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有感?

觀《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導語: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用一個平凡小人物的事蹟向人們講述了教育的真諦,一個落魄的音樂教師因爲自己的“一念執着”,用音樂救贖了一羣在邊緣的青少年。下面是觀《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有感,歡迎參考。

觀《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有感?

  篇一:觀《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有感

看完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後,我非常感動,音樂家馬修用自己的愛心和優美的音樂影響着孩子們並改變他們,影片結束時,馬修被學校解僱了,但是當他看到孩子們離別時的祝福時,他覺得非常幸福。

影片中的那所學校被稱作“池塘之底”,因爲學校裏都是些問題學生,馬修代替了以前被學生打傷的學監。當他上課的時候,學生們故意作弄他,他卻在校長到來時袒護學生們,這也許就是他走進學生心靈的第一步。

馬修漸漸發現孩子們的音樂天賦,並組建了一個音樂團,想用音樂來影響孩子們。後來,轉校生蒙丹來到了學校,他的性格非常惡劣,最後還一把火燒了學校,那一天馬修正好帶孩子們在山上玩,可是說是馬修救了孩子們,可是校長卻認爲是馬修的失職導致學校被燒,於是辭退了馬修。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讓我感動:小男孩佩皮諾的父母都去世了,可是他依然在每個星期六在校門口等待他的父親來接他。在馬修離開學校的那一天(正好也是星期六)佩皮諾也拿着行李要和他一起走,原來他已經把馬修當作父親了。

影片中的校長是一個令人討厭的,殘酷的,兩面派的人,他制定了殘酷的“行動——反應”原則,他把學生都當作囚犯來處罰,他體罰學生,當馬修的合唱團受到大家的讚賞時,他也同意合唱團繼續下去。但是當他的錢被偷了的時候,他立刻要求解散合唱團,可以說,“池塘之底”就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些“問題學生”也是在他的影響下變得更加墮落。

這部電影帶給我感動。馬修是一位伯樂,他能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並挖掘出他們的潛能。環境能改變一個人,馬修用愛和音樂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環境,使孩子們的心裏都充滿愛,即使他離開了學校,他也不會遺憾,因爲他把愛和希望留給了孩子們。也許,馬修的到來,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吧!

  篇二:觀《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有感

我一直相信凡事都有兩面性,而且好的一面,絕對比壞的一面大得多。

在這所行爲偏差的青少年補助院,有着一羣叛逆的少年,他們有的失去父母成爲孤兒被遺棄在這裏,有的品行惡劣遭公立學校屢屢開除,無處可去來到這裏,總之,他們是大人眼中的壞小孩,是無可救藥的。

在馬修老師到來之前,可以說是沒有人愛他們。既無能又壞心腸的校長根本無視孩子的的感受,“出錯,懲罰”在他看來是那麼簡單。可是這樣殘酷的規矩並沒有讓孩子們乖乖聽話,而是培養了他們的逆反心理,讓他們越發叛逆。

馬修的溫柔和肯定讓孩子們逐漸有所改變,並在他們乾枯的心靈原野上播下種子,使它們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孩子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在觀影前,我以爲這是一部愛情片,會是一個淳樸的牧童找到了幸福。結果與我想象的大有偏差。放牛班,其實與放牛沒有任何關係,只是一羣問題少年改過自新的心路歷程。春天意爲一切從新的蛻變。

第一,取消集體處罰;第二,讓我自己處罰犯錯的人;第三,請讓我保留他的姓名。這是麥神父受傷事件後馬修向院長提出的新規矩。這五一不體現了馬修老師對孩子的關愛和對他們自尊心的保護,是院長從來不放在心上的——對幼小心靈的人性關懷。

孩子看似叛逆無理令人頭痛,但這是他們對嚴厲管制的反抗和對自己的保護。但馬修對事情的處理與其他老師大不相同,沒有不由分說的將犯事的學生單獨關進禁閉室,而是給他們辯解和改過的機會。

在無意中他發現,這羣搗蛋鬼在唱歌嘲諷他,但他注意的並不是歌詞的內容,而是這羣孩子歌唱的不好卻又非常愛唱,還有幾個嗓音不錯了。他發現,這些孩子並不是真的無藥可救。他決定組建合唱團,他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靈。

這是一則溫暖的故事。直擊人們心中最爲柔軟的一處。

馬修對孩子來說,既是良師也是益友。領回迷失的羔羊,引孩子們走向正途。

  篇三:觀《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有感

我第一次接觸這部影片,只是聽了其中的演唱片段。作爲一名音樂教師,被清澈,婉轉的天籟童聲合唱吸引,找了許多孩子們演出的視頻觀看,於是產生了觀看整部影片的慾望。看完電影,不禁淚流滿面。一部成人與孩子的感情故事,用音樂作媒介,最終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一個靈魂影響了另一個靈魂。

影片了一位教師馬修,到一所名叫“池塘底部”的學校做學監,這所學校收容了一羣被放棄的孩子,被社會與大衆不看好,被遺忘,深沉在這樣一個遠離城市的破舊小校園中,生活極其簡單,所有任教教師都是男性,把他們當成了“囚犯”,用高壓又極端的手段管理:行動-反應。忽略了他們還是一羣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需要被愛,而馬修的出現改變了這些孩子的生活與命運。

他用愛包容所有的孩子。面對打傷老師的樂格科,馬修選擇讓肇事者樂格科去照顧被自己打傷的馬桑老師,親眼看到老師的傷勢嚴重,孩子意識到了自己只是想“娛樂”一下的無意之舉對老師造成了巨大傷害,學會了認錯與承擔。在馬桑由於病情惡化被擡去醫院的瞬間,孩子問馬修:他會死嗎?這時馬修的回答,顯示了一位家長級別教師的素質:“不會的,會好的。”他像萬千父母一樣,不想傷害孩子孱弱的心靈,即使是犯錯的孩子。他幫助孟丹隱瞞夜晚偷吃食物的事情,制止校長體罰學生的惡行,幫助莫杭治重回母親的懷抱,他總是刻意的幫助隱瞞他們的錯誤,自己承擔下來,這些善舉化解了這羣長期被“冰凍”起來的孩子。他們發現馬修與其他老師不同,從善意的角度看待孩子,從正面出發,而不是把孩子想象成是故意做壞事的惡人。馬修被孩子們接受。

偶然的機會,馬修發現孩子們會唱歌,決定要訓練他們成爲一流的合唱團,這個“念頭”促使馬修組建了一隻祕密的合唱團,開始艱難的祕密的保持訓練。馬修開始組織孩子們練習節奏和簡單的歌曲,這些簡單的歌曲都是爲他們寫的,而孩子們參差不齊的音色、音高和音準讓人頭疼,排練遇到難題。馬修針對孩子們聲音的情況寫了許多練聲曲,從音樂角度講,他的創作充滿童趣,日日夜夜與孩子們相守在一起,他比任何人都瞭解怎樣訓練“童聲”。年復一年,因爲馬修“執着”的`訓練,孩子們學會了唱歌,聲音變得和諧,自然圓潤。池塘底部的合唱團逐漸成爲遠近聞名的童聲合唱團,並得到伯爵夫人的肯定。同時,孩子們性格也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每天的音樂訓練讓人心生美好,合唱讓他們變回原本單純,可愛的孩子,孩子們在這個牢籠中終於享受到了童年應有的樂趣。誰也沒有想到,馬修老師的一念執着,最終改變了這羣孩子的人生與命運。

影片中出現的四首合唱作品是《海面上的清風(Caresse sur l'océan)》《哦,黑夜(Hymne a la nuit)》《眺望你的旅途(Vois sur ton chemin)》《風箏(Cerf-volant) 》,這四首合唱作品有的風格類似聖誕歌曲,有的類似唱詩班彌撒,有的又像情真意切的情歌,貫穿在影片中與劇情相得益彰。同時在藝術境界上,這四首作品也已經達到至高的水準,電影播出後,成爲衆多世界頂尖合唱團演唱的作品,流傳至今。正是音樂打破了人與人之間誤解與尷尬,讓心與心的距離無限拉近。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真正含義吧,想起我曾經看到過一段話,說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我看過的另外一部音樂電影《海上鋼琴師》,那也是一部用音樂敘事的電影。不同之處在於,那部電影的主人公鋼琴師1900終生以音樂爲生,不善言辭的性格,恰巧符合了音樂電影的特性。主人公是鋼琴師,他的愛情,友情,一生經歷,許多不能說出口的話語都是用鋼琴來表達。鋼琴師1900已經是音樂的化身,他甚至不允許他的音樂被記錄、被帶走,不下船去追尋追尋音樂家之夢、甚至改變世界樂壇,他不屑於拿他的音樂換取功名利祿,不希望與全世界分享,他的音樂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樂只屬於他自己。而《放牛班的春天》用音樂作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手段,出現的時間與作用不同,音樂幫助電影將“人性” 刻畫的栩栩如生。

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用一個平凡小人物的事蹟向人們講述了教育的真諦,一個落魄的音樂教師因爲自己的“一念執着”,用音樂救贖了一羣在邊緣的青少年。正如陶行知的那句話: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祝願每位教師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方式,用合適自己與孩子們的方式“一念執着”的將教育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