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通用5篇)大綱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通用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9K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通用5篇)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激趣導入新課。

讓學生說說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麪積的概念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着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認識面積單位;

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爲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裏。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爲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爲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爲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滲透長度和麪積的區別,爲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爲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爲後續學習埋下伏筆。總之,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第八冊第120——122頁《面積和麪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在空間形式認識上是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同時也是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是整個小學階段幾何知識的基礎內容。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着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表面大小的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觀察、比較、拼擺、測量的過程中建立常用面積單位的表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二、說學生

(1)學生在這之前已經掌握了長度的概念,已經學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這爲他們學習面積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促過有關面積的知識。不過,這些知識都是比較零碎的,他們也沒有辦法用語言表述出來。

(3)聾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爲主,學生在建立正確的表象時,還是要依賴於實物。因此,在教學時讓學生去充分感知。

  三、說過程

結合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圖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儘可能給學生操作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操作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獲得學習的樂趣。更主要的是完成自己對知識的構建。

1、通過比賽給兩個大小不同的平面圖形塗色,讓學生直觀感知面有大、小之分,爲“面積”概念的建立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2、探求新知。通過各種實踐操作活動感受面積的概念,正確建立面積的表象。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常用面積單位的掌握。

(1)調動多種感官感知面的存在,建立面積概念。爲了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正確的概念,在教學中讓他樣觀察,摸一摸課本的面、桌子的面、文具盒的面使學生感受到面的存在。在觸摸的過程中比較出面的大小,從而得出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建立面積概念。

(2)在學生知道了面積的概念以及面積是有大有小的之後,有意安排讓學生用不同的單位去測量同一物體,由於測量結果不同,造成學生認知上矛盾衝突,從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單位時讓學生先認識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閉上眼睛想一想,再找找實際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大小與1平方釐米差不多大。再通過操作,擺一擺測一測知道一個圖形中由幾個1平方釐米組成,面積就是幾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學與平方釐米的教學相似。

3、鞏固練習。鞏固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及面積單位的應用,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總之,本課採用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衝突,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從而建立正確的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說課完畢,下面開始授課,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爲“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爲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說教法和學法

我選擇的基本教法、學法有: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爲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六、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環節中,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爲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爲。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說說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爲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要善於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能記住,做過了就理解。”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4.小資料:有關各國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說一說,你有什麼感想?由此想到了什麼?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七、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面積和麪積單位”及相應練習。

2、教材及一般學情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在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從整個小學數學教材體系,幾何知識部分的編排上看,由長度單位過渡到面積單位是學生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一次飛躍,所以這節課也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中比較重要的一課。這節課的學習也是後面學習長、正方形的面積、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打下基礎。

對於小學四年級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他們的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他們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對於這種抽象的面積知識相對困難。然而,中高年級學生又對“有用”的數學開始感興趣,此時,如果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注重了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他們便願意並想學數學。

所以,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難點是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正確表象。關鍵在於能否爲學生營造好恰當的生活情境與探究氛圍,使學生活起來,動起來。

3、教學目標

據此,我爲本課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正確表象。

(2)學能目標:①使學生在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物體或圖形的面積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②通過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想象、估計、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德育與情感目標:讓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實際生活。通過合作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創新意識。

我確立以上目標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考慮:

1、《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力創設多種情境,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2、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習者能否主動建構並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取決於原有的認知結構裏是否具有清晰,所以本課教師不僅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結構,而且從縱向考慮了新舊知識及方法的溝通聯繫。

  二、說教法學法

爲了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高效地實現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讓學生動心

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巧設懸念,以現實生活爲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實踐操作,讓學生動手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3、交流辨論,讓學生動口。

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多向互動的環境,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體中進行知識和經驗碰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思維更活躍、更發散。

4、運用媒體,讓課堂高效。

多媒體以它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有的優勢而被課堂教學廣泛運用。本課還精心設計符合兒童情趣的精美圖片和畫面,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程序

在具體的實施教學過程中,我將本課分爲以下幾個模塊: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數學素材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現實,教師先將學生引進生活,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爲後面迴歸生活,體驗數學化的生活作好準備

(課件播放情境短片:星期天,小明與小華打電話。明:小華,聽說你們要搬新家了,是嗎?華:是的,我們的新家在“天香麗景”,裝修好,到這兒來玩吧。明:可我不知道怎麼來呀?華:你可以坐1路車到“天香麗景”站下車,然後向南面順着一條長100釐米的過道,來到一個大約100平方米的大型廣場,請注意,那兒有一個高約10分米的建築雕塑,我在那兒等你好嗎?明:好的,呆會兒見!)

師:你們說,按照小華的描述,小明能順利地找到小華家嗎?爲什麼?(生:不容易,因爲小華的描述中有些錯誤。)師:你能幫出找出來嗎?由此說明單位的重要性,並引入新課二、實踐感知,學習新課

1、學習面積的含義

先通過摸、比、畫等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瞭解物體和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含義然後請學生看書P92"面積的含義",並提問:書上的概念與我們所得出的概念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師生辨論"圍成"的含義,並說明"和"與"或"的區別。形成正確的概念。

教師不僅要奉送真理,更要教人發現真理,學生的理解往往不是非常完美的,適時恰當地使用課本,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有力手段。這一環節中,有意避開人們常用的課件展示的方法,新穎別緻,利用書本和文字,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面積的意義,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認識水平、及看書自學習慣。

2、學習面積單位

這一環節容易雷同重複,爲不讓學生產生疲勞,我做了以下設計:

(1)引入

用課件創設情境:出示小華家的兩個鋪着同樣大小地磚的房間,師問:你能知道哪一間大,哪一間小些嗎?說說你的理由。

小華的鄰居也有一個房間,我們來比比,看誰的大/article/?(房間大小相同,但用的地磚不一樣大>)師:這兩個房間的面積相等嗎?爲什麼?

師:看來,要度量大小,必須先統一標準。這個標準國際上已經有了,叫做"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你知道哪些用來表示面積大小的單位?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這一教學過程,深入淺出,銜接自然,最後引出"面積單位"這種統一的標準。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且滲透着許多數學方法,充分體現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能力,也開發了智力。

(2)平方米看、估、量、說、圍、找、用(先估後測)

出示平方米的模型,目的在於加強直觀,便於演示,然後通過觀察、測量、比較,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其大小。用平方米去測量圖形面積中,教師要求學生先估算,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形成自覺、主動甚至自動化地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使學生在腦中形成更爲準確鮮明的平方米的表象。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活化教材,先學平方米,]

(3)學習"平方分米"

引、創、量、說、測、用:

這裏有效地製造矛盾,激發思考,鼓勵創造,使學習高效進行。

(3)學習"平方釐米"及其它的面積單位

師:你認爲還有其它的面積位嗎?誰來說一個?

(創說量比找)

這兩個面積單位的教學,可謂是一個大膽實踐。通過平方米的教學,教師誘導學生從平方米的名稱中創造出,甚至平方千米、平方毫米等面積單位,並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種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理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五)比較小結

將三個面積單位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感知。

把三個面積單位放在一起作比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上看到它們的大小相差很大,爲下一節課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作心態上的準備。

三、分層練習,深化提高

1、數一數

2、填一填

3、拼一拼

4、畫一畫

設計意圖:"數一數"爲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作下了伏筆;"填一填"鞏固了所學知識,特別是第1小題作了很好的發散,使學生對面積單位上冠以"平方"兩字有了更深的領悟;"拼一拼"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畫一畫"則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想象的空間。四組題目相映成趣,使課堂教學得到了美的昇華。

  四、課堂小結:

課外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2、課外活動:隨音樂下課,(面積在哪裏呀,面積在哪裏,面積在同學們的眼睛裏……)

設計意圖:總結全課,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系統化。在音樂聲中下課,使學生感受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又受到美的薰陶。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今天我所要講的是人教版小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與面積單位》這部分的內容。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培養能夠使用適當的參照物比較圖形面積的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增強動手操作、歸納與進行合理選擇的能力。

解決問題

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合理選擇測量單位,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情感與態度

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樂學”,在實踐操作中感知與體驗面的大小,讓學生積累學習感情,享受在求知過程中的成功體驗。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難點分別是:

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並對統一面積單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有三方面:

1、理解物體表面的這個“面”與它們的大小叫做面積的這個“面積”。

2、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

3、使學生從“線”的認識到“面”的空間飛躍,形成正確的表象。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爲基礎,在教學中安排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這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上我主要採用的是活動教學與啓發式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方式就比較綜合了,有觀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這些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有所體現。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從以下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課一開始我儘量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我用一把米尺與一把卷尺,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這兩樣東西的用途,學生已經學過長度單位,所以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把心去動起來(板書:長度單位)這時再分別出示32開、16開、8開三張白紙,讓學生說一說,這三張紙你來選一張,你將用來幹什麼?爲什麼?引出大小。(板書:大小)這時學生還沒有一種表面的意識,再讓學生摸摸身邊的數學書、文具盒、桌子的表面並說一說自己的感覺,讓學生親自感知什麼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爲大家的這個發現起個名字吧,導出“面積”。(板書:叫做它們的面積)以上是我教學的第一個環節。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數學書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來,這時出示兩個難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圖形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此時課堂中定會起爭議,小組裏商量一下,用你們討論出來的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圖形面的大小。正所謂“學起于思,思起於疑”,這時學生的求知慾強、興趣濃。學生會用剪一剪、拼一拼來比較;或用圓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畫格子來比較,這時就會出現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這時學生對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已經心中有數,彙報後教師故意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拿不同的兩個組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來比較,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並讓學生選出一種最簡便好用的形狀來做爲測量單位。這時學生已經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來比較物體面的大小是不正確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測量面積的單位來請學生們自己設計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釐米。這時就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平方釐米大小的東西,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能親身體會到的,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如果大的物體也用1平方釐米來量是很麻煩的,學生就會想着去找更大的面積來測量,就會發現還有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又用類似的方法讓所有的學生對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有個認識。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爲主,做到師生互動、學生主動。這是我進行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三)觀察比較,促進遷移

通過上面的活動,學生對面積與面積單位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們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如果此時安排適當難度的習題,讓學生在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層層深入,能使c學生對所學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就是這個道理。對面積這一概念的強化中可以出示幾個簡單的圖形,並有些是不封口的,讓學生比較大小,這時學生就會明白只有圍成的平面圖形才能比較大小,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在面積單位的強化上,讓學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學生經過討論得出這根本無法比較或者是每小組用同樣長的繩子圍出一個圖來,各組一比較就發現周長相等的不同形狀的圖形面積卻不相同等等,這些不但發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還能讓學生的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使學生能從“線”到“面”的真正飛躍,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這是我設計教學的第三個環節。

(四)分層練習,鞏固所學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安排得很靈活,教師可以使用課本中已有的課後練習,讓學生做些選擇題或是填空題。其間教師可以進行巡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一個大概的評價。全班交流時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後進的學生。還可以在這裏滲透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

(五)全課總結

這個總結可以讓學生來進行,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從中瞭解學生這節課都學到了什麼。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我的課就說到這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