事。最多不過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允許平行講述兩個故事,但時間上依然是順序。因此,像《羅曼蒂克消亡史》這樣打亂了時間線說故事,不斷前後跳躍,許多人就會立即抱怨"看不懂",欣賞起來感到無比吃力。

道理誰都懂,導演也不可能例外。可爲什麼總是有人試圖挑戰大衆?爲什麼一定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爲美。

西遊記》可以從石猴出世開始寫起,一路寫完九九八之一難,寫到返回長安,修成正果,這是人們慣常的寫作方式。但是,《西遊記》也可以從通天河開始寫,寫唐僧師徒四人返回東土,來到通天河畔等待老黿來接。寫在等待的時間裏,唐僧看着眼前水光接天,突然想起了許多年前的長安,想起他第一次見到李世民的情形。當時他跟着近侍走入大明宮,經過太液池的時候,眼前也是一樣的水光---這不是人們習慣的講述方式,但是讀者這時候從俯察一切的上帝視角切換到了凡人視角,能夠感受到唐僧內心的變化,這樣的寫法要更美一些。

《羅曼蒂克消亡史》如果按照時間順序重新捋一遍,那就是個《文史知識》上乏味的上海灘老故事:《上海教父風流史》,講述一代舊上海黑幫大佬陸先生在1940年代裏遇見的那些女人,以及那些事。看起來,他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事先精心安排,因此都能做到妥帖穩當,滴水不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就是真實,歷史的真實,事情就是那麼發生的,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下來,每一樁每一件背後都有邏輯在支持:

陸先生接手了一件極爲棘手的事情---上海黑幫頭號人物,也是自己的大老闆半年前剛剛爲了一個交際花離婚。但是,交際花是個閒不住的人,在江湖上招蜂惹蝶,讓大老闆顏面盡失,於是陸先生出馬,負責擺平這件事。爲了給大佬挽回面子,爲了讓交際花滿意,他把交際花強塞進了大導演的電影《花好月圓》裏做女主角。

進了劇組不久,交際花就和男主角搞在了一起。陸先生再次出馬,負責處理醜聞。交際花一句話石破天驚:我知道你喜歡我。頓時,陸先生下不去手,回去找大老闆。看到陸先生回來,大老闆心知肚明這是在求情。長嘆一聲,讓陸先生把兩人送到蘇州,坐火車北上,永遠逐出上海灘,遂了各自的心願。

陸先生派司機和妹夫押送兩人開車去蘇州,路上妹夫一槍打死男主角,一槍打死司機,強行佔有了交際花。並且把交際花帶回了上海,囚禁在自己的日料店地下室,日日調教,發泄s欲。

三年後,上海工人罷工,陸先生在工人裏的小兄弟被工會綁架。陸先生一頓早餐的時間就擺平了事情,責任人妻子被斬手,責任人自己被活埋。隨後,日本人求見,要求一起合作開辦銀行。會談中,陸先生堅決拒絕了日本人的合作要求,但是自家兄弟老二卻流露出了合作的意向,等於是向日本人預定了對陸先生的謀殺。在妹夫家日料店的會談破裂,槍戰爆發,只有陸先生和車伕逃脫。等回到家時,發現已經被日本人滅門。日本人勢力甚大,軍威赫赫,陸先生只能出亡香港。

日料店槍戰其實是一場苦肉計,妹夫其實是日本間諜,打入中國多年只是爲了皇國召喚。妹夫詐死,淞滬會戰爆發,他恢復身份,參加日軍前往南洋作戰。臨走前,左思右想,最終還是放過了交際花,未能滅口。

戰爭結束,陸先生從重慶返回上海,在收容所裏找到了交際花。知悉一切之後,陸先生和交際花南下呂宋島美軍戰俘營,用兩條黃金換出了妹夫,一槍了斷所有恩仇。

內戰爆發,陸先生孑然一身出亡香港。

但只需要仔細想一下就能知道,那並不是真的。我們每一分鐘都在遇見事情,我們每一秒鐘都有心念波動,推動我們做出決定,採取行動的,是一系列偶然的因素。我們努力找到因果關係,前後順序,把事件和人物串接起來,不過是因爲當初一切發生得太隨機,有太多兩可之間,我們自己需要爲它們找到一個解釋,解釋當時何以發生。而真正接近真實的,是我們的回憶。回憶總是雜亂無章,從一處猛然跳到另外一處,那是因爲當時真實的我們就是那麼想的,就是在那麼多紛亂裏做出的決定,然後就像是給事情作了一個了結,立即撲到下一件事情上去了。

真實的陸先只是一個相貌普通的居家男人,絕不張牙舞爪,殺人平事只是他的日常工作而已,就和他每天雷打不動的早點一樣。需要有一碗粥,幾個花捲,兩三碟小菜。在飯桌的閒聊裏,他們決定其他人的生死。即便是斬下別人太太手臂這樣血腥殘酷的事情,也不過是他放下粥碗,對手下淡淡吩咐一句"點心"就足夠了。對於他來說,那不過是一件事情而已,處理完了,就可以接着吃早點。

一切看起來都是有邏輯的:他是爲了大老闆而去找的電影導演,也是爲了大老闆而安排的車子和司機,由此引發了隨後極爲複雜的人和事。但真正影響他命運的,應該是火光電閃之間的一次動念。交際花一句"我知道你喜歡我"挑明瞭事實,也改變了他的決定。否則,殺人如麻的他對於抹去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女孩子來說,又有什麼困難的呢?這個決定背後沒有絲毫的邏輯,也沒有任何的深思熟慮,但它就是發生了,和事件相比,情感才更爲真實。

如果把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的結尾看做是開頭的話,那麼這部電影會更容易理解一些。在電影的結尾時,香港海關人員用粵語要求陸先生摘掉帽子,伸開雙臂接受檢查。此時,他身邊沒有任何人,只剩下他自己。在那一刻,他會想到什麼?是什麼讓他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那麼,很自然地,陸先生的回憶一定會回到和工會頭子吃早餐的那個早晨。事情是從那一天開始起的變化:他成功地解決工會頭子,也是在那一天,日本人提出了會見的要求,而他自己竟然鬼使神差地想要在妹夫的日料店舉行會談。

想完從這一天開始之後的種種遭遇,隱藏在他心底最深處的情感纔會出現:那一天,他爲了大老闆的事情去找交際花,希望她不要再丟大老闆的臉。爲此,他都已經想好了解決方案---交際花想當電影明星,那麼就給她一個當明星的機會。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他選擇了最爲寵愛她的那一種。

……

所以,按照時間順序講述故事,和打亂時間順序按照別的順序講述,區別就在這裏。人們喜歡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乃是因爲聽故事的偏好。導演喜歡破壞時間順序,按照自己的順序講述,乃是因爲他對講故事的偏好。對於講故事的人來說,故事並不重要,因爲可以講故事的人太多了,重要的是講故事的方法,那是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故事不是自己的,但是表達方法是自己的。

對於聽故事的人來說,因爲不同的表達方法,所帶來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就我自己而言,我是這麼理解《羅曼蒂克消亡史》的:

它講述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真實慾望的恐懼和憤怒。陸先生心底裏喜歡交際花,但是不敢有任何動作,連調笑都不可能,需要隨時剋制這種慾望。但是,他的日本妹夫卻如同他的慾望執行人一樣,實現了他的慾望,而且是以最爲狂野的方式實現。於是,他對妹夫產生了無可抑制的狂怒,萬里追蹤,犧牲自己的外甥也在所不惜。

陸先生自然也喜歡錢,他清楚地知道日本人佔領上海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於他來說,有一萬個理由應該和日本人合作。但是他不可以,他要面子,他的大老闆不同意那麼做,更不用說後面始終沒有露面的"戴先生".所以,當老二選擇和日本人合作的時候,他的憤怒並不單純是因爲感到了背叛。而是他看到了自己的慾望變成了現實,這種現實看起來醜陋猙獰極了。

他都曾擁有過這樣的可能性。

那麼,他的現實處境就變成了這個樣子:他所選擇的那條道路走下來,是滿地的廢墟。他所剋制而未能走上去的那條道路,同樣是殘垣斷壁。到頭來,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情:無論他的理性,還是慾望,都指引他前往一條死路。所以,這不是他的選擇問題,而是因爲他身處那樣一個時代,所以一切野心、一切營造、一切慾望,最後只會變成灰燼。在一切尚未開始之前,就已經蘊藏着無可避免的衰朽。而他自己,對此無能爲力。

在我看來,這就是電影英文名的由來:The Wasted Times.

  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二)

爲任性喝彩

這是一部很難讓人說不好的電影。

《羅曼蒂克消亡史》原來的片名叫《舊社會》,其實整個電影說的事情很明確,就是講一個時代,一羣人的變化,時過境遷後的一聲嘆息。但程耳太任性了,他不單單是在挑戰觀衆,他是在挑釁觀衆。

羅曼蒂克的故事分爲三個部分:1、抗戰爆發前五年,2、抗戰爆發前夕,3、抗戰結束後。電影的故事線是2、1、3,先把矛盾最尖銳的抗戰前夕展現出來,然後回溯這些人之前的狀態,最後講結果。這是一個包含心思的一個敘事策略,一方面從電影內容上避開了戰爭,一方面在卻無限放大了戰爭,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部講抗日的華語影片,主角是一個日本人。

電影是羣戲,十幾個演員個個演技在線,杜江和關谷傳奇第一次觸摸到了真正的演技,葛優不用說,上海話好聽,女人們都很美,袁泉靈氣十足,霍思燕浪蕩嫵媚,鍾欣桐脆弱精緻,但最動人的依舊是章子怡,再次讓人感嘆,這是一張360無死角的臉,一張怎麼拍都美的臉,一張集合了英氣、性感、不羈、狠絕的臉。

從時間成本上來說,影片的製作很奢華很精細,每一幀,每一秒,從畫面調度到配樂都相當考究,透過銀幕,你能感受到程耳的晚期強迫症,這是一個極其講究儀式感的人,在美學和電影語言上都有極強的生命力,光輝,氣盛。

而與之恰恰相反的華語導演,是馮小剛,他的故事可能很有意思,他的內容也可能很有意思,但他在視覺表達上從來沒有用一個電影導演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即使是大製作的電影,也逃脫不出電視劇的運鏡風格(我不是潘金蓮除外),你根本想不起幾個具有馮小剛特色的電影鏡頭,對不對?

羅曼蒂克的缺點當然也是顯而易見的,故事總量和電影時間長度總量不匹配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遺憾,最突出的就是整個材質都變了, 明明可以是亞麻或者絲綢的,就變成了華達呢,密度太高呼吸不過來,很趕,所以複雜故事怎麼講透,大格局怎麼注焦,很多時候是無解的,如果片子多留點氣口,規整嚴謹的齒輪有一個豁口,密不透風的暗室透上一絲風,就會顯得自然大氣得多。但我喜歡程耳,他是嚴肅認真拍電影的人,他是懂得電影語言的人。

上次給我有這種感覺的是《長江圖》,無論如何,它在影像上它是極端優質的,對於美學,對於電影語言,它是有極強生命力的。我至今忘不了,一羣菩薩羣像背影旁邊是女人飄動的頭髮,一艘小船在大風大雨的江上飄搖,恍恍惚惚,像是出現在夢中,遙遠,但切近。

沒有多少導演能完全靠天分吃飯,不論名氣大小,每當創作一部電影他們不得不考慮很多因素。但有人卻願意爭取一次放飛自我的機會,不惜代價;也有人深諳如何在一部作品中放入作者理念,無論大小。無論是新導演,還是老司機,拋卻過去的經驗和習慣都需要勇氣。導演是很難任性的,因爲拍電影,太貴了,但是,就是有一些人挑戰常規,甚至挑戰觀衆,讓你們跟着我變,而不是你要什麼給你什麼。而藝術從來不需要乖乖牌,藝術需要任性。

現有的華語片導演,提到任性,怎能不提到姜文,宏觀上來說,姜文的作品不具有任何時代的風格,他的每部作品都充滿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他顯然十分偏愛"馬"這個姓,這些馬姓的角色看似是不同的人,但他們的原型都是姜文自己。即使是拍具有敏感Gd的片子,例如《鬼子來了》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他也總會繞開敏感話題,而只通過自我意識的表達和黑色幽默來呈現主題。我個人認爲,《太陽照常升起》是他最爲任性的一部,整個片子充滿了複雜的環形敘事和魔幻史詩的風格,不斷的挑釁着主流觀衆,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看完都在問一個問題,他到底想說些什麼?

中國這十幾年來,票房的確有幾何式的增長,但導演的表現卻整體歸於平庸,不再有之前的革命性的發展。一個默默無聞的新導演,又怎麼來的信心,敢去做這種任性的事情呢?在目前中國的觀衆還有票房的現狀下,我們知道,即使是在美國一個如此民主和自由的國家,想要任性的拍一部電影都很難,因爲好萊塢的製片制度是很刻板的,想要跳出框架以外自由的書寫要靠運氣。

我不知道這樣一部電影,是怎麼通過華誼、英皇的綠燈系統,程耳又是怎麼既能享受資本的便利,又能保證一定的藝術特性,擁有對這個電影絕對的指導權。華誼和英皇的老闆都說,他們在請演員上,沒有說過一句話,是程耳自己拿着劇本給明星們打電話。

這是整部電影裏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戰俘營裏光着身子的日本士兵,轉頭看着畫面。

我覺得這就是歷史。

  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三)

昨天本來是想看《長城》的,但是聽說副標題是《景甜還未開始就已結束的初戀》,再加上時間最近的一場剛開,我就選了葛優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看完之後,心中只剩驚天地泣鬼神的一聲:好!

我儘量少點劇透,不過沒事,反正劇透也透不明白。

自古以來優秀的電影都伴隨着難以磨滅的人性光輝的綻放而大放異彩,從《戰艦波將金號》開始,電影誕生,從電影誕生的那一刻,琢磨電影就成了觀衆和作者的一場長久撕逼。

中國電影挖掘人性很直接,人性究竟是本惡還是本善?好萊塢則更商業更模式化,對環境與人的共存挖掘的更深些,更婉轉,即使殘酷也帶着優美。從《阿甘正傳》裏就能看出美國人骨子裏還是天性樂觀的,他們認爲,人性本是善良的。

不過一味的說教終歸讓人覺得無聊,所以我們就找人性中的惡在哪裏,這惡什麼時候爆發出來,它能不能吃人。《羅曼蒂克消亡史》(以下簡稱《羅》)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你看到的人性之善,很可能就是惡給你留出來的小尾巴,而它就在暗處伺機而動。

電影背景在1937年前後的上海,時局動盪,人人自危,黑白通吃的陸先生在某天接觸了兩個想合夥開銀行的日本人,故事從這兒展開。這件事牽扯到的每個人都聲嘶力竭的掙扎,渴望掌握自己的命運,更渴望掌握他人的命運,一張張美麗精緻的面孔在上一秒還說着婉轉纏膩的上海話,吃着精緻的點心和餐食,下一秒或許就倒在血污裏歸於歷史。

葛優飾演的陸先生是個狠辣的文人,儘管狠辣,但還是個文人。文人做事可以不成,但必須要體面,可以殺人如麻,但心裏得留着詩和愛情。從他把親妹妹嫁給日本人,並且一直相信他就能看出來,他對力量的渴望僅限於保護自己和家人,但人生太莫測了,在大勢面前,個人的作用微乎其微。

片中的女人們都與陸先生有過不少的接觸,都敬重或傾慕陸先生,但互相之間的愛意就如生活中的旁枝末節一樣,被戰爭或時局打碎,如果能夠曇花一現,就是最好的結局了。程耳電影裏的女人屬於典型的中國女人:忠貞不渝,爲愛赴湯蹈火,始終帶着體面和優雅,帶着東方女人骨子裏的使命感。

這種女人,實在讓人不得不愛。

淺野忠信飾演了陸先生的妹夫,他的死而復生,奠定了這部懸疑電影的成功基礎,我本來還是想把這部電影歸類到文藝劇情片,但是淺野忠信這條線索,立刻讓電影有了醜陋,有了骯髒,有了慾望,立刻跳出不知所云和輕聲呢喃的文藝片霧霾,像一束強光照進心裏。

淺野忠信(飾演渡部)講述的一個小故事開啓了電影,故事講一個窮小子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習慣了上海的生活節奏,學會了上海話,連生活習慣都裝的很像,並且刻意討好老闆的千金,千金也喜歡上了他,但老闆不肯,認爲小夥計窮,千金就去求老闆夫人,老闆只好問小夥計:你喜歡什麼樣的姑娘?

小夥計心裏想的是:就是你女兒這樣的。但嘴上卻說:只要人好,醜點沒錢我也喜歡。他以爲他很聰明,但老闆是老江湖,立刻覺得他不是個好玩意,就把下人的女人許配給他了。

這個故事是渡部講給別人聽的,卻帶有森森寒意和凌厲的笑,因爲他的一生,其實就和小夥計一樣。影片後半部分他在日軍戰場上,日軍已節節失利,他躺在壕溝裏喃喃自語:從來不希望戰爭結束,也從來不希望自己能活着。但是突然很怕死。

這就是戰士的姿態,雖然粗暴且醜陋,但我們都不能刻意迴避一個問題,人類生來好戰,如果可以隨意使用武器,人類終將滅亡,最後一個人類將會把槍口指向自己。你的社交圈和朋友圈其實就是戰場,不管你在裏面種花還是種草,終有一天你會無聊的發瘋然後惡狠狠的掀開草皮,踐踏花朵,然後享受施暴帶來的快感。

但這種快感短暫而稀少,自我認同感又會跳出來和你爭奪理性的控制權。陸先生的兩個打手,就是被慾望驅使的年輕人,他們起初會被金錢誘惑,而後被權力誘惑,最後被肉y誘惑,接下里的誘惑也必定是無法抵擋的,於是一個死在亂槍裏,一個消失不見,泯然衆人。

這兩個年輕人的另一個映射是兩個孩子。別懵逼,這倆孩子是渡部和陸先生的妹妹所生的。在權力的爭奪中,孩子就是上帝都要謹慎使用的砝碼,因爲孩子在我們心目中是天使,再冷血的觀衆都不希望無辜的孩子無辜的死。陸先生也不想,再說這兩個孩子還是他妹妹的親骨肉。於是他把一封認罪書放到渡部面前,希望他承認錯誤,讓自己也能找出理由不殺兩個孩子。

但是渡部朝認罪書上啐了一口。他說出了我們心目中的話:你不會殺他們倆的,誰也不會殺他們倆,我太瞭解你們了。

陸先生支撐了數十年的大廈,終於在此刻崩塌了。他示意手下,一槍打死了哥哥。渡部慌了,他看着自己的兒子倒在血泊裏一動不動,心如刀絞,卻無可奈何。我想起了《看見惡魔》裏走火入魔的警察殘忍的折磨殺死自己愛人的罪犯時的樣子,有的時候,以暴制暴勝過一切懲罰。

這一槍,讓我的憤怒與怨氣有了宣泄口,也讓觀衆有了喘口氣的時間,但看着無辜的孩子倒在地上,內心又像是結了蜘蛛網一樣擠壓滯澀。

同樣這一槍,代表了陸先生從一個狠辣的,藏着詩和愛情的,體面的文人,變成了一個自我保護欲重,活在自己小世界裏的自私的人。

羅曼蒂克,從此消亡。

一點題內話。

因爲很多人可能還沒看過,我就忍住了沒和你們分享劇情的腦洞,劇情故事線很豐富,串聯的也很精彩,很多前期埋下的伏筆在之後的場景跳出來幫你解釋劇情,非常刺激,有一種消消樂的快感喲(雖然我不玩消消樂)~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叫做The Wasted Times,我解讀爲流逝的時光。其他中文譯名爲"浮生如夢","羅曼蒂克消亡史"這個名字其實更像導演的一點小趣味,看你怎麼理解了。

片中有一段程耳自嘲的對白,很有意思,你要是看的話可以找找。

這部電影的配樂非常棒,每首曲子和每段音樂都能讓你聽進去還忘不了,兩段長長的歌曲會把你拉進那個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歲月裏的。

這部電影和喜劇無關,完全無關,抱着看葛優逗樂的目的就別看了。

如果你帶女朋友一起去看最近的電影,請謹慎選擇這部電影,劇情還是比較複雜的,太多揣摩和暗示,如果你一直跟他解釋,可能要多買兩瓶可樂,這就要給萬惡的電影院小賣部增加更多收入了。最可怕的是,她問你這段是啥意思的時候你也懵逼着呢。

最後,如果你要看《長城》的話,少喝點飲料。

  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四)

很遺憾,在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我並沒有看過導演的邊境風雲,因此對這位導演並不熟悉。然而在度過羅曼蒂克消亡史兩小時後,對這位導演的才華十分敬佩。敬佩的不僅僅是導演將昆汀風格熟練作用,更是其將很多傳統電影元素的靈活組合應用。

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對稱構圖和光線使用。從小的封閉式場景到外圍環境,導演都使用了對稱構圖,讓電影變得十分漂亮。比如幾場吃飯的戲(吃飯戲也是我感興趣的部分,會在後面提到。),車內大哥和“童子雞”的對話部分等,幾乎都以對稱構圖進行。其次在人物對話時,光線使用也十分考究,將某一人物至於暗處或亮出,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性格特徵。印象最深的是妹夫和章子怡飾演的小六在車內的戲。對面車輛轉彎時候的燈光照在小六臉上配合小六轉頭,再將妹夫至於陰暗處。簡單的半分鐘就將一個男人被女人迷住並心生歹念的信號情緒傳達給了觀衆。

現在說說吃飯。之所以說吃飯,是因爲作爲一部羣像戲,必不可少會出現人物線索交織的場景出現。暗線暫且不說,畢竟電影尚未下映。擺在明處的大場面幾乎都發生在吃飯的時候。比如開頭葛優和妹夫還有一位先生吃東西這場戲,再比如後面十幾個人的吃飯戲,演員怎麼表演的呢?章子怡飾演的小六在說臺詞時,其他角色的表現十分有意思,男性角色表現得有些許不耐煩,女性角色雖然口上答應着,手裏也沒停下自己的事情。比如王媽走進場景後,談到了殺人,一位太太示意讓孩子離開。章子怡飾演的小六在吃飯時也先給老大夾菜後再自己吃。這些都代表了這些人物的性格特徵,導演通過這樣一場吃飯的羣戲把很多人物線索都埋藏在內,其餘還希望觀衆能走進電影院細細欣賞。其餘我認爲精彩的吃飯戲還有那場談判戲,妹夫兩次走入廚房做飯的對比戲,尤其有他在喂小六吃飯的幾場戲,對故事發展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程耳很喜歡吃飯的戲。細想起來,進食是人類最重要的需求,人在飢餓進食時的情感表達最爲純粹。大佬怎樣吃飯,小姐怎樣吃飯,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徵都可以通過吃飯進行側面描寫。這也是我很喜歡這些吃飯戲的原因之一。

敘事風格。不僅僅是打亂故事的發展線,時間線也被程耳打亂了。告訴你人物的結局,再詳細敘述他死前的經歷。如此,導演想講述的便不僅僅是這個故事了,更想的是破譯一段故事。那麼羅曼蒂克消亡史這段故事裏面有什麼呢?有愛恨,有國難,有民族大義。不過這也是程耳這部電影不足的地方,主題太過於深刻的同時,故事載體被敘述風格打亂,削弱了故事性,會爲一部分觀衆對於理解電影帶來一定的難度。這就意味着電影院的觀衆在2個小時內必須全神貫注,否則就會覺得雲裏霧裏。

因此這部電影有強烈的作者電影印記。這是一部商業片嗎?是。那這是一部文藝片嗎?當然也是。有浪漫主義,有暴力元素,有程耳強烈的個人風格。

比如那樣類似於小津安二郎的固定機位。不過小津的情況特殊,因爲日本屋內是榻榻米,爲了拍攝方便,所以使用固定中低機位,卻沒想到發展爲個人特色。那麼程耳呢?羅曼蒂克消亡史中有大量的固定機位,尤其是人物對話時。大量的固定機位必然是導演偏好了,但不得不說我很喜歡這樣的機位使用。因爲我本身是一位小津迷。

那麼說說羅曼蒂克吧。電影裏面有羅曼蒂克,在葛優和章子怡之間,在大佬和小六之間,在演員和她丈夫之間,在幾位丈夫和妻子之間… 那麼真正代表羅曼蒂克的是誰呢?導演在點映交流會上給了答案,那麼他們的結局呢?真的消亡了嗎?伴着全片的冷色調,章子怡飾演的小六在酒席中途的一席話值得深思。

錯綜複雜的明線與暗線。整部電影最難的應該是剪輯了。如何能夠不浪費鏡頭,如何能夠讓人物串聯且不亂是程耳最大的難題。細節決定成敗,這片子就是衝着讓人反覆觀看仔細推敲去的,這對觀影羣衆的觀影素質考量極高,比如小六遞給妹夫手帕等細節。

再說人物。羅曼蒂克的中心人物是誰呢?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妹夫還是看起來很有故事的殺手王媽呢?這裏我願意寫一下小六這個人物。用葛優一句臺詞“這裏最花癡的只有你”便可形容小六的性格特徵,容易花癡。導演說所有人都愛她,那麼小六代表了什麼呢?電影裏面的人物代表的是符號,那麼小六代表的是哪一類符號?真的只是美色? 結合電影背景和小六這個人物的故事發展,觀衆會思考到更多。小六隱忍不發,終於在最後留下一滴淚水。

最後說一下演員。程耳應該好好表彰一下這些演員,沒有一位演員在表演上拖了後退。在表現人物性格特徵方面,大家都完成了高質量表演。在這樣的電影裏看演員表演如何,主要看細節。細節決定一個人物的性格特徵。比如王媽帶着殺手在走廊上的一次回眸,比如章子怡最後的淚水,比如童子雞和大哥比腳的戲…諸如此類,當然還是希望大家去電影院觀賞。

之前沒看過程耳導演的戲,完全是衝着主演章子怡去的。雖然羅曼蒂克消亡史仍然有問題,比如載體相對於主題略小。但對於程耳導演,我是更加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