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南京南京觀後感1000字

南京南京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導語:《南京!南京!》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由陸川執導,劉燁、高圓圓、中泉英雄、範偉等主演。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南京南京》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南京南京觀後感1000字

  南京南京觀後感範文【1】

1937年12月的南京,瀰漫着一種頹敗和絕望的氣氛。在淞滬會戰中冒死戰鬥的將士們,到了南京都成了膽小鬼,強大的日軍磨滅了他們所有的反抗意志。宋希濂部擋在城門,卻擋不住潮水一般的殘兵敗將。十幾名日軍在教堂發現了無數難民,其中還有大量的中國軍人。日軍恐懼的叫援兵,可中國人根本無意抵抗,麻木呆滯的舉起了雙手,日軍的幾聲槍響就使他們徹底崩潰。遠景中,孫中山的銅像被拉到,一起倒下的是整個中國嗎?

不是。殘兵連在廢墟中做着最後的抵抗,頑強的抵抗。最終,隊長陸建雄無力的說:“兄弟們,守不住了,散了吧。”沒有人離去,直至被俘。這羣鐵骨錚錚的漢子在子彈穿透胸膛的前一刻齊聲吶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這偉大的一幕讓我不禁想起張自忠將軍犧牲前的話:只要我等堅決抵抗,以我五千年之浩瀚中華,絕不會亡於三島倭奴之手。中國是堅韌的,中國人的抵抗從來沒有停。

但在當時的南京,抵抗終不是主旋律。畫面中,無數投降的士兵和平民從各個方向被驅趕至一起,被淹死,槍殺,活埋,燒死,如退潮一般倒下,畫面殘酷的令人目不忍視。南京,真正的地獄。南京已死,安全區是唯一一塊尚在苟延殘喘之地,拉貝以其“納粹”的身份保護了一小批難民。日軍發現安全區有大量女人便前來索要100個,江老師和拉貝無奈答應。當姜老師哭着說出這個決定時,妓女小江第一個站了出來:“拉貝先生,我去。”她從容的轉身,驕傲的回頭,以她特有的方式做着最勇敢的抵抗,證明着中國的頑強。

整部影片瀰漫着一種殘酷的壓抑和絕望,只有結尾才稍稍燃起溫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着中國的希望,明天雖然依舊殘酷,但希望已經傳遞下去。南京雖死,但中國人的團結與抵抗已經被喚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麼只有努力去贏得戰爭的勝利。

影片用大量的筆墨勾畫了角川這個形象,他有知識,有思想,天真而純淨。作爲侵華日軍的一員,他的雙手無可避免的沾滿了鮮血,但他的內心始終在掙扎和思考。在心愛的百合子死去後,他終於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放走小豆子,開槍自殺。我知道陸川想用角川來完成對侵略者的人性還原,證明他們的痛苦和悔過。但南京大屠殺中的三十萬冤魂,整個抗戰中死去的三千五百萬英雄,不是一句悔過,一顆子彈就可以彌補的。每個人都會犯錯,有些錯誤可以被原諒,有些則永遠不能。正如南京這倒深深的傷疤,會永遠留在中國心頭,永遠滴血。

  南京南京觀後感範文【2】

開頭日軍小分隊“出人意外”地俘虜了躲在教堂裏的戰俘就已經十分明確地提出了大屠殺的誘因,有槍有人數優勢的大堆中國人竟然對不到10個的日軍舉起了雙手,這徹底打消了日本人對這座城市的畏懼感,縱容了他們的野心和征服感,使得他們在心理上已經認同自己成了中國真正的主人,那麼下一步就是把原著居民清除掉。

看到從安全區裏挑選100箇中國婦女作爲慰安婦那塊已經快要接近我的心理承受極限了,原來強姦婦女比屠殺更殘酷,更容易喚起民族恥辱感,就像結尾自殺的那個日軍軍官說的“死比活着更艱難”,以這樣的方式奪走一個人的自尊確實是毀滅性的打擊。況且,當一個國家的婦女和小孩都遭受苦難的時候,確實離滅亡不遠了。

結尾日軍軍官自殺稍微有點一廂情願,這樣特殊的事件和人物不足以代表整個日本人對侵華的反思,或者說這樣的處理不足以讓人相信日本軍隊種殘存的人性,反而將這種良知刻畫成了日軍種的異類。也許,陸川太在意日本人對本片的看法了,大量的篇幅反映日軍心理活動,甚至日軍軍官都可以算作本片的主演之一,陸川說他非常希望《南京南京》能在日本上映,但不應該爲了這個而分散了故事的着力點,畢竟這樣的事件應該是獻給中國人的。

結尾倖存小孩的燦爛笑臉我非常不理解,並沒有足夠的鋪墊可以讓這個燦爛的笑作爲整個片子的結尾,之前的故事讓我體會到了無限地悲哀和屈辱,而到了這裏我反而丟失了繼續下去的情緒,這樣釋懷的喜悅與整個片子的基調十分衝突,反而將之前我理會到的東西敲了粉碎,這是在說“一切都過去了,讓我們忘掉過去吧”麼?那片子拍出來就是爲了讓大家忘掉過去麼?

除此之外,《南京南京》給我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

  南京南京觀後感範文【3】

看這部電影,不是因爲“是中國人都必須去看”,根據這個屢次被翻版的標準(是中國人都必須***,言下之意,不***就不是中國人),我很久之前就被開除了中國籍,已經沒有了作爲中國人必須去看的義務。我去看,主要是出於一種認知上的好奇,看看陸川這個我一直不看好的導演能否糾正我對他的成見;我想看看,這個在中國幾乎是註定無法拍好的題材,他是怎麼遭踐的;想看看這樣的題材到底還能拍出什麼花樣來 在目前中國觀衆的欣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背景下。

陸川沒有讓我失望,不是電影拍得沒讓我失望,而是讓我對自己的識人之明沒有失望。我更堅定了之前的判斷:陸川,是一個心氣頗高,也願意賣力,但缺乏才華,尤其可悲的是——還嚴重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他的專長,是投機,是討巧,是對主流意識形態、小資社會心理的精妙揣摩和不動聲色的迎合,從《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都是如此。他每拍一部電影,都在樹立一座牌坊,讓所有的攻擊,都投鼠忌器。

這部電影,劇情一如既往的爛,人物一如既往的面目模糊,主題一如既往的似是而非以便拐彎抹角地左右逢緣。

陸川吹噓的所謂對同題材影片的超越,如果是指增加了一個日本人視角、增加了“支那”散兵的抵抗、增加了一些患難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一個“漢奸”的轉變、增加了少兒不宜的強姦寫實鏡頭的話,我以爲,這些在平面上的加料,談不上超越,提煉一下,無非是日本軍國主義可憎、中國人可敬、中日兩國人民都是戰爭受害者這些早已顛撲不破的主流屁話,並不能深化或改變觀衆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悲劇的認識:該抹眼淚的還是抹眼淚,該意淫東京屠殺的還是意淫,該爲日本人辯護的還是辯護。

我並不認爲南京大屠殺是一個沒有價值的題材,雖然這個題材的影片都一無例外拍成了活報劇。這個題材,非常有價值,但只有放到一個揚州十日、奧斯維辛、紅色高棉、這一樣一條縱向的語境裏拍,才能真正拍出意義,才能叫做超越。這樣題材的電影,應該回答這樣的問題:人爲什麼要殺害同類?在什麼情形下,一個受過教育、知書達理的人會變成野獸?施暴的人爲什麼失去了應有的悲憫和良心?

我覺得如能超越具體的時代、民族國家背景去深刻反思打着正義旗號的羣體犯罪,那這樣一部影片纔是真正有價值。拍南京大屠殺,是爲了反思慘劇發生的社會歷史政治根源,反思人性之惡與人性之善的深刻內在衝突。最基本的,應該揭示出日軍暴行背後的邏輯。

即使是暴行,也是有理由,有邏輯支持,甚至是道德支持的。這個邏輯就是:施暴者事先將受害者符號化、非人格化,從而獲得了暴行的正義性,才脫敏了暴行本身所帶給施暴者的不適感,才擺脫了日常情況下良知和道德的約束。這種“正義施暴”“有道伐無道”的邏輯,在陸川的影片中是看不出來的,陸川的人物和情節,沒有邏輯,只有羅列。

這樣的邏輯適用於一切羣體性、制度性的暴行:從古代中國的人殉,到瑪雅人的血腥祭祀,到納粹的“徹底解決”,到“古拉格”羣島,到南京大屠殺。。。。將某個階級、某個社會羣體、某個民族帖上“非我族類”的邪惡標籤,對方便可以不被視作人類,對其屠殺,就可以偉大光榮正確、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暴行就成爲一種義舉,在這種意識形態中,人性固有的惡得到充分的釋放,卻又披着善的外衣,而人性固有的善良、憐憫、理性等等,都統統失靈。

這纔是莫大之悲劇,比巨大的人身傷亡更大的悲劇。

除了那些赤裸裸的開膛破肚血雨腥風的暴行,支持這種暴行的邏輯也會表現爲強度較小、但可能時空範圍更大的隱暴行——歧視、冷漠、排斥等等。五道口小資們對乞丐的妖魔化、我的右派朋友對北川自殺官員的不屑,都是這種隱暴行的表現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南京大屠殺的病毒無所不在,各種形式的南京大屠殺無時不在進行。這種打着正義的旗號將某個人羣符號化再加以迫害的毒素,如果不得到認真的清算,那麼,原始意義上的大屠殺今後會一再發生。

最後,說點小花絮:我承認,我也流淚了。畢竟,某些畫面和情節,還是有衝擊力的。另外,坐我右邊的一位美女不停地以手抹淚,我如果不流點淚,也說不過去。美女的淚很多,手很小,我當時有遞一塊紙巾過去的衝動。考慮到左邊就是我老婆,我怕影響不好,沒有這麼做,掏出來的紙巾最終遞到了左邊,我老婆卻沒有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