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8篇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8篇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1

最近更新的《人世間》,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郝今龍夫婦說好了去見親家,卻不想在檢查工作的過程中突然發病,只好讓祕書去代爲拜訪,因爲祕書拿錯了禮物,鬧出一連串誤會;

第二是周志剛帶着幾個孩子四處拜年的時候,大家都只看到了周秉義、周蓉和郝冬梅三個大學生以及馮化成這個詩人,一直爲周家操勞的周秉昆這對夫婦,卻被大家給遺忘了。

就算提起,也是喬大媽因爲嫉妒,說出了鄭娟未婚先孕的事情。

看到這一節的時候,不僅周秉昆覺得委屈,就連自詡爲上帝視角的我,也替周秉昆跟鄭娟感到不值,明明爲這個家付出最多,可是這些付出,大家都看不到。

反倒是周蓉周秉義的大學生身份,郝冬梅省長千金的出身還有馮化成的詩人職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試想想,如果不是周秉昆一直在家裏撐着,沒有鄭娟全心全意照顧周媽媽,就算馮化成會按照政策平反,但是周秉義和周蓉考大學這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都罵周蓉那幾年只管自己逍遙不管孩子,是個典型的白眼狼,對於這個說法,我還是有所保留的——雖然周蓉把孩子放在家裏這件事大錯特錯,但是在那個年代,她想要隨時回家看孩子,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說句實話,如果沒有老三兩口子一直在家撐着,也許周家早就散了都不一定,畢竟在我們慣常的認知裏,一個大家庭裏,只要母親不在了,這個家基本上也就沒有了歸屬感。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2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世間》熱播之後,其中蘊含的“恩”與“情”固然引發了觀衆的思考,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也同樣令人感觸良多。隨着生育政策的改變,多子女家庭漸成常態。

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主觀意願上,父母當然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由於每個孩子稟賦習性的不同,面對客觀存在的差異,父母想真的做到一碗水端平,並非易事。尤其是當孩子之間的“出息”程度相差較大之時,如何對待孩子更是對父母的嚴峻考驗。

風物長宜放眼量,父母要立足長遠辯證看待孩子。孩子“有出息”固然是爲自己爭光,沒什麼“出息”但只要品性良好,也不是一樁壞事。《人世間》裏,大哥、二姐雙雙考上了北大,一個娶了省長的女兒,一個嫁給了知名詩人,忙得常年回不來。而老三週秉昆是家裏最普通的那個孩子,但也是看起來最沒出息的他,成爲了家裏的頂樑柱,擔負其照顧父母的重任。現實中,類似的情況並不鮮見,很多觀衆產生了強烈共鳴。

父母子女一場,是人世間最難得的緣分。父母要抱着平常心,平和地看待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無論孩子出息也好,普通也罷,都是自己的驕傲,都是自己心中的寶。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3

《人世間》就是從家寫起,一張“全家福”之後多少年,才能遇到另一張“全家福”,周家兄妹無論身在何方,都牽掛着這個家,也被這個家系念着,家是根。過年了,就想回家,就想團圓,那是血液裏帶來的情感歸屬的基因,最深沉,也最濃烈。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具有中華民族這樣深沉的“家”的情感,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

當然,家裏也有性格衝突,有代溝,有矛盾,這些矛盾起源於骨肉親情之愛,愛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愛。但無論怎樣,孩子長大了,就要開枝展葉,另築新巢,蛻舊變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人來到世間,都是有使命的。人與人的差異,就是人們以不同的價值觀爲導向,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徑,顯示不同的人生價值。《人世間》裏的各色人等,在時代大潮中起起落落,尋找自己的愛情,尋找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甚至有的人早早殞命。

人世間,多歧路,周家三兄妹,誰沒有經歷過挫折?像周秉昆那樣,坎坷不斷,磕磕絆絆,但無論如何,人總是要努力向前走。人未必都能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平凡的人生同樣需要紮紮實實的腳步,兢兢業業地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腳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勁頭,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這就是《人世間》啓示的人生座標和目標。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4

勾勒時代,細節多是舉重若輕的。周秉義和周蓉是學霸型文藝青年,劇裏用“書”四兩撥千斤。周秉義去兵團報到前關照弟弟保管好61本書,強調這些書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幾筆點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囑,“裏邊還有我三本”,《葉爾紹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詩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個詩意浪漫愛情至上女子的未來。

多數時候,細節是伏埋千里的`。父親周志剛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築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戲份不算多,但前後呼應的戲劇“釦子”豐滿了父親的形象。他極重道義,終於跋山涉水探望女兒,見女婿第一面便明確,周家祖訓做人要懂報恩。一個“恩”字後來成了他接受“寡婦”鄭娟成爲周家一分子的驅動,因他瞧見了與美麗容顏不相符的佈滿繭子的手,瞧見了乾乾淨淨、臉色紅潤全然不似昏迷兩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沒在郝冬梅家“落難”時勸長子分手,也能在時移世易後常常體諒兒媳的難;可他偶爾又不那麼通情,帶兒女三對夫妻串門拜年,跟鄰里鄉親唸叨周家走出兩名北大學子的榮光,卻忽視了爲周全哥哥姐姐歲月靜好、替全家扛過艱難光景的小兒子夫妻。

綿密細節滲透在《人世間》裏,人們得以看見一個有鬥嘴但不撕裂、有個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這樣平凡的周家,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中國社會最普遍常見的原子。觀劇的家庭對上了劇中一家人的信道,觀衆自然會認可,時代進程裏周家衆人的浮沉,就是當代中國百姓五十年生活變遷的真實註腳。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5

《人世間》恰如一江浩蕩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寫出了國家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其中流淌的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深深打動並溫暖了觀衆的心,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影像心靈史詩。他們在這“人世間”相遇,用文字、鏡頭、表演述說着中國平民的50年,將中國社會變遷下,老百姓嚮往與追求美好生活的堅韌、努力娓娓道來。這不僅是一個故事,也是一段人間煙火史。

觀看《人世間》讓我大飽眼福。在他的筆下,各形各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讓我感受萬千。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記者柴進在《看見》裏提過“人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易被打敗的。”文中的人,經歷了一系列困難:50年代荒災,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時間不會停止,生活仍要繼續,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會讓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

電視劇善於展現日常生活,《人世間》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將前述經典恢宏的史詩性與細膩的情感性融爲一體,在經緯交織中熔鑄出以光字片的歷史命運爲代表的當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百姓生活的縮影。古人就有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恍然而已。”人生不過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輩子。心態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個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戰生活的困難呢?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6

雕塑奮鬥,讓我們汲取拼搏的滋養。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美好是拼搏出來的。人如此,家如此,國如此。這種幸福不一定是大富大貴,只是一種精神的蝶變與昇華,生活的充實與厚重;這種美好,也不一定是人間奇絕,或許,只是做到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成功,雖然沒有光彩奪目,但也在人生征程熠熠生輝。《人世間》裏的人物非常平實,主人公們沒有光環,踏踏實實地拼搏,平平淡淡地生活。但,在人間煙火裏,我們看到的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創作者共同抒寫的是情義和正直。這正是我們普通人追求的幸福和美好,這正是普通大衆的精神質感。

平凡人平凡事,彰顯寬廣溫厚,昂揚拼搏堅強。我們在《人世間》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提升了自己,而這恰恰是培根鑄魂、化人養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人世間》的人氣“破圈”,源於內容的入心坎,源於貼心的溫暖,源於跟普通人牽手一起向前行。這恰恰是藝術作品應該追求的價值。藝術應該是普通大衆的,應該是反映時代奔騰的,應該是釋放生活澎湃正能量的。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7

人世間這部電視劇已經放了有近20集了,從第一集追劇到現在,可以說一集不拉,每集都有令人感動的戲份。目前是講到1980年初,生爲80後的我,更想看後面的集數,因爲八十年代開始我出生了,那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年代。

老媽說我是真的老了,不管外表有多年輕,但是畢竟歲數已經四十了,所以特別愛看這樣的年代劇,其實我很少看這樣的年代劇,但是迄今有三部反映新中國建設的年代劇都是我的最愛,《雞毛飛上天》《山海情》還有就是這部《人世間》。能把年代劇拍的這麼帶感,真的很不容易,在過去的20多集中,讓我印象最深,最感動的是冬梅和她媽媽吵架那段,太有代入感了,老戲骨宋春麗被女兒氣到特別難受,想哭但又要忍住的那個演繹太到位了,冬飾演梅的年輕演員也把這個角色演活了,那些迸流而出的淚水,相信在真實拍攝現場也是如此。這部劇從七十年代開始說起,七十年代這一段邊追劇邊由老媽在旁講解,很多那個年代的特色臺詞我還是不是很懂。

所以強烈安利這部劇給大家,接下來的劇情將進入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20xx年代,相信後面的劇情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8

周秉義自不必說,上山下鄉的政策實施之前,他就已經被兵團給錄取了。

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周秉昆和周蓉姐弟倆必須留一個在家裏,按照周志剛夫婦的計劃,是打算把周蓉留在家裏的,但是沒想到周蓉爲了追求愛情,不管不顧地跑去了貴州,把整個家都扔給了周媽媽和周秉昆。

當然,那時候的周蓉應該不會想到後來的事情。

這些年來,一直是周秉昆在家裏,雖然比哥哥姐姐少吃了一些苦,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受累最多的——

周秉義在兵團,因爲有才華的緣故,一直比較受重要,如果不是爲了郝冬梅,可能他早就成了軍區領導了;周蓉在貴州,雖然遠離了家鄉,但是做一名鄉村教師,倒也不算太累。

畢竟,那時候的老師,只要教好書就夠了。

反觀周秉昆,作爲兄妹三人中讀書最少的一個,先是在木材加工廠上班,從事體力勞動,後來去了醬油廠,又被分配到了出渣車間,乾的還是體力活。

最爲重要的,周秉義可以和郝冬梅出雙入對,周蓉可以和馮化成相親相愛,反倒是周秉昆和鄭娟,明明彼此相愛,卻不得不地下戀。

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家裏就只剩他一個孩子,遇到家裏的苦活累活,也只有他去幹,周秉義和周蓉就算再擔心家裏,也是鞭長莫及,更何況那時候的周蓉,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愛情和愛人的詩歌,未必會操心家裏的事情。

所以,相比而言,周秉昆吃的苦要比哥哥姐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