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南京南京觀後感示範

南京南京觀後感示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南京南京掀起了一股強烈的愛國風潮及人性的解讀,最近版內有不少網友在看過《南京南京》以後紛紛寫下自己的觀後感,很難得的原創影評,而且都很精彩,在這裏我搜集了幾篇寫得很不錯的南京南京觀後感,以供沒有看過的朋友參詳,供看過的朋友共鳴。

南京南京觀後感示範

陸川的牌坊和施暴者的正義 《南京南京》

俺也去了南京,當然,是在電影裏。看這部電影,不是因爲“是中國人都必須去看”,根據這個屢次被翻版的標準(是中國人都必須***,言下之意,不***就不是中國人),我很久之前就被開除了中國籍,已經沒有了作爲中國人必須去看的義務。我去看,主要是出於一種認知上的好奇,看看陸川這個我一直不看好的導演能否糾正我對他的成見;我想看看,這個在中國幾乎是註定無法拍好的題材,他是怎麼遭踐的;想看看這樣的題材到底還能拍出什麼花樣來 在目前中國觀衆的欣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背景下。

陸川沒有讓我失望,不是電影拍得沒讓我失望,而是讓我對自己的識人之明沒有失望。我更堅定了之前的判斷:陸川,是一個心氣頗高,也願意賣力,但缺乏才華,尤其可悲的是——還嚴重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他的專長,是投機,是討巧,是對主流意識形態、小資社會心理的精妙揣摩和不動聲色的迎合,從《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都是如此。他每拍一部電影,都在樹立一座牌坊,讓所有的攻擊,都投鼠忌器。

這部電影,劇情一如既往的爛,人物一如既往的面目模糊,主題一如既往的似是而非以便拐彎抹角地左右逢緣。

陸川吹噓的所謂對同題材影片的超越,如果是指增加了一個日本人視角、增加了“支那”散兵的抵抗、增加了一些患難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一個“漢奸”的轉變、增加了少兒不宜的xx寫實鏡頭的話,我以爲,這些在平面上的加料,談不上超越,提煉一下,無非是日本軍國主義可憎、中國人可敬、中日兩國人民都是戰爭受害者這些早已顛撲不破的主流屁話,並不能深化或改變觀衆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悲劇的認識:該抹眼淚的還是抹眼淚,該意淫東京屠殺的還是意淫,該爲日本人辯護的還是辯護。

我並不認爲南京大屠殺是一個沒有價值的題材,雖然這個題材的影片都一無例外拍成了活報劇。這個題材,非常有價值,但只有放到一個揚州十日、奧斯維辛、紅色高棉、這一樣一條縱向的語境裏拍,才能真正拍出意義,才能叫做超越。這樣題材的電影,應該回答這樣的問題:人爲什麼要殺害同類?在什麼情形下,一個受過教育、知書達理的人會變成野獸?施暴的人爲什麼失去了應有的悲憫和良心?

我覺得如能超越具體的時代、民族國家背景去深刻反思打着正義旗號的羣體犯罪,那這樣一部影片纔是真正有價值。拍南京大屠殺,是爲了反思慘劇發生的社會歷史政治根源,反思人性之惡與人性之善的深刻內在衝突。最基本的,應該揭示出日軍暴行背後的邏輯。

即使是暴行,也是有理由,有邏輯支持,甚至是道德支持的。這個邏輯就是:施暴者事先將受害者符號化、非人格化,從而獲得了暴行的正義性,才脫敏了暴行本身所帶給施暴者的不適感,才擺脫了日常情況下良知和道德的約束。這種“正義施暴”“有道伐無道”的邏輯,在陸川的影片中是看不出來的,陸川的人物和情節,沒有邏輯,只有羅列。

這樣的邏輯適用於一切羣體性、制度性的暴行:從古代中國的人殉,到瑪雅人的血腥祭祀,到納粹的“徹底解決”,到“古拉格”羣島,到南京大屠殺。。。。將某個階級、某個社會羣體、某個民族帖上“非我族類”的邪惡標籤,對方便可以不被視作人類,對其屠殺,就可以偉大光榮正確、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暴行就成爲一種義舉,在這種意識形態中,人性固有的惡得到充分的釋放,卻又披着善的外衣,而人性固有的善良、憐憫、理性等等,都統統失靈。

這纔是莫大之悲劇,比巨大的人身傷亡更大的悲劇。

除了那些赤裸裸的開膛破肚血雨腥風的暴行,支持這種暴行的邏輯也會表現爲強度較小、但可能時空範圍更大的隱暴行——歧視、冷漠、排斥等等。五道口小資們對乞丐的妖魔化、我的右派朋友對北川自殺官員的不屑,都是這種隱暴行的表現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南京大屠殺的病毒無所不在,各種形式的南京大屠殺無時不在進行。這種打着正義的旗號將某個人羣符號化再加以迫害的毒素,如果不得到認真的清算,那麼,原始意義上的大屠殺今後會一再發生。

最後,說點小花絮:我承認,我也流淚了。畢竟,某些畫面和情節,還是有衝擊力的。另外,坐我右邊的一位美女不停地以手抹淚,我如果不流點淚,也說不過去。美女的淚很多,手很小,我當時有遞一塊紙巾過去的衝動。考慮到左邊就是我老婆,我怕影響不好,沒有這麼做,掏出來的紙巾最終遞到了左邊,我老婆卻沒有流淚。

並不完美的“南京!南京!” 依然不完美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