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5篇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5篇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1

中央電視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在廣大觀衆中引起熱烈反響。這一檔節目,開始只是在科教頻道播出,隨着觀衆關注度持續攀高,改爲一套週五晚8點黃金時間播出,進而在全國,乃至全球華人中掀起了一場聽寫漢字的熱潮。

大賽的帷幕雖然落下,但在鍵盤時代,深藏於中國人心中的漢字情結卻正在喚醒。而筆者則想到了另一面:漢語言文字的真正意義在哪裏?書寫固然重要,但書寫的根本目的是“以字成文”,表達思想,也就是通常我們講的“寫”文章。於是,由字及文,思考起“現在還有多少文章是‘寫’出來的”。

電腦“作文”,鍵盤“寫字”,已成爲信息化時代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無鍵不成文,更多的文章是“敲”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當然,習慣於用電腦寫文章的人可能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爲筆和鍵只是不同的書寫工具,以鍵代筆是一種進步,怎麼用筆就是“寫”,而用鍵就是“打”呢?

筆者體味兩者還是有所不同。以前,我一直是用筆寫的,不用筆就硬是寫不出“自己的東西來”,現在偶爾也用鍵盤寫,但鍵盤上展現的和筆尖下流淌的東西還是不完全一樣:當用筆書寫的時候,筆尖和大腦有一根無形的神經緊緊連在一起,形成互動,甚至在瞬間碰出火花、產生靈感,這樣產生的文章,不是生硬的文字組合,而是有血有肉的思想和藝術。當然,這僅是個人感受而已。

當下,“手寫行爲”日漸退化的同時,現實中文章的“電腦病”正蔓延開來。電腦在給我們寫作提供海量信息和便捷方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如有的有電腦依賴症,選題確定後,不是進入“自我創作”狀態,而是“打開電腦”,輸入關鍵詞,四處搜尋,而後剪剪貼貼,一篇文章很快便“寫”了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腦往往“主導了人腦”,甚或“取代了人腦”,使你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思考的權利”。那些成文的東西,好像是你的,實際上又不完全是你的。這也許就是信息時代有的人“幾天可以寫一部書,卻往往寫不出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一些人在改變書寫習慣的同時也改變了思考的習慣,甚或在鍵盤進化、紙筆退化中消解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千古名篇出自手,如果“天下文章電腦抄”,殃及的則是中國傳統寫作文化的傳承,而我們對此恰恰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警醒。就像有些人在漢字聽寫現場才發現自己原來不得不“舉白旗”一樣,假如中央電視臺舉辦一檔《中國漢文寫作比賽》,又有多少人能在現場,用筆即興“寫”出好文章呢?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2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創新層出不窮,信息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難免眼花繚亂。在快得心煩意亂時,不妨回頭看看,我們是否遺失、漏掉了什麼?

近期在中央電視臺週末黃金時間熱播的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觸頗深,一些以寫字爲基本功的中小學生對有的常用字,習慣用語不能正確書寫,試問這些孩子的父母又會正確書寫多少?相信有些父母還不如他們。隨着電腦、手機的全方位“吞噬”,人們有事打電話、發短信、發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紙、不用筆、不用手寫、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還有一個好處,不用擔心漢字不會寫,認不清,又能擺脫手寫不堪的“尷尬”,何樂而不爲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現,雖乾淨、工整,但總給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沒有感情,沒有靈魂的感覺。我們早年寫信常說“見字如面”,說明寫的漢字是一個人的載體,代表本人,字寫的`清新雋永或渾厚圓潤抑或龍飛鳳舞,不管何種字體,字裏行間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態度。

現代優秀通訊工具的大量使用,雖然讓撰寫文章、與人交流都變得更加快捷,但文字錄入形式的變化卻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漢字本身意蘊的湮滅,也養成了人們的懶惰和依賴的壞習慣。中國的方塊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東方神韻、意境最深遠的字體。當評委們將某個字的構成、來歷解析道來時,我們便意識到,這一筆一劃不僅是用於交流和記載的符號體系,更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和深厚底蘊,我國的漢字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金、隸、篆、楷、行,再從繁體到簡體,一路走來,五千多年的光輝燦爛史,沒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們古代的一些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虞世南……他們用畢生的精力在書寫、研究漢字的精髓。元朝有個書法家叫康裏子山,蒙古族人,他爲了練好字,從小給自己規定,每天早晨必須寫完一千個字才能吃飯。幾十年過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這個習慣,終於成爲當時有名的書法家。這些書法大家留給後人的墨寶在現在的名山大川、樓臺亭閣中可見一斑。

記得去過一個歷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縣,光塔寺就有七座,歷史名人手跡、碑刻比比皆是。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元寺,裏面有一個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個叫“贔屓”的大獸,碑身是一個殘存的斷碑,碑文的內容雖不明確,但碑文的刻字讓不懂書法的外行都歎爲觀止,字字蒼勁有力、飽滿,歷經唐代千年,“容顏”不變。

我們有責任繼承發揚中國的漢字,熱愛漢字,就是熱愛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傳統,這是每一箇中國人應主動承擔起來的歷史使命。雖然在信息時代,幾乎所有社會生活都要通過電腦和手機終端來完成,但我們也要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要多讀書,多記筆記,感受筆在紙上飛馳,字在筆尖流淌的愜意!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3

最近一段時間,一檔名叫《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節目頗受關注,據央視統計,《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後同時段收視率飆升4倍,微博話題登頂熱門榜,點擊突破18萬,百度搜索高達42萬。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可以選擇通過多種途徑觀看各類影視節目了。在休閒時間選擇看電視的人們,大多都是選擇了《好聲音》《快男》《快女》這類選秀節目,或是品質參差不齊的電視劇上。一檔以冷門的漢字聽寫爲主題的節目,在播出不久就成爲大衆關注的焦點,這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當然,之前河南臺也推出過形式類似的《漢字英雄》,但是因爲難度和推廣度的問題,導致這檔節目的光芒有些微弱。

有人建議把漢字變成中國的第四大發明,因爲漢字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自發明的那天起,直到現在一直被中國人使用,它是世界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遍推廣讓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鍵盤打字,從而疏忽了手寫漢字的能力和重要性。越來越多人出現了“提筆忘字”的情況,癩蛤蟆,幾乎不會有人唸錯的動物名,誰會想到,只有三成成人在聽寫大會上寫對了。

像“分道揚鑣”,“妖孽”,“居心叵測”,“棒槌”等等,許多聽起來熟悉寫起來難的字都變成了漢字聽寫大會的試題。不少成年人在觀看了漢字聽寫大賽後,感嘆自己居然不如一箇中學生。鍵盤固然方便,可是當鍵盤的敲擊聲越來越多,我們對美妙漢字的熟悉程度也就越來越少了。

我想《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對自身語文程度的檢測,更是提醒人們要重視母語教育的一個開端。前幾個星期聽家長說省裏頗有名氣的實驗高中招收學生不考語文,作爲河南省師資和教學條件數一數二的高中,竟然不重視學生語文的學習,把評判學生學習好壞都放在了理科和英語上,實在令人無語。

作爲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大國,國民學好母語是遠遠要比懂得求應用題,熟背上千個英語單詞重要得多,(並沒有讓大家和老師不學數學和英語的意思)學習外語必須先學習好自己的母語,練數學題也要有一定的語文功底,閱讀能力好,讀懂題目纔是第一步。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語文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如果只靠死記硬背是不能瞭解漢字的魅力。

語文老師講,毀滅一個國家必須先毀滅它的文明,強盛一個國家,必須先發揚它的傳統文化。

多拿起筆練練字體會方塊字的神韻,多讀紙質書感受墨香。今天的未雨綢繆,是爲了我們的子孫後代繼續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4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由中央電視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於20xx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國家級漢字聽寫推廣活動,也是全國第一檔原創形態的漢字聽寫教育類電視節目。

節目邀請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在內地受教育的港澳臺學生組成32支代表隊參加,形成緊張精彩的多場次晉級比賽框架,並共計形成12期電視節目,每期節目時長90分鐘。在中央電視臺第10套科教頻道暑期檔週末黃金時間播出。

漢字是上古時期世界上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我們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之一。在漢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裏,蘊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嚴、崇高強大的民族意識和自強不息的創造智慧。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是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中國符號,是中國貢獻於人類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但漢字又是世界上最難書寫的文字。獨特的方塊字形需要不斷記憶,反覆練習才能形成書寫能力。

現在,越來越多地人依靠鍵盤等輸入工具書寫,減少了手寫漢字的機會,正確書寫漢字的能力逐漸下降。如果未來幾代人漢字書寫能力持續普遍下降,文明傳承的品質就會形成缺損。

舉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意義,不僅在於選拔出一個榜樣式的"天才少年",更在於倡導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提高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做起的價值觀,向全社會倡導書寫漢字,保護漢字的意識,倡導愛漢字、愛漢語、愛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從而建立起一項意義深遠的文化傳承活動。

詩人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中說:"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裏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是本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學術講解人,在向記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話語時她激動不已:"漢字不僅僅是中國人交流信息的符號,更承載着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氣象。

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個個微縮的中國人。漢字聽寫大賽在提升全社會對漢字的重視程度的同時,讓漢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課堂,成就一代代不僅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國君子,真正做到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5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創新層出不窮,信息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難免眼花繚亂。在快得心煩意亂時,不妨回頭看看,我們是否遺失、漏掉了什麼?

近期在中央電視臺週末黃金時間熱播的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觸頗深,一些以寫字爲基本功的中小學生對有的常用字,習慣用語不能正確書寫,試問這些孩子的父母又會正確書寫多少?相信有些父母還不如他們。隨着電腦、手機的全方位“吞噬”,人們有事打電話、發短信、發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紙、不用筆、不用手寫、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還有一個好處,不用擔心漢字不會寫,認不清,又能擺脫手寫不堪的“尷尬”,何樂而不爲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現,雖乾淨、工整,但總給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沒有感情,沒有靈魂的感覺。我們早年寫信常說“見字如面”,說明寫的漢字是一個人的載體,代表本人,字寫的清新雋永或渾厚圓潤抑或龍飛鳳舞,不管何種字體,字裏行間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態度。

現代優秀通訊工具大量使用,雖然讓撰寫文章、與人交流都變得更加快捷,但文字錄入形式變化卻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漢字本身意蘊湮滅,也養成了人們懶惰和依賴壞習慣。中國方塊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東方神韻、意境最深遠字體。當評委們將某個字構成、來歷解析道來時,我們便意識到,這一筆一劃不僅是用於交流和記載符號體系,更承載着中華文明文化內涵和深厚底蘊,我國漢字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金、隸、篆、楷、行,再從繁體到簡體,一路走來,五千多年光輝燦爛史,沒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們古代一些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虞世南……他們用畢生精力在書寫、研究漢字精髓。元朝有個書法家叫康裏子山,蒙古族人,他爲了練好字,從小給自己規定,每天早晨必須寫完一千個字才能吃飯。幾十年過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這個習慣,終於成爲當時有名書法家。這些書法大家留給後人墨寶在現在名山大川、樓臺亭閣中可見一斑。

記得去過一個歷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縣,光塔寺就有七座,歷史名人手跡、碑刻比比皆是。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元寺,裏面有一個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個叫“贔屓”的大獸,碑身是一個殘存的斷碑,碑文的內容雖不明確,但碑文的刻字讓不懂書法的外行都歎爲觀止,字字蒼勁有力、飽滿,歷經唐代千年,“容顏”不變。

我們有責任繼承發揚中國的漢字,熱愛漢字,就是熱愛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傳統,這是每一箇中國人應主動承擔起來的歷史使命。雖然在信息時代,幾乎所有社會生活都要通過電腦和手機終端來完成,但我們也要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要多讀書,多記筆記,感受筆在紙上飛馳,字在筆尖流淌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