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說課稿5篇

關於說課稿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關於說課稿5篇

關於說課稿5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以“文包詩”的形式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創作情境。課文以飽滿的情感、如詩的語言,描繪了大詩人李白在長江邊送別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場景。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學目標爲: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意思,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抓住關鍵語句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感受友情的可貴;

4、學習理解表示“看”的詞語,並積累運用。

教學重難點:

文中字裏行間處處飽含着詩人濃濃的惜別之情,但因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缺乏這樣的生活經驗,不易於體會這種情感,只有指導他們去學習課文,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句品讀、體會。因此我把“品讀關鍵詞句、想象送別的情景, 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作爲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提示目標

1、首先複習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問: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要學生說清楚時間、人物、地點、事件,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達他們心情的詞語——“依依惜別”,順勢導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詞句、想象送別的情景, 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

(二)略讀課文,聚焦惜別

這個環節中出示一個學習單,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能體現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詞語和句子,並寫好閱讀感受,然後在自己寫好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內交流,最後用朗讀來體現依依惜別。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讀速度,能通過自己的個性閱讀來理解、欣賞文本,獲得正確的情感、審美體驗。能抓住關鍵詞體會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讀能力。但有些孩子存在羞澀心理,即使思考了,怕出錯而不敢或不主動發言,因此會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不夠高。所以,我儘量地給他們搭建一個四人小組合作地平臺,讓他們自己有了一個靜思默想的過程之後再在小組內充分地交流,這樣,學生就有感受而談。

三、細讀課文,感受惜別

如:

句1、“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在體會這個句子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一個字“藏”,藏的是什麼?然後爲了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藏,問問學生,你現在就是是李白,爲什麼要把這種情感藏?孟浩然又爲什麼而藏?理解之後,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把這句話讀好了。

句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在體會李白的話時我也同樣讓學生找出體會深刻的詞語來談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體會不捨;因爲這句話不僅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不捨,還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導學生找出體現詩人敬仰友人的關鍵詞:“夫子、您、兄長、老師、請”等。並通過多次引讀來讓學生讀出敬仰與不捨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還有讚美之情,讚美“詩篇譽滿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這裏補充介紹夢孟浩然的《春曉》以及李白的《贈孟浩然》,讓學生藉助註釋瞭解他的這種拋棄榮華富貴、不爲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說的話在我的引導下啓發學生理解,抓住王勃的這句詩,最後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中體會情感。

句3、“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

在品讀這句話時,我主要由問題:此時的李白在做什麼?來引出“佇立”“凝視”“依然”進行理解體會李白的戀戀不捨。由此引入關於“看”的詞語的訓練。爲了讓學生積累更多表示不同的方式或角度的“看”的詞,我讓學生說完後記下來。又爲了能讓學生學會運用 “看”的詞,我設計了選詞填空的習題來加強訓練運用。這樣讓知識落實得更到位,達到鞏固內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學。

最後在這個環節進行了課文的補白、拓展練筆,及訓練學生的想象寫作能力,又能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加深情感的薰陶。

總之在品讀的過程中我圍繞着中心問題:“課文中的哪些句子體現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來引導學生找出相應的句子,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齊讀、引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四)精讀課文,昇華情感

體會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後,順理成章的引出古詩。本文是一篇“文包詩”,我告訴學生本文“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文是詩的詮釋,詩是文的精華,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與詩句相對應得句子,畫出來,讀一讀,這樣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五)當堂檢測,信息反饋

1、誦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在充分感悟詩人的情感、理解詩的意思後,我讓學生練習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學生自然能讀出詩的韻味、詩的情感。同時,學生的激情已經很好地調動起來了,背誦這首詩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2、展示幾首送別詩讓學生選取其中的進行朗誦。

關於送別的詩有很多,由課內的送別詩引出課外的送別詩,這樣可以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擴大課堂的信息量,又能學生充實知識。

3、作業佈置:

選其中的一首送別詩,學着課文編一個小故事。請你們的老師辦一個“送別”賽詩會,看誰的故事編得精彩!

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解說。

一、說教材

(一)說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歸園田居(其一)》是語文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第七課《詩三首》中的一首詩,這三首古詩分別爲漢末古詩和魏晉古詩,它在我國詩歌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爲後面學習唐詩奠定了基礎。本詩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後寫的一首詩。《歸園田居》組詩共五首,此爲其第一首,陶淵明由彭澤令棄官歸隱後第二年的作品,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生動地抒寫了詩人歸田後的生活和感受,可以說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辭,迎新我的頌歌。

(二)說學情

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而且初中已學過陶淵明的詩歌和散文,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瞭解,能夠粗略瞭解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特點和隱士思想。同時,《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語言樸素、簡潔,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詩句的大意,但學生在準確理解詩歌中的景情關係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另外在浮躁的現代社會,學習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實意義也需要深入挖掘。結合學生的特點,本課的特點,以及大綱的要求,特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激發聯想與想象,再現豐富的詩歌畫面。

2、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

2、藉助討論,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實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寧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閒適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園”的深層意蘊。

3、汲取陶淵明及其詩歌給予我們的精神營養。

【教學重難點】:

1、藉助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

2、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二、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只有反覆誦讀,學生才能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所以,我會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得出答案。當然,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我會適當地予以點撥。教學上我採取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讓他們更容易走進詩歌,走進詩人,去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

1.運用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情境創設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討論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三、說學法

我所任教的班有些學生文學素養相對來說比較好。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採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來一步步地走進詩歌,走入詩人的內心世界。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計劃一課時完成,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導入新課。本節課從時代背景開始,並簡要說明陶淵明對後世文人的影響,引起學生對陶淵明的興趣和關注。

【步驟二】誦讀詩歌。由全體學生誦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之後由老師糾正在誦讀過程中出現的讀音錯誤,然後老師範讀。教師的參與,會讓課堂更生動、更真實。之後全體再齊讀,以加深同學們對詩歌的印象。

【步驟三】師生課堂互動,分析詩歌內容,突破重難點

學生上一環節通過充分感受詩歌,已經有較深印象。本環節主要用點撥法,自主學習法和討論法來理解詩歌內容。這個環節總的方法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思考,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最後,老師作相關的補充。這樣的師生互動能讓課堂更活躍,最重要的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爲此,我設定了以下幾個問題和任務:

1、全詩的題眼是什麼呢?(師範讀,學生思考)“歸” 換成“去”“來”可以嗎?文本中哪裏可以體現出來“歸”?

2、本詩意象可以分爲兩組,剛纔一組已經在上個問題中找出來了,下面請同學們自己出聲誦讀並在誦讀的過程中劃出來另一組意象。

3、請同學們藉助想象和聯想,描繪畫面並概括畫面特點。

而詩歌又是很有張力的一種文體,所謂張力就是能夠用有限的詞彙句子,勾起讀者無限的遐想,留給讀者進行聯想想象、再創造的空白空間。所以,我們要想真正領略到詩歌的美麗和妙處,就要善於放飛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對詩歌進行再創造。

方法指導:對詩句的聯想和想像落實在語言上,大多是運用細膩的描寫性語言或採用 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再現豐富畫面。

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們來理解陶淵明詩歌的特點,被鍾嶸譽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詩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洗盡鉛華、真率雋永,沒有斧鑿痕跡,元好問評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整首詩景語其多,這是顯情,劍走偏鋒,沒有一定的功底是不敢這麼寫詩的。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而陶潛用記敘的語言來寫詩,他不抒情。就白描,就記敘,就說方宅、榆柳、桃李,什麼樣的榆柳什麼樣的桃李都不說,《詩經》裏面還要這麼講,“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無論是那“依依”還是“霏霏”,都是描寫,那麼陶潛洗盡了鉛華,僅用訴說。就是這樣的表達,什麼樣的人可以素面朝天?“素面朝天”天是天子,是怎樣見天子,素面去見天子,無需化妝,因爲化妝的胭脂會污了她的花容,這是怎樣的美?陶潛的詩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去理解陶詩的特點,也就是蘇軾所說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步驟四】知人論世。看陶淵明爲官資料,結合詩歌內容及你所瞭解的陶淵明思考:爲何陶淵明在13年的時間裏五入五出?引導學生對陶淵明的生活經歷做大致的瞭解,以此來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之後老師再補充陶淵明的相關知識。

註解:對於陶淵明詩歌風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讀“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論世”這一點也很重要。這種深層次的解讀有助於我們全面的去理解陶淵明這個人。也可以讓我們詩歌教學有深度,讓我們的詩歌呈現出它應有的全方位的美感。力求讓學生通過一首詩去觸摸一位詩人的靈魂。而且,在瞭解了陶淵明之後,大家就更能明白,爲什麼說陶淵明是中國的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當仕途失意時都去陶淵明那裏去尋找人生的真諦。

【步驟五】討論提升,如何詩意地棲居?

此題目的設置旨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適時地進行引導,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在今天這個瘋狂追逐利益的時代,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清潔的精神品質的追求和他們痛苦的抉擇,並且引導大家在能夠在世俗的生活中擁有自己的小確幸,能夠有一方心靈的淨土。

【步驟六】佈置作業:背誦課文,進一步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解說:古人云: “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國優秀的古詩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背誦經典詩歌作品,能有利於學生汲取文化之精粹、培養審美能力、陶冶品性、提升個人修養和氣質。所以學生是有必要背誦優秀詩文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詳細列出了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朱自清在《論詩學門徑》中提到“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這三百首詩雖少,是你自己的; 那十部詩集雖多,看過就還了別人。”詩歌語言凝練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也非具有規律,背誦不算是特別困難的事情。學生多背誦詩歌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氣質和涵養。

總有段文字,能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種聲音,能融化舞動的靈魂。遇見文字,遇見聲音,遇見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小草和大樹》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有三篇課文《小草和大樹》《輪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它們圍繞人生和奮鬥這個主題爲我們講述了一段段曲折的經歷,塑造了一個個不屈的靈魂,奏響了一首首生命的樂章,點亮了一盞盞人生的航燈。

《小草和大樹》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述了出生於貧困家庭的夏洛蒂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堅持學習,嘗試寫作。當滿懷希望得到大詩人指點時,卻遭到巨大打擊。後來自費出版詩集,卻幾乎無人問津。但她沒有失去信心,最後改寫小說,最終成爲震動英國乃至世界文壇的作家。故事折射出主人公不屈的抗爭精神與不懈努力的堅強意志,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她們在保守觀念與陳腐偏見盛行的年代,敢於衝破舊勢力的勇氣。

說理念:

學生因爲思考而質疑,因質疑而思考,從而理解課文。抓住文章關鍵語句品讀感悟,體驗文章主人公的生活,體察她的心緒;與作者對話,體味作者的情感,體悟表達的精妙。在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智慧碰撞中,讀懂課文,使學生與主人公,與作者心靈貼近,受到震撼,產生共鳴,獲得啓迪。椐此,我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說目標:

1、正確理解感悟課文,學會用情用心朗讀。

2、理解部分詞語的色彩及含義,把握作者情感傾向,定位人物形象。

3、理解課文,領悟在逆境中只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熱愛學習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人才可能擁有精彩人生,並結合實際例子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

說課時:

一課時

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我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教師指導,引導他們積極思維,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另外,高年級課文比較長,我注意取捨,將重點段落拿出來反覆讀,非重點段落用引讀一帶而過,既可節省時間,又幫助學生明確重點,

做到層次清晰、重點突出。

說學法: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積極參與,體現閱讀個性。

4、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5、感悟朗讀——學生品讀,感受形象。

說設計:

一、複習導入

導語:這是一顆矮小、柔弱的小草,它隨地而生,往往遭人踐踏、蹂躪,它歷經了生命的艱辛。而這棵大樹卻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充滿活力,它的生命如此燦爛壯麗。與大樹相比,小草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可是啊,小草卻是能夠長成大樹的!

質疑:如果小草和大樹分別表示兩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麼你們認爲,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樣的人?

二、研讀課文,感受“不幸”遭遇

過渡:作者把夏洛蒂比作仙人掌花,那麼夏洛蒂又是處於什麼樣的逆境中艱辛的生存呢?

1、自主學習2、3、4自然段,

要求:①劃出主人公經歷逆境的句子。可以加上批註。

②小組討論:概括出分別遭遇哪幾次逆境?

2、交流反饋,品讀句子。

a、逆境一:家庭的不幸

(1)學習第二小節

重點指導朗讀:抓住關鍵詞語體會生活的“艱辛”和“鋼鐵般”的意志

(不得不、除了……還要……、再……再……都不肯……、儘管……卻始終沒有……)

(2)通過朗讀體會三姐妹熱愛學習,要強好勝富有理想。

b:逆境二:騷塞的嘲諷

(1)教者引導走進夏洛蒂的內心世界,想象在等回信的過程中,,她會想些什麼呢?

指導朗讀,體會惴惴不安的心情,體會希望得到指點的願望,體會苦苦等待的期盼。

(2)這是一封怎樣的回信?(失望→不止失望→遠不止失望)

男生讀,師適時指導,讀出騷塞的“傲慢、冷冰冰”

(3)沒想到,苦苦等待的結果竟然會是這樣,不但沒有得到前輩的指點,反而受到一頓訓誡。(女生讀)感受“錐心的羞慚和痛苦”?(惴惴不安的求助,苦苦的等待換來的)指導朗讀。體會三姐妹的誓言和堅定決心。

c、逆境三:出版失敗

(1)師補充資料,引導學生想象姐妹三人是如何節衣縮食自費出版詩集的?感受“艱辛”

(2)追問:是啊,面對生活的困境,面對無情的訓誡,面對費盡心血出版但僅賣出兩本的打擊,三姐妹退縮了嗎?

三、感受三姐妹生命的壯麗

1、範讀第五節前三句。

是啊,在暴風雨面前,小草們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有的向暴風雨低下了頭,有的則是勇敢的接受暴風雨的洗禮,夏洛蒂三姐妹就屬於後者,在如此的逆境下,她們沒有選擇——悲觀退縮,而是——將創作着眼點轉到小說上來。可見她們不但——堅強不屈,而且極富——聰明智慧。

過渡:她們又是怎樣開始創作小說的呢?

2、自由朗讀第6節。要求:邊讀文字便想想畫面。

3、指名朗讀文中描寫她們搶時間和精力的句子。感受三姐妹的刻苦與爭分奪秒。理解成功來之不易。

4、事實證明:她們的路走對了!

範讀:她們硬是用鋼鐵般的意志,敲開了文學聖殿的大門,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

引讀:她們莊嚴地向傳統的觀念和陳腐的偏見宣戰——世界上不存在什麼“不是婦女的事業”!(第一組讀、一二兩組讀、一二三組讀、齊讀)

5、欣喜的是她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仙人掌終於傲放在沙漠中,讓我們一起爲夏洛蒂三姐妹喝彩。有感情地齊讀結尾四句話。

6課外延伸,配樂誦讀,感受三姐妹的偉大成就。

資料:英國有成百上千個有藍天綠草的山區小鎮,但全世界只有那麼一個勃朗特家族,在它短暫和苦澀的歷史中孕育了三位傑出的女作家,她們在英國文壇上煥發異彩。特別是《簡·愛》和《呼嘯山莊》猶如一堆光彩奪目的寶石。後人在瀏覽十九世紀英國文學遺產時不能不驚異於這是稀世珍寶。

夏洛蒂被馬克思語爲:現代英國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之一。艾米莉被認爲是英國一位天才的女作家。安恩仍在詩歌的道路上奮鬥不止,成爲英國有名的女詩人。

四、迴歸整體,理解課題,感悟精神

1、交流對文章三處“小草和大樹”的不同含義,領會題目通過鮮明對比抓住讀者、發人深思的藝術,進一步體會主人公與命運和世俗偏見抗爭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總結,帶着崇敬之情再讀那句濃縮了夏洛蒂姐妹成績的比喻句——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於風沙中的仙人掌花。

五、作業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艱難與困苦,是磨鍊人格的最高學府”,法國作家巴爾扎克也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推薦閱讀《簡·愛》

板書設計:

小草和大樹

汗 澆 家庭不幸,艱難謀生

水 立志寫作,遭受打擊

心 灌 反思權衡,開拓新路

血 孜孜不倦,敲開文學聖殿大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雖然題爲《小草和大樹》,但卻是寫人的文章。本課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作爲課題,比較接近學生生活,所以,我就課題暢談自然界中這兩種事物的特徵。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通的,這樣設計,便於學生產生興趣,並且爲下文學習鋪墊。隨後,我再質疑,讓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感知小草和大樹分別代表着什麼樣不同身份的人。正式走進文本。在重點段落的分析上我採取了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要求他們劃出描寫她生活艱辛的句子,然後把體會在小組內交流。隨後的教學重點我放在每一次的朗讀指導中,語言是感染學生的最佳途徑,我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讓學生在動情的朗讀中感悟主人公的精神!每一次的公開課上,我們總是注重學生的各抒己見,造成有些問題不了了之,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討論,結果學生仍然模棱兩可,所以教師的講讀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在關鍵處我會適當的歸納總結。這一次的公開教學,我也發現了自身的很多不足,比如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以及領悟能力的培養都把握的不夠好。今後我們會更加努力,爭取也能在教學這條路上,由小草長成參天大樹!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全詩共8個小節。第1節以壯麗廣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華少年的颯爽英姿,這是全詩的總起。從結構上來說是先分後總,“雪蓮”喻指純潔,“海燕”喻指勇敢樂觀,“雛鷹”喻指抱負遠大,“山丹丹”喻指熱烈頑強,末句小結中華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長的希望”。第2、3、4節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展開:第2節是寫祖國錦繡的山川哺育了中華少年;第3小節寫祖國悠久的文化滋潤着中華少年;第4節是寫祖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風俗滋養了中華少年。這三個小節結構上都是先分後總。第5節是回顧中華母親的艱難歷程,曉喻中華少年應該繼承先輩的志願。第6、7節是寫中華少年的誓言,表達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和豪邁情懷。第8節是全詩的總結。

綜觀全詩,結構清楚,過渡自然,首尾照應,渾然一體。在感情節奏上,全詩句式勻整,節奏鮮明,句末押韻,朗讀時能感受到很強的節奏韻律。8個小節一韻到底,朗誦時顯得鏗鏘、悠遠、激情。在方法上,本詩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爲一體,反覆運用排比句和對偶句,突出了詩歌直接抒情的特點,每個小節中景的選擇(如,“碧波環繞的寶島”)、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蓮”)、境的再現(如,“軍艦長風破浪”)都極具匠心而融情,使無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聲、直觀、可感的載體。

另外,本詩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意象的選擇極具匠心,中華少年的英姿、祖國山川的壯麗、東方文化的美麗、民族歷史的苦難以及中華少年的鏗鏘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爲一個個真實可感的形象,通過這些意象凝聚詩人獨特感受,使情感具體化。

編排本詩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朗誦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本詩,重在朗讀,可以引導學生自由朗誦,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誦,還可以是表演朗誦。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說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

多媒體課件欣賞:祖國風光,配樂《長江之歌》。圖片舉例。

看了這段資料,你有什麼想說的?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通過豐富的圖片,富有激情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來,誘發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交流資料

讓學生說說自己課前收集的與本文有關的資料。

資料舉例:

“楓橋的鐘聲”:(唐)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漠的孤煙”:《使至塞上》〔唐〕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五月端陽,心隨龍舟把詩魂追趕”: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佳節之一,人們在這一天的重要活動,就是賽龍舟,這一民俗,由來已久。相傳戰國楚三閭大夫屈原眼看祖國滅亡而報國無門,自投汩羅江而亡。當地居民爲防止水中魚類咬壞屈原屍體而在江中遍撒魚食,劃舟保護,後有神魚將屈原屍體馱至他的故鄉秭歸。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劃舟來懷念屈原,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陽龍舟競渡已形成爲羣衆性的水上體育運動。

哈達:哈達是藏族最珍貴的禮品。據傳說,黃教祖師宗喀巴時代已經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贈哈達、表示敬意的習俗。另有一種民間傳說,聲稱菩薩的佛光,天上的祥雲,都是幸福無疆、吉祥如意的徵兆。於是,下界百姓,爭相模仿,互贈哈達,以取吉利。哈達是一種工藝水平很高的編織品,有白麻織的,也有繭絲織的,長度二米、三米不等。哈達的顏色有四種:紅、黃、藍、白。上面編織着蓮花、寶蓋等宗教的八寶紋圖。

蘆笙:爲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早在西漢初已出現。蘆笙大小不一,管的數目也不盡相同,從單管、雙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較常用的是六管蘆笙。六管蘆笙的構造,是用六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製的笙鬥;每管的根部各裝一個銅質簧片;管的下端各開一個小孔,吹奏時手指按孔發音。蘆笙多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經過多次改革,先後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蘆笙出現。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的查找資料、積累資料的能力。把課堂交給學生。能說多少是多少,要試着讓學生將收集的資料內化爲自己掌握的知識。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讀課文。

2、學習生字:

⑴ 讀準字音。 幻燈片出示:

翱翔、莽莽、崑崙、水滸、女媧、大禹、縈繞、蹣跚、敖包、銘記、焊接、璀璨、蘆笙、嗩吶、競相。

指名逐詞讀,指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前後鼻音等。

重點是多音字:剛勁(jìn jìng)、哈達(hā hǎ)

⑵ 理解詞義:

學生分四人小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詞語。若是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設計意圖:生字詞是基本的東西,必須掌握。首先要做到讀準字音,然後讓學生討論,解決詞義。這樣處理,一是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二是節約了課堂時間。

四、讀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己大聲地朗讀課文。

2、說說讀懂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交流。

相機提示:

1、2介紹了祖國錦繡山川是我們的家園。“雪蓮,乳燕,雛鷹,鮮嫩的山丹丹”這裏都暗指中華的少年。

3、4介紹祖國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讓學生舉例說說“水滸”“三國”的英雄豪氣;說說女媧、大禹傳說中的英雄事蹟;說說冬子、雷鋒是什麼人;說說端午節、中秋節人們的風俗。

5“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這裏指中國******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祕密召開,後因遭法租界巡捕房騷擾,會議轉移到嘉興南湖繼續舉行。這次會議莊嚴宣告中國******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6少年要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

7、8對中華少年的祝願和讚歎。“五十六朵鮮花”這裏指中華的五十六個民族的少年。

3、讀文,還有什麼疑問?

相機提示:

名句賞析──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着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淒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悽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着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爲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名句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直”寫出烽煙之勁拔、堅毅,“圓”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

“歷史和未來將由我們焊接……少年要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

這是全文的中心句,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少年們的殷切期望。中華少年,你們是中華歷史和未來的連接點,時代的接力棒要靠你們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要在你們一代發揚光大。

設計意圖:一是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引領學生體味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古詩文;二是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立志爲中華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五、表演朗誦,昇華情感

1、分組練習:

全班按成若干個四人小組,分角色練習朗誦。

2、請2~3個小組表演朗誦。大家評議。

教師指點: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奏鮮明,並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採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稍慢些。就一首詩來說,朗誦速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表現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並具有一定的變化。

指導朗讀舉例:

第一段我們該怎樣讀,哪些詞提示了你?

(從高原走來要讀得有氣概,因爲是“巍峨峻拔的高原”;從寶島走來要讀得柔和一些,因爲是“海風中的一隻乳燕”。)

3、全班分成四個組,分角色表演朗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高潮部分,表演朗誦一定要引領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勢,昇華學生的情感。

六、小結、作業

1、小結:學習了本組課文,我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表達。本文是一首詩歌,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朗誦,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作業: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設計意圖:略讀課文,這裏重點就放在朗誦上,不佈置抄寫的任務。通過朗誦,爲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七、說板書

中華少年

歷史 未來

錦繡山川 嶄新畫卷

燦爛文化 璀璨詩篇

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課文《美麗的小路》。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說說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教學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學目標,第三是教學環節。

【教材分析】

(點課件)首先,我來給大家來介紹一下這篇課文。《美麗的小路》是一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個有關環境衛生的童話故事,課文通過鴨先生小屋前小路的變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動物不同的感受,告訴小朋友要保護環境,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樣纔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優美,語言生動、有趣,每個小動物的語言、動作都富有性格特徵和戲劇化的效果,非常適合分角色進行朗讀訓練。

【教學目標】

(點課件)這堂課我想讓學生認識“先、鹿”等14個生字,會寫“先、幹”等6個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其中如何抓住描寫“美麗小路”的失與回的語句,體會每個角色的語氣,也是我在教學中感到頗爲爲難的地方。通過反覆推敲,深思熟慮,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教學環節】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點課件)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採用情境導入,激發興趣。利用課件展示鴨先生小屋前那條美麗的小路後,問學生:你看到了什麼,你覺得它美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讓學生先試着說說這兒美麗的景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點課件)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說說課文介紹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結合語境,識記生字:

(點課件)接下來,是識字教學環節,這是本課的重點。因爲文中的生字較多,我主要利用課文的學習,分散到兩課時或三課時中識字。識字方法可以多樣化,讓學生選擇自己有效的方法識字。我打算選用以下的方法:

1、可以讓學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多讀幾次,讀準字音。

2、還可以讓學生做小老師教大家認字。學生由於課外閱讀,識字量不太均衡。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實行因材施教:識字量大的孩子充當小老師,不再覺得識字枯燥無趣,識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認讀,也不至於喪失信心。這樣充分發揮了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自願學習。

3、根據反饋,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容易讀錯的生字。如:“淨、生”等。

4、進行識字方法指導。可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字,例如:爭取的爭加兩點水變成了乾淨的淨。汽車的車加上兩隻的兩變成了車輛的輛。形近字比較法識字,如:堆積的堆和推開的推,千篇一律的千和乾淨的幹。反義詞比較法識字,如:後和先,快和慢。同音字比較法識字,如:九個的九和永久的久,母雞的雞和積極的積。

5、通過識字遊戲鞏固漢字。遊戲能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鞏固生字,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最後,再把生字放回文中來讀。讓孩子在語境中識字,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三、朗讀課文,促進感悟

(點課件)接着進入朗讀課文,促進感悟的環節。這是學生本課學習中的難點。在童話、故事等內容中,不僅蘊涵着思維發展的無限空間,而且還爲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提供了機會。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

1、比較讀:

老師範讀“我會讀”裏的句子,學生注意聽,比較帶有問號、句號、感嘆號的句子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然後學生練讀,體會這三種句子的語氣。

2、分角色朗讀:

例如:文中有許多讓小朋友感興趣的角色,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訓練朗讀,體會每個動物的不同特點以及說話的語氣。兔姑娘和鴨先生看到美麗的小路時發出感嘆:“啊,多美的小路啊!”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看到一件美麗的物品時是怎樣的心情,會發出怎樣的感嘆。從而來體會文中的感情。

3、表演讀:

在理解了課文之後,我讓學生將課文的5~8自然段來演一演。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劇組,先分小組演,再在全班抽小組進行比賽,評出表演最成功的同學頒發“最佳表演獎”。課本內容的表演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的個性在活動中得到施展。我覺得這也是對語文內容最好的詮釋,更是學生個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四、指導寫字

(點課件)在指導寫字的這個環節中,我覺得重點指導的是左右結構和半包圍結構的字,例如:明字和淨字要注意寫得左窄右寬。“起”字和“趕”字的走字旁,筆畫要伸長略平些,注意要寫得外大里小,捺是平捺,要拖住幹字和己字。

五、欣賞、拓展

(點課件)在欣賞、拓展環節中,我安排一個說話訓練,讓孩子們想象說話。出示多媒體課件,啓發想象。幾個小朋友在美麗的小路上,一個老爺爺正和他們高興的說着什麼?可模仿課文中的句子說話,更鼓勵說出與課文不同的句子,鼓勵說出跟別人說的不同的句子。這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六、課外作業

(點課件)最後,我結合課文,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

如何爲學校“美容”?

這樣既拓展了語文課程資源,把淨化校園、環保知識收集宣傳引入語文學習的園地,也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給孩子們提供了學習、展示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