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立春觀後感3篇大綱

立春觀後感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春觀後感3篇,歡迎閱讀。

立春觀後感3篇

  立春觀後感一

年輕的時候,幾乎人人都有一個夢,成爲文豪、成爲藝術家、成爲將軍、成爲英雄、成爲企業家……最終,絕大多數人都成了爲柴米油鹽奔忙的普通人。夢想幻滅的快慢,往往與天賦的有無以及意志的強弱成正比。小城市裏的師範學校音樂教師王彩玲、羣衆文藝館舞蹈教師胡金泉、縣水利局打字員高貝貝就是一個個受盡夢想和天賦折磨的人。

電影《立春》講述了一個藝術夢想和人生現實的故事。影片上映後,不少年輕的和不太年輕的觀衆,說了一句同樣的話———我就是王彩玲。

是的,“我”就是王彩玲,“一貧如洗、又不好看”,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沒有事業也沒有愛情。王彩玲是執着的,爲實現歌劇夢,她託黃牛辦北京戶口,她一次又一次跑到中央音樂學院毛遂自薦,一次又一次自欺欺人:“中央歌劇院正調我啦”;王彩玲是堅強的,在那個閉塞的小城市,在那個婚戀觀還很保守的年代,三十幾歲的她屢次拒絕沒有愛情的婚姻;王彩玲是清醒的,她不做漂亮女鄰居的墊底陪襯,也不做胡金泉假結婚的炮灰。她提醒胡金泉,同時也提醒自己:“既然你是這個命,你就得擔待”;王彩玲也是糊塗的,這糊塗緣於她對藝術夢的瘋狂追求以及對他人藝術夢的同病相憐。高貝貝“臨死參賽”的欺騙,把王彩玲打回了現實。

很多的“我”可能連王彩玲都不如。爲證明自己的“正常”,當年,“我”們經受不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草率地鑽進了婚姻的外殼,與並不相愛的人生兒育女白頭到老;如今,“我”們總是隨波逐流,爲三瓜倆棗或一官半職摧眉折腰、耗盡一生……

對成功的理解,本來就因人而異。但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所指向的成功,彷彿僅僅是名利。明星的被追逐被模仿、超女好男的被暴炒被膜拜,皆因於此。那些爲藝術而藝術的癡人,只能被世人嘲笑,成爲橫亙在俗世喉嚨裏的一根魚刺。

就像一陣尖利的號角,《立春》集結起了很多很多失敗者,揭開了“我”們的傷疤,讓“我”們感到了久已忘懷的痛楚,也感到一絲吾道不孤的寬慰。有人說,《立春》是一部灰暗的電影,整部影片沒有一處亮色,令人鬱悶。我認爲,這部影片是有亮色的。它的亮色,就是王彩玲的執着和堅強、清醒跟理智、糊塗與善良。

不甘平庸的王彩玲最終沒能唱到巴黎歌劇院去,她擺攤賣起了羊肉,她給養女取名王小凡———“平凡的凡”。對那些人生夢碎的傷心人來說,觸摸過夢想女神的裙裾,比從未觸及更痛苦。希望當今的傳媒和文藝作品,不要總是把大衆的眼球引向成功人士、引向富豪排行榜、引向名人緋聞,令成王敗寇急功近利的風氣愈演愈烈。希望我們的社會能爲那些有天賦有才華卻沒有背景沒有機遇的失敗者留下一點空間和尊嚴,不要讓他們的天賦和才華成爲“六指”。一個容不下失敗者的社會,將變成鋼筋水泥的原始叢林,沒有激情,沒有詩意,更沒有和諧。

  立春觀後感二

《立春》發生在1988年至1998年這十年,這個年代正是東西方思想交匯、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生長在包頭這個小城中的王彩玲就像是那個年代所有追求理想的青年們的縮影。

在影片的開頭,女主角王彩玲有這樣一段旁白:“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裏還沒啥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風好像在一夜間就變得溫潤潮溼起來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王彩玲用方言滿含理想與希望的說着,這不僅是她內心的獨白,更隱含着導演對“立春”的聯想——立春,總是讓所有人都不自覺的對未來充滿了微微的希望,期待着發生些什麼。

王彩玲有着才華,所以自視清高不甘平庸,夢想離開這個小城去北京去巴黎,可現實卻是她在北京連立足之地也沒有,只能不斷地在擁擠的火車上顛簸着回到漫天塵土的西北小城。她沉醉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裏,一遍遍唱着《爲藝術爲人生》,然而又總是昂着頭重複着一個謊言——“中央歌劇院要調我”——她的虛僞不比周圍的人少。

王彩玲的生活與不同的人發生交集,他們當中有一心追求王彩玲的周瑜、有令王彩玲心動的藝術青年黃四寶,也有癡迷芭蕾舞的胡金泉、爲達目的欺騙了王彩玲的歌劇愛好者高蓓蓓。在王彩鈴的生活之中,處處可見現實與夢想交合時的不和諧,王彩鈴爲追求夢想遠道去北京該戶口,而最終卻仍守在幾米見方的房子中,一心想考美術學院的黃四寶卻最終當上了婚介所的老闆,每天在債主的追逐中惶惶度日,舞蹈教師胡金泉爲自己的夢想拼搏了16年,但只以受不了城市中羣衆的眼神而最終走向牢獄生活,歌劇愛好者高貝貝靠着欺騙迎來了本不應屬於她的榮譽。愛情與夢想帶給王彩玲的憤怒與羞愧,融匯成她內心愈演愈烈的恐懼漩渦,於是她說“我就是不甘平庸,有一天我實在堅持不了了,一咬牙隨便找個人嫁了,也就算了,我不是神”。

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困難與欺騙都存在。夢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現實的'殘酷讓一個個的有志青年與夢想越來越遠,最終鬥志被磨滅,現實一片灰暗。就像影片結尾的獨白:“每當春天來了,我的心就會蠢蠢欲動,覺得會有什麼事要發生,但春天過去了,卻什麼都沒發生。”這句話也形容了王彩鈴困守和逃離的徒勞,體現了這位小人物的鴻鵠之志,她的屢遭無奈,最終屈於生活。

面對一次次的打擊,王彩玲屈服了,但她將希望給予女兒小凡身上,將這份夢想延續下去。我想說:爲了夢想,請不要輕言放棄。縱然生活殘酷,歲月無情,夢想或許不一定能實現,或許不一定能被其他人認可,但是,有夢想,纔能有生活的動力。沒有動力的生活如死水一般,終究會變得腐臭,毫無生機。正因爲一切因動力而充滿活力。

影片的最後讓我非常感動:王彩玲與小凡母女倆在天安門前聽着曾經縈繞在耳邊的歌曲,小凡那純真美好的笑臉被永遠定格在我們心中。這時的天安門褪去了那層黃暈,感動應然而生。孩子是永恆的希望,不管現在的生活如何艱辛,夢想是否已被擱淺,曾經的一切終將過去,現在的人依然在堅強的活着。

  立春觀後感三

今天觀看了電影《立春》,深有感觸。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貌不出衆,但卻擁有一副天生好嗓音的小縣城音樂教授王彩玲尋夢的故事。王彩玲她樣不出衆,甚至可以說是長得醜,滿臉疙瘩麻子,還有一副大暴牙,加上普通的背景,使她的尋夢之路尤爲艱辛,她又對歌劇十分着迷,一心想要上北京發展,夢想着唱到巴黎去。但是現實中,辦個北京戶口都屢屢碰璧,她不斷的花錢找關係,想在那裏一展歌喉。這時的王彩玲是高傲着的,花錢去北京看歌劇,回來時還要對別人說自己快要調到北京去了。她的夢在遙遠的地方,她十分堅信自己有一天會成功,以至於吝嗇得連愛情都不想在那個小城市裏發生。

這一個孤獨的、一心追求藝術的女人,終於愛上了與她同樣爲藝術癲狂的知音黃四寶,“甚至爲他放棄了去北京的機會。”彩玲如是說,卻不想憤怒青年最終還是棄她而去,遠走他方。這時的彩玲痛苦失望,甚至想以死了結自己的生命。

當她走出了陰影,拒絕了周瑜的追求,又遇上了熱愛芭蕾舞的胡老師,相比之下,甚至覺得彩玲的狀況要好多了,胡老師被周圍的人視爲怪胎,最後無法承受,選擇假意侮辱學生,故意入獄來自行拔掉了自己的這顆眼中釘、肉中刺。在胡老師的故事裏,讓我們看到的是對一個藝術家無法被世人理解的無奈和痛心。彩玲放棄進軍北京而幫助“癌症”患者高貝貝,即使後來發現那是一場彌天的謊言,但高貝貝身上有着的,是王彩玲年輕時追夢的影子,也希望在她身上能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電影結尾是溫馨的。王彩玲最終還是走進了婚姻殿堂,收養女嬰小凡,到市場賣羊肉,生活開始步入了正軌,讓她老年的父母得到安慰。“新年好”隨着那一陣陣的鞭炮聲,春天來了,幸福還在,即使尋夢未果,生活總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