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朗讀者》勇氣觀後感範文

《朗讀者》勇氣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導語:2017年央視大型情感文化節目《朗讀者》節目在與大衆分享和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也以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力量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朗讀者》第八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勇氣觀後感範文

  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1】

時下正在央視熱播的綜藝類節目《朗讀者》深受大衆好評。說實話,這樣一檔表現內容並不複雜、藝術形式也談不上多麼豐富多彩的節目之所以能打動億萬觀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每期嘉賓聲情並茂的朗讀,在與大衆分享和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也以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力量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正是這種由內到外的文化張力,切實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衆,讓一場場朗讀深慰人心。

曾幾何時,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讀,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朗讀者是字正腔圓的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他們一出場,往往是手拿書夾筆直站在麥克風前,用標準的普通話讀着一篇精美的文學作品,通過他們抑揚頓挫的聲音變化以及作品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常常能打動人心,帶給人一種溫暖和感動。但是,這種站立式的朗讀方式,由於表現形式過於單一,又常常給人留下一種缺乏變化的詬病。雖然說朗讀者有着美妙的嗓音,但從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上而言,僅憑聲音的婉轉起合去營造持久的藝術魅力,顯然有些勉爲其難。

反觀正在熱播中的《朗讀者》卻以顛覆者的形象,爲傳統的朗讀藝術開闢了嶄新的表現形式。首先,朗讀者的身份不再侷限於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而是將各行各業的業界精英和社會名流都納入到朗讀者隊伍中,通過主持人董卿亦訪談亦推薦似的一番介紹,巧妙地將朗讀者的社會身份、心路歷程與所要朗讀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觀衆對朗讀者所要朗讀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其次,在表現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站立,朗讀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雖然一些朗讀者未必字正腔圓,也鮮有直戳淚點的煽情,但他們樸實真誠的朗讀,反而呈現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別是朗讀內容與朗讀者本身在生活際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趨同,更加凸顯出朗讀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義。再次,這些朗讀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可謂經典中的經典,無論是思想性也好,藝術性也罷,都堪稱人類史上的精神瑰寶。藉助於現代聲、光、電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搖曳的燈光,舒緩的音樂,加之朗讀者至真至純的用心朗讀,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真、善、美和價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點一滴地浸潤開來,於無聲處給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啓迪。此外,《朗讀者》的舞臺置景既雍容華貴又彰顯出雄渾博大的藝術氣息。而緩緩推開的城門,更像是打開了一扇智慧的書窗,透過這扇窗觀衆在品味經典的同時,也收穫了精神上的滋養,讓文化的力量通過朗讀者的口口相傳,通過他們情真意切的朗讀,最終散發出溫潤持久的思想華光。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永恆的經典,通過影視作品的再加工、再創作是在傳承經典,截取其中的精華,以本色朗讀的方式去詮釋其豐富的內涵,同樣也是在傳承經典。前者宏大、氣勢磅礴,常給人視覺上的強烈衝擊;後者婉約、沉潛靜美,卻以其內在的文化品位吸引着每一個熱愛生活的觀衆,這種靜謐的氛圍,對於去除當下人們浮躁的社會心態,以寧靜致遠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價值,或許更有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啓迪。

  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2】

今年第一季度,文化類綜藝節目集體走紅,而其中最紅者莫過於董卿擔任製片人的《朗讀者》。但打造這樣一個文化爆款並不容易,4月7日,董卿在國家廣電局總局例會上向全國廣電同行介紹經驗,形容籌備之難時稱:“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

  弘揚優秀文化 責無旁貸

節目火了之後,董卿接受了許多媒體的採訪,很多記者會問同一個問題:“你怎麼會想到做這樣一個節目?”

對此,董卿以自己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採訪爲例:“單霽翔院長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另外四座博物館分別是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你看這五個博物館所在的國家,正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這說明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還當不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當然他最後一句話有些玩笑的意思,但細細去體會,真的有道理。一個國家的自信最終是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層的力量。作爲國家媒體,弘揚和傳播優秀文化,責無旁貸。”

  要學會低下

  那已經習慣了高昂的頭

話雖如此,在娛樂真人秀的擠壓下,文化類節目招商並不容易。董卿形容,當初籌建《朗讀者》之難是“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爲此她和同事調侃“現在明白了吧,做製作人要學會低下你那已經習慣了高昂起來的頭。”

除了錢,真正困難的還是“怎麼樣讓文化節目引發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爲此,董卿和模式研發者以及國內的衆多學者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研究“《朗讀者》誰來讀?讀什麼?怎麼讀?”最後大家形成的共識是,朗讀者的情感、所要朗讀的文本的寫作者的思想、聽節目看節目的觀衆情感,這三種元素要和諧凝結,一定要凝結起來。

所以,觀衆看到:麥家很糾結地講述完他和他父親、他和他兒子這兩代父子之間掙扎的故事之後,再來讀他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許淵衝老先生,他講一個人一輩子重要的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之後再來讀林徽因;得了罕見疾病的“企鵝人”夫婦,依然樂觀、依然相愛、依然行走在路上,這樣一對年輕人講完他們的故事之後,再來讀同樣一直在路上的三毛……這個時候,文字的魅力就產生了疊加效應,充滿了感染力。

  曾經被許淵衝拒之門外

朗讀者第一個火起來的人物是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先生。董卿坦言,在第一期推出這樣一位“高冷”的人物當時確實有顧慮,“96歲的翻譯家,翻譯的是什麼?唐詩宋詞莎士比亞。他一切的標籤都是高大上的,都距我們很遠。但做了兩次採訪後,我們發現這許先生是一位特別單純樸素、特別豐富而有趣的人。所以我們決定:這樣的朗讀者要放在第一期。要讓觀衆知道,這個節目做的是什麼。”

有趣的是,正因爲老先生至情至性,沒少讓導演吃苦頭。董卿介紹,“第一次約許老先生的錄製時間是在2016年的夏天,後來不得不推遲。第二次確定的錄製時間是2016年的冬天,又沒錄成。第三次,2017年1月終於真的要開始錄製了,再去請他,老爺子不搭理我們了,他覺得我們是騙子、沒信用,完全把我們拒之門外。導演團隊只能今天抱着果籃站在人家門口,明天抱着鮮花站在人家門口,終於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節目播出第二天,許老爺子的譯著就直接衝上了當當網的熱搜。他告訴我們,他家的電話成了24小時熱線,爲什麼是24小時,因爲他有很多學生、親朋好友在國外。媒體蜂擁而至要採訪他,老人家的迴應特別可愛:‘我在《朗讀者》裏面表現完美,不會接受任何採訪。’”

不要低估“年輕人”

節目如願火了,但讓董卿最滿意的卻是年輕人和新媒體對這檔節目的讚許。據統計,節目播出了7期,閱讀突破10萬+的公衆號文章已經有132篇了;喜馬拉雅客戶端的收聽量是1.79億次;相關視頻全網播放4.97億次,“別人問年輕人爲什麼這麼喜歡《朗讀者》,我說年輕人爲什麼不喜歡《朗讀者》。他們生活在一個更加富裕、更加開放、更加文明的社會,現在的90後、00後,能夠接收到更多信息,受到了更好的教育,這兩條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沒有審美和判斷力,只是我們之前很自以爲是地低估了他們,一味以爲他們只熱愛某一類節目。”

“我記得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時候很憤怒,他抨擊一些流行樂團的創作只限於口水,他說如果你只給聽衆吃豬食,那時間久了他們就成豬了。就像許淵衝先生,96歲的老先生,很多熱愛他的年輕觀衆可能只有26歲,有差距嗎?當然有,這當中隔着70年呢,一定是有年齡差距的。那我們要做什麼,媒體人要做的就是在年齡差距之外,找到認知的統一。”

  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3】

普通又有力量的詞語,這期的主題詞"勇氣"。勇氣,就是在你看清楚生活的真相以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期的節目很特別,匯聚各個不同領域的人們,卻都有着一份執着,對於他們熱愛的事物!江一燕的支教,讓我想起了大學的一個暑假時光。看到她講孩子們爲了見她做出的各種努力,曾經送別的畫面又一次浮現在我眼前。現在的生活節奏以及個人能力,總讓我有點應接不暇生活的瑣事,似乎真的很少去專注一些公益,真的很慚愧,也許有些在心裏的種子真的是滅不掉的!只能期許自己快點變強大,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李寧朗讀巴金的<做一個戰士>,堅定的眼神,面對人生的很多次低谷,1988年漢城奧運會失誤後的"大將之笑",面對質疑甚至唾罵,依然勇敢的走下來,華麗的轉身,很值得學習!當然最觸動的是秋爸球媽,2歲時確診一對自閉症的雙胞胎,9歲其中一個又診斷白血病,上天是多麼的殘忍,要把這麼多的不幸降臨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身上,生活並沒有壓垮他們,他們用愛和勇氣去迎接這一切,勇敢的生活下去,這其中的心酸估計真的很少人能體會到吧!祝福他們和秋歌秋語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