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通用10篇)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導語:電視誦讀大賽《國學小名士》爲的是讓青少年通過對國學經典的誦讀,把傳統經典中的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國學經典視頻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通用10篇)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1

經典是風箏,誦讀這根線放飛它在更遠的藍天;美德是鮮花,傳承這簇葉點綴它更甜的笑靨;知識是魚兒,行動這條河盪漾它更燦的魅力;美好的心靈是種子,用“誦讀經典、傳承美德”栽培,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加工,就會爲自己和社會釀一杯“果汁”--做個真正的國學小名士。

《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大賽在我心中播下了國學的種子,它以妙趣橫生的比賽展示了中華的風采與魅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唱基礎,“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表美德。節目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爲主題,讓我悟出了自己沉思良久的問題--怎樣才能用真學實幹,釀出國學小名士這杯甘甜的“果汁”。

回味節目,真令人感慨萬千。要釀出甜美的果汁,首先要用“誦讀經典”播下種子,用“傳承美德”栽培果實--知識。然後以“學以致用”爲配料,以行動爲榨汁機,讓“果機結合、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作爲四個詞組的詮釋,使“榨果汁”難倒不少人。記得比賽中有一場考驗:在選手考場的門前,放倒一個垃圾桶,看看能否有人將其扶起。哪料到這一組的選手竟沒有一人主動扶起,倒是用了許多哲言來懺悔了這一事實。呵,知識的果子甘甜了,行動的機器沒榨好,結果終是一無所事。拿扶垃圾桶來說,有了知識卻不扶等於0,想去扶起不會扶也等於0。知和行是缺一不可的,有知無行知呆板;有行無知行愚蠢。行動是鏡子,映出知識的光輝,知識是音符,譜出行動的韻律。要想知行合一榨出美汁,還須知識貫徹行動中,行動體現知識力。

一次,我在教學樓裏發現了一團廢紙,白色的污點在乾淨的瓷磚上各外刺眼。我注意到了它,卻壓根沒在意:一團紙而已,誰不會撿起?可是,當我快走到教室門口時,忍不住停下了腳步。那團紙的身影一次次在眼裏出現,“勿以善小而不爲”這句名言一遍遍在腦海中閃動。於是,我毫不猶豫地下了樓,撿起了那團廢紙。瞬間,我有了一種蕩氣迴腸的快感,心緒一下子明朗起來。我榨了一杯果汁!其間體現的知識和行動雖少,但卻飽含知行合一的甘美。

說白了,大賽主題能給我們一個最好的詮釋。“誦讀經典”就是“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就是“學以致用”,“誦讀經典、傳承美德”體現了“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而將知識與行動結合,便釀出了甘美的果汁--你就是國學小名士了!

來吧,播下經典的種子,收穫美德的成長;捧下知識的碩果,榨出行動的美汁。願人人爲心靈釀一杯果汁,願世界被知識推動,因行動進化,讓知行合一的果汁散發醉人的醇香!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2

我看了《國學小名士經典朗讀》之後,得到了許多啓發,比如聽了《鳥》這首詩之後,懂得了要愛護動物和母子情深,我們從詩中知道了古代人的語言表達方式,既簡練又深刻。通過這樣的節目號召我們多學習國學,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礎。國學是一種時間沉澱而成的文化,經得起時間沉澱纔是真正的經典。

以後的學習中,我也要多誦讀,即可以鍛鍊自己的記憶力、培養演講水平,又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國人就應該多瞭解國學,瞭解自己的傳統文化。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3

星期五晚上我和媽媽看了《國學小名士》。

我還學會了很多帶風雨江湖的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還學會了一些吃飯時的禮貌和禮儀,要尊重長輩,先給長輩夾菜,自己吃的時候要細嚼慢嚥,不能狼吞虎嚥,不能浪費食物,和別人吃飯時不早離席,不隨意接電話。

誦讀經典中,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提高了我們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4

“國學”,顧名思義,即中國之學,中華之學。通過看《國學講堂》,我知道了國學是指以儒學爲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我很喜歡國學經典裏宋朝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一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詩用泉水清澈是需要有活水來的現象,告訴人們,如果想要像泉水一樣清澈,那麼就要引來源源不斷的“活水”。

學校餐廳的牆上有一句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原先,我總以爲那是學校想讓我們珍惜食物而寫的標語,現在我才知道,這句話是廣爲流傳的國學經典。“國學”聽起來好像是很深奧似的,但是,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國學”的影子,例如,一些耳熟能詳的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或是“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更或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等,這些我們都能脫口而出,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些詩句是屬於什麼範疇的。

曾讀過周國平的一篇文章《讀永恆的書》,裏面說道“這些偉大的作品不可按學科歸類,不論它們是文學作品還是理論著作,都必定表現了人類精神某些永恆的內涵,因而具有用恨的價值。在此意義上我稱它們爲永恆的書”,所以,“國學經典”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永恆的書”。

“國學” 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缺少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善於積累的習慣,所以,從今往後我們要多注意生活中的“國學”,並進行了解積累。

看過了《國學講堂》,我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的文化底蘊,覺得受益匪淺。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5

多讀書,讀好書是市委的倡導,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行爲習慣。因爲讀書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書是最好的老師。

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級。我認爲可以將這五種需求簡而言之爲物質和精神層面需求,人在物質需求得以基本滿足後,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滿足,精神越富足滿足感越強,而這一滿足離不開讀書。

我很幸運,有一幫文友,他們善於小說、散文、詩歌、書法、繪畫、攝影、收藏等,他們純粹執着,好學善思,充滿了人文關懷,我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被感染和浸潤。我們定期聚在一起,談觀念講感受,各抒己見,海闊天空。國學作爲以儒學爲主體的中國國有學術,它既是中華文明的最好形態,也是中國學術的源頭髮軔,更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精神家園,自然會成爲我們必不可少的談論話題。

我是一個物慾感不強的人,所以更趨向精神層面的愉悅。讀書讓我很享受,讀書讓我與時代同步,讀書讓我與老公共修,因爲他也是一個喜歡讀書和思考的人。

讀書是沒有止境的,正如我們的政務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讀書卻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靜心而讀,在喧囂中守住心靈深處的寧靜和純真,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本書,一個人,一盞燈,手不釋卷,但卻愜意滿足。其次,要書人合一。讀書不僅要坐得下來,還要讀得進去,要能沉醉其中,樂而忘憂。比如讀韓愈《進學解》中的千古名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上不會掉餡餅,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讀書到一定程度就會高屋建瓴,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會無限寬闊,顯示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度。比如:通過讀書,我悟到做人要大氣、正氣和勇氣,做女人還要有修養、懂營養、會保養,人要活得有格局、有大愛。第四,要知行合一,就是認識和實踐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識與道德實踐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深化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纔能有真價值。第五,要時人合一。讀書到最後,就會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終生學習,把讀書作爲人生的內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靈魂中去,成爲生命的一部分。

蘇軾詩云:“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勉勵自己要堅持不懈地多讀書、讀好書,無愧於成長在蘇東坡的故里——鬱然千載詩書城,無愧於自己的內心和靈魂。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6

這一段時間觀看了翟鴻榮教授的國學演講視頻,受益匪淺。這讓我想起一次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用“中國文化符號調查報告”歷時近半年的全國大學生調查結果顯示,漢語、孔子、書法、長城等入選最具代表性的前10項。調查報告還顯示當代文化符號的被認可度普遍落後於傳統文化符號。如當代人物符號中的韓寒、崔健、周杰倫等排名都在200名以後;科學家和當代新科技符號的排名均在中間線左右;文學形象符號,如林黛玉、阿Q等得分也都在200名之後。真結果令人欣喜。現在的年輕入雖然在日本動漫、韓流、好萊塢等影視文化包圍之下,追明星逐新潮,卻並沒有真正地遺棄自身的傳統文化,反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越加強烈起來。

中國古文化的確博大精深,國學的範疇龐大繁雜,國學的典籍汗牛充棟。它永遠是中華民族的醒世名言和精神支柱!

翟教授講了的孔子“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學思想,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爲人處世等傳統美德;第一個要感恩:感恩父母,我們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像孫悟空那樣從石頭裏冒出來的,我們的生命本體發乎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的血肉之軀是父母的精華賜予的,不是任何元素所能造成的。是父母把我們養大,雖然父母有可能沒有給我們金錢、地位、豪宅或者美麗的容顏,但他們給了我們世界上誰也無法代替的生命。感恩師長,“一日爲師,終生爲父”。中國尊師的良好傳統仍值得我們繼續發揚。沒有他們持續的辛勤,我們仍處於矇昧無知的原始時代;沒有他們無私地指引,我們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是他們,開啓了我們智慧的閘門,使我們看得更清,想得更深,懂得更多,走得更遠。感恩單位,因爲他們的“有限”造就了我們的“無限”。感恩領導,社會是由組織構成的,有組織就必需要有秩序,有秩序就必需有維護秩序、主持公道的人。這些維護秩序和主持公道的人,就是領導。沒有領導,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就像是無頭的蒼蠅不知所終。沒有領導的世界,是沒有秩序的世界;沒有領導的組織,是鬆鬆垮垮的人羣;沒有領導的部隊,是一羣烏合之衆;感恩領導,因爲沒有頭的身軀,即便再龐大,也會頃刻倒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據說當年林彪很是欣賞孔子這兩句名言,但他自己在歷史上卻留下了一個“長慼慼”的形象,終歸是“小人”而不是“君子”。就我們今天來說,物質文明越發達,心理醫生行業越興盛,所謂現代病、世紀病,是否正是聖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 “算來算去算自己,不如輕輕鬆鬆過一生。”我們要學習《亮劍》中李雲龍的笑。笑能改變自己,笑能給人以力量,笑能創造良好氣氛,笑帶給他人愉悅,笑是成功的階梯。在家多與父母長輩交流,瞭解他們需要什麼,學會關心他們,在單位多與同事溝通,多幫助他們,做他們生活、工作、學習中的知己。

翟老師講到一個成大事的年輕人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要把每一個陌生的面孔都望成親人的模樣”這句話掀起了我內心的波瀾!作爲一名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應明確自身肩負的重任。不去抱怨崗位的平凡,收入的微薄,學生的底子差,要心中有愛,用愛心托起每一個家庭的太陽,用責任心鑄就三中的輝煌!

翟教授他心懷古道、古德,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他身系諸子百家,將史學、史識、史才、史德古爲今用,他的講座觀後可以使人在震驚和覺悟過後獲得思想、行爲以及心態上的突破,感嘆自然科學偉大的同時,也爲我們國學的偉大而感到自豪。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7

今天,我觀看了山東少兒頻道的經典誦讀節目,節目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爲主題,旨在讓青少年通過對國學經典的誦讀,把傳統經典中的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我對節目中講的禮儀深有感觸。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的國度,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人素以彬彬有禮而著稱於世。中華民族的禮儀文化是幾千年燦爛輝煌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連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禮儀文化蘊藏着積澱深厚的文化內涵。中國的禮儀文明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起到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着、交往、溝通、情商等方面的內容。禮儀是我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說,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

但是,在當今這個社會,禮儀好像已經被人們忽視,太多人不把禮儀當回事。在大街上隨便轉轉,你就可以看見,總會有那麼幾個人,走着走着,就把剛剛手中的垃圾隨手扔在了地上,明明看見不遠處有一個垃圾桶,可還是不願多邁那幾步,隨手就扔轉頭就走。再看看學校裏,有亂丟果皮紙屑的;有隨地吐痰的;有在牆上塗鴉的。哎,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有的學生竟然說髒話、抽菸、打架。

儘管如此,平時的個人禮儀還是要做到:說話輕一點,脾氣小一點,理由少一點,知識多一點,嘴巴甜一點,微笑多一點,行動快一點 ,做事多一點,步伐穩一點,速度快一點。

陶行知先生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的本領,也無甚用處。並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爲非作惡愈大。因此作爲學生,我們要爲祖國爭光,做個有道德的真人。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8

昨(22)日上午,資陽好萊塢會演中心座無虛席,我國著名文化學者于丹來到這裏,帶來了一堂名爲《感悟"中國智慧",品味精彩人生》的精彩講座。市委書記李佳、市政協主席羅雪松,以及其他相關市領導、市級老領導聆聽了講座。市委、宣傳部部長曹家貴主持講座並致辭。

于丹,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也是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爲中國電視業的"軍師"。同時,她又是古典文化的普及與傳播者,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講座中,于丹教授指出,這兩年"幸福"是中國的.主題詞,而我剛來到資陽,就確確實實感受到資陽人要打造幸福資陽是有自己的底氣的,因爲我從大家臉上看到了對幸福的確認,這能激發大家內心向上飛揚的力量,這能讓幸福離我們越來越近。

于丹教授還圍繞"感悟中國智慧"這個話題,聯繫當下解讀國學經典,她從"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再到"恭者不侮,寬者得衆,信者人

任焉,敏則有功,惠者足以使人",用2000多年前先賢的至理名言解答現代人心中的困惑。兩個小時的講演中,于丹出口成章、侃侃而談,以豐富的國學知識給聽衆以極大的精神享受。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9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誦讀國學經典能讓我們品悟中華文化;能傳承民族精神;能涵養自己的修爲。可以讓我們承繼民族智慧,使自己成爲一個德才皆備的人。此次,蘇興教授以《弟子規》爲主線,爲我們開了一堂不一樣的講座。

通過蘇興教授對《弟子規》的講解,讓我更加懂得了孝順、博愛、謹慎、講信用。有父母、愛親人,繼而才能關愛每一個人。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纔會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就不會變成一個危害社會,讓人唾棄的人。《弟子規》還讓我明白了友善、禮讓,生活上不要挑三揀四。不要把長輩對自己的疼愛當成是理所當然,養成驕橫的壞習慣。衣服不再於華麗,而應注重整潔;要看輕財物,少計較個人得失。學會禮讓,寬以待人,嚴與律己;多用讚美的眼光去看待別人。這樣我們的心胸會變得寬廣,生活會變得快樂甘甜。 誦讀《弟子規》,讓我領悟了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還要實實在在的做到。不要養成浮華的習性、馬虎的習慣;在學習上要多下功夫,不要做一個半罐水響叮噹,一個一知半解的人是攀不上了科學高峯的,從點點滴滴做起,滴水能穿石。

《弟子規》讓我在言簡意賅的文字裏,休味到它豐富的內涵和深遂的哲理;裏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裏。它讓我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在誦聽聖人的教誨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蘇興老師的話不僅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還讓我增長了許多國學知識及社會問題。 蘇興教授將傳統文化融入於現代生活,用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造福於現代社會,他的熱情,通古曉今,融會貫通,感染了我們。

講座期間,蘇興教授對現代人的情商做了一個簡單的剖析。我認爲情商和智商的關係事實上很簡單,高情商,高智商的人,他的一生必定是一帆風順的;高情商,智商一般的人,他的生命中十有八九有貴人相助;低情商,高智商的人,大多是懷才不遇,最終鬱鬱寡歡。 生活本身就是財富,生活就是我們修養培養的大熔爐,我們要用心去體驗我們的生活。讓自己成爲一個有修養,有素質的人。一個人的修養好壞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來,包括我們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個人形象等等。有時一個人的修養不只代表我們個人,還體現了我們的家庭環境,工作環境,文化素養等。

蘇興教授的精彩演講爲我們展示了儒家道家的精髓,使得我們重新審視國學與當今社會的密切關係,他的妙語連珠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通過這次對國學學習,明白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應該做有修養,懂孝道,好心態,廣交友,有知識,能夠管理好自己的人,在他的啓發和引導下,感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境界。我將會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這些理論。錘鍊個人價值、凝塑自我魅力。

國學經典視頻觀後感 篇10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大家好!我是來自惠民一實黃岡小學三年級一班的國學小名士——董正盛。”我也想像參賽選手一樣自豪的介紹一下我自己。 剛開始看《國學小名士》的時候,我發現有很多知識是課本上學不到的,他們竟然也能對答如流,真被他們驚人的記憶力、豐富的知識儲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現場應變能力驚呆了。其中有一期中的參賽選手楊震竟然和我們是同齡人,僅僅上三年級就敢上臺與初中、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比拼,太佩服他的勇氣了。我是一個不太愛表現自己的人,平日裏有類似的展示活動,我都不願意主動參加,看了《國學小名士》以後,我也想向楊震學習,抓住機會,鍛鍊自己。 爸爸媽媽告訴我,《我愛記詩詞》和《名家對對碰》更多的是考察參賽選手的國學知識儲備,有不足可以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彌補。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我們平時多注意積累,多留心就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學習知識是簡單的,但是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的生活中,變成自己的實際行動就不容易了。所以我更喜歡《美德大考驗》,桔子撿不撿,垃圾桶扶不扶,通過別人的表現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從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

在觀看《國學小名士》的過程中,我也學到了很多日常禮儀,比如吃飯的時候必須長輩先入座,還要照顧身旁的人,多幫別人斟茶倒水,餐桌上不要大聲講話,筷子尖、茶壺嘴兒不能對着別人等。恰好過春節,我將這些禮儀直接用到了生活中,得到了長輩們的表揚。

《國學小名士》的比賽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的啓示將伴隨我成長。我將時刻以國學經典激勵自己,努力成長爲一名“知行合一”的國學小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