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通用16篇)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通用16篇)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1

有人這樣總結,“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瞭解”是我國醫患關係的真實寫照。《中國醫生》以醫患爲什麼無法相互理解爲出發點,以平視的目光,讓公衆看到去掉光環、去掉標籤、去掉附麗之後的普通醫生,試着從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去理解他們的艱辛與崇高;從他們的侷限與無力,建立起對醫生的正確期待。

理解中國醫生,並不是要控訴中國患者。雖然《中國醫生》聚焦於醫生,但從紀錄片的案例和細枝末節,我們也能窺見中國患者的衆生相。在中國,難的不只是醫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醫生;除了呼籲患者理解醫生外,我們對患者們做得足夠嗎?

電影《我不是藥神》裏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在《中國醫生》裏的多個案例裏,我們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實在令人揪心痛心。紀錄片中那個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兒子選擇強行出院,他並非不孝順,他花光了積蓄,但他也非盡全力,因爲他採訪中他談到,前幾年買了房子,剛開了個廠,現在賣廠虧大了。

筆者注意到,紀錄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長都是砸鍋賣鐵、不惜一切,但年邁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權衡的是錢,是生活是否會受影響。就像徐曄醫生說的,“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

網上有很多人指責燒傷患者的兒子。但恐怕誰也無權指責。在並不富裕的家庭裏,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犧牲上一代的基礎上,然後供給下一代;當上有(不止一個)老、下有(不止一個)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問題,還是一個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問題。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責困境中的人的選擇,而不妨思考,人心夠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麼。紀錄片中也透露出太多無解問題:有些病人既沒有醫保也沒有農保,一旦重病就傾家蕩產,該怎麼提升基礎醫療保障覆蓋率?爲了讓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屬首選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家屬千里迢迢地陪護身心俱疲,客觀上也造成三甲醫院負擔過重,門診醫生要與患者充分溝通也顯得奢侈,該如何均衡醫療資源?

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生的“醫生苦、醫生累”,共同指向的是醫療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不過首當其衝,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並不算高,醫生的手術費、診療費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法體現。醫院爲了維持“生計”,常常是通過藥品和醫療器械創造利潤,這就造成了藥價虛高,大型檢查、檢驗價格偏高,沒必要的檢查太多,由此加劇了“看病貴”。

醫生的苦、醫生的累是真實的,患者的痛苦、家屬的焦慮與無助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做聖人,同樣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屬做聖人,永遠通情達理、永遠臨危不亂、永遠笑對苦難。相反,我們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點,然後不斷通過制度去化解人的難題,讓每一個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儘可能地保持尊嚴和體面。

但體系的調整總是滯後的,當下仍需要醫生和患者去承擔不盡完善的體系的代價。醫生依舊會很累,患者看病還是會覺得“難”和“貴”,此時醫生和患者能做的、應做的,就真的是多一點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但我們對醫生的尊崇不應是侷限於一時,而是日常;醫院對於患者的救治與關懷,也不應只有經濟的考量。無論是愛護醫生還是憐憫患者,說到底是對人的本質性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2

很多患者不理解醫生,一大原因是他們認爲醫生太“冷漠”了,這邊家屬爲了病人心急如焚,但醫生卻“事不關己”,顯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醫生是真的是冷漠嗎?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提問,醫生應該跟每個患者成爲朋友,急他們之所急,悲他們之所悲嗎?

在以前的宣傳中,我們似乎一直在倡導醫生這麼做,要跟每個患者成爲朋友云云,讓對患者有求必應云云。可在實際操作中,這並不可能,要知道我國每天就診的人數超過2000萬,每個醫生每天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醫生再博愛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無法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所有病人和家屬的全部情緒。我們不能以聖人和超人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南京鼓樓醫院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魏嘉,有個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幾歲,特別年輕也特別樂觀,這讓魏嘉最掛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儘量爲她多做點什麼。但紀錄片最後,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輩建議她,“特別是對腫瘤科醫生來說,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爲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後面會自責、失落、傷心,會更難過,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醫生也害怕傷心。他們並非拒絕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剋制情感,因爲他們面對的是來來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醫院裏發生。魏嘉雖然並未聽從前輩的話,她還是對這個樂觀的患者上心,但這也非意味着那些沒能成爲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專業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25歲就博士畢業,工作三年後遇到自己職業生涯“難以跨越的溝壑”。一名全身95%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他的家裏人爲了給他看病,拿出家裏現有的全部積蓄,但依然湊不夠高昂的醫療費用,因爲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術,總體花費得100多萬。徐曄幫患者爭取到了2萬元的援助基金,盡力勸說患者家屬堅持治療,因爲患者出院離世的可能性極大。但患者家屬還是強行出院了。徐曄趕到時,面對空蕩蕩的牀位還是有一絲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卻也知道家屬面臨的困境。

年輕的醫生類似的經歷多了,心理能承擔的極限就會提高。徐曄事後說:“爲什麼有人說有的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靜。因爲你現在的這種情況,他早就見過無數個了,所以他纔會顯得如此的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去經歷的。”

也就是說,當患者家屬指責醫生“冷漠”時,家屬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他們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親人遭遇險境。但家屬也忽略了,今時今日患者的情況、家屬的反應,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已無數次遇到過。醫生並非麻木,他們的波瀾不驚,是專業、經驗和經歷累積後的冷靜。

慌亂、不安、痛哭留給家屬就夠了,慌亂之中需要冷靜的醫生做出專業的判斷。冷靜不等於冷漠。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3

有時主流輿論會習慣性地讚美醫生、拔高醫生,而非以一個普通職業去看待醫生、以普通人去看待醫生,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一部分公衆對醫生的認知和期待:他們認爲醫生就該犧牲自我,認爲醫生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治癒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時,是帶着一種消費心理的:我花錢看病了,你就得負責把病給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過來了,人沒了就是你醫術不精、是你把人給治死了,你就得負責……很多醫鬧事件的發生都源於此:患者認爲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醫生卻沒幫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錯解了幾個事實:一,醫術的進步往往是技術的進步,就像朱良付說的,相比於醫生,科技纔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這是概率問題,醫生無法承諾百分百安全;三,這世上還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仍無法攻克。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認知:醫生並不是萬能的。醫生會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屬也得有最壞的打算。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醫生面對疾病的無力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談起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在1990年,做過我們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顧性分析,做了以後讓人家很悽慘,所有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剩一個病人,最後那個病人還是不在了,就整個全軍覆滅。也就是我們這麼多醫生工作了15年,等於白乾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了……醫生再苦,它支持我們的是什麼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講我們天天在做什麼……”

《中國醫生》有這麼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爲它罕見地爲公衆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於“最後一刻營救”的神醫傳奇了,可事實上,醫院裏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於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鬥。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醫生萬能,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氣餒歸氣餒,孫自敏還是迎難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孫自敏帶領她的團隊進行非血緣臍帶血移植,終於攻克了臍帶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難題,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去了希望。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4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這段時間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着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

正巧這段期間一個名爲《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也讓我爲之動容,裏面是無數中國醫生用救死扶傷和醫道仁心的故事溫暖着人心,傳遞正能量。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感,還有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症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

疾病無疑是對人類生命最嚴酷的拷問,它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身體和經濟上的,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條很長的鏡頭完整記錄下了朱良付醫生用手機錄音,記錄他與患者家屬手術前的交流告知和環節確認,就這樣短短几分鐘讓我看到了醫生面對醫療過程不確定性的無奈,但這並不影響他在一次次寒夜中從家裏趕來赴急診。

可這卻讓我們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國醫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們面臨最多的是什麼,是醫鬧,醫患糾紛,他們爲了保護自己只能錄音、籤協議,但還是有些醫生爲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們在爲我們付出健康和精力,他們在拼盡全力救治患者,他們珍惜每次救助的機會,我們應該更多地理解他們,而不是誤解、鬧事。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醫生、患者、患者家屬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應對付共同的敵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纔會變得更好。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5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把“醫生”這一羣體再次推到了最前列。我們從新聞裏,看到這羣人,成爲了新時代的“逆行者”。

因爲他們的出現,讓原本躁動慌張的氣氛因子,有了冷靜下來的力量。他們勇於衝到第一線,成爲阻擋病毒的一道防線。他們同樣是父母的孩子,家中的頂樑柱,孩子的爸媽……即便如此,他們的態度是義無反顧,他們的口號是:不計酬勞,無謂生死。

他們是,中國醫生。

正是在這個時節,紀錄劇集《中國醫生》悄然上線,豆瓣評分9.2分。它真實地紀錄了這羣羣體日常工作的點滴,向觀衆剖析了他們作爲普通人的那一面,他們也很脆弱,也有難處。這一切正如同劇集開場的那句旁白,“這是中國醫療系統的一個縮影。”

“我很怕我突然死掉,但我不能死。”這是朱良付醫生(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醫師)對着鏡頭說出的一句話。不僅僅是因爲他是家中的丈夫和父親,同時,他更是一名醫生,“差不多得用25年時間,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一個醫生,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這是他的工作態度,對他來說,從早上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五點,早就是家常便飯了。因爲他每天面對的是死亡率最高,也是死亡速度最快的病例——腦卒中。即便如此,也曾有患者家屬對他說,“我想把你撕成碎片!”這位老太太一邊苛責他“害死了她的老伴”,一邊讓朱良付給她看看近期升高的血壓。

“理解嗎?”這是他問出的一句話,似乎是在追問大衆,又似乎是在自問。他無奈,因爲患者和家屬,其實“也知道你是個好大夫,但這並不耽誤他們投訴你。”這種困惑對他而言,沒有答案。身在其職,他必須這麼做。

每每面對這樣的事件,醫生需要很快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甚至沒有更多時間去消化,因爲下一個病人已經在候診了。

“最難的事情是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做不到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儘量換位思考。”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6

星期天下午,我們全家來到萬達影院觀看了最近很火的電影——《中國醫生》,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2020年那個不平凡的春節前後發生的驚心動魄的抗疫故事。

觀看影片時,總能聽見旁邊的抽泣聲。是啊,太震撼了,那些刻在心裏的記憶又重現在人們的腦海裏。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院長張定宇拖着患有漸凍症的身軀,顧不上家人的安危,帶領着醫護人員戰鬥在最前線。抗疫期間,穿着一層又一層厚重的防護服,看不清臉,名字寫在防護服上的醫護人員,他們都是守護生命的天使。可超負荷的工作量,留給他們是滿臉的傷痕,透支的身體,被感染的危險。但是,他們一個個不畏艱險,沒有退怯,因爲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肩負着“救死扶傷”的使命,“保家衛國"重任。英勇的警察和解放軍叔叔們,用自己強有力的臂膀保護着社會安全穩定,將潛伏期的羣衆安全隔離。無數的的志願者,在寒風中、在黑夜裏二十四小時堅守在每一個卡口,嚴防死守,保障居民安全。

那一刻全國各地人民都是一個整體,行各業都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抗疫抗疫。什麼事情都沒有這件事重要,一瞬間全國上下,婦孺老少大家團結一心,共同對抗這可怕的疫情。我是一名小學生,不能爲祖爲民做什麼,但我知道我聽爸爸媽媽話在家主動隔離,不亂跑也是爲防疫工作做貢獻,不添亂。我的叔叔在交通部門工作,他每天晚上都卡口值勤,攔截來自高風險地區的外地車輛駛入滁州。我們一家人都很擔心他,怕他被傳染。但是奶奶告訴我,人是要奉獻精神的,能捨小家顧大家纔是偉大的。我深受感動,恨不得馬上長大,用一己之力去報國報家。

影片中我最難忘的是張小楓的那一句“一個人沒有爸爸媽媽的話,該怎麼辦?”瞬間,我感覺周圍的空氣彷彿凝結了,不禁流下了眼淚。這句話也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是啊,我們衆志成城,捨生忘死就是怕更多的人失去至親至愛。全國上下,醫護人員衝在第一線,其他相關行業也竭力在後方做好強力保障工作。抗疫物資生產部門連夜加班加點生產。四面八方仁人志士不斷購買,並捐贈到疫情嚴重地區。武漢五十四萬醫生全部緊張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有的連自己家人感染了都顧不上。全國各地援鄂的醫務人員達到四萬多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持。時此刻,我們都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生死與共。這些逆行者是最美的天使!人間因她們而更美好!我一遍遍流下感動的淚水。我想到了去年三、四月份,援鄂歸來的滁州醫護人員在高鐵站被接站時的場景。市政書記和市長親自迎接,兩隊“颯爽英姿”的鐵騎隊兩邊開道,武警叔叔一路護衛,歡迎她們回家。她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她們身上的正能量足以感天動地,照耀他人,光榮自己!她們理應得到這樣的禮遇,我長大也要做這樣的人!

我懷着感恩、自豪的心情看完影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是一批批醫護工作人員大義凜然、忘捨生忘死;是無數志願者或堅守或待命,默默奉獻; 是全國人民上下同心,主動配合願或治療或隔離,才迎來現在的平穩安定的生活。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作爲小學生的我們,只有埋頭好好學習,從小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知識,長大才能社會爲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我一定會這麼做的!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7

這部電影讓更多人知曉醫生這個行業,什麼是擔當,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奉獻,什麼是犧牲,在這場戰役裏表現的淋滴盡致。全國馳援,共同抗疫。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只爲了心中的信仰,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醫生是偉大的,可以不計生死,衝一線爲救治患者,幾日幾夜連軸轉累了簡單在辦公室休息一下,有時候餓了也僅僅是泡麪解決;醫生爲治癒的患者感動高興,又爲逝去生命的患者感到悲傷與痛苦。

在疫情前沒有特效藥以及是否插管感到無助和挫敗,在疫情控制後,感到歡喜鼓舞。因爲無私無畏,舍小家、爲大家爲國家オ敢於逆風前行,致敬逆風中前行的英雄!有誰記得他們也爲人父母,爲人子女,但在國家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捨棄了自己的小家庭,義無反顧的投身到這場戰鬥中去,他們是真正的英雄。疫情是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是它的危險卻堪比戰場,沒有醫護人員、廣大黨員、志願者和老百姓,這場抗疫之戰我們不會這麼快勝利。回顧抗疫,展望未來,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我們現在仍然要居安思危,謹遵防控規定,保護自身健康。同時,願全社會關心那些疫情下受傷的人,也希望他們站起來更加堅強,祝願世界更好!感謝《中國醫生》,感謝疫情中無私奉獻、堅守崗位、配合防疫的人們!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8

首先,電影並沒有沒有因爲宣傳和歌頌醫生,就把醫生塑造得盡善盡美。電影裏的醫生仍然會爭吵、犯錯,甚至也有擔責的顧慮。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援鄂主任陶峻和院長張定宇可以因爲觀點不同大吵一架,陶峻甚至不管不顧甩身而去;年輕醫生楊小羊在急救中犯了錯,陶峻對他說:“我請你吃燒鵝,但請你不要再進ICU”;研究是否對新冠孕婦進行剖腹產時,會有醫生說:“弄不好就是一屍兩命,到時候誰來擔責任?”醫生們也面面相覷,一時猶豫。電影裏的醫生也有家人朋友,有社會關係,當醫生生病的時候,他們也會爲一張牀位到處求助朋友。電影沒將醫生描寫成超人,醫生形象真實可信。

其次,雖然電影表現的是一個宏大主題,但電影仍然非常關注個體,體現了對個人生命和情感的珍視。本想這是一部表現醫生主題的電影,病人在電影裏可能就是一羣工具人。看完了才知道不是這樣,短短兩個小時電影竟然先後對三個病人作了比較具體的描述。陶醫生本來以爲勝券在握的老張,卻在新冠治癒後死於心梗。在陶醫生對老張說:“老張,你很棒,你馬上就能出院和老婆孩子吃飯了!”老張向醫生顫抖着豎起了大拇指。可後來老張卻死於心梗。陶醫生以爲他贏了,現實卻打敗了他的畫面令人動容;在條件極度艱難的情況下,成功分娩孩子的小文及其被救治的一家對主治文醫生的態度反轉令人感動;而父母雙亡的楓小嵐對送衣物的醫生說出那句:“我想知道父母都走了,我該怎麼辦?“的時候,心酸之情充斥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難以言表。

這些動人的真實總是散發出人性的光芒,給我們鼓舞和力量!

再後來,武漢解封了,抗疫結束了,所有的生活回到了正軌上,磅礴的愛國之情充斥於內心中,溢於血液,隨着一聲聲:“武漢萬歲,中國萬歲!“而釋放於這片藍天淨土。正如我們在回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中所說的:“中國人生來是具有團結性和利他性的。”誠如斯言,突然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而生於這片藍天下,長在這股春風中的我們,在這場戰役裏面我們都發出了屬於自己的一分熱,一分光,這猶如螢火一般光與熱,匯成炬火照亮了前路,驅散了黑暗,帶來了希望!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9

今天,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中國醫生》,看完後我深受感動。

印象最深刻的是金銀潭醫院的張院長,他自己得了漸凍症,不顧自己的安危救治病人。有一次,他在開會時候向全體醫生堅定地說:“同志們,我們要加強防範意識,減少病人的死亡率。”會議結束後,他馬不停蹄的去診治奄奄一息的張先生。張先生的各項指標也曾慢慢變好,可惜他最後還是死了。看到這裏我想到生命是多麼的脆弱,在病魔面前也是無能爲力。另外一個情節是,金仔的老婆懷孕還生病,金仔同時也住院了,對他們的打擊真是雪上加霜,幸虧文主任不顧一切安危,成功的挽救了他們一家人的生命。電影裏醫生和護士手握“鋼槍”,與病魔舉行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醫生和護士捨己救人,無私奉獻的品質,同時也看見了中國人在危難時刻總是相互團結,一方危難,八方支援,最後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以後我也要認真學習,把這種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用在學習上。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10

在這個全民抗擊疫情的緊張時刻,醫院成爲了戰場,醫護人員成了戰士,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了中國,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而此時《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更是觸到了我心底的柔軟,讓我看到了中國醫生的偉大,同時也堅定了我走在醫學道路上的腳步。

紀錄片記錄了多家省級醫院裏不同科室的故事,記錄了多個醫生平常但卻不平凡的每一天,讓我們看到了原來醫生們也不是冷漠的對待生死離別,他們也不是無所不能。醫生也是普通人,也很脆弱,也有難處。

“醫生是最希望患者能夠活下去的人”。他們待病人如自己的親人,將心比心爲他們考慮。例如影片中的徐曄作爲一名燒傷外科的醫生,所面對的病人病情有很多較爲嚴重的,同時花費也很巨大,他說:“患者的痛苦你是不能完全體會的,你能感受到的痛苦放大一百倍纔是他體會到的。我們做不到感同身受,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語言樸素,卻道出了億萬醫護工作者的真心。

我們知道,從本科五年,到碩士三年,再到博士三年,再到規培,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再到主任醫師,培養一個技術精湛的醫生,要近四十年,而培養一個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生,更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一個醫生在這條道路上要經歷無數苦難,他披上白大褂學着前輩的樣子與死神搶人,爲的就是能夠在醫院這個充滿絕望的地方給予人更多的希望。或許他們不能讓每一位患者都重獲新生,甚至面對疾病時會顯得束手無策,但他們會盡己所能,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這部紀錄片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將醫生大愛無疆的仁心展現的淋漓盡致。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也展現出了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誼。紀錄片中的前輩們向我們展示了中國醫生應有的模樣,他們是我們醫學生的榜樣,更是我們中國的驕傲!(李思源)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11

近日上映的紀錄片《中國醫生》獲得熱烈反響,引發社會思考。這部電影呈現出真實動人的`風格基調,醫務人員們逆行出征、白衣爲甲、捨生忘死挽救生命的舉動讓人爲之淚目,疫情之下舉國同心、協同配合、彼此鼓舞互助的人情溫暖令人動容。

武漢這座英雄之城裏的人,依然在最嚴峻的情況下堅守着自己的家園,普通人認真配合閉門不出,而醫護人員化身爲“逆行者”,奔赴抗疫一線。難熬的時候,他們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在最前面,用自己的生命換我們能走出房屋、走進陽光裏。與其說,這是一部影片,不如說這就是抗疫人員疫情時期的真實經歷。《中國醫生》給了我們一個視口,讓我們通過銀幕看到醫護人員如何衝鋒陷陣爲世界關閉潘多拉魔盒。

看到張院長拖着漸凍症的病腿在醫院統攬全局;看到文婷主任在混亂中安撫病人;看到陶峻救人失敗後的痛心疾首;看到新生命誕生後衆醫生眼中的希望之光…他們在疫情面前成爲了勇往直前的逆行者,生命的守護者。他們也是爲人子女,爲人父母,也是家裏的一片天,也有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但是在面對兇猛的疫情時,他們白衣執甲、同心抗疫、逆行出征,奮力抒寫着成爲醫生時立下的“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誓言。作爲同是醫護人員的我,要向他們致敬!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12

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時常會想到底是什麼讓這些白衣戰士在萬家團圓的時候毅然決然地離開父母愛人和孩子?是什麼讓你們在生死較量面前義無反顧地奔赴抗“疫”一線,和病毒過招,和死神抗爭?大概是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敬畏生命的堅定信仰,還有人性的光輝。所以,在義利衝突的時候,你們自覺舍小家爲大家,舍私利取公義,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援鄂期間,你們用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承受着難以想象的身心壓力。爲了節約防護服,你們可以堅持8個小時不上廁所不喝水;爲了從死神手裏搶人,你們可以不眠不休連軸轉。很多醫護人員因爲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和口罩,臉頰變得佈滿壓痕,雙手也因爲反覆消毒變得紅腫皸裂。然而,身體上的“折磨”還只是次要的。害怕被感染的恐懼、對病毒束手無策的無助、對死亡難以接受的心痛如影隨行,百般無奈像石頭壓在心口。

可即使是這樣,你們還是要默默擦乾眼淚,繼續浴血奮戰。因爲,在病毒面前,你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僅是病人生命的守護者,更是希望的使者。你們堅信有愛才會有希望,堅持纔會有奇蹟。在方艙醫院,你們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病人分享,教病人跳舞打太極,用無微不至的關愛撫慰每一顆“受傷”的心靈。每天的新聞中,我都看不清口罩後面你們的臉,但我看得到你們的勇敢;看不清你們防護服上的名字,但我記得住你們共同的名字——最美逆行者。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13

近日上映的紀錄片《中國醫生》獲得熱烈反響,引發社會思考。這部電影呈現出真實動人的風格基調,醫務人員們逆行出征、白衣爲甲、捨生忘死挽救生命的舉動讓人爲之淚目,疫情之下舉國同心、協同配合、彼此鼓舞互助的人情溫暖令人動容。

電影中張涵予演的院長,正是以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爲原型。爲了讓自己的表演更接近原型人物,張涵予趕到武漢,按照張定宇院長的日常那樣每天開會、 查房,以一種“較真”的方式還原出真實的生活狀態,力爭在神情、做事風絡等細節中體現真實的角色原型。

袁泉飾演的ICU科主任文婷,雖然飾演的這個角色語言不多,但是袁泉卻用堅毅有力的眼神和態度傳遞出醫護人員不同凡響的氣場,刻畫出抗疫一線人內心的無奈與背後的犧性,令人動容。電影裏有一個鏡頭給我印象很深,就是張子楓出演的3分鐘的片段。這段短短3分鐘的片段將我的情感帶上一個高潮。她代表所有在疫情中失去父母的孩子發出的呼喚。“一個人沒有了爸爸媽媽該怎麼辦”一句臺詞令我感同身受。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14

觀影后大家表示《中國醫生》這部電影展現了在疫情肆虐之時,一批批共產黨員、醫護工作者、志願者等挺身而出,不計個人得失,不計生死積極投身抗疫工作,展現出黨員的擔當,醫者仁心和人間大愛,他們的這些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黨員學習。

作爲青年一代大學生,我們身上肩負着爲祖國的明天更加輝煌的重任,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他們這種不計個人得失,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精神,也深刻體會到人民的信仰,人民的力量,國家的力量。通過觀影,更加堅定了我們作爲一名黨員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請黨放心,祖國有我。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15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中國醫生》。這這部電影講的是偉大的白衣天使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故事。看了這部電影我很感動,白衣天使們是多麼辛苦的照顧那些病人,口罩勒得他們臉上傷痕累累,一日三餐也只能吃泡麪。那時是大冬天,防護服也沒有棉襖保暖,但防護服從他們身上脫下來時,就像水中提起來的一樣溼。

媽媽說,其實抗擊疫情我們誰都很偉大:交警叔叔忙碌地指揮交通、外賣小哥來來回回地在城市裏穿梭給人們送餐、還有建築師們,日日夜夜地修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只用了十幾天就修好啦!我補充道,還有我們也不能少:我們多聽話呀!我們是普通人,好好聽國家的話,疫情來臨,都提高警惕,儘量不出門,千萬不要再聚餐、飯前便後要洗手……就是因爲我們都做到了這些,所有現在疫情纔好起來了呀!可不能像其他國家那樣,他們都很欣賞我們這些“金牌居民”呢!

唉,爲什麼世界上要有病毒這個多餘的壞東西呢?不過,我們有最棒的醫生,有厲害的護士,我們有最好的中國人!面對多困難的挫折,我們都同舟共濟,永不服輸!廣州加油!中國加油!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16

面對無形的敵人,無解的病毒,沒有人不會感到恐懼與無力;面對天災人禍,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逃離,然而,這場防疫阻擊戰,卻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爲人的偉大,讓我們看到了無數共產黨員、醫護人員的勇氣與信念!沒有他們身先士卒的壯舉,我們不會取得今天的勝利。

“哪有什麼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羣孩子換了一身衣裳,學着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在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90後”“00後”佔比接近1/3,這些年輕的一代,在災難面前,顯示出了應有的責任與擔當。他們也會疲憊不堪,也會大汗淋漓,也會在暴力傷醫事件後痛心不已,但他們從不會放棄每一個等待救治的病人。每個人對偉大的定義或許不同,但在我心中他們就是偉大的,無懼病魔,不畏艱險,將希望帶到每一個需要他們的地方。

時代需要英雄,時代也產生英雄。《中國醫生》順應時代,見證時代,書寫時代及時代裏的平民英雄。疫情沒有硝煙,危險卻堪比硝煙,沒有醫護人員、廣大幹部、志願者和老百姓,這仗我們不會這麼快結束。回顧抗疫,展望未來,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疫情已然過去,仍要居安思危,謹遵防疫規定,保護自身健康。同時,願全社會關心那些疫情下受傷的人,也希望他們站起來更加堅強,祝願世界更好!

此刻,我們在家中所享受的安穩時光是前線醫護人員們冒着被感染的風險換來的。我們在與家人共聚,可是無數醫護人員的家庭卻上演着離別。每個人都留戀家的溫暖,可是疫情當前,他們只能選擇逆行出征,也許他們在夢裏早已無數次回到家中,一覺醒來卻只能擦掉眼角的淚痕重新投入防疫一線。

疫情阻擊戰是一場人民戰爭,醫護人員爲守護我們的美好生活負重前行,我們中華兒女更要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學習防疫知識,做到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響應貫徹國家號召,保護好自己的健康,就是對醫護人員的支持。

戰“疫”中,他們守初心、擔使命,用生命捍衛旗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都叫“共產黨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都是“基層工作者”!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用生命來捍衛旗幟,才能讓鮮紅的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讓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在世界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