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1942》觀後感

《1942》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着人們的神經。今天,小編爲您帶來的是《1942》觀後感,感謝您的閱讀!

《1942》觀後感

  《1942》觀後感(1)

電影《一九四二》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爭、災荒,席捲了中國河南。

影片中的老財主,市儈、狡詐,是典型的封建地主。但是在這一場天災人禍面前,他親眼見證了自己的兒子、妻子、孫子的死去,最後與自己的女兒分離。他的遭遇是三百萬災民的縮影,描述了那個特殊時期,人們面對災荒,戰爭的各種掙扎。

在這場災難中,老財主從見到自己的兒子迫害婦女袖手不管,到最後主動地收養一個孤女,其中的變化不得不讓我深思。

作爲一個典型的封建地主,老財主在這場災難中不得不像普通農民一樣逃荒,在逃荒開始,他還幻想着能夠很快的回來,重新擁有一切,而他的女兒,星星,一個仍在讀書的年輕少女,少不更事,還未能理解這場災難所帶來的後果,帶着一隻黑貓,把賴以生存的食物餵給黑貓。開始的富裕,與衆不同,在逃荒的過程中化爲烏有。老財主的老伴、兒媳餓死在了路上,女兒星星也因爲飢餓將自己出賣。

大年三十,本該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但是老財主家在這天徹底的家破人亡。在經歷了一連串打擊之後他卻能夠在最後收養一個孤女,我想可能是作爲依靠,可能是作爲星星的替代,彌補對女兒的愧疚,很多人會把這個行爲判斷爲善良,會將老財主定位成一個善良的人,但是不要忘了,作爲一個封建地主,即使處於近代社會,也是靠着剝削和壓迫發家致富的,要說善良,還真算不上。從看他縱容自己孩子敗壞的行爲就可以看出,他算不上什麼好人,更何況,在開始逃荒的時候,他帶着充足的糧食,甚至還有武器。面對着衆多走投無路的災民仍然無動於衷,僅僅是分給自己的長工一點點糧食。他的自私、防備、狡猾可見一斑。但是是什麼原因,讓他在自己都顧不上的情況下仍然收養了一個孤女呢?我得出一個結論,源於生存的信仰。

老財主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之後仍然沒有放棄生的希望,這是人的本性的復甦,也就是對生命的渴望,這是在生存層面上的,而在他豐衣足食,靠着壓榨、剝削農民的時候,“欲”是支配他的時候,當遇到巨大的災難,生命受到威脅,只能拋棄財富。這時候生存層面佔了上風,能夠保證他在任何時候都會盡全力來保證生命安全,正是因爲這種對生的渴望,才使得希望得以延續。而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在“欲”和生存之間掙扎,爲了金錢、地位、名譽不顧生命,由外在的“欲”來支配自己的行爲,成了一個受物質所支配的行屍走肉。這就是喪失了生存信仰的後果。

而在影片中另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也值得我深究,他就是栓柱。作爲老財主家的長工,他是一個受壓迫、受剝削的農民。但是卻沒有覺醒意識,心甘情願被老財主所驅使。這是一種奴化的現象,不僅僅體現在栓柱身上,這種現象深深的烙在了一個民族的身上。這個暫時先不說。但是他又是非常質樸,忠厚老實的,他會在受了老財主的一點點好處之後說“我還做您的長工”。會在災難來臨之前對老財主一家不離不棄。也許他的忠心耿耿是奴性的體現,是對生存的渴望,但是在他答應了花枝要照顧花枝的孩子後就已經變了。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栓柱忘卻了生存的渴望,在日本軍人面前敢於反抗呢?我分析了一下,覺得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欲”的滿足。作爲一個沒有文化,有着深深奴性的被壓迫者,他本身沒有多大的思想覺悟,在他看來,跟着老財主逃荒的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可以不用捱餓,二是爲了心上人,也就是星星。在無法做到口腹之慾的情況下,星星也爲了生存出賣了自己。這時候花枝將自己給了栓柱,使他“在餓死之前有一個老婆”。

二、愧疚感和責任感。由於無法保住自己的老婆,他感到愧疚,因爲答應了花枝的請求,他意識到自己有了責任。而當孩子不見的時候,道德層面上甦醒和良心的譴責使他暫時拋下了生的渴望,跳下火車。

三、無知者無畏。在被日本人抓到之前,栓柱不知道會面臨死亡的威脅,甚至說他沒有受過這樣的威脅,沒有危險意識。

當這些因素一齊作用的時候,等待他的只有崩潰或者是死亡。

在這其中我們可以發現,栓柱的信仰是發生極大的轉變的,由生存的物質層面上升到道德的精神層面。但是同時我也發現,當道德和現實脫軌的時候,也就是社會現實無法滿足他對道德的承諾,無法滿足他精神上的自我滿足的時候,那時候面臨的只有毀滅。

所以說,一切的的一切,都只有在滿足生存的前提下才能談未來,那是一種對生的渴望,也就是生存信仰。而在現代社會,我們更應該感到的是滿足,因爲我們已經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想要得到更多。但是人性的特點決定了我們總是在恐懼和貪婪之間掙扎,害怕失去,但是卻又爲了得到而失去。

  《1942》觀後感(2)

週六的下午,懶洋洋的陽光灑下來。隨着我懶散的步伐,走進“奧斯卡”影院,來看我期待已久的大片《1942》。小安是一名傳教士,篤信上帝。他看到一羣飢餓的民衆到財主老範家,想混口飯吃。不料東家欲報兵,一場打鬥開始,死傷無數。老範的家被燒,兒子被殺,糧食財物在混亂中丟失不少。一邊是被侵犯的無辜財主,一邊是飢餓的可憐災民。該同情誰?憐憫誰?

小安說財主沒有信仰,沒有聽從上帝的旨意。在逃荒的路上,他一直勸說災民信教,爲死去的災民做彌撒。在他心中,上帝是最崇高的。一路上,天天看到流離失所的災民飢寒交迫,日本的飛機毫不留情的扔下炸彈,軟弱無力的災民被欺壓。在這些災難面前,上帝似乎沒有幫上一點忙。見到神父梅甘時,他不禁說出他們的疑問,這裏發生的一切上帝看得到嗎?既然能看到爲什麼什麼都沒有做?上帝如果鬥不過魔鬼,那信他有什麼用?心中的信仰在現實面前崩潰。其實信仰只是內心的一個支柱,它並不能對事情發展變化做出直接的幫助,只能讓內心平靜,增加面對一切的勇氣。在這條逃荒路上,我很少看到有溫情的地方。

災民的身體一天癟似一天,身上的棉衣棉絮都漏了出來。災難讓大都數人變得麻木,感情變得淡薄,飢餓激發了人最原始的慾望,每個人心裏想的都是自己親人的安好,別人如何無所謂,所以就出現了像老馬這樣的人。老馬原來是縣衙的伙伕,在逃亡路上做了巡回法庭的庭長。在他眼裏這場災荒挺好的,他只期盼着在這場災難中折騰些成績,希望在災後可以升官發財。沒想到後來日本兵來了,他仍然是一介伙伕,還得夾着尾巴做人,將尊嚴踩在腳下。

看到這裏,我的眼眶微微泛起了漣漪,這些場景深深觸碰到我內心的柔軟,讓我陷入沉思中。我不知道到底是三百萬同胞撕心裂肺的呼喊還是我們落後的國力和虛無的戰鬥力讓我溼了眼眶。我以爲只有高聲吶喊“還我河山”就是愛國,這部影片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終於認識到愛國不是高聲呼喊就可以,它是要刻入靈魂、深入內心、付諸行動纔可以的。終於明白,我的愛國情懷是如此的淡薄。

作爲中學生的我,在內心深深的埋下用行動愛國的種子。每當我看到那抹豔紅置於杆頂,它飄揚,它鮮豔,它是中國革命戰士用鮮血染紅的,曾經被欺凌的祖國在先驅們的鬥爭中獲得重生,那五顆異常閃耀的黃星映入眼簾,他不只是國旗,更是億萬先驅熱愛祖國而跳動的心臟。內心不禁生髮對他們的崇敬,對祖國的熱愛。

身爲一名中學生,我做不到像文學家一樣歌頌祖國,我也做不到像科學家一樣爲國研究,我更做不到像革命烈士一樣馳騁沙場、然而,我依舊愛我的祖國,我在心裏吶喊,在心底祝福,用我自己的方式愛我的祖國。

俗話說:“少年興,則國興”。未來的時間裏,我一定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爲以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基礎;聽取老師的教誨,做一個高素質的人,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一定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爲自己積累經驗,爲國家的富強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是的,我就是這樣愛我的國家。

  《1942》觀後感(3)

昨天我們觀看了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遭受天災、人禍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財主老範家貯存了足夠的糧食,災民們聞訊前來“打劫”,災民人多勢衆,範財主只好先用緩兵之計讓他們進來,又派人去搬兵,計劃敗露後災民一氣之下燒了範家,殺了財主的兒子,老範只能帶着家眷踏上躲災之路。

逃災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情況下產下孩子,結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範後來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於此了吧!老範帶着栓柱,抱着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陝西的火車。火車上人擠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裏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陝西關口卻被不顧救災沒有良心的軍隊攔下,趕了回去。老範這才發現嬰兒已被自己悟在懷裏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範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傷心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着柺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說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着,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

電影是以逃荒爲大背景的,老範一家人落得最後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河南人毫無活路的社會事實,將軍蔣鼎文不管災民死活,大言不慚地說:“死一個災民總比死一個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於此!而總統蔣介石也對災民死活不管不問,這些都說明了國民政府的腐朽。一名記者不顧生命危險,去災區實地報道災

情才讓政府迫於壓力向河南發放救濟糧。腐朽,只爲自己謀利不爲國家着想的官員比比皆是,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爲國家而戰。李培基主席則是一名好官員,切切實實爲民着想,可終究改變不了死氣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殘暴行徑令人瞠目結舌,他們純粹是把中國人當牲口看待,對着手無寸鐵的災民投下一顆顆致命的炸彈,接着又用機槍掃射,實在是毫無憐憫之心,連災民都不放過。後來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劍刺穿喉嚨之畫面實在殘忍至極,試問日本人心中到底還有良知嗎?這不禁讓我想起歷史課上學到的一剛故事,日本佔領南京後,兩名軍官比賽殺人,不分勝負,又繼續比賽,可見他們已經是毫無人性的殺人機器。

我想引用蔣鼎文的一句臺詞:“國家貧弱纔會捱打。”如今我們這一代更應該爲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爲了中國的富強,爲了中華民族能雄立於世界而讀書,我們國家已經取得了飛躍性發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環境、資源等問題,我們的責任就是爲祖國出力,讓祖國騰飛!

  《1942》觀後感(4)

今天,我和媽媽觀看了《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看後我的心裏特別的難受。腦海裏不斷閃現着電影裏的場景。

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旱災,三百萬老百姓餓死。在這時小日本又跟我們作對,每天炮火連天,蔣介石只顧處理戰爭的事情,河南的災情來不及處理。蔣介石根本不願相信河南真正遇到了災情。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直到看到記者拍到狗吃死人的照片,他纔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纔開始展開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老東家辛辛苦苦儲存的糧食被土匪搶走,只能眼看着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兒子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孫子最後被自己悶死,弄得家破人亡。老百姓病死餓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膽戰心驚。幾百萬人爲了活命,往西邊不停走,爲了活着他們無論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個年代父母爲了讓自己的孩子吃飽,把自己賣了換了 四升小米,爲的是讓孩子活着。他們沒有別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看到這我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老百姓真是太苦了。我問媽媽:“這是真的嗎?”媽媽說在過去她的爺爺奶奶那個年代就是這個樣子。不像現在我們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感受到捱餓挨凍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們,看到這一幕幕真實、血腥、恐怖的畫面時,簡直無法可想那時有多少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難受。這一切,不禁會引起我們的深思。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年代的我們,和那時的孩子比起來是不是幸運很多。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