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布衣中國觀後感(通用6篇)

布衣中國觀後感(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布衣中國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布衣中國觀後感(通用6篇)

布衣中國觀後感 篇1

一部以美食爲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風靡全國。衣食住用行,排在"食"之前的是"衣",9月15日上午,一部以"衣"爲題的紀錄片《布衣中國》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這部講述中國服飾文化的紀錄片是一部地道的"深圳製造",是深圳知名文化人鄧康延繼紀錄片《先生》之後的又一力作。昨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開播新聞發佈會在深圳蛇口舉行,早上10:08分,衆人圍坐在一起收看央視紀錄片頻道實時播出的《布衣中國》紀錄片,在結束觀看後,鄧康延發表了感言並接受媒體訪問。

"我們最早想做《布衣深圳》,以深圳三十年的服裝變化反映城市和個人的發展。"鄧康延告訴記者,後來有人建議應該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服飾,於是就變成《布衣中國》。鄧康延認爲"布衣"有兩層意思,字面上指布織的衣服,代表平民百姓穿的衣服,另一個意思是暗示一種"百姓的精神".

紀錄片《布衣中國》一共5集,其中第4集《百變一身》還在2014"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上榮獲了"金熊貓"人文類亞洲製作獎。它的獲獎評語稱:"衣服是社會的皮膚,能感知時代的冷暖。紀錄片《布衣中國·百變一身》通過講述從民間女紅到服裝產業的個人命運故事,重拾中國情結。影片奇思妙想,畫面乾淨優雅,將服裝設計之美與視聽語言之美融合,讓人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布衣中國觀後感 篇2

深圳出品的五集服裝文化紀錄片《布衣中國》,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首播。播出時間爲每天05:44/10:10/13:44/16:26,共四個時間段。

布衣,在中國傳統語境中,是衣服,也是平民百姓的代稱。服裝,是社會變遷的地圖、穿在身上的"國家史".國民冷暖,時代明暗,生活沉浮,在衣服上密密縫補,飄飄顯現,無論霓裳,還是襤褸。

《布衣中國》,由臺灣著名文化學者黃永鬆先生擔任顧問,影片上下穿越,南北牽掛,剝繭中國服裝的生成,以及服裝後面的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從服裝的本原和材質出發,在一絲一縷之間發現山河春秋的冷暖、渾然天成的密碼。

據介紹,2014年四川"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上,《布衣中國·百變一身》曾榮獲"金熊貓"獎人文類"亞洲製作獎".該片的獲獎評語稱,"衣服是社會的皮膚,能感知時代的冷暖。紀錄片《布衣中國·百變一身》通過講述從民間女紅到服裝產業的個人命運故事,重拾中國情結。影片奇思妙想,畫面乾淨優雅,將服裝設計之美與視聽語言之美融合,讓人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該紀錄片由深圳市漢唐韻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越衆影視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

布衣中國觀後感 篇3

從旗袍到中山裝,從漢服到民族服飾,他們曾經的傳統默默流轉,從沒落到風行,從傳統到時尚,款款生情。旗袍的搖曳柔媚,中山裝的堅毅內斂,漢服的端莊厚重,民族服飾的斑斕多姿,無論是哪一種都不只是說說而已,他們在時光裏流轉,然後輪迴在我們的視野裏,流轉過我們的狹隘與包容,然後穿插在我們的一絲一縷當中。

我們從未淘汰過他們,因爲他們就是最高端的時尚。所謂時尚在我看來不是最新,亦不是自標新立異,而是最美好,是將一種叫做美的東西通過自己的途徑展示的淋漓盡致。而美不僅僅是一種,故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時尚,許許多多的風格。這許許多多的時尚與美就流轉在我們的世界裏搖曳生姿,裝點了我們的歷史和時光。

作爲一個女孩子,我最喜歡的還是漢服。正如紀錄片中所說,漢服不來就是多樣化的,本來就分爲便服、常服和禮服,故而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現代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它本生或翩躚或精緻的感覺又分外迷人,它的翩躚不是在萬花叢中的翩躚,而是在漫漫長河裏的徜徉;它的精緻也不是精雕細琢的精緻,而是古典氣質的沉澱。它沒有定型的氣質,它是多變的,但無論是剛毅果斷還是柔媚奢華都散發這一種如詩的禮教之風。

這一集的紀錄片的主題大概更偏向於改革開放後傳統服飾的傳承,但是在我眼裏看到更多的卻還是那些久經風霜卻異常美妙的款款經典服飾在我們的時代裏流轉,終究成爲永遠的時尚。

布衣中國觀後感 篇4

不管是棉花還是蠶蛹,羊皮還是犛牛細絨,在工業化不斷刷新人類社會的今天,我們賴以生存的溫暖仍然離不開手工,離不開自然。“我們從一株植物,或是一匹動物中獲取渾然天成的製衣材料。

這是一種索取,也是一種給予。”撫摸着身上穿着的衣服,我們心中應有一種虔誠,那是對溫暖的感激,對辛勤勞動者的敬佩,對生生不息大地的珍惜。《渾然天成》中,一個故事,一種布衣,也是一個“布衣”:新疆採棉、海南黎錦、浙江響雲紗、湖州蠶絲衣、青藏犛牛絨。紀錄片用詩意化的鏡頭,通過對田地、山野、晾曬場、蠶房、草原的俯拍,展現了衣料製作的全景,爲衣料產生的環境氛圍暈染上了濃重的中國風;用特寫鏡頭描繪匠人臉上憨厚而寧靜的表情,既客觀地呈現了勞動者們踏實敬業、樸實認真的形象,又帶有一定感情色彩地,將對這羣勞動人民的敬佩與讚揚,一幀一幀,刻進了畫面裏。農民與工人共同組成了我國的基層階級,衣料的'製成與他們息息相關,每一件衣服,都來自這些淳樸、厚實的雙手,一絲一縷中,織出了中國人的溫暖,延續了宗族的傳統。然而也不是所有的製衣者都能消費得起自己縫紉的衣服,節目通過葉尚青的故事揭示了部分服裝工人面臨的窘境。這種尷尬,既來自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需求,又來自跟不上腳步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我們歌頌勤勞可貴,但最辛勤的一部分人、創造了實實在在財富的人,卻不能分得更多一點的蛋糕。資源分配的不平衡,讓這些尷尬的勞動者面對生活壓力倍感疲憊,政府如何正確引導,如何給予這些人和家庭基本的安全感,是織出“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不管是工人經驗,還是家族傳承,不同的“布衣”,不同的布衣,都是中國服裝史上的一針一線。這種積累,織出了中華服裝文化的繁錦。而在這幅錦繡千里圖的腳下,是九百六十萬平凡千米的土地,孕育了生命,給予了溫暖。撫摸着身上穿着的衣服,我們心中應有一種虔誠,那是對溫暖的感激,對辛勤勞動者的敬佩,對生生不息大地的珍惜。

布衣中國觀後感 篇5

我們在絲絲縷縷下點點滴滴的生活,這部紀錄片與其說是在講我們身上的絲絲縷縷,不如說是在講我們關於身上絲絲縷縷的點點滴滴。

紀錄片裏講我們用各種各樣的天然材料做出我們的布衣,但我覺得這更是一個我們在穿衣織布中渾然天成的生活方式。這不僅僅是渾然天成的天然材料塑造了我們的布衣,也不僅僅是渾然天成的布衣塑造了我們的傳統生活,而是我們渾然天成的生活發展塑造了我們的布衣世界。

紀錄片中每一種服飾製作都是一類人的生活。坐長途火車到新疆採棉的河南女子,父親早喪,兄長外出打工,姊妹輟學,她千里迢迢,在棉田裏呆十幾個小時,爲自己學會雙手釆棉而開心不以;外嫁海南的女子,向婆婆學習黎錦的織法,只爲給女兒織人生第一件黎錦裙,傳承是所有人的傳承,與血統無關,與地域無關;外出打工的製作皮衣的夫妻一天經手那麼多皮衣,過年回家卻買不起一件皮衣,遍身羅琦者,不是養蠶人;美國與西藏的混血女孩利用耗牛毛打開奢侈品的大門,造福一方,最終留在那個貧瘠而美麗的地方……

我們帶着布衣的繁華和襤褸,帶着渾然天成的悲歡離合,彷彿在織我們自己的一塊布,上面塗滿自己和別人的故事傳說,五顏六色,或模糊,或清晰,經過多次的工序,在空中一股腦的飄蕩。

這個紀錄片講述的大概就是關於布衣的布衣門的故事。

布衣中國觀後感 篇6

從古代開始,我們就懂得向自然索取色彩斑斕,從視覺上豐滿我們的花花世界。紅橙黃綠藍靛紫,我們就像是小孩子那樣不停的追逐色彩斑斕的樂趣。

有那麼一個時候,我們不滿足於彩色泡泡一般的世界變化,開始追逐色彩的自由,描摹自己的色彩來點染我們的世界。於是我們開始揮灑身上的畫卷。那一刻,我們或潑墨或白描,或織錦刺繡,慢慢暈出大朵牡丹翠綠煙紗碧霞羅,粉色水仙散花綠葉裙,金絲薄煙翠綠,玫瑰紫緞子水紅錦襖,金邊琵琶襟外襖,粉霞錦綬藕絲緞裙……襯托出或妖嬈嫵媚或威武霸氣,或雍容華貴或樸素淡雅的氣質。

因爲色彩所以出彩的人類曾經一度限制自己同胞的服飾顏色,把服飾顏色作爲自己身份的象徵。但是即使限制,我們也可以在桎梏裏蹁躚,因爲我們從未改變我們內心的對於五彩斑斕的追求。

在不久的今天,我們終於獲得了顏色的再一次自由,我們再一次用我們的嚮往潑灑着恣意的風華絕代。藍粉、草綠、奶奶灰、姨媽紅……我們把色彩的表達發揮到了極致,猶唐宋詩詞的精妙絕倫,於其他時代更勝一籌。

我們色彩斑斕因我們的追求而活色生香。無論是什麼時候,那個時代,我們都以最執着的追求讓我們的服飾最終坎坷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