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中國通史的觀後感範文(通用6篇)

中國通史的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國通史的觀後感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通史的觀後感範文(通用6篇)

中國通史的觀後感 篇1

這個暑假我看了中國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中國通史》。《中國通史》是一部百集紀錄片從第一集中華道路,第二集中華祖先,第三集農業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終結。從遠古社會到封建帝國的敗落,一集集,一段段,爲我們展現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這部紀錄片堪稱一本完整的中國歷史。

看了這部紀錄片完全改變了我內心對於歷史這門學科的偏見,或者說,終於滿足了我內心對於歷史的需求。以前我認爲歷史十分乏味,無趣,但現在《中國通史》這部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一個生動的歷史,一個生動的中國。

在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從拓跋鮮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嘗試失敗,進而回溯爲什麼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轉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後,由孝文帝與馮太后的親民之舉,帶出春耕傳統、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黃糕習俗、秦漢以來的籍田活動等。因而有了橫縱大背景與個體人物事件交織的邏輯,讓用“穿越”去了解歷史不再只是無厘頭惡搞,而變成了一種精彩的敘事手法。

邏輯線索的另一個好處,是提供給觀衆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晉風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晉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遠和尚的《沙門不敬王者論》。這些史料,除非專業需要,很少有人會主動想起去研讀。

在看到《中國通史》的最後幾集時,基本上已經沒有人評論,觀看量也很少。但其實每一段歷史都會給人們帶來一份獨特的感受,一份別樣的體會,所以讓我們珍惜每一段歷史,別讓它被埋沒,讓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國歷史的輝煌。

中國通史的觀後感 篇2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紀錄片,他的名字叫《中國通史》的第27集《絲綢之路》。

當時在漢朝的時候,皇帝打算派一位使臣去遠方的西部,可是,沒有人敢主動出來,有一位名叫張騫的人,他卻主動站了出來,並要求自己可以去西藏,爲東西兩部的友誼作出貢獻。就這樣,張倩帶着一個大部隊,前往去西部的路上。可是當時的地理位置還沒有現在這麼方便,況且他們還不知道自己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哪裏,而且要前往去西部的路上,還必須經過一條必經之路,這條路就是匈奴的領地,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的,要不然就得被匈奴抓住了。他們還是沒有躲過難關,被匈奴抓住後,流放到了一處十分寒冷的地方,當天和他的團隊。靠着堅強的意志,成功擺脫了這次難關,他們還是沒有來到西部,而是來到了一個很臨近西部的一個小國家,名叫大菀,這兒的皇帝十分歡迎張騫一行人,好好的招待了他們,這裏的皇帝十分樂意能與漢國建立好友情。但是張騫他們還是沒有找到西部,所以只能無功而返。

第一次前往區西部的路上,就是12年,但是張騫還是不想放棄,因爲他能不能在歷史上名垂千古,就靠這一次,第一次去西藏十分順利,但是在他回來一年之後,他就去世了,班固的弟弟班超,十分像第二個張騫,他們翻過崇山峻嶺,像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叫那裏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於吸收了外來的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因爲當時一些國家之間的交易都是用一些名貴的布匹,也就是絲綢,所以這條路就叫做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連通着我國和其他國家的`情意,絲綢之路能使我國和其他國家緊密相連,讓我國變得更加出色。

我們中國人應該讓絲綢之路更加發揚光大。

中國通史的觀後感 篇3

李老師推薦的100集的《中國通史》到今天爲止我終於看完了。

從10月16日開始看,到今天11月24日截止,歷時了一個多月。

整體感覺我們中華民族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呀!泱泱華夏,5000年文明史,是一部血淚史,是一部戰爭史,更是一部奮發圖強史。

在每一個歷史截點,總會有仁人志士站出來,站在歷史大潮的洪流當中,奮不顧身,博擊風浪,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有那麼多英雄豪傑,大家鴻儒爲了國家,爲了自己的理想不惜捨身取義,正是他們鑄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樑,使我們屹立數千年而不倒!

通過看這100集的《中國通史》我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使我對祖國的感情又加深了一層。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了。

有些地方理解的還不太透徹,需要返回去重看,這真是一件長期的工作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話真的很有道理呀,要想工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學習知識,增長學問,也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呀!

感謝我學習的領路人一一李老師!

中國通史的觀後感 篇4

風輕輕吹過廣闊無垠的沙漠,一支商隊正在緩緩前進,留下一串悠揚的駝鈴聲……

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一條極具歷史意義的路。懷着敬佩與自豪之情,我觀看了《絲綢之路》這部紀錄片。本片生動形象地講述了絲綢之路的誕生與發展。閉上眼睛,絡繹不絕的商隊,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五彩繽紛的綾羅綢緞,頻繁往來的各國使節,像電影一般在腦中放映。眼前似乎又見到了那個商旅不絕,繁華興盛的黃金時代。而這一切,都因爲一個張騫的郎官。沒有他的探險,就沒有偉大的絲綢之路。

歷史上,每一次的探險幾乎都改變了世界。

幾百年前,一位叫麥哲倫的探險家帶領他的艦隊環球航行。從這一刻起,人類首次證明了地球是球體。首次對地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科學的種子漸漸生根發芽。幾十年前,一位交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員小心翼翼地在月球邁出一步。從這一刻起,人類自誕生起就存在的登月之夢被圓上,人類航天技術被推向巔峯,地球爲之沸騰。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說:“這對一個人是一小步,但對全人類是飛躍。”幾年前,一位交吳京的演員拿自己的全部身家進行探險。從這一刻起,無數國人愛國的心熊熊燃燒,促使中國快馬加鞭地前進,全世界也隨之而改變。幾個月前,一位叫阿瑟·阿什金的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從這一刻起,由於他在物理學上的探險爲我們觀察和控制生命體的內部結構創造了全新的機會。

探險,創造了絲綢之路。探險,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中國通史的觀後感 篇5

近日,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選取了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爲主體作爲前7集的故事,從諸葛亮治蜀到隋煬帝亡國。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爲官方記錄,很多時候史實被埋沒,成爲事件的羅列,毫無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選取了以兩晉南北朝爲主體作爲前7集的故事,從治蜀到隋煬帝亡國。這段介於漢、唐兩朝“大治”之間的“大亂”,堪稱中國中古史上最豐富也最波折的一段,頭緒多、典故多、傳奇多。看了試播的前7集,完全改變了我內心對於“正史”的偏見,或者說,終於滿足了我內心對於“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動情;正史,讓我們感悟現實。

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方法論,對於大衆來說,其真正價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鋪陳線索。《中國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關係交待得非常清楚,這就爲專家訪談、民風采集、史料呈現、3D動畫造景之間的穿越提供了強大的邏輯支撐。

最明顯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從拓跋鮮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嘗試失敗,進而回溯爲什麼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轉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後,由孝文帝與馮太后的親民之舉,帶出春耕傳統、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黃糕習俗、秦漢以來的籍田活動等。有了橫縱大背景與個體人物事件交織的邏輯,“穿越”終於不再只是無厘頭惡搞,而成爲一種精彩的敘事手法。

邏輯線索的另一個好處,是提供給觀衆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晉風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完《魏晉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遠和尚的《沙門不敬王者論》。這些史料,除非專業需要,很少有人會主動想起去研讀。

人們過於偏愛野史,熱衷顛覆,所以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嵇康的忠貞、僧侶們的執着,便因過於“正經”而顯得“味道”不足。但其實,這纔是真正可能抽離出的東西品格正能量。歷史並不能避免重蹈覆轍,卻能在個人迷茫困惑的時候,告訴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樣的選項可能預期怎樣的結果。

前7集紀錄片中,人物表現最豐滿的當屬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動不動就鬧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釋了他如何試圖運用佛教去撬動一些觀念,最終實現以儒治國的理念。而對於他晚年佞佛、釀成侯景之亂,也做了個人心理、上的觀照。

《煬帝楊廣》這一集,則將史學魅力施展得最爲飽滿。隋煬帝爲香豔派野史的最愛,以奢靡、昏庸著稱。片中,來自社科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的各路專家,圍繞東都洛陽、大運河、徵西域、討高麗等事件,各自解讀了煬帝的策略、心態,引導觀衆冷靜、客觀地去“理解”一個人,而不僅憑道聽途說去盲目論斷。

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當我們太過戲謔地看待歷史,也就喪失了對未來認知的能力。《中國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於這是現代中國人運用現代技術結合史料與傳統在表達自己的歷史――表達的,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而是由民族性格生髮出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情懷。

很多人難以想象,武俠遊戲裏的3D技術怎麼能那麼完美地運用在了紀錄片中,當看到《中國通史》終於用正史“收編”了3D動畫,尤爲過癮。特別是隋文帝楊堅再造統一的一集,軍隊、戰船、天險、宮殿、城池,那麼現代,又那麼富有古典韻味。

《魏晉佛教》一集的技術運用同樣精湛,在新技術營造的場面中,歷史重新打開了他的面紗沉睡了200年的佛經,停滯了17年的鳩摩羅什,無數爲探尋真理踏上不歸路的僧侶。時代的創傷、個體的屈辱,人爲了理想究竟會有怎樣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