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

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飛越瘋人院》影片講述了邁克·墨菲爲了逃避監獄裏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分享了《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

  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1

昏睡了幾乎一個下午的週日晚上,實在是沒有心情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着電腦趴在瑜伽墊上開始看電影,之前在電腦裏下載了很多經典電影,點開了一部想看去一直沒看的經典之作《飛越瘋人院》。

影片的開頭是對着精神病院的一羣患者,基本上給每個人一個特寫。然後是麥克被警察帶到精神病院。醫生在討論他是不是真的有病,還是隻是藉口逃脫勞動。麥克在院中帶着其他患者打球,賭博,向瑞秋護士要求放電視看棒球比賽,但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絕,她以投票的方式決定,結果第一次只有幾個人舉手,第二次投票只有九個人,投票結束時,麥克去遊說病友,但都沒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直不說話的大塊頭酋長卻舉手了。

麥克歡呼着叫瑞秋護士看,她卻說投票已經結束。麥克看着電視裏反射出的自己的樣子,開始自己解說球賽,把病人全部吸引,並隨着他的解說詞一起跳躍激動。麥克帶着一羣瘋子打球賽,讓酋長守着籃筐不讓對方進球,酋長充分發揮身高的優勢,攔截進球,輕鬆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長最後帶着微笑在球場上奔跑起來。

麥克似乎就是進來打破瘋人院的一切規則和秩序的。他對抗冷酷教條的瑞秋,翻牆出去開着療養車帶着他們一起出海捕魚,通過女友凱蒂在院裏狂歡辦派對。本來狂歡派對那次他可以出逃,但是酋長不願意跟着他走。酋長說,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們利用麥克一樣。酋長沉默的生活在瘋人院裏,讓別人一直以爲他又傻又笨,就像麥克說的,原來他纔是最聰明的人,一直在耍他們。比利在出海捕魚那次愛上了凱蒂,狂歡夜麥克讓凱蒂去跟比利一起度過,最後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來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憤怒,她的規則被打破,權威被挑戰。她威脅比利說要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他媽媽,讓他說出是誰幹的事情。比利最後屈服了,但瑞秋沒有遵守她的約定,還是要把比利帶走。比利最後用玻璃碎片割斷自己的頸動脈自殺了。瑞秋出來說,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所有的要儘快回到原來的位置。麥克在這個時候爆發了,他衝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殺死她。最後被瘋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後一切回到了原樣,瑞秋依然同志着這裏。兩個保安帶着麥克回來了,酋長在他們走開的時候去看麥克,說現在他願意跟他走了,他知道麥克不會拋下他,但是麥克卻沒有像以前那樣對他眨眼睛,卻裝傻騙過所有人。這次麥克是真的變傻了,額頭的兩側做手術摘除了什麼東西。酋長抱着麥克,說他也不會拋棄他,會帶上他一起走。麥克艱難的回答了“ok”。酋長拿起枕頭捂死了麥克,搬起了壓力水箱。當初麥克打賭時,也曾搬過水箱,但以失敗告終。麥克說至少我試過了不是嗎?用它砸碎了醫院的鐵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瘋子都爲他歡呼,但是自己卻沒有走出去的勇氣。

故事的結尾出乎我的意料,麥克本是瘋人院裏最正常最健康的一個人,在最開始的總是做些瘋狂的事情來證明自己有病,到最後想盡辦法要逃離。在狂歡夜的時候我以爲他會帶着酋長一起離開,跟着凱蒂一起走。但是卻都醉死了。最後被醫院做了手術活生生地變傻,變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離的,最後還是無法逃離。反而是一直冷靜沉默的酋長最後帶着麥克默菲的自由的靈魂一起飛越出瘋人院了。

那個朝着瑞秋大叫,說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當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煙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餅乾一樣,在你高興地時候纔會給一點的巴提尼最後還是接受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後還是呆在瘋人院裏。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爲有人帶領,一旦沒有了別人的指引,自己就會失去改變的勇氣,讓一切龜縮到原狀。百度上說這部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爲“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每個經典的電影看完之後都會讓你久久不能平靜,帶給你思想的衝擊,讓你開始反思自己。

  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2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對部分內容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爲他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爲,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己,不會和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麥克墨菲來了之後,他試圖改變這裏的一切,相信酋長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幫助他,也以爲他倆可以一起逃脫出去。所以,對於他們兩人來說,對方都是瘋人院裏特別的人,特別的朋友。對於酋長,麥克墨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他不服輸於環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帶籃球,酋長有一絲感動,也在盡力幫助麥克,生活瞬間充滿光明,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這是前後的巨大改變。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後,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癡。當麥克終於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非常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爲他會帶着麥克一起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來設想的方法“帶着他”砸破窗戶,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後他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臺,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並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脫、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裏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後找到真正的自己,一個擺脫墨菲的自己。

可以說,是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爲卻願意爲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着,並感染到瘋人院裏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說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爲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因此儘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後,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脫出去,而只有麥克變成白癡,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同,會爲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說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脫瘋人院。

瘋人院裏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內心。在瘋人院裏,每天重複着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可以說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懼,卻因爲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形成反常的行爲,造成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比如,之前出現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經事先預謀,在3月31日將做實驗後剩餘並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到寢室,注入飲水機槽,最終致黃某死亡,4月1日黃某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後出現中毒症狀,後經送醫救治無效於4月16日去世。僅僅因如此生活瑣事與黃某關係不和,心存不滿,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錯誤。他家境平寒,平時好強,其實很優秀,沒有必要因爲嫉妒黃某讀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殺念。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爲,因爲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爲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3

兩小時前,決定要看《飛越瘋人院》,兩小時後,我的頭很痛,是“我”在非常強烈的想表達自己的觀後感。首先想說,這是一部好電影,真的。接下來,我有一個問題,對着這一羣瘋子,從內心發問的。你們瘋了嗎?

在影片最後那個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殺了,看到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個說話結巴的young man,感覺他不是真正的瘋,他只是被恐懼吞噬了,他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醫院裏的護士對他的死應該承擔直接責任,我對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總說的一句話“爲了更好的治療。”再用麥克墨菲對她評價的一句話“她總是在撒謊。”他真的是在幫助病人治療嗎?在她的管理下,醫院非常的安靜一切都是我們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爲什麼揭傷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腳穿上褲子,站在護士面前,護士問他知不知道羞恥。比利告訴她自己不以爲然,覺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樣,他直視了自己的恐懼,所以他也不再結巴了。但是下一秒,護士卻以“告訴他媽媽”來威脅他。比利馬上意識到了問題嚴重,他開始慌亂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訴她媽媽”,護士依舊冷漠,我們都知道她不會告訴他媽媽,但比利不會,他一直在吶喊着NO…NO…NO…NO… NO…NO… 直到玻璃劃過自己的喉嚨,眼神依舊是恐懼。

麥克墨菲看到這一幕內心是愧疚,他認爲是自己的錯,悲傷着,無法原諒的錯誤。對比麥克墨菲,護士卻表現的是“正常”,她依舊如往常,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彷彿死去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生命。麥克墨菲看到護士的冷漠,充滿憤怒,他認爲是她殺死了比利,他用雙手扼住對方的喉嚨,用盡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試過了”,這一幕是他打得一個賭,他打賭說自己能搬起一個笨重的飲水機,砸開鐵窗從這裏逃走,但他和我預料的一樣,搬不動,失敗了。他們嘲笑他,於是他說出這句耐人尋味的話。“至少我試過了”

他們沒有試過,他們在這裏一直沒有嘗試,我認爲他們是被囚禁的,他們卻說自己是自願的。他們接受命運,選擇做一個瘋子,住在用鐵絲包圍的高牆下。麥克墨菲卻不一樣,因爲他本身就不屬於這裏,他一直在打破規則,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一個教父,關於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進行分類,一種是正常人眼中瘋子中的"正常"和“瘋子”,一種是瘋子眼中的“正常”和“瘋子”。正常人是我們,瘋子是病人。

前一種我們認爲的瘋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癡呆的那種。“正常"是我們認爲的瘋子,”瘋子“卻是加了一些獨立思考的一面,讓他們顯得瘋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約的危險。

後一種應該是從非正常+神智不清+癡呆的的瘋子。瘋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瘋子“是第三類,也是獨立思考的人,他們不同於瘋子與正常人。他們是有自我的人,有獨立的價值觀,他們思考着質疑着,他們爲自己提出的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尋找着一個又一個的答案。所以我認爲”瘋子“纔是真正的人類,可以升級的新人類。

影片到最後,麥克墨菲死了,在掐住護士的喉嚨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選擇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沒有像以前巧妙的避開規則,而是直接殺死規則,以犧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額葉摘除手術,變成了真正的瘋子,他變得在正常不過了,不論是我們眼中,還是瘋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癡呆,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這時他應該死了,精神雖然未死,但載體已經無法工作,沒有了價值。不過值得慶幸的他還是飛越了瘋人院。

影片最後,酋長幫他逃離了瘋人院,和他一起。酋長這個人是一個壯漢,他身材魁梧,卻不願講話,被所有人認爲是聾啞人,爲什麼聾啞人也被送進瘋人院,這個我不清楚。但是他認同了麥克墨菲,和他坦誠相待,他告訴麥克墨菲,自己父親經常被人利用,而且還落到悽慘的死去,因爲父親比自己還要強大。所以他不願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說一句話。是麥克墨菲幫助了他,他不再靜止,他開始奔跑在籃球場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內心的笑——直到影評最後,酋長因爲有了感情,他看到麥克墨菲的痛苦,決定要幫助他。

“我們一起逃走”。這是酋長最後一次對麥克墨菲說的話,我相信麥克墨菲一定聽見了。雖然這種逃跑卻是死亡。酋長用盡全力將枕頭壓住他,將他悶死,然後自己逃走。但是他卻用了麥克墨菲第一個方法,搬起飲水機,砸開鐵窗,消失在黑暗中。

  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4

這是一個不相信眼淚的狹小空間。時代無法訴說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遺棄的地帶。如果連自由都被帶走,如果連悲傷都被帶走。

是的,你們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邁的無法再行走,連天空的顏色都無法辨認。貼着溫柔與優秀標籤的護士微笑着,惡毒地說。那是限制一切的規章、制度,他們打壓着每一個精神有些失常的人們。開始,妥協、接受,像阿q一樣自我安慰。接着,是放棄,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後,迷茫的眼神看見了渺茫的希望,開始靜默、牴觸、掙脫,瘋狂的吶喊。

嗟嘆是聖人的職業,你們是普通人,無需介意,請大聲的長嘯疾呼。當然,黑暗看不見眼淚。因爲它討厭。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將自己鎖住。自己主動的帶上精神的枷鎖。

沒有反抗就沒有改變,這個骯髒不堪的角落也許會永遠堆上陰暗的灰塵。

如果不是mc的出現,如果他不曾出現,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監管者的`腦袋,不曾帶給他們希望,那扇寬敞的、雪白的,又溫暖的能讓陽光桀驁不馴地撒了進來的窗戶。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現的那段時光,但是,可愛的是他出現了。電影帶給了我們深深地絕望,但是,卻把希望留了下來。

這是最重要的。時代也總是這樣,總在人們走投無路的時候,送來了絲絲希望的曙光。我無法解釋那希望出現的原因,但我卻清楚的知道它出現的時間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時代的一擊,以它的氣節,用它的方式。沒有搖晃、沒有顫抖。

  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5

看完了《飛越瘋人院》之後,感覺有時當個瘋人也不賴,起碼你的“反常”行動是“合法”的。所有的瘋人都希望衝到外面的世界,但他們或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或許是一個更大的瘋人院。

就像越獄中男主人公說的:“逃出監獄,又往哪裏逃?整個世界就是一隻巨大的牢籠。”

所以我認爲飛越瘋人院不僅僅是逃出一個地方,更是放飛心靈的旅程。就像那些不敢走出瘋人院門口的人,他們無法面對自己,無法對自己真誠,所以他們被永遠鎖在了瘋人院,他們心中的院門一天不打開,無論他們身在何處,他們都是囚徒。而那種對於護士的仇恨,更像是爲自己找的一種藉口,他們需要外力把他們束縛,以迴避對自己深層的審視。

我們這些關在不是瘋人院之外的大的院落中的不是瘋子的人們,只是在表面行爲上,比較瘋人爲之正常的人們,內心或許更加壓抑,因其不能如瘋人般的無所顧忌的率性,不能如瘋人般的自由的釋放,內心是否更瘋?

  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6

《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是1975年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所拍攝電影,根據1962年肯·克西同名小說改編。曾獲1976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

對於影片情節,在初次欣賞時,真的有點覺得莫名其妙,甚至有種自己也成了“瘋子”的憤懣之感,然而,等我獨自安安靜靜地再次觀看一遍之後,心底泛起一種複雜的感覺。說看懂了,的確已經明白了情節,也瞭解了這個故事。但是真的看懂了嗎?我又不住問了自己一次,而答案是否定的。影片的深層含義並不是那麼淺顯的,作爲一部經典的電影,由許多情節都值得商榷、慢慢理解。就好像我們常認爲的那樣,一部經典的作品只有反覆推敲才能顯其深刻內涵。

我們知道影片的絕大多數鏡頭都發生在一家精神病醫院,醫院中的人們神態各異,行爲乖張,做事沒有邏輯,僅憑“缺陷的意識”生活,如果從外表看,也許你會下意識的排斥、甚至鄙夷,但是深入地去體會、理解,你應該能體會到他們的善良、他們那種仍嚮往美好、正常的生活的渴望。

先談談一個人物——護士長瑞秋。醫院中的病患聽從護士長瑞秋的話,順從她的“命令”,因爲她是護士長,他們知道,只有聽從她,才能獲得藥品從而減輕自己的痛苦。表面上看,瑞秋是一個恪盡職守的護士,醫生眼中的優秀人員。但在病人眼裏,她只是一個依靠恐懼、暴力和處罰來維護自己權威的惡魔。她忠實執行規則來要求病人,但這些規則並非由病人自己制訂,也就是說她剝奪了病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由,這種自由包括肉體和精神的雙重自由。她不但限制病人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而且還限定病人聽的音樂看的電視等等。老師在課上說:“瑞秋是一個不知道隨機應變的護士”,的確是有道理的!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她就像一位“巫婆”,看着她穿着白色的衣裙,好像天使散發聖潔的白光款款而來,但是在我眼中,這場景有種莫名的諷刺,每次當她走來時,只會引起病人們的神經緊張……

每次的談話時間看似十分民主,表達出她作爲護士長對病患的深切關懷,然而一旦觸及她心中深刻的規則時,一意孤行纔是真實的寫照。有影評說:片中瘋人院實爲社會之縮影,瘋人院裏只有“精神病人”和“醫生”兩類身份,但這恰恰反映了社會中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我想,這瑞秋就是一個真正的反派角色,一個“統治者”。

而後談談情節——影片結尾: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牀邊,呼喚着他,“現在我們可以逃跑了。我現在覺得自己強得象座山。”“我不會扔下你的。我不會讓你這個樣子留在這裏。跟我來吧。我們上路吧。”“酋長”一邊說着“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而後“酋長”搬起洗漱臺砸爛窗戶逃走了。

人們不禁要問:爲什麼酋長要殺死麥克默菲?

如若我們從靈魂層次來理解的話,酋長不僅不是殺害了麥克默菲,而是解救、釋放了他。那扇破碎的窗戶彷彿禁錮人們思想的舊制度,被無情地顛覆。當靈魂超越肉體的束縛,他將獲得永恆的自由。而不是像傀儡一樣殘喘呼吸,仍人擺佈。而且,飛躍瘋人院,一直是麥克默菲的心願,他是不願被束縛的。

當天邊泛起了魚肚白,希望的曙光會照耀着酋長與麥克默菲的靈魂走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