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感動中國觀後感集錦

感動中國觀後感集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在觀看了感動中國以後大家有什麼感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感動中國觀後感集錦

  感動中國觀後感一

20XX年2月19日晚8點在央視一套綜合頻道觀看“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被譽爲“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的《感動中國》已經連續舉辦十一年,它以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爲主打內容,每年向全國觀衆推出最有影響的人物,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衆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發廣大幹部羣衆愛國爲民、愛崗敬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感動中國”人物:有爲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有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着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的浙江磐安縣冷水鎮中心學校教師陳斌強。有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主動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人的小學生何玥。何玥父母爲完成女兒的遺願,拒絕要器官捐獻的補貼,以最美的方式,實現女兒的“最美願望”。有深入多家用工企業,以農民工的身份應聘到企業“臥底”打工,“變身”民工的“臥底局長”陳家順。有河北灤南縣司各莊鎮窪裏村普通農村婦女高淑珍,開辦“炕頭課堂”,14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有在客車突然失控並衝向學生的危急時刻,不顧生命安危,挺身而出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有先後29次赴南沙執行守礁任務,累計守礁97個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軍內外氣象部門提供水文氣象數據140多萬組的海軍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有一生凝聚了所有臺灣 老兵經歷的坎坷和艱辛,同時也見證了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一段特殊歷史,執着歸鄉的臺灣老兵高秉涵。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症,左腿殘疾,二十多年來,她硬是靠着柺杖和丈夫的後背,“爬”遍了家鄉的大小山嶺,爲村民帶去了醫療服務的鄉村醫生周月華。有用生命托起殲-15戰機,爲實現我國強軍之夢的羅陽。最後還有湄公河“10?5慘案”專案組獲特別緻敬獎,在組長劉躍進帶領下成功偵破湄公河“105”案,告慰了逝者及家屬,維護了我國法律的尊嚴。

“感動中國”的人物,在感動中國的同時,也給我們每個人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我心靈也同樣受到震撼和洗禮,我是一個普通人,我也是一名教師,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學習他們愛崗敬業、爲人表率的崇高品格,學習他們臨危不懼、捨己救人的英雄氣概。也許我一輩子都不會做出讓國人感動的事情,但是我會盡本能來做一些對我身邊人有幫助的事情。我雖然沒有像“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那樣遇到危險、也沒有像高淑珍那樣開辦“炕頭課堂”,但我會全心全意、愛崗敬業教好我的每個學生,也會在他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捐出我的一片愛心。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着別人,也感動着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爲這些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也許作爲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爲別人做些什麼,爲集 體做些什麼,爲家庭做些什麼,那時我們雖不能成爲感動中國的人,但一定是個讓中國人感動的人。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只要人人都獻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感動中國觀後感二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說,沒有人是爲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爲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相比每年固定引發全國吐槽的“春晚”,它在“苛刻”的民衆中間,獲得一致好評。它表明中國的民衆其實並不苛刻,中華民族賴以傳承的那些固有的美德,也從來沒有過時。它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春晚”.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說,沒有人是爲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爲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

因爲愛祖國,有了“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跟隨將軍丈夫回鄉務農、紮根並奉獻農村一生的龔全珍以及中國航天羣體;因爲愛他人,因此有了堅持捐款17年的九旬老人劉盛蘭,以及因見義勇爲高位截癱29年、委屈艱辛而無怨無悔的方俊明;因爲愛鄉親,因此有了貼工、貼錢、貼命的基層村支書段愛平和大學畢業回到大山深處守護教育夢的門巴女兒格桑德吉;因爲愛職業,因此有了98歲高齡依舊工作在第一線的“良心醫生”胡佩蘭;因爲親情之愛,有了身罹絕症,爲了孩子的未來苦繡《清明上河圖》的姚厚芝。

中國古老的美德,包括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位列第一。爲一次生死相托守護戰友30年的天山守墓人陳俊貴,所體現的義與信,難道不是基於對戰友之愛?農民科學家沈克泉、沈昌健父子兩代對油菜改良夢的癡迷和堅守,難道不是因爲對科學的愛?

愛,超越年齡、超越階層、超越民族,在這些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光輝,它是人類最美的語言。鏡頭切換到現場,每位人物的出場都能收穫觀衆的眼淚,這是愛對愛的共鳴。

愛還可以傳承。“傳承”即便不是今年感動中國人物評獎活動特意爲之的主題,也使它較往年的晚會更有了厚度。當我們看到90多歲的劉盛蘭老人老有所養,當我們看到殘疾的方俊明背後的母親和女兒,當我們看到兒子沈昌健對父親科學夢想的繼承,當姚厚芝年幼的兒子那樣動情地說出“我愛你”,我們不僅能夠理解現場的眼淚,還收穫了對社會的信心。

當然,“感動人物”畢竟只能選出十名,而且,可能需要兼顧一定的代表性。其實在票選過程中,還有更多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行爲感動了我們。他們也許就在我們身邊,或許就是你和我。

都說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於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於有愛,在於堅持愛、傳承愛。

是,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的明天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