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精選20篇)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華爾街電影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精選20篇)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

要麼成爲局內人,要麼出局,這是一場遊戲,進入華爾街就是一場近身戰,無時無刻的博弈,而這場遊戲又是零和遊戲。要麼賺得盆滿體鉢,要麼輸得傾家蕩產,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一不小心掉入深淵。

父與子,金錢與人性,愛情與虛僞,自信和貪婪,市場和政府,金融和欺詐,無處不在的博弈。內部交易是違法的,不違法怎麼能發財。關鍵看如何違法的同時可以掩蓋。這就是詭道了。

貪嗔癡,人類的本性。天生如此,造物主的巧妙設計。無法避免的問題,當一個問題無法避免時,我們就要做好一個解決問題的準備了。戒定慧,佛家的“禪”道,自然而然!

萬物自始,陰陽相衡,高矮胖瘦,好壞與共,二者相輔相成,自成一體。人類是高級的是最複雜的。一張和諧的面孔,至善的行爲下,可能藏着一顆邪惡無比的心。人類是巧妙的化妝師,自己給自己化妝,音容笑貌隨時隨地隨機播放。在利益相突時,尤其明顯,小到親兄弟會爲它反目成仇,大至睦鄰友國大戰相加。在對衝面前,人類最容易暴露出本性,可能是激烈的表演,讓所有出場的演員都暴露了最真實的一面吧,反而還不存在什麼破綻。和平共處不是沒有,而是需要一方的妥協,這意味着犧牲。情侶之間如此,好友之間也是這樣。但凡白頭到老的愛情都是有一方伴侶特別能忍,忍無可忍還在忍。其實叫愛了。友誼長存的例子也是這個道理。這叫友愛。距離感的把握會巧妙的減少對衝,會有效的減少這些問題的出現。不管怎麼說平靜的海面下,溝壑難填。

每每一出場,人們總是帶好各式裝備,皮囊和靈魂。只有皮囊是顯而易見的,靈魂就顯得飄渺多了。“外面的世界是場近身戰,若需要朋友就養條狗吧”可見人的孤獨,對忠誠和真心的渴望。劉庸的《我不是教你詐》,我只是教你一些常識。最早接觸的對衝理念,早一點了解就有早一點的新鮮。儘管看到的滿是鮮血淋淋的戰場,也總比盲目成爲遊戲的炮灰好!算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的本能吧!

隨着成長,會有更多血淋的場面。生活不是恐怖片,只是年歲的增長,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真實。可能不喜歡,當然,人們只喜歡裹了糖衣的藥丸。“你看起來又長高了,但卻愁眉苦臉的”,是恐懼和貪婪讓我們面相苦楚。

可貪婪某種程度是好的,是對的,貪婪是有用的,貪婪可以釐清一切,披荊斬棘直搗演化的精髓。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對於生活要貪婪,對於愛情,對於知識…貪婪激發了人類向上的動力。貪婪控制着貪婪,恐懼消滅着恐懼。“我從未見過一幅畫,能捕捉到此刻的海洋之美”,我也從未寫下一句話,能夠描述我心中想;“我從來就不知道我有多窮,直到我開始賺了點小錢”,我也從來就不知道我有多無知,直到我看了《華爾街》。在很多事情面前,人類是蒼白無力的。這是沒有捷徑可言的。

人往深淵裏看,他看不到倒影,人在此刻才能瞭解自己,這也使他能離開深淵。有時候真的是在劫難逃,不得不動搖;有的時候真的是鍾於本真,如癡如醉。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類是矛盾的共同體。高級的複雜。

小人物追尋自己的夢想,到頭來被夢想所淹沒,迷失了自己。成功本身即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人生並不是粘貼複製那麼簡單。但如果這個遊戲過於簡單,就像打豆豆一樣,過於大衆化的激情,往往只是一時的精神娛樂。LOL這種費智的遊戲,纔會激發人們持續的激情去做一個高級玩家。“高收益與高風險同在”,這是初中政治書上的,時隔經年,終於領悟!

高考前寫過一篇墓誌銘,早已消失不見,結尾大概是說:這個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小女子吧!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的存在於我來說就是獨一無二的。生而傳奇。不論是平凡或是跌宕,只要內心的良心沒有作怪。

矛盾。有矛盾才精彩。平鋪直敘的文章讀來無味,一帆風順的人生還是差點底蘊。

反覆。太陽總會升起,夜幕也會低垂。可是,只要明天的太陽還會升起,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康德好像這樣說的。

邪不壓正。不變的信條。當一切的規則不再是規則。修行就在個人,道德的至高點就不能被潮窩了!人性的舞臺,期望每一個人都傾情演繹與自己的這場零和博弈。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2

電影《華爾街》是一部於1987年上映的經典的美國商戰片。影片講述了一位初出茅廬的紐約大學畢業生保羅·巴德野心勃勃,決心在華爾街闖出一片天地。巴德成爲了一位股票經紀人,儘管他滿腔理想努力工作,卻依然生活窘迫,入不敷出。

戈登蓋柯是股市大亨,在股票市場上翻雲覆雨,叱吒風雲。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貪婪,飛揚跋扈,自信滿滿,似乎一切都盡在其掌握。

一次偶然的機會,巴德接近了股市大亨蓋柯,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蓋柯讓巴德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打探消息,爲蓋柯提供情報,供其進行內幕交易。靠着這些消息,蓋柯狠狠地賺了一筆,而巴德也收穫頗豐,金錢、豪宅、美女隨之而來。

之後,蓋柯利用巴德在藍星航空公司的父親,收購了藍星公司,違背諾言打算解散並賣掉公司,這讓良知還尚存的巴德感到很痛苦。最後巴德用蓋柯教他的技術反戈一擊,挽救了藍星公司,但也因爲違法操控股票,從事內線交易而鋃鐺入獄。

在這部電影中,貪婪和良知的衝突時刻存在。主人公利用內幕交易違規交易獲得了大量的利益,賺取了大量的金錢,而這不僅僅是存在於電影中,也現實地反映出我們現在市場的真實情況。很多上市公司爲了在資本市場中融資,不惜運用非法手段,欺騙散戶,獲取利益。而我們作爲金融工作者,在工作中難免也會遭遇到這種情況。電影中的主人公就沒有抵擋住誘惑,參與了內幕交易,最後雖然良心發現,但還是鋃鐺入獄。所以,作爲金融從業者,合規真的很重要,不然賺再多的錢,最後還是會受到正義的制裁。

除了電影講述的故事,歷史還無數次的給我們教訓。2008年,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由於在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次貸危機)加劇的形勢下,最終宣佈申請破產保護。作爲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國第四大投行,由於自己的風控問題,在短短的72小時之內,就轟然倒下,並且還引發了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雷曼兄弟公司的風險是伴隨着2002年到2007年間全球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大、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急速增長而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雷曼兄弟公司進入和發展房地產市場過度,發行房產抵押等債券失去控制,而又對巨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

事實證明,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即使在大的公司,如果不能控制風險,伴隨而來的就是毀滅。國泰君安作爲證券行業的領頭羊,公司的企業文化就是合規。而我們每一個一線員工一定要牢記合規第一,不能被利益矇蔽雙眼,一定要從自我做起,防微杜漸,不要讓風險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3

華爾街,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名詞,如果你渴望成爲金融界的精英,那你就會以自己在華爾街工作而自豪;但是如果你的企業或是你所在的企業因爲華爾街的金融操作而倒閉破產,那你就會認爲那是一個充滿罪惡的地方。營利是企業的本質,但是營利的過程中面臨人情世故的時候,人能否抵擋住金錢的誘惑呢?《華爾街》這部電影,就是利用華爾街這個備受爭議的關於金錢、人性的典型代表,讓人性中的貪婪與道德法律來一場正面交鋒。

電影一開始,除了我們平時可以在其他電影中見到的擁擠的道路和電梯、忙碌的辦公室之外,就是男主角巴德的那一句“嗨,丹,今天什麼股票看好?”“華爾街”一詞已超越這條街道本身,甚至可以借指對整個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很多就像戈登·蓋柯的手下歐裏,“一流的炒手”、“魔鬼終結者”一樣的炒手,通過對某一家公司的股票的炒作,從而左右公司的命運,而這些炒手所在的投資公司就從中賺得大量的財富。所以,在華爾街,你可以看到一家公司的偉大,也可以看見他爲金錢而面目猙獰。道格拉斯主演的金融大亨蓋柯在股票市場上叱吒風雲,極其貪婪,言談舉止咄咄逼人,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中。但是,很顯然,這種性格的人要麼令人討厭得徹底,要麼令人着無比崇拜。所以,在華爾街的人們相信“做不成真正的玩家,就只能當無名小卒”。這也是華爾街的文化。

巴德一步步地成爲親人、朋友身邊的魔鬼時,他也正從道德法律的邊緣走向貪婪邪惡的深淵。我們可以看到,開始在說出他老爸所在公司的祕密時,巴德還是充滿恐懼和不安的,但是在金錢、地位、美女這些的誘惑下,他也開始不會爲他的不道德、違法行爲感到羞恥,努力爲蓋柯收集情報。大膽設想一下,如果最後巴德沒有因爲蓋柯要賣掉藍星航空的股票而覺醒,那麼他最後應該也會成爲華爾街的金融大亨,繼續坑害着市場上的公司。但是,這是一場道德法律與人性醜惡的較量,導演一定是會安排故事順着光明方向前進的,所以我們就能看到巴德如何爲保住父親所在的公司而反擊蓋柯。

聯繫一下采購,我覺得能扯上關係的,就是採購中涉及的回扣。這個也是金錢與道德法律之間的交鋒。做採購的,如果是想着以最快最輕鬆的方式賺大錢,那就有可能出軌。每一個崗位都有相應的薪酬,如果想要賺更多的錢,那就讓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憑實力讓自己升值,升工資。旁門左道就像是在刀刃上行走,終有一天會失足。

唉,問世間錢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4

昨晚看了,雖然我不是一個金融人士,也沒涉足股票,但這部影片也給了我不少感悟。

印象最深的,便是“貪心是個好東西”,它像一根突然而至的針深深扎入我的心,驟然的疼,又不停反覆刺着我,讓我不得不想着它,也許在很多人眼裏它是貶義的,但對於我來說,我倒希望自己能多點貪心。

閨蜜總是說:“你對錢不感興趣”“你沒有對金錢的瘋狂渴望”“你沒有經歷過沒錢的痛苦和那種困窘的心情””我怎麼對錢沒興趣,我也是農村出來的,也經歷過拼命省錢的日子;但無可否認,那種感覺並不強烈,稱不上“目標”“願望”“慾望”。從九月開始接觸理財到現在,已有半年,這期間,一直是她每天在QQ、微信不停地督促:荷包簽到、荷包活動、體驗金是什麼、基金是什麼、復投是什麼、給我說着她剛開始接觸理財的點點滴滴,因爲理財她的改變,後來越來越多,給我分享理財文章,給我講她理財的每個細節,每天分享當日的意外又驚喜的收穫,是她一直鞭策着我堅持到現在,她前幾天還在說,說我變了,讓我加油,讓我堅持,我自己也認爲,至少在理財上,我努力了;殊不知,僅僅是自認爲的努力,我剛問自己,對理財有幾分興趣,是否主動了解,主動摸索過;回答是沒有的,我改變的只是外面的一層皮,像模像樣的交個卷,討她個獎勵,便心滿意足,就是如此,說到這裏,瞬間的羞愧地無地自容,感覺辜負了閨蜜這段時間的付出。我想,她想告訴我或者想讓我變的是心,是心態,要“貪心”,以此爲目標,力爭上游。

對金錢貪心點,好好工作,掌握專業知識或掌握一技之長,它會讓你不會缺少經濟來源;要是你有生意頭腦的話,那更好,你會有更多的掙錢渠道;我沒有,我可以學理財,讓錢生錢。一毛一分都是錢。對金錢的慾望,促使我們更努力,也讓我們倍加珍惜時間,因爲時間就是金錢。錢這個詞雖然俗,但無錢寸步難行。生病了,要去醫院,醫院的收費真貴,但有病總得在正規醫院檢查,治療,所以這個得錢,而且是不能省的錢;農村出來的孩子早當家,要孝敬父母,得有能力,能力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最近看新聞,上海的幼兒園學費已達到十幾萬,忘了是一年還是一月,作爲中國最大的城市,一月學費十幾萬也是有可能,在三四線城市,幼兒園學費也不低的,一個月一千多的也是低的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作爲年輕女性,看上一隻心意的口紅,一條漂亮的裙子,隨意的買下,這樣纔是最好的時光。還有很多,生活是需要金錢的,所以也不要覺得一股銅錢味,我們不是神仙,我們得吃喝拉撒,我們是有責任和義務的俗人,所以對金錢有所貪心,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生活所必需。

對親情貪心點,人希望得到家庭的溫暖,希望家人關愛,這也是天性,即便我們知道父母很愛我們,但在家偶爾也要撒撒嬌,會小生氣一會會,除了父母,兄長,還有很多親人,有時候我們也會想更親密,會主動去做一些事,不再是把親人的對我們的照顧當做理所當然。

對友情貪心點,讀書時候,我秉着“善解人意”的“良好品質”,在友情上不取鬧,不吃醋,朋友還沒解釋,我就先表示理解,我說那是人之常情,那是你的權利,現在只想說,真是個傻不拉幾的姑娘,人有佔有慾,纔是人之常情,哪有把朋友拱手相送的道理,吃醋取鬧固然不好,但有的時候,不吃醋,不取鬧,朋友會覺得在你心中,她沒分量,她感受不到你的在乎,讀書時期,大家都喜歡感情來得強烈點。即便我們現在相較於以前都成熟了,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如果還珍惜,記得偶爾問候,讓她感受到友情依然在。

當然,作爲一個乖乖女,對貪心尺度的把握,自有標準與原則,做人不能過度貪心,不然那就另當別論了。

此外還有對股票的理解,也讓我的小心臟砰砰跳了幾下,僅僅只是跳動,還沒有在股票與證券行動的衝動,本姑娘有自知之明。不過淺淺得了解下,也是好的,所以閨蜜讓我通過華爾街這部電影來說下對股票交易的理解,這可着實讓我這個連金融小白都算不上的小小小小白爲難了。不過這份答卷還是要交的。

說到股票,我只會聯想到:一羣人,對着一個密密麻麻又不停變動的紅色數字綠色數字的巨大的屏幕,瘋狂的喊着“漲啊漲啊”,把他們先稱爲“散戶”;會聯想到那些經濟大亨,有哪個大級別的“總”沒有大量股票,把他們先稱爲“莊家或機構”;還會聯想到:一夜暴富的土豪和傾家蕩產跳樓的悲慘的人,股票之風險性。

閨蜜提到她印象最深的臺詞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情報”,這句我貌似沒看到過,猜測她看的是第一部。我聯想到了交易內幕,對於交易內幕我猜這個詞應該是貶義的。再則對股票漲跌最有影響的是莊家和機構的股票變動嘛?所謂內幕交易是否犯罪?又如何定罪?還想到了一個故事:香港富豪李嘉誠司機,每天給李嘉誠開車,李嘉誠買某個股票,他也會去買一點,這算不算是在獲得有價值的情報下做的投資?

侷限於對金融的模糊理解,把這幾個疑問拋給閨蜜,算是一份答卷。

這部電影,確實沒有給我那種因爲貪婪而帶來的極度深惡感,對其中的陰謀詭計與冷血無情也沒極度的震撼,反而對影片中傳遞的親情感到倍加溫暖,尤其是在充滿金錢慾望的華爾街,這對父女每次見面,每一個小動作每一個眼神,都透露着那種渴望被原諒,又不敢靠得太近的複雜情感;當戈登第一次看到親外孫這個跳動的生命時,他猶豫的片刻,深夜在冷冰冰的寫字樓裏面對這個小生命,戈登,這個曾經叱吒華爾街,又經歷牢獄之災,再度重回巔峯的老人,動搖了,經歷過大起大落,發現親情纔是最重要的。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5

今天偶爾看到同學的空間,內面有20部大學生應該看得電影,瀏覽了一番,真是自己從來都沒看過,所以就先看了第一個《華爾街》,看到他們匆忙的生活,我真的是很同情他們,他們確實是我們羨慕的對象,但是看到這樣的場景我更多的是害怕,這樣的生活應該是不是與我的,我不能承受這樣的激烈的生活,節奏實在是太快了,真的是適者生存,沒有力能就是失敗者,就要被淘汰,而掌握這種節奏的不是我們心中的上帝,而是有錢人,戈德和蓋,還有後期之秀巴德,一面是朋友一面又是敵人.

如果你不是個聰明人,你連做他們的玩物都沒有資格,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金錢和時間浪費在沒有價值的人身上,他們要的是結果不是過程,無論你用什麼過程,只要你能達到他們的目標就可能就有在繼續下去的機會,但是這樣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也不是美國人都能合理的利用這樣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更不是長久的,你也不一定就是永遠的贏家,什麼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成功,我們都很想成爲贏家,成爲龍頭,但是你是否有這樣的資本,你是否有這樣的膽量,你是否能夠抓着這樣的機會.

在你有這樣的機會時,你是否在在明明知道自己只不過是玩物時還是講繼續,不知道這是不是需要很大的膽量和勇氣,我很佩服蓋,他的智慧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的心很手辣也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但是有人說多個徒弟就是壞掉師傅的一條生路,真是很不錯,巴德的成長讓我們見識到這一點,但是巴德的理智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不要總是靠別人,還是自己創造些東西吧,魚是短暫的,而捕魚之術纔是收益不窮的,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一夜之間成爲富翁,但是也有很多人霎間破產,不知道是世界無情還是人無情還是世界就應該這樣循環,但是我知道只要是沒有能力,只要是不得人心,那就不會長久的成爲霸主。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6

“很久以前,他是印第安人的土地;400年前,他是荷蘭人的一道牆;200年前,他是梧桐樹下的金融種子;100年前,他塑造了美國的崛起。今天,他是一張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網,這張網強大而脆弱,光明又黑暗,他能讓經濟加速,也能讓經濟窒息,他就是 華爾街!”伴隨着這樣的獨白開始講述華爾街,華爾街的歷史可以算是美國甚至是人類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

《華爾街》第一集《資本無眠》主要介紹華爾街成爲世界金融中心,全世界的資金聚集在這,投資銀行是融通資金的中介,通過華爾街這些資金可得到優化配置,使工業發展加速,使許多的不可能都像變魔術一樣成爲可能,但貪婪的人性驅使這張資本之網,無限的擴張造成不可避免的危機,我們要合理的駕馭這張資本之網。第二集《牆在哪裏》,主要闡述資本市場的發展概況,世界金融中心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轉移到英國倫敦,英荷爲爭奪海上霸權、控制海上貿易,英荷戰爭爆發,荷蘭潰敗,英國人佔領了曼哈頓島,英國國王將新阿姆斯特丹更名爲新約克就是現在的紐約,隨着英國人在島上控制範圍的擴大,原來那個用來防範印第安人的牆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它被推倒後改造成一條城市中的道路就是華爾街,而隨着在紐約華爾街下的梧桐樹下的協議纔有了美國資本市場的開始。第三集《兩條道路》主要介紹了,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哈密爾頓和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的兩種不同理念,也就是華爾街與華盛頓之間的爭論,介紹了漢密爾頓提出的旋轉門計劃,即新債代替舊債、新幣代替舊幣並且維了護政府信用。而傑斐遜不希望工業化過快發展,希望美國這塊富饒的土地能夠安撫住人性中不安的慾望。兩種不同的觀念決定了華爾街和華盛頓兩種完全不同方向的發展模式。開始了政府權力和金融勢力的扶持和較量。第四集《鍍金時代》主要講述早起美國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工業革命的開始,南北戰爭的爆發,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爲華爾街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爲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帶來重大的推動作用,同樣,隨着資本市場的發展,有更多的資金建立運河、鐵路,爲工業革命、技術發展帶了更大的可能,但是資本市場的過度繁榮,其中泡沫也必然終會破裂,讓人們嚐到了貪婪和不斷膨脹的惡果,在挫折和發展中,美國資本市場體系不斷健全。第五集《硅谷方程》,介紹了以硅谷爲代表的美國高科技公司、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幫助美國實現了產業升級,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以硅谷爲例揭示華爾街在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化以及加速產業升級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升級到底要靠政府、市場、企業、資本家、科學家合理分工,以促進其發展。第六集《投資之道》在資本市場的活動,就像玩撲克牌,總有人會倒黴,介紹了熊市和牛市的來歷之一。道瓊斯公司是華爾街發展迅速的一家證券公司,道瓊斯公司選擇了在紐約證券公司上市的12家最具行業代表性的公司,將他們股票價格的平均值取名爲道瓊斯指數,介紹了選美理論即資本市場中的跟風現象。第七集《陽光交易》主要告訴我們早起的華爾街同樣會經歷“謊言”和“內務交易”的時代。股市影響公衆利益的大小決定着政府介入的力度。美國金融監督除開政府之外還有媒體和中介結構,在每一次動盪之後都會有法案產生。第八集《明暗創新》帶我們重溫了一次次貸危機的因果,告訴我們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並生,華爾街對金融產品進行復雜的創新,讓人們沉浸在對利益的追逐中忘記風險成本,設計者與騙子沒有本質區別。第九集《拯救危機》主題是講述在西方金融史上,市場時而信心膨脹、目空一切,十二日信心殆盡、膽怯如鼠。金融創新理念是資本市場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同時也把人性的弱點在社會經濟上的體現放大出來,既可以使社會賦予國家昌盛也可使社會貧窮,闡述了金融創新與資本市場的內在關係和金融創新的正反兩面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第十集《資本之河》牛頓促進了“金本位”制也就是國際貨幣開始確立,李鴻章設立的招商局發佈了我國第一支股票“華裔”,1883-1884年我國發生了第一次金融危機,股票普片下跌了百分之70-百分之80,一戰過後,英國從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最大的債務國,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確定決定了美元的主導地位。

華爾街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的名字,英文是:Wall Street".全長不過500多米。1792年荷蘭殖民者爲抵禦英軍的侵犯而建築了一堵土牆,從東河一直修繕到哈德遜河,後沿牆形成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來拆除了圍牆,但名字卻保留了下來。荷蘭移民從阿姆斯特丹給紐約帶來了股份制、股票交易所、貨幣匯兌銀行,英國移民從倫敦給紐約帶來了國債、跨國銀行和中央銀行,這些金融模式的引入和資本方式的發展,促使紐約成爲資本之城,華爾街的運行機制也逐漸成熟。1861年到1865年之間發生的南北戰爭,對美國的證券市場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北方銀行家庫克革命性的向公衆發行戰爭債券使華爾街的債券發行方式從私募發行向公開發行發展。19世紀90年代經紀人的自發革命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真實的信息,是華爾街的一個轉折點,使得資本市場開始走向規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美國資本市場的迅速擴張,債券發行量極速擴大,一戰後美國從最大的債務國變成最大的債權國。一戰結束後美國股市連續8年進入瘋狂的牛市,但美聯儲剛成立不久沒有足夠對股市泡沫的判斷能力和遏制手段,調節機制不健全,不可避免的1929年爆發了資本主義金融危機,影響範圍波及全世界。之後羅斯福新政使華爾街有了“有形的手”進行導向,實現了第二次轉折。1929年之後的蕭條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經濟進入繁榮時代,直到今天,華爾街在科技發展,人們生活中直接或間接,關係大或小都扮演着無法分離的角色。

華爾街的運作機制簡單的說就是充當需要融資企業或政府和投資人的橋樑。美國家庭三分之一以上資產投資在華爾街所代表的金融市場上,通過共同基金、養老金等方式進入華爾街。流入華爾街的主要資金就是各類儲蓄,包括退休金和保險公司的基金。保險公司需要獲得回報,是這些投資獲得資金增值。華爾街的主要作用就是高效融資和分散風險。華爾街這張資本之網輻射到全球各個領域,無論是農業、能源業、交通運輸業還是高科技產業,他們藉助華爾街的力量完成他們的強大之路,從一個個小公司成長成爲跨國公司並支撐着美國經濟的強大。比如利用華爾街的資本,完善了美國的交通體系,修建了一條條運河,政府的許多工程得以完成,也利用華爾街的資本爲好萊塢鋪設星光大道,通過這條大道,好萊塢把他們優美的音樂之聲,奇幻的太空戰爭,經典的泰坦尼克愛情故事,以及美麗的潘多拉星球呈現給了整個世界。雖然最終是通過實業和科技來創造財富,但是金融市場也就是華爾街能幫助人完成一己之力不能完成的凍死,他可以引導資源和資本分配,創造出最大的財富。華爾街的資本市場也是一個人形的市場,他的貪婪導致了很多人的貧困,內幕交易,非法操縱。在信用廉價、流動性過剩、虛擬經濟膨脹的資本市場中,華爾街金融資本家的力量不斷膨脹,打破了資本與資本之間應有的權力與責任的對稱關係。這些資本家設計出了常人難懂的收益模型,創造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產品,他們爲資金所有人賺了浮動利潤,自己更是賺了大錢,從中引發的投機行爲在無形之中給華爾街帶來了不可逃避的危險。當虛擬經濟的某個環節發生斷裂,大量財富像泡沫一樣破滅,而真正受到損失的還是這些把自己的儲蓄交到這些“金融大鱷”手中的普通百姓。當金融危機爆發,發現自己的本有的財富一夜蒸發時,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跳樓自殺,失業引發動盪的悲劇不斷上演。但涌入華爾街的資本還是源源不斷,參與華爾街其中進行資本遊戲的人還是絡繹不絕,這就是華爾街的魅力也是人性的貪婪和瘋狂。

看完《華爾街》紀錄片帶給我的啓示和思考還有很多,但更多的還是對人類資本市場發展的感概。政府應加強金融的有力監管,重建金融新秩序;有權有錢的金融家們應恪守自己的道德準則,對手中的每一分錢負責而不僅僅進行沒有意義的資本遊戲;作爲普通的投資人,我們應該對全球資本市場的動向做出全面準確地分析,把眼光放長遠和全面分析每一個項目和機會,同時也要了解和駕馭資本市場的各種工具。這樣的華爾街會帶給人們更多的幸福,給人們生活創造更多的驚喜。中國的資本市場還遠不如華爾街發達成熟和開放,我們應總結華爾街的教訓,結合中國自身的國情,規範中國資本體系的發展,使我們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發展模式更健康。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7

《華爾街》在我的印象裏,是一部被加了很多標籤的電影,比如說:學金融之人必看電影之一,比如哈佛大學商學院新生必看電影等等。被金融、商業包裝着,對於非專業教育背景的普通大衆如我,儘管這是常被提及的經典電影,仍然是沒有很大興趣專門找出來看的。

在這個情況下,觀影感反差也比較大。課堂上觀影時,起初漫不經心的一瞥,到目不轉睛的關注劇情如何發展,劇中的情節設置,人物對白,突顯的人性在電影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裏,片段式的在腦海裏閃過,而內心的感悟一直在心頭盤旋着,隱隱現現。《華爾街》原來也並不全充斥着只有科班出身才能聽得懂的金融術語,還有讓人唏噓不止的境遇及反觀自己的鏡面效應。

其實用一個正常普通人的思維來想,誰都希望可以生活的衣食無憂,隨便都可以有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何況是像主角巴德在發跡後擁有的生活,美女,豪車,豪宅,上流社會等等的以前不敢奢望的生活。然則一個人對於從無到有和一開始就有的兩種生活形成的價值觀是無法一致的。

我一直都認爲所得到世間的一切皆爲交換所得,如果你是形象一般的人,想得到美貌,需在化妝盒保養甚至整容上下功夫;如果你是普通職員,想要升職,需在不斷花費時間在寫計劃書、陪客戶,在辦公室鬥爭中取得勝利之後獲得;如果你是窮人,想要有錢,如本片主人公一樣,需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及心理接受得了拒絕和考驗,同時也需要配的起自己志向的智力來配合才能成功,甚至這只是邁進這個圈子的第一步罷了。如果主人公沒有紐約大學的科班背景,任憑他運氣再好,戈登·蓋柯,這個在金融界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是斷不會把自己的事業的某部分成敗交予一個無知的人手裏的。

戈登是一個商人,有着成功商人精明的頭腦和長遠的眼光,明白什麼叫利益最大化,什麼叫利己利人,不會因爲受到外界質疑或者謾罵就停止自己的計劃,沒有顧左右而言其他的旁騖。所以有些類似聖人的虛假客套,謙讓他是沒有的,所以他不會去思考刺探某種情報會給相關人員帶來什麼後果,不回去思考收購然後在解散賣出一個公司會有多少人失業的問題,即使這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巴德父親的事業,不會去給巴德這個面子。一個瀕臨破產的公司,解散後拆分賣掉是唯一賺錢的辦法,誰會去用別處得來的收入賠錢養活這裏的員工?!這是作爲戈登,一個長期在華爾街各種金融戰爭中勝利的金融大亨的的思考方式,理所當然的`理智又絕情。

問題在於與戈登·蓋柯的另一種程度的簡單直接的價值觀不同,對於剛開始做有錢人的巴德,在享受過一切似乎是夢境的奢靡生活後,在有了美女、豪車、看不懂卻要假裝欣賞的藝術展後,人生的美好也許已經到此了,還需要什麼呢?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人來刺探商業情報,換來的真的會心安理得?作爲從社會底層爬上來的巴德,骨子裏仍然是有很多柔弱的地方,他尚沒有修煉成戈登的事不關己的態度,沒有戈登的絕對理智,就算曾經爲取得情報不折手段,在外人看來,巴德不過是和戈登一個貨色而已,然則卻有本質的區別。面對上司要藉着自己之手毀掉父輩一生鍾愛的事業時,不可能無動於衷,更無法袖手旁觀。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這句老話在商場上不斷被演繹着,巴德運用戈登教給自己的所有本事在戈登老對手的幫助下成功挽救了父親的公司,也因爲如此,違法操控股票內線交易,巴德也受到了法律的懲罰。而常勝將軍戈登,因爲巴德的供詞是否也會栽跟頭不得而知,但可以揣摩。這裏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即使戈登繼續逍遙着;也沒有失敗者,即便最後巴德要坐牢。在這樣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裏,兩個人物失去什麼,又得到了什麼纔是令觀衆深思的。

看完這部片子後,腦子裏存在那個鏡面,在想如果我是巴德,我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如果巴德沒有遇到戈登收購自己父親的公司,那麼他會不會還繼續過着這樣的生活也說不定。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覺得那纔是最好的,總是去羨慕別人有車、有房、有事業,有很多我們自身沒有的東西,然而,換個角度思考下,如果要你去替代他去過你此前羨慕的生活,我們是否仍能承受住外人前風光,實則只有自己明瞭的生活呢?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8

華爾街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但也是滋生貪婪與罪惡的地方,像電影中戈登一樣吃人不吐骨頭的股市黑手和銀行家比比皆是,他們的手段高明,往往能逃過法律的制裁。電影中有這麼一句經典臺詞:“貪婪是個好東西”,雖然它不好聽,可是默默被它指引着的人卻很多。

儘管戈登的違法行爲讓華爾街的大多數人反對,但他大的價值觀還是被贊同的,合法的騙局能給資本家帶來金錢,所以他們一定會去做。等到金錢對他的吸引力已經不大了的時候,他更多的動機是爲了參與這種挑戰並且成爲贏家。

機遇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關鍵點,在巴德催頭喪氣地回到原來的崗位的時候,那通關鍵性的電話打來,他被認同了。對於渴望出人頭地的小人物來說,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他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同時也步入黑色渾濁的腐朽黑暗的新環境。在這個時刻的轉變,考驗的不只是巴德的定力,也考驗着我們在貪念面前的表現。

這部電影塑造了電影歷史上批判現實醜陋的最閃亮一面。在巴德得知“藍星航空”的悲慘命運的時候,那種驚訝和悔過的神情表現的很自然,那種複雜的心情困擾着他的思想。他困惑着,他在思考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他在思考這段時間的富貴到底是爲了什麼。人性的貪婪和人性的良知在這裏的表現出來,特別是這種強烈的人物心態對比,這種人物心態和思想的彷徨,在這裏表現的如此真實。讓人歎服。

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這部電影在人物的塑造上,不可否認的成功,導演大膽的披露着華爾街浮華背後那醜陋的一面。可惜這是一部電影,而不是一部紀錄片,否則披露出來的東西絕對不只是電影裏那麼簡單的一個故事。而應該是恩多的我們所不知道的手段和技巧。當然這應該是不可能拍出來的。不過該電影還是有自己特別的紀念意義,特別是放在今天,放在金融危機過後的日子,這個故事還有警示我們的意義。貪婪的結果始終是把自己吞噬,最後自己成爲貪婪最美味可口的食物。特別是巴德最後的懺悔和反擊,讓人大快人心,不過結果還是他爲自己的過錯接受應有的懲罰,特別是最後他走在法院門口的階梯上,望着父母的眼神,他迴歸了,他知錯了,他心甘情願接受懲罰,那燦爛的表情,我至今都難忘。他就是用着這樣的表情,走在去法院的路上。

人類貪婪的慾望與道德法律的交鋒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貪婪是魔鬼,是洪水猛獸,會吞噬我們的靈魂,撕碎我們的心靈和肉體。可我們也必須保持必要的貪婪,對知識,對生活,這也是我們奮鬥前進的動力。就像恩格斯所說的,人類的貪婪、慾望是永不滿足的,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槓桿。可在兩者之間究竟保持什麼樣的平衡,什麼的尺度,可能只有每個人自己才能解答了。

影片中有很多經典的臺詞。道格拉斯飾演的蓋葛在影片中經常教導巴德的那些話,自信、貪婪、而直白的語言,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是會有感觸的。

“外面的人買股票是猜的,我可不會亂槍打鳥,我只做最有把握的事。”

“你(巴德)沒有我想象中聰明,你有沒有想過爲何基金管理人,打不過史坦普500股價指數,因爲他們是綿羊,綿羊就是要被宰的。”

“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多數比狗屎還不如。(股票買賣)這一行需要窮苦的聰明人,要夠飢渴,還要冷血,有輸有嬴,但要一直奮戰下去。若你需要朋友,就養條狗吧。外面的世界是場近身戰。”

“醒醒吧,朋友,你若不是局內人,那你就是出局了。”

“我不是指年薪40萬、在華爾街討生活的老古板,坐坐頭等艙、生活舒適就算了。我說的可是大筆的現金,有錢到可以自己買飛機,有錢到不會浪費時間,我說的不是五千萬而是一億。做不成真正的玩家,就只能當無名小卒。”

“美國企業的法則似乎變成了,不適者生存。而我的看法是,你要不就做對,要不就是被消滅。”

“(賺錢)這不是夠不夠的問題,這是場零和遊戲,非輸即嬴。金錢本身並沒有輸嬴,只是轉手了而已,就像變戲法一樣。”

“我不去創造,但我能擁有。規則就是我制訂的,朋友!”

共同的夢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部電影,市場是殘酷的!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9

“華爾街之狼”所講訴的故事,發生在八十時代末,九十時代初,這已是二十年初的事,二十年後的今日,華爾街上的金融詐騙不惟沒有收斂,反倒變本加厲,其手眼更增添變,扮飾更加華美,掩飾更加大深度邃,影響更加很大。和今天的騙人圈套相形,Belfort當年的騙人圈套只是小巫見大巫。在貨幣和慾念的指示下,更多的不合法之徒設播種種活局子,騙取投資者的財富。“華爾街之狼”的編劇Terence Winter在接納洛杉磯時報尋訪時指出:“我們不擁有汲取教誨,事物並沒有變更”。這意味着,華爾街上的詐騙,還將正常地接着施行下去(Business as usual)。怎樣杜絕華爾街的蛀蟲,影片兒沒有供給解答,這是由於,事實生存中也沒有現成而容易的解答。不過,影片兒從文藝作品的角度,揭發了華爾街上這些個醜惡的傳統,環節和內部情況。爲許多人敲響了警鐘。到此而言,我感到這是一部值當觀賞的影片兒。

“華爾街之狼”作爲一部好萊塢大片,比之其它大片,其最大的獨特的地方是它貼近生存,揭發了華爾街隱祕不宣的一面。很多好萊塢大片,涵蓋“指環王”,“哈比人”等,距離當今的事實生存,真的是太遠了,儘管這些個大片浪費巨資,有精巧的經過,宏偉的場景,有卓然的特技導致的令人驚歎的效果,不過,他們難於真正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我不知另外的人怎麼樣,就我而言,我甚至於不可以記取這幾部大片的基本經過。我更願意欣賞“華爾街之狼”這麼的影片兒。

值當一提的是,Leonardo DiCaprio在影片兒中的演出頗爲特別好。我們最早想的起來的他,是“Titanic”中那一個略帶青澀的大男孩。而這部影片兒中,他展出了成熟的演技,把一個金融蛀蟲的心理,塑造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醉酒和吸毒品後的發瘋狀況,表達得痛快淋漓。他被提名兒爲最佳男演員獎,的確名副實際上。

當然,有人會覺得,在片中,遭到殺害者絕對未顯露出來,聯邦調查局探員的形象也顯得單薄,慘白,正義未獲得擴大。不過,假如在影片兒中展出人心大快的場面和最終結局,反倒會消弱影片兒的現心意真實義。在事實中,Belfort被法院審理決定賠款遭到殺害者1。1億美圓,但他只付出了一千百萬元。在他出獄後,他靠出版兩本回想錄又賺了一百七十萬(電影版權還能掙錢),但只有一小局部款子用於付出遭到殺害者。金融欺詐,廕庇複雜,查處此類違法案件,消耗時間費勁,取證困難,往往欺詐者不易於獲得應有的懲罰,遭到殺害者最後不可以獲得應有的補償。2008年的金融危機,成千累萬投資者虧損慘重,但華爾街上,只有非常少幾人關進監獄,而大多投資者的虧損也沒有辦法追回。事實生存,就是這麼兇狠冷酷。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0

一名工人家庭出身的美國大學生畢業後一頭扎入華爾街,企圖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而出人頭地。當他通過大海撈針的電話營銷找到一個大客戶紀先生後,這個股票經紀人似乎一夜飛黃騰達,短短數月間聚集了大量財富。在曼哈頓東區買起了房子,並獲得了心愛的高貴女人玳琳。跟隨着擁有豪華遊輪家財萬貫且生性貪婪狠毒的紀先生,這位華爾街暴富的年輕小子畢先生在財富的道路上勢不可擋,前途無量。當他幫助紀先生收購藍星飛機公司時,遇到了在該公司擔任工會領導的父親的極力反對。在激烈的衝突之下,這位“成功”的兒子出口責罵父親因爲害怕改變而不敢出去闖蕩以至於一輩子只是一個飛機修理工人。父親默默地忍受兒子出言不遜承認自己是一個“失敗”的父親,但勸告兒子做人要有原則。同樣的話,股票交易所的一位長者也對畢先生說過,但如日中天的畢先生如風過耳。直到畢先生髮現了紀先生收購藍星公司本意不是讓公司起死回生而是轉手變賣獲利,而自己的父親第二次心臟病復發入院後,猛然醒悟到紀先生的虛僞與歹毒。良心發現後的畢先生毅然拋棄房產和曾經心愛但卻忠誠於利益的玳琳,轉而與紀先生爲敵,並通過紀先生的敵人在股市上擊敗了紀先生成功阻卻了後者的惡意收購。故事的最後因爲畢先生涉嫌虛假交易股票詐騙而被警方帶走,精彩之處在於畢先生被採取措施後還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幫助警方取得了紀先生犯罪的證據。

影片故事曲折,跌宕起伏,環環相扣,觀後讓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

想必每一位剛入社會的大學生都會有一番雄心壯志,尤其財經類的學子,每天面對大量的財富和衣着光鮮出手闊綽的金融大鱷,不會沒有大幹一番,明天我也要像他們一樣的想法。這位畢先生家境貧寒,在得到了紀先生的幫忙之後,顯然加速了他夢想實現的步伐。但是,就像交易所一位長者在他勸買穩賺的股票時說的那句話一樣,人生需要踏踏實實地過,走捷徑並不一定是好事。他聯手紀先生,到此刺探內幕消息,然後通過多個賬戶操縱股市,翻雲覆雨,風生水起,巧取豪奪。爲此,他不惜動用自己在交易所的資源、遊說他在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的大學同學要求後者提供客戶信息並聯合他操縱股價。在他作這些事情的時候,他並不是不知道他在違法,他在紀先生的鼓勵下,以爲大家每天都在做,股市監事小組根本無法查出,掩耳盜鈴,一錯再錯。

萬家燈火,他站在曼哈頓的大樓上俯視夜色迷離的都市,也曾發出“我是誰?”的人生疑問。他對自己短短時間聚斂起來的財富感覺如墜夢裏,對自己能獲得絕色美人玳琳的青睞如夢如幻。他也曾追問紀先生他說的賺夠到底是多少?但是,靈光一閃之後,他又被財富迷住了雙眼,沒日沒夜地在追逐金錢的道路越走越遠。

迷途知返,在自己父親的病榻前,在即將大批失業的工人面前,他不再容忍自己在金錢裏墮落沉淪,終於痛下決心與貪婪的紀先生爲敵,並取得了成功。儘管他自己也將身陷囹圄,但他的父親告訴他:“這也許是不幸中的大幸,以後別再妄想不勞而獲,從此腳踏實地地工作討生活,創造自己的事業,而不是靠買賣別人的財產過活。”我想,在學校的教育裏,在身邊的勸告中,踏實地工作討生活,不要走捷徑,這樣的話大家都應該聽的很多。但是,在社會上,很多人還是會被財富遮住自己的雙眼,從而做出後悔終身的事情來。

影片中的那位華爾街律師,他應該衣食無憂,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合夥人,前途不可限量啊。可是在無盡的慾望裏,在無限的貪婪中,他在經歷了短暫的害怕後,懷着僥倖的心理參與了資本大輪盤的豪賭進程。我們身邊其實也不乏其人,像安徽的宋小林律師,常年用行賄的方式獲得壟斷的大批量高標的案件,最後被判處刑罰。像最高院的黃鬆友,身居高位學識不凡卻在執行工作中做手腳中飽私囊。

每個人在一開始違法時都是害怕的,畢先生害怕被吊股票經紀人執照,華爾街律師害怕被吊銷律師執照。這說明人心在一開始都是善良的,但是隨着貪婪戰勝了恐懼,僥倖代替了理性,大規模的違法就開始了。如果沒有良知的及時阻卻,沒有法律制度的適時啓動,違法行爲會沿着它的邏輯越走越遠,直至摧毀整個系統,引發社會步入歧途。

《華爾街》是一部講述金融大鱷鯨吞蠶食、在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的精彩美國大片,其中體現出來的人性發人深思,值得每一個法律從業者觀看。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1

央視財經頻道於改版一週年之際推出年度力作——10集電視紀錄片《華爾街》,爲08年金融危機2週年之後的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現代金融體制,展現他的過去,評述他的現在,展望他的未來。

第一集《資本無眠》從一個華爾街投資銀行的股票交易員斯科特的一天入手,講述了華爾街運作的內幕。片中的那位交易員供職於T3公司,他每天早上5點坐第一班輪船從家到華爾街上班。除了交易股票,斯科特還負責錄製當天的市場分析。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已經將全球的資本市場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他錄製的節目也以直播形式通過互聯網和電視迅速傳遞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說,現在的華爾街的鐘聲牽動的不止是華爾街,他牽動的是整個世界,資本進入無眠時代。

誕生於400年前的華爾街,本質上講,是荷蘭人對外擴張的產物,是貪婪的產物,這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華爾街的性格。現在在華爾街不到一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2000多家金融機構,40萬金融從業人員,是世界上就業密度最高的地區。這裏競爭異常殘酷,你的對手大都是哈佛、耶魯等全球名校的精英,或者擊敗他們活下去,或者被他們擊敗失去工作。在華爾街成長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從綿羊變成豺狼的過程。當然這份工作的回報也非常豐厚——華爾街金融從業者的薪水約爲其他常春藤名校畢業生薪水的3倍。這也就是爲什麼這裏競爭如此殘酷,因爲勝者爲王。在華爾街生存下去意味着榮華富貴。資本無眠,資本無眠,不睡覺做什麼,當然是逐利,當然是賺錢。

當然,從400多年的金融歷史看來,也正是這種赤裸裸的對金錢的無休止的貪婪的追逐的慾望推動了人類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華爾街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他帶來的損失。正如馬克思所說,交易所是豺狼,但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現在也許還沒有鐵路。

然而,當人類乘坐資本列車飛速前行的同時,也在品嚐着金融危機的摧殘。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爲標誌,美國多家銀行破產,通用汽車破產、加拿大北電網絡破產、冰島政府瀕臨破產,全球大量人員失業,全球經濟開始衰退。

人們開始反思,也許現在的金融體系存在問題。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被歸結於金融衍生品的濫用和政府監管不力,當然,交易不透明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那麼,金融危機之後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秩序,T3公司的員工在這方面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通過視頻直播將自己的交易透明化,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內幕交易和暗箱操作。這也許會成爲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

至於如何在保證金融監管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金融創新的活力,則依然是一道難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2

人欣慰的,親情、正義、良知還是戰勝了人的貪婪慾望。

本片描述了一個年輕的底層股票經紀人Bud,不甘於平淡的生活,一心想通過結識大人物飛黃騰達。憑藉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聰明才智以及適時的機遇把握,他終於結識了金融大亨Gekko,並在Gekko的指引下通過獲取內幕消息和充當間諜幫其賺取了鉅額金錢,作爲回報,自己也收穫了金錢、豪宅和美女。爲了拯救父親所在的航空公司,Bud建議Gekko收購航空公司,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拯救計劃。後來Bud偶然瞭解到Gekko收購航空公司的真相,不是爲了拯救這家公司,而是爲了將公司清盤變賣,獲取更大的利益,而罔顧航空公司衆多工人的利益。他的正義與良知支持他同航空公司的人一起反戈一擊,挽救了藍星,也使Gekko蒙受巨大損失。氣急敗壞的Gekko揭發bud從事非法金融交易的事實而被逮捕,Bud在同Gekko見面時偷錄了Gekko自述犯罪的證據,親手將之送入了監獄。

影片活靈活現的展示了股市內線交易的全過程,華爾街這個集合高端人才的地方的人們是如何憑藉投機、欺詐、炒作等非法融資手段賺錢的,將人前光鮮亮麗、備受尊重的金融騙子的貪婪嘴臉演繹的淋漓盡致。

沒有一個在華爾街工作的人會心甘情願的一輩子坐在最底層,費勁脣舌、耗盡體力只換來依然入不敷出的窘迫生活。就像bud所說:我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換到電話的另一頭,在那裏纔有錢賺。當今的社會,無論多清高,多視金錢如糞土,沒有錢,就是寸步難行。bud沒有錯,他想擁有財富,不用到處欠債還貸,只是他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快速致富但違背良知、忽視法律,一條駛向深淵的不歸路。就像joe說的:人往深淵裏看,他看不到倒影,人在此刻才能瞭解自己的個性。可是爲時已晚,一切以投機欺詐、損害他人利益爲前提的謀取暴利的行爲終有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的那一天。貪婪無止境,在金錢、美女、豪宅誘惑矇蔽雙眼的時候,問問自己的良心,這筆錢我是否賺之有愧,它是不是應該屬於我。沒有一夜暴富的方法,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纔是最貨真價值,最穩健的攀高峯的途徑。

真的不想在將來做一個大金融騙子,雖然有些時候入了這個行當就難以擺脫忽悠、誇大等手段來爭取客戶,但昧良心的錢不賺,越法律規範的事不做,憑藉自己所掌握的金融知識幫助客戶實現其投資期望,這纔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3

今天偶爾看到同學的空間,內面有20部大學生應該看得電影,瀏覽了一番,真是自己從來都沒看過,所以就先看了第一個《華爾街》,看到他們匆忙的生活,我真的是很同情他們,他們確實是我們羨慕的對象,但是看到這樣的場景我更多的是害怕,這樣的生活應該是不是與我的,我不能承受這樣的激烈的生活,節奏實在是太快了,真的是適者生存,沒有力能就是失敗者,就要被淘汰,而掌握這種節奏的不是我們心中的上帝,而是有錢人,戈德和蓋,還有後期之秀巴德,一面是朋友一面又是敵人。

如果你不是個聰明人,你連做他們的玩物都沒有資格,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金錢和時間浪費在沒有價值的人身上,他們要的是結果不是過程,無論你用什麼過程,只要你能達到他們的目標就可能就有在繼續下去的機會,但是這樣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也不是美國人都能合理的利用這樣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更不是長久的,你也不一定就是永遠的贏家,什麼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成功,我們都很想成爲贏家,成爲龍頭,但是你是否有這樣的資本,你是否有這樣的膽量,你是否能夠抓着這樣的機會。

在你有這樣的機會時,你是否在在明明知道自己只不過是玩物時還是講繼續,不知道這是不是需要很大的膽量和勇氣,我很佩服蓋,他的智慧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的心很手辣也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但是有人說多個徒弟就是壞掉師傅的一條生路,真是很不錯,巴德的成長讓我們見識到這一點,但是巴德的理智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不要總是靠別人,還是自己創造些東西吧,魚是短暫的,而捕魚之術纔是收益不窮的,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一夜之間成爲富翁,但是也有很多人霎間破產。

不知道是世界無情還是人無情還是世界就應該這樣循環,但是我知道只要是沒有能力,只要是不得人心,那就不會長久的成爲霸主。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4

看了央視紀錄片《華爾街》中的第六集,銀行家們在道瓊斯平均指數中努力尋找資本市場的投資法則,但不得不說投資是具有高風險的,一系列的投資方法如:技術分析、價值投資都是必要的。

但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理性是分析和推斷,紀錄片中“股神”巴菲特正是充分具有這種能力才能準確推斷股市。他在1968年美國股市牛氣沖天時清算手中股票,1969年美國股市之下進入熊市,巴菲特又帶着一千萬美元重新殺入,十年之後,這些股票市值達2億美元。

“低價買入高價賣出”被視作價值投資的核心,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明白這一點,而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成功盈利,他的深謀遠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從不期待一夜暴富,他考慮的是在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可能影響他投資的因素。

當我們在羨慕巴菲特的財富時,也應該想到殘酷的股市給其他股民帶來的傷害。因爲“如果每個人都是價值投資者的話,就沒有人有機會賺錢了。”巴菲特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投資者的痛苦之上的。

投資的方法是多樣的,巴菲特通過挖掘價值窪地成爲“股神”,而華爾街最權威的賣空大師查諾斯則認爲尋找價值泡沫,是獲得鉅額利潤的前提。同大多數投資者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在熊市中賺錢。在證券市場借股票賣出,再按保證回報股票擁有者,賺取價格差價帶來的利潤。同巴菲特相同,查諾斯同樣具有專業而理性的判斷。畢竟賣空風險大,若沒有正確地判斷出股市的漲跌,而選擇了錯誤的時機,那損失將是慘重的。

凱恩斯總結出的選股理論,又稱選美理論,同樣體現了華爾街金融家的高深分析,選擇股票就像選美,要選符合大衆審美標準的。運用到資本市場就是說不要選擇你覺得賺錢的,而要選擇大家都覺得賺錢的。

短短四十幾分鐘的一集紀錄片,從道瓊斯指數一直講到1988年的美國熊市。紀錄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便是“風險”和“理性”這兩個詞。“不承擔風險,就沒有回報。”既然選擇冒險那麼就必須具備審慎的判斷以及巨大的勇氣,面對風險的承擔能力同時也是投資者必須考量的因素。盲目的跟風投資只會讓你成爲別人盈利的基石。所以,在這高深莫測的股票市場中,還是要選擇你最瞭解的投資,最適合你的投資,運用理性讓財富翻倍。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5

在美國,百分之一的富人們掌握着全國百分之九十九的金錢,華爾街是這些命運寵兒們的天堂。物慾橫流的華爾街與金錢畫上等號,每一寸土地散發着俗不可耐的銅臭味和昂貴的古龍水香氣,一批批年輕氣盛的金融追夢者飛蛾撲火不顧一切地投身於金錢的滾雪球遊戲。它也與人性的貪婪畫上等號,累積的財富只能讓少數人滿足,而華爾街人的目標不設上限——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華爾街之狼根據真實人物改編,影片本要被美國電影協會定爲NC—17級,即比R級更爲嚴格的,17歲以下未成年人不允許觀看,並有可能在“觀看過程中猝死”的影片等級。片中充斥着粗口,暴力,露骨的色情,吸毒橋段,以及令道貌岸然的看客們訝異皺眉,讓人性中“獸”的一面摩拳擦掌,熱血沸騰的瘋狂作樂派對。普通人往往難以置信片中描繪的癲狂生活方式。正如主角喬丹貝福特帶着他標誌性的,彷彿世界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中的笑容,對着鏡頭所說的:“我一天磕的藥足夠放倒整個曼哈頓。但是,我的朋友們,這世間比可**更令人上癮欲罷不能的毒品,只有金錢。”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歇斯底里,酣暢淋漓地演繹了喬丹貝福特這個魅力無敵,油嘴滑舌,奸佞狡詐,如癲似狂的華爾街狼人。他白手起家,在一間小地下室裏以替中產階級買賣廉價便士股票一夜暴富,帶領着他一羣狐朋狗友的創業團隊進軍金融界聖地華爾街。他能在三分鐘內賺一千二百萬美元,他成爲了金融業界根深蒂固的大亨們輕蔑卻羨慕的“狼人”,他的一舉一動佔據着華爾街日報頭條。但在這風生水起的事業背後,他用公費在辦公室公然**吸毒,他在辦公室領着全體員工策劃一次次不堪入目的派對,拋棄原配與美麗富有的女公爵結婚。

喬丹貝福特似乎驗證了一句老話:男人有錢就變壞。《華爾街之狼》不由得引發對人性本質的思考和深切擔憂。事業成功是世上所有工作者們的追求,不以此爲追求的倒真正是不思上進不得進取的潦倒失敗者。貝福特的家財萬貫,香車豪宅,社會地位是千千萬萬沒日沒夜在辦公室忙碌的白領們最終目標。但人一旦達到了這樣的地步,當所有束縛你的枷鎖不復存在,當你的財富給予你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權利,當你日夜縱情狂歡而你的資產自覺地愈發龐大無需你的辛苦工作的時候,接下來你該怎樣做?工作或不工作,財富一樣增長,律己或不律己,人生一樣短暫。沒有人能夠約束你,世界被你壓在掌下,任你搓圓揉扁。無限制的自我放大化能夠讓人忘乎所以,人之根本暴露無疑,在金錢至上的華爾街,擁有美國99%財富的人們吸毒狂歡濫交**,無所顧忌無所畏懼,帶着玩世不恭的心態瘋狂地消耗自己的時間,財產,和生命。爲什麼?因爲他們有本錢這樣做,因爲他們的資產還能在一個個派對中悄無聲息地增長。

那麼,我們所追求既然就是同樣的成功,同樣的財富,是否說明在內心深處,在西裝革履的華麗外衣下那不輕易示人的隱祕一角,我們自始至終追求的也都是同樣的放縱,同樣的濫情,同樣的癲狂呢?渴望的不是財富本身,而是財富能夠帶來的徹底的,令人畏懼的自由。而《華爾街之狼》展示的則是獲得自由後得到釋放的貪婪暴力之本性。正如霍布斯所說,大部分人原始的**只是被社會,法規,道德觀等虛幻的,強加於人身的思想抑制住。歸根結底那陰暗的,帶着不詳黑色的人之本性,是渴望狂轟濫炸式,徹底的放蕩與墮落的。但“放蕩”和“墮落”這樣的負面詞彙只是人的語言描述此類行爲的偏見。華爾街之狼中這羣獲得自由的人們,是純粹被激情和慾望驅使的人們,如果這種存在狀態是被社會公認爲“惡”的,那豈不是驗證了霍布斯的“人性本惡”?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由此家喻戶曉的詩歌能一探人類心中自由的價值,卻沒有人能準確定義,自由到底是什麼?多少人對自由趨之若鶩,但是你得到自由後,你會怎樣做?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6

今天偶爾看到同學的空間,內面有20部大學生應該看的電影,瀏覽了一番,真是自己從來都沒看過,所以就先看了第一個《華爾街》,看到他們匆忙的生活,我真的是很同情他們,他們確實是我們羨慕的對象。

但是看到這樣的場景我更多的是害怕,這樣的生活應該是不是與我的,我不能承受這樣的激烈的生活,節奏實在是太快了,真的是適者生存,沒有力能就是失敗者,就要被淘汰,而掌握這種節奏的不是我們心中的上帝,而是有錢人,戈德和蓋,還有後期之秀巴德,一面是朋友一面又是敵人。

如果你不是個聰明人,你連做他們的玩物都沒有資格,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金錢和時間浪費在沒有價值的人身上,他們要的是結果不是過程,無論你用什麼過程,只要你能達到他們的目標就可能就有在繼續下去的機會,但是這樣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也不是美國人都能合理的利用這樣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更不是長久的,你也不一定就是永遠的贏家,什麼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成功,我們都很想成爲贏家,成爲龍頭,但是你是否有這樣的資本,你是否有這樣的膽量,你是否能夠抓着這樣的機會。

在你有這樣的機會時,你是否在在明明知道自己只不過是玩物時還是講繼續,不知道這是不是需要很大的膽量和勇氣,我很佩服蓋,他的智慧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的心很手辣也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但是有人說多個徒弟就是壞掉師傅的一條生路,真是很不錯,巴德的成長讓我們見識到這一點,但是巴德的理智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不要總是靠別人,還是自己創造些東西吧,魚是短暫的,而捕魚之術纔是收益不窮的。

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一夜之間成爲富翁,但是也有很多人霎間破產,不知道是世界無情還是人無情還是世界就應該這樣循環,但是我知道只要是沒有能力,只要是不得人心,那就不會長久的成爲霸主。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7

馬丁斯科塞斯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可是近年來逐漸失去了其一貫的銳利,有被好萊塢招安之嫌。這部華爾街之狼,又令人想起了他以前的那些電影,例如盜亦有道。不過只是說風格類似,而深度上似乎又進了一步。

電影塑造了一個窮奢極欲的華爾街暴發戶喬丹貝爾福特,雖然才華橫溢可是道德低下,隨着影片情節的層層推進慢慢地將其推上了頂峯,隨後就是不出人意料的墜落。但是電影后半部分卻引人深思:除了喬丹本人的慾望,還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摧毀他,那就是傳統的體制。

從華爾街的一個無名小卒一躍而成爲月入一百萬的金融大亨,喬丹應該說是美國夢的代表,可是他的成功又爲傳統的體制所不容,所以最終遭遇了滅頂之災,雖然他的所作所爲與美林等大公司相比沒什麼特別的。最後的結局是妻離子散,而喬丹還被逼出賣朋友,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影片中的幾個細節值得深思:

第一,檢察官在勸說主人公揭發其他人時,把主人公比作美洲小國格蘭納達,喬丹在他們的眼裏視同無物,可以隨意碾碎。暗示了草根階級與傳統體制的實力之懸殊。

第二,FBI探員辦完喬丹的案子,仍然像往常一樣乘坐紐約破舊的地鐵回家,周圍仍是那些神色呆滯的普羅大衆。暗示雖然抓了喬丹,但卻於事無補,一切還是照舊。

第三,影片中兩次出現賣鋼筆的橋段,一次是主人公意氣風發創建公司時,一次是他出獄後在新西蘭做演講時,同樣問題的不同回答,尤其是結尾處,參加講座的聽衆們那些了無新意的標準化答案,暗示了體制對於創造力的無情扼殺。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萊昂納多的表演,應該說非常精彩,與整部電影的風格渾然一體。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8

復仇是熒幕永恆的主題之一;他就像愛情,表面上是一種情緒的昇華,卻被人類表現得千變萬化。有人因復仇而活,有人因復仇而死,有人從復仇中尋得快感,有人又在復仇中掙扎,有的復仇被定義爲正義的制裁,有的復仇又被渲染爲罪惡的枷鎖;古人雖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但在藝術工作者看來,復仇這個行爲,無論因果,放大的往往是觀者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緒。

故事以美國金融風暴爲故事背景,從一開始便用新聞錄音引導觀衆對華爾街的金融家們產生對立情緒;而後華爾街金融機構裏高層之間交流頻繁說出如“我們要救的是公司,不是客戶”“我們的任務是自救,讓他們去死”這樣直白殘酷的對話,讓觀衆對這些金融家的負面情緒逐漸積累;就在整個市場岌岌可危時,他們的對策依然是不斷地推銷基金,貪婪的本質一覽無遺。這時,鏡頭切入主人公吉姆的生活;妻子患病,而他只是一名普通安保人員,高額的治療費用讓他們的生活愈發困難;而當吉姆見到對他避而遠之的投資經紀人時,被告知他的投資出現了問題,更爲滑稽的是他還因此背上了6萬美元的賠償金。在這樣的困境下,律師的獅子大開口和銀行毫無妥協讓他們的住宅都變成了抵押物;工作的特殊性甚至讓吉姆丟掉了工作,就在此時,無法承受壓力以及不願再拖累吉姆的妻子選擇了自殺;福不雙至,禍不單行,就在來自各方面的火上澆油後,妻子的離去壓倒了吉姆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他徹底淪爲家破人亡的喪家犬。影片用了一半時間循序漸進地展現吉姆逐漸家破人亡的過程,但細節的堆疊又讓這一切充滿說服力:報紙與電視廣播隨時都在控訴資本家的醜惡嘴臉,他與妻子之間細碎短暫的親密肢體接觸讓這對患難夫妻看上去並不是流於表面;身邊朋友與上司的言語鼓勵安慰,切實的經濟幫助又與趁火打劫的律師、冷麪無情銀行與經紀人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導演的階級思想:富人們大多爲富不仁,而普通的工薪階層之間卻大多有着善良與憐憫。但在金融風暴席捲的時代背景下,深陷其中的普通人卻只能是被拋棄的棋子,無力迴天;而現實中每一位經歷過甚至遭受過金融風暴影響的普通人或許不會有如此極端的遭遇,但在電影一系列不厭其煩的鋪墊下也能對吉姆產生深刻的同情以及對金融家們的憤恨;無論是吉姆抑或觀衆內心深處的恨意都達到了頂點;而在吉姆一次無意導致其中一位金融高管意外身亡之後,觀者與吉姆的仇恨得到了一部分釋放,情緒的調動非常到位,一場復仇已無可避免。至此,吉姆開始從各方面蒐集金融高管的信息後開始了自己的無差別復仇,第一次的射殺還伴隨着驚恐,第二次行動吉姆的眼裏便只有木訥,就像自己僅僅是坐地鐵兜了一個圈。諷刺的是媒體對金融高管的接連被殺似乎並不感到驚訝,在他們看來這些貪得無厭的金融大鱷仇家太多,完全是咎由自取;而在這樣帶有強烈私人恩怨的復仇大戲中,代表法律的警方往往被導演弱化;在電影的世界觀中,當復仇變得容易時,主人公、觀衆、導演都已進入狂熱,得到些許慰藉的內心期盼的只會是一場更大的殺戮。果不其然,導演對於暴力的隨性很快暴露,吉姆在擊殺了他的經紀人後又在高樓中對着對面辦公樓中隨意射殺;看着玻璃窗後那一個個直立標靶一樣的看客倒下,不得不說,有些觀衆是會有些許快感的,也許吉姆的仇恨與那些人無關,但暴力仍然是人內心深處最呼之欲出的黑暗;好在烏維。鮑爾並沒有讓主人公一直開啓無腦殺戮模式,最後設計一個圈套讓金融高管被姍姍來遲的警方甚至依然帶着對這些金融家最終極的諷刺。

復仇在這部電影中不再具有“冤有頭,債有主”的宿命感,我們更多看到的只是一頭失去理智的死魂靈通過行使暴力尋找他生存的意義。與其說這是復仇的快感,不如說是暴力的快感;導演不知疲倦的添油加醋就是想讓主人公與觀衆對於傷害生命沒有不安與愧疚感,他通過對資本主義煽動式的剖析得出這樣一個讓人失望的事實:在有秩序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贏家永遠都是實業家,金融家,普通的人窮其一生所做的不過是鞏固他們的地位,名望與金錢;而吉姆用最原始的暴力翻轉了這一現實,因爲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觀衆感同身受的情緒,從而不再對劇中主人公肆無忌憚地傷害生命產生不安與愧疚;抨擊資本主義之醜惡的同時又能滿足自己的暴力訴求。

片中有句臺詞我印象比較深刻,大致意思是說搶個5萬塊的加油站得判刑,而投資銀行家搞跑了20萬億卻啥事沒有。只能靠武力解決了,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就是這麼幹的。

金融不愧是這個世界上最好搞錢的勾當。投資銀行拉個假貨公司上市,不管投資人賺不賺錢,反正它都抽傭。券商天天推薦股票,不管客戶賺不賺錢,反正它都抽傭。基金管理投資人資金,不管投資人賺不賺錢,反正它都抽傭,投資人賺了,它抽成更多,虧了一毛錢都不用吐出來。世界上還有其他不用管客戶死活都能賺錢的行當嗎?

我不禁想,這片的導演得虧了多少錢,才能夠宣泄出如此的情緒!類似我一樣的小散,看完此片估計會很爽!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19

在紐約最大的金融財團位於華爾街的摩天大樓頂部,這家公司的股東們正召開一年一度的總結會議。突然,坐在主席位置的財團總裁不理會席間熱烈的討論,爬到了會議用的長桌上,做了一個起跑的姿勢。正當其他董事們對這個舉動目瞪口呆之際,他說了一句,“我要從這架巨大的旋轉木馬上下來了。”說完,他便以長桌爲跑道,奮力一躍,穿過窗玻璃,向底下人流穿梭的華爾街墜去。

以上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在科恩兄弟1994年電影《金錢帝國》的開頭。“一架巨大的旋轉木馬”,這是我迄今聽到過的關於金融資本週轉過程最生動、貼切的比喻。當資本增值的時候,那飆升的數字就像遊樂園裏的旋轉木馬那麼華麗、吸引人,讓人忘乎所以;可一旦當資本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擁有者的幸福感卻開始停步不前,或許資本仍舊在增長,就像木馬仍舊在旋轉,但幸福卻停留在原地。對此,有些人能夠用資本增長所帶來的快感代替幸福,有人卻被這種幸福的虛無感逼得只能跳樓。

在揭露資本的貪得無厭和金融系統的黑幕、方面,奧利弗·斯通1987年的《華爾街》是一部比《金錢帝國》更深刻、更尖銳的電影。它的成功首先在於身爲金融掮客之子的斯通爲電影中的金融運作注入了足夠的細節。電影中涉及的金融系統內部的暗箱操作、欺詐和爭奪現象顯得錯綜複雜,而斯通能使其中的每一步都合乎邏輯、有據可循,整部電影就相當於一本揭示華爾街幕後運作規律的教科書。

電影主要的悲劇感則體現在青年的理想在意向不到的現實面前幻滅的事實中,這方面沿用了從《史密斯先生去華盛頓》開始好萊塢電影慣用的母題,構成了對美國夢的批判。當然,電影最出色的地方仍在於邁克爾·道格拉斯對股市大亨戈登·蓋柯生動的演繹。戈登這個人物最大的特點恐怕就在於他能夠真正地沉醉於旋轉木馬帶來的快感。當巴德問他什麼賺多少錢纔算夠,什麼時候會停止時,他說,“這不是錢的問題,這是一個遊戲。”或者說,這是一種賭博,資本的增值就如同賭博贏錢那樣能給人帶來快感。

如果說《華爾街》的意圖主要在於揭露和批判,那麼20餘年後的續集《華爾街2》則把撫慰在次貸危機中受傷的美國心靈作爲首要任務。電影的副標題是“金錢永不眠”,或許改爲“親情用不眠”更爲恰當。對於那些在次貸危機中輸得一無所有的人來說,家庭和親情成了唯一的安慰和避風港;而對於在第一部電影中把才華和意念都用盡了的奧利弗·斯通來說,如何爲續集找到新的重心便成了電影成功的關鍵。於是,把美國主流價值觀中家庭和親情至上的觀念放入到續集中成了最自然不過的事。

儘管實際上,親情、家庭和交易、買賣在電影裏的關係一直都很混亂,有時分不清彼此。在電影的結尾,爲了安慰觀衆,導演試圖使戈登·蓋柯這樣一個嚴格恪守商業理性的角色產生真正的情感鬆動,主動從旋轉木馬下來走向家庭的溫暖,但在實際效果上,女兒對他的諒解、甚至女兒與她未婚夫的重歸於好,仍舊是以蓋柯一次不無私心的捐贈(交易)爲前提的,它們顯然缺乏其他的情感誘因,這不是莫大的諷刺麼?

《華爾街2》的主要缺陷在於它缺少一個有力的故事。電影的整個敘事鬆散、缺乏要點和結構,完全像一個二流編劇對於二十年前那個精彩故事在今天可能延續的二流想象。由於在家庭情感上耗費時間過多,電影對於今天華爾街金融面貌的展現顯得模糊而缺乏細節。唯一有意思的一點是它調侃了二十年前蓋柯的名言“貪婪是好的”。蓋柯在出獄後的演講中戲謔地稱他的名言在今天已經“合法化”了,以指稱導致次貸危機的借貸消費、借貸投資等現象。電影中數次出現的有關“道德風險”的話題顯然也是爲了與次貸危機後人們的投資心態形成心理互動。除此之外,《華爾街2》中便找不到什麼新穎的意念來表現一個今天的美國金融社會。電影甚至讓一個新的菜鳥再次問一名老手“賺多少纔算夠,什麼時候你纔會停下來”,並讓蓋柯再次老練地回答,“這不是錢的問題,這是一個遊戲”。當然,你可以說這麼經典的答案是永遠不怕用第二遍的。

邁克爾·道格拉斯在續集中戲份不多,但他無疑仍舊是最出彩的一個。即便沒有第一集,道格拉斯一出場便能使人感到華爾街金融大亨的作派,感受到他的不可一世和老奸巨猾。這幾乎沒有訴諸太多表演因素,這是他的天賦。這種風度也在大衛·芬奇《心理遊戲》中他飾演的尼克身上找到。有趣的是,在那部電影裏,道格拉斯那種旋轉木馬上的毫無幸福感可言的生活才真正表現得讓人難以忍受,以至於他要尋求一種更刺激的遊戲。從內容上來看,把芬奇的電影與斯通的華爾街系列作一種比較觀賞將是件有意思的事。

斯通的兩部華爾街都在美國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之後上映(1987年10月美國爆發了嚴重的股災,並進而席捲全球),第一部保持了批判的鋒芒和反思的力度,第二部除了炒炒冷飯之外忙於推銷親情和家庭等美國主流價值觀,以安慰人心爲己任。差異的原因何在?是這次危機更嚴重,人們變得過於脆弱而更需要安慰,還是斯通連“半個作者”的身份也不要了,完全成了一個商業化導演?又或者,今天的商業電影越來越以向觀衆提供娛樂和安慰爲己任,缺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好萊塢許多優秀電影中的反思精神和公衆責任感了?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 篇20

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幾乎是美國社會的縮影,也是美式資本主義在銀幕影像中的詮釋。縱觀其作品序列,從70年代的《出租車司機》開始,到80年代的《憤怒的公牛》、《盜亦有道》、《純真年代》,90年代的《賭城風雲》,再到近年的《飛行家》和這一部《華爾街之狼》。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資本主義神話般社會的光鮮靚麗外表下的罪惡、暴力與瘋狂。他的鏡頭語言與敘事風格簡潔、沉穩、成熟,沒有花哨的技巧,一切以現實主義與實用主義爲取捨標準,如手術刀一般精準地切開社會的皮膚,露出早已感染潰爛的內臟器官。

從電影藝術細節的角度去分析斯科塞斯作品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爲他的電影幾乎讓觀衆感覺不到攝影、剪輯、音響等藝術或技術細節的存在。他的電影是直接取材於現實,同時深切關照現實的。脫離開美國的社會現實欣賞他的電影是枯燥而且毫無意義的。《華爾街之狼》對美國社會現實的指向是十分明確的。

它直接指向整個現代美國資本主義大廈的根基——華爾街所代表的金融資本。雖然我們都明白喬丹貝爾福特是華爾街中無數金融從業人員的特例,他的人生經歷與生活環境不可能代表大多數華爾街人士,但他卻是當代美國金融資本的化身。

他的瘋狂、糜爛、墮落無不彰顯着資本本性中陰暗的一面。他是一個社會對馬克思所論述的對神化了的資本的宗教式集體崇拜的縮影。他是金錢這個能夠打開人性之惡的潘多拉盒子的鑰匙。他是當個人陷入集體的瘋狂之中,理性完全喪失之後所形成的集體意識的化身。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金融資本所能激發出的人性中最瘋狂的一面。或者說此時人已經展現出了原始的動物本性。沒有對錯,沒有善惡,沒有法律,沒有道德,影片展示的華爾街似乎是一片原始的“無人區”。在這片“無人區”裏,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對金錢的追逐是原始的求生本能。性、毒品、愛情、友誼都是爲實現存活目標所能借助的工具。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馬克思所論述的對資本的“拜物教”式崇拜。馬丁斯科塞斯鏡頭裏的資本主義就像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只是將對上帝的宗教崇拜轉移到了對“資本”永恆積累的崇拜,是“一種宗教替代另一種宗教”。在影片中,我們看不到上帝的蹤影,但卻能夠處處看到金錢的特寫鏡頭。人們對着金錢頂禮膜拜,而不是上帝。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喪失個性,喪失理性,淹沒在集體中,深陷入集體中的羣體。萊昂納多再次奉獻了他早已駕輕就熟的神經質的、瘋狂的、歇斯底里的表演。他站在員工面前,人們的臉上的表情消失了,所有人都共享着同一個表情——嚮往,盲從。集體無意識在對資本的崇拜中被毫不保留地展示出來。集體對個體理性思想的泯滅在影片中被強化展示。

從各方面看《華爾街之狼》與《飛行家》都極爲相似。如果可以忽略兩者在色調上的差異,甚至可以將它們的一些段落拼接組成一部新的電影。因此,這兩部導演與主演都一樣的人物傳記片就構成了一種奇妙的互文關係,共同描繪了美式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動力——企業家精神與金融資本市場。

如果說“飛行家”霍華德休斯是美國二戰後產業資本的典型代表,那麼“華爾街之狼”喬丹貝爾福特就是20世紀後期美國金融資本的象徵。如果再加上“了不起的蓋茨比”所代表的靠黑市商業發家的階層,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幾乎已經飾演過了締造美國資本主義神話的所有重要角色。(從這個意義上也應該給人家一個影帝吧!)

按照《了不起的蓋茨比》——《飛行家》——《華爾街之狼》的順序排列三步影片,我們看到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致脈絡,也看到了美國20世紀曆史進程在銀幕上的投射。從胸懷“美國夢”的拓荒者,到具有非凡企業家精神的產業資本代表,再到當今的,光輝和罪惡同樣多的金融資本的代表。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影視作品似乎只對金融的害處情有獨鍾。於是充斥在我們眼中的是對資本罄竹難書的罪惡。《華爾街之狼》用尺度極大的寫實性的直白鏡頭再一次地教育我們了“資本從誕生的一天起就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

萊昂納多大膽的賣肉演出與全片的500多次粗口以其難以抵抗的衝擊力讓其成爲此類影視作品中的佼佼者。斯科塞斯也許正是想通過這些赤裸裸的、不加修飾的鏡頭將喬丹貝爾福特這一形象塑造成華爾街——美國金融資本的象徵,從而完成其一直以來的創作目的——對美國社會的精準描繪。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沒有像喬丹貝爾福特這樣的以追逐利益爲目標的華爾街餓狼,如果我們的經濟體制不能產生這些餓狼,我們也許就無法享受我們身邊資本主義文明爲我們創造的一切。華爾街並不是一匹在荒原上的狼。它是一匹身處資本主義生態系統中的狼。

它用散發着寒光的銳利雙眼注視着周圍,準備着捕食獵物。在這個過程中,年邁體弱、身患重病的動物會被它吃掉而走向滅亡,而年輕力壯的動物則將繼續奔跑在原野上。正是因爲有了這匹餓狼,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完整的、能夠自發運轉,源源不斷爲我們提供消費品的經濟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