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學習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習作者細緻的景物描寫的方法,掌握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的用法。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質疑,理解“滹沱河”的性格與“我”的性格成長的關係。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情景交融的情致,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深情。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1、文中的“我”被稱爲“小滹沱河”的原因;

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與“我”的性格成長的關係。

  三、說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說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天帶領大家認識一個人。(投影)他身材高大,足有1.9米,“有一個不羈的靈魂” ,儘管一生遭受了很多的苦難:流亡、飢餓、受迫害、被捕、監禁、坐牢、受審判、勞動改造“,但“生命不停地自燃 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用筋骨還能飛奔一千里汗血馬 撲倒在生命的頂點 焚化成了一朵 雪花”,他離開家鄉56年,但家鄉的滹沱河邊高粱林幾乎伴隨了他一生,他就是牛漢。著名詩人、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有詩集《溫泉》(獲全國優秀詩集獎),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螢火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散文《滹沱河和我》

(過渡:開頭有這麼一句話“你這脾氣,真是個小滹沱河。” 滹沱河和“我”有什麼關係?“爲甚麼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塊說?”我們深入到課文進行進一步的瞭解。 )

  二、速讀思考 理清層次

思考:作者圍繞滹沱河寫了哪些事情?

明確:沉睡的滹沱河;咆哮的滹沱河

  三、品讀思考

滹沱河是一條怎樣的河?我對滹沱河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交流明確答案

沉睡的滹沱河

想象中的滹沱河

我的心情:嚮往

2、“我”第一次見到的滹沱河----乾涸的滹沱河

[人/情] “我感到異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丟盡了我的臉了!我怎麼會像眼前這個喊不應打不醒的滹沱河?”(第4節)“……我懷着滿腔的悲傷向她們說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尋我那個失落的夢,在滹沱河那裏尋找我心中的滹沱河。”(第5節)

“灰灰的”、“無知無覺地”、“躺”、“盡是”等詞表現出了“我”的失望;

乾涸的滹沱河打破了“我”心中的神祕感,其實越失望,說明期望值越高,對滹沱河更關切。

3、姐姐口中的滹沱河——大水“說來就來”

我的心情:[恐懼]

[如]被“鎮住”、不吭聲、不僅手涼,心都涼了

4、第9節尾句“現在我才明白她們爲什麼說我是個小滹沱河”,“我”是不是真的明白了?

[答]沒有完全明白,因爲“我”還沒有親眼見過真正的滹沱河,只是間接瞭解了它的情況。

5、咆哮的滹沱河

氣勢宏偉、野、難管束……

文中從哪些方面逐步體現了滹沱河的氣勢?

(從“我”與滹沱河的接觸入手進行分析,還要注意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聽滹沱河

[正面] “那滹沱河一會兒像是從深深的地下噴出來的;一會兒又覺得天空在打悶雷,像是從天上降落下來的。”

[側面] “它們的聲音被吞沒了”、“……平常誰的聲音我都能聽出來,此刻全分辨不出來”……

看滹沱河 (點擊詞彙——“赫然”: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現。)

問:劃出句中的動詞,並從“滹沱河”和“我”兩個角度去分析。

插入問題:上文有哪些句子也表現出了“我”想親眼見見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6、爲什麼長輩們都說:“你這脾氣,真是個小滹沱河”?

因爲“我”和滹沱河的脾性合一:野、難管束;(說來就來)

之前我們品讀了第三部分,領教了滹沱河的“野、難管束”,那“我”的“野、難管束”又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從文中找相關的描述)

7、分析加點字的含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析]這既說明了“我”對滹沱河的崇敬之情,也說明“我”認識滹沱河的過程也是“我”成長的過程。

8、品讀結尾:

爲什麼說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我的本命河。”

——“我”與河脾性合一(野、難管束);它是故鄉的代表,我愛滹沱河,也熱愛這生我養我的故鄉。

——這裏的“很野,很難管束”是貶義褒用的,這其中還包含了無畏、勇敢,充滿銳氣的精神。[聯繫第一節] 課文對滹沱河的描寫,實際就是對自我的描寫。“我”的性格脾氣與滹沱河的脾性“合一”。 滹沱河是故鄉的極富特色的河,是故鄉的象徵。作者通過對滹沱河的描寫,寄託了對故鄉深深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融於對滹沱河的認識過程之中

老師總結:的結尾既是拓展,又是總結,也是抒情。

  四、討論總結

1、情景交融

情——景(人——河)

[總]故鄉情思(單元主題)

2、前後呼應(請學生在文中尋找)

(五)作業

寫一段記憶中的故鄉的場景,字數兩百字

建議:運用正側面相結合的寫法和修辭。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本節課教學的總體設想:

1、本節課在單元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說明文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爲主題。《故宮博物院》這篇文章是一篇比較典範的說明文,課文按照遊覽參觀路線,由南到北逐次並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及其佈局和功用。學習這篇課文,既可以從中獲得對故宮的一般性瞭解,又可以增強我們對祖國的傳統建築藝術產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說明順序和文章的結構對我們學習、寫作說明文都具有指導性。所以這篇課文的學習掌握,對於學習本單元其它課文都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2、教學目標及完成目標的策略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一是瞭解祖國傳統的建築藝術,瞭解故宮博物院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二是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能力目標一是學習按照空間順序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二是體會本文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說明事物的寫法,學以致用,初步學寫說明文;德育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發揚民族創造精神。爲實現這些目標,我爲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有關故宮博物院的圖片,讓學生對故宮博物院先有一個直觀的印象,通過聽錄音,使這篇課文就像一部風光片一樣呈現在了學生面前,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我爲學生準備了故宮博物院的平面圖,讓學生自己當導遊,向同學們介紹故宮博物院,學生在介紹的同時,自然而然就熟悉了本文的寫作思路,也學會了運用空間順序寫作說明文。學生在欣賞圖片的時候,對故宮博物院高超的建築藝術 不免讚不絕口,本文的德育目標的完成應該不是大問題。

3、本節課應達到的教學質量

學習完這篇課文,學生首先應該驚歎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其次讓學生理解說明文中的空間順序,爲學生寫作說明文打好基礎;第三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教材分析

1、重點、難點分析

本文是一篇比較典範的事物說明文,說明對象是故宮博物院,對於這樣龐大、這樣特殊、這樣雄偉的建築羣,除了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外,主要還應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所以本文確立的教學重點一是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二是體會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教學重點是揣摩語言,理解太和殿裏作者描繪多姿多彩的龍的用意。

2、教材的取捨

故宮博物院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薈萃,它在我國封建社會中佔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建築佈局也體現了這一特色和功用。本文又是介紹它的一篇說明文,對於初二的學生來說,它的歷史地位已沒有必要詳細講解,至於它的建築風格我們又沒有專業的知識,所以在理清說明文的順序後,重點分析了文章的5到8段。因爲作者在取捨時,也是抓住了太和殿的重要性,對它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描寫。

三、教法學法設計

1、本節課所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

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提醒學生注意方位詞的運用。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理清課文本的說明順序。圖示法。利用故宮博物院的平面圖配合相關景物圖象,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遊覽路線。延伸拓展法。標新立異,轉換立足點口頭介紹故宮,內化課文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滲透課題研究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繼續使用我校語文組推廣應用的三單元閱讀教學法。在認知閱讀階段,主要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完成本節課的德育目標;在理解閱讀階段,主要是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理解本文有詳有略的寫作特色;拓展閱讀主要是訓練學生對空間順序這種說明方法的應用。

3、學習方法的設計、學生技能的培養

本節課主要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學習主要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掌握文章按空間順序寫作的特點;合作學習主要是學生分組理解課文5——8段,體會課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探究學習設計了說話訓練: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我們的學校,要求重點突出,總說分說結合。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和

1、信息技術與教學目標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對確立的學習目標可以有重點的進行展示,而且可以實現跳出課本教語文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多媒體展示的內容,不但形式鮮活,而且利於完成教學目標。像製作的故宮博物院視頻資料、我校的視頻資料都爲學生創造了學習的情景,帶領學生走進美的殿堂。學生在直觀感受中對問題的理解自然深入淺出。

2、信息技術在本節課中的作用及長短期意義

信息技術在本節課中主要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在學生當導遊時,讓學生對照圖片說明,既便於理清學生的思路,創造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五、教學特色

1、本節課的主要特點

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向學生展示大量故宮博物院的圖片,引導學生走進美的殿堂,給學生以美的薰陶,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在這堂課上,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都能參與到課堂上。

2、本節課新穎獨到之處

因爲本文是一片說明文,說明對象是故宮博物院,所以我讓學生自己當導遊,向其他同學介紹故宮博物院。這樣不僅讓學生對本文有了全面的瞭解,而且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在拓展閱讀階段,設計了說話訓練——帶領他人蔘觀我們的學校。先向學生播放學校專題片,引導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對學校有更全面的認識。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新大綱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大綱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概括爲以下幾點:

(一)訓練學生閱讀一般的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思路,瞭解基本的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

(二)使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三)初步學習各種閱讀方法。

(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能力訓練”的“閱讀訓練”項中特別強調了“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課文中優美精闢的語句”“用普通話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圈點批註的方法精讀課文”等等。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採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寫得真摯而動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於以下幾種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因爲新教材的第一冊的編輯思想是根據反映生活的內容編排。第一單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課《這不是一顆流星》是寫祖孫關係,第二課《羚羊木雕》是表現同輩的朋友關係,此課反映父子關係,而第四課《散步》表現的是整個家庭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示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

2、訓練學生整體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編者將此文的訓練重點之一定爲“中心與段落的關係”,意在訓練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據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冊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與小學的銜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在整個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語文學法的指導、最基礎的語文能力的形成與良好語文習慣的培養。這三方面的要求是體現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當中的。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較爲深沉,其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這些剛上初一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大膽的捨棄,在課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爲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爲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是目標2、3

課文2、3兩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聖陶語),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複雜性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說,“言”“荃”更爲重要。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爲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並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着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後對“中心與段落的關係”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爲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採用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六、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

3、對基本語料的積累

4、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七、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擬爲二個課時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要點有: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具體爲以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提問:

1、在你的生活中誰最令你感動,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

2、而在我們今天所學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誰是令他最感動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動的又是什麼呢?

(第一問的設計體現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繫,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出發;第二問旨在激起學生的閱讀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對預習的要求)

(二)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幻燈出示,見附一)

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朗讀

1、2段一組同學讀,3、4段二組同學讀,5段全班同學讀,6段三組同學讀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們學生最薄弱的也是這一點,是順其自然,還是切實去改變,我選擇後者,初一時期是訓練朗讀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不加以強化,到了高年級再去補已經很難有成效,心理學認爲人發展某種能力具有關鍵期,朗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就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根據學生實際,初一第一學期朗讀要求爲正確,對一些學生讀不準的詞語,採用英語學習中學單詞的方法,教師進行領讀。)

(三)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定符號進行圈點批註

批註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爲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這一環節主要用於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初一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註,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簡要說說批註的地方並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範,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3、詞彙積累——課堂練習二

(寫完後對照課本,找出寫錯的字並改正)

(詞彙是語言的材料,切實落實,此練習一方面設計聽的能力,一方面練習詞的意義,一方面練習正確書寫,一石三鳥)

4、閱讀嘗試練習(提問討論)

1)“我”與父親最後一次相見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

(理解記敘要素)

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3)文中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4)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5)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爲正確的是,簡要說明理由。

A、表現父親疼愛兒子

B、表現父親的生活艱難和老境頹唐

C、表現兒子體諒父親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重點討論解決2、5)

(嘗試練習的設計的目的是檢測整體閱讀的效果,同時解決一些次要的目標。提問5的設計可視作是對此課的總結)

(四)作業佈置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本上。(語料的積累,習慣的培養,這類練習表面上看較爲機械,但對低年級學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課後練習七(不借助其它參考書,做錯沒關係,做在書本上)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是重點段落研讀、關鍵語句意義的品讀、理清本文的層次與結構體會中心與段落之間的關係、比較閱讀訓練。如果說第一課時側重於基礎能力和基本習慣,是整體感知課文,那麼第二課時主要是突破重點難點、完成主要目標並進行遷移訓練。第一課時的鋪墊,第二課時是發展。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說,小說以“臺階”爲線索,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位“父親”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終於將自己的三級臺階的房屋建成了九級臺階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強、勤勞又很謙卑的農村父親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農民複雜的內心世界和堅韌頑強的人生歷程。

本單元以“愛”爲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與同情,是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透視那個特殊年代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啓示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羣體,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同情心。同時啓示學生語文來源於生活,只要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富有一顆愛心和同情心,關注社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們,就有無窮寫作素材,開闊學生作文取材的視野,迴歸寫作本源。

  一、說教材

1.《臺階》是人教版初中《語文》 八年級上冊第 二 單元第三課。《臺階》是一篇以父親爲描述對象的短篇小說,以農民的兒子作爲故事敘述者,小說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雖以父親爲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並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除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於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特點和文體特徵,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之一定爲,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繼續培養讀書習慣和能力。不僅如此,新課標的語文還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多些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體味作品賦予“父親”形象的深刻意蘊,正確對待理想的追求與實現,如何正確對待人生價值,也是我們預期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

對於八年級學生而言,本文情節的單一,文字樸素的特點,無疑給學生解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們將本文定爲自讀篇目,預計一課時完成,當然困難仍然是存在的。因爲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態,決定了“父親”的形象中蘊含的意蘊,具有比較開放的意義。所以如何挖掘理解主題就成爲本課的難點。《臺階》的語言很簡樸,但細節描寫極富情感,學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將重點確定爲:如何品析本文通過細節描寫表現父親形象的。

  二、說學生:

1、 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立意新鮮,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反覆閱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後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法和學法:

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擬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A教法:預習法

《臺階》一文較長的自讀課文,只安排一課時,如果全部內容放在課堂上時間不夠。而且我們學校學生的語言功底差,應注意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故而課前佈置預習:利用工具書,掌握課文後的“讀一讀,寫一寫”中字詞的音形義並蒐集作者的相關材料;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爲課堂學習做準備。

課堂上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複述法:《臺階》篇幅較長,通過複述能快速抓住小說的情節,且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與口頭表達能力。

(二)討論法:討論是以問題爲中心,以教師引導下的師生和生生的對話、討論爲主要手段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它旨在鼓勵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三)誦讀法:教讀這篇文章,要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讀、讀反覆,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B學法:學法具體如下: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本文在學法上正是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 “父親”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可以結合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在是師生間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人性化的解讀。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鍛鍊了學生的發教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在學法上以學生自讀爲主,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勾畫圈點法。

注意養成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從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檢查預習”、“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深入探究,弄清檯階的深刻內涵”等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有這樣一位父親,他可能是清貧的,以至於我們在人前都不願意提起;他可能是平凡的,以至於我們在人羣中無法將他辨認出來;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不值一提。但就是這樣一位父親卻帶給我們很多深層的感動和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森祥的小說《臺階》,走近這位父親。

(二)、檢查預習:課程標準認爲八年級的學生仍要一如既往地進行字詞教學。所以我我沒有捨棄這個環節,而且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開火車讀的方式,來考察學生對作者的情況的瞭解與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並對學生的讀音進行了及時的校正。

(三)、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1、小說敘述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2、父親爲什麼要執意建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屋?

3、在你心中他是一個怎樣的父親?課文中哪些細節可以體現父親的優秀品質?

(本環節主要採用快速閱讀法、勾畫圈點等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啓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教學目標。)

(四)、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A、片段一:課文第18、19、20自然段(準備之時)

1、大聲朗讀這個片段,然後根據上下文在“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這樣一句話後穿插心理活動描寫,以第一人稱穿插父親的心理活動描寫,請動筆寫下來,三五句即可。

(這個地方耽誤的時間較長,這也反映出學生的動腦動筆能力有待提高。)

展示寫作成果,向全班同學彙報。

2、從哪些細節可以感受到父親內心的情感?

B、片段二:品讀課文第21自然段(砌成之時)

本段運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手法,體現了父親什麼樣的心理?

C、片段三: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砌成之後)

朗讀課文,哪些詞語該重讀?兩個問句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語氣來朗讀?

(小說正是通過這些細緻入微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父親性格的刻畫。文章少了細節,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由於本文是用第一人稱來敘述故事,不便直接描寫父親的心理活動,所以用細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那麼本文的細節描寫取到了推動情節發展與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感人,具有藝術韻味。引導學生通過細節把握人物形象,不僅理解作者的構思技巧,學會解讀小說的方法,而且潛移默化的引導其學會通過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意識。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

(五)深入探究,弄清檯階的深刻內涵

李森祥:鄉土永遠是我創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不會忘記我來自農村,我也有責任把中國農民最本真的情感表達出來。

作者在父親身上傾注了怎樣的情感?說說你的理由!(體會作者的情感,其實就是把握本文的主旨的過程,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蘊涵於作品深處的意蘊就迎刃而解了。)

(六)板書設計:

臺 階

李森祥

勤勞

要強 父親 節儉 富足 被尊重 自尊

渴望 自卑 無奈

當然,一節課下來後,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麼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我還是覺得比較難操作。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應該說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當然對於普通班的學生我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因爲本人對於時間的把握不太好,導致課堂延時,之所以拖堂幾分鐘,給老師們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是次要,主要原因還是想把課上完,怕誤了第二天的週週清考試。

課已上完,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收穫也罷,遺憾也罷,這一切都會成爲我的寶貴財富,激勵我上好今後的每一堂語文課。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書》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本單元展現的是幾位名人成長的人生歷程。本單元均是敘事性作品,適合在朗讀中悉心品味作品的敘事風格、描寫手法和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基本都涉及深廣的人文、社會背景,需要學生加以理解,注意融入個人生活體驗。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回憶性散文。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學習了這篇課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活的底蘊,感悟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所寫的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因此我儘量引導學生仔細揣摩詞句,結合前兩課積累的社會背景知識,和補充的牛漢生平,以加深對本課所展示的生活景況的理解,藉以去想象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另外,本課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且對內容有自己的心得。在因此我把知識與能力目標定爲:品讀語句,感知人物形象。

課標說: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爲:品悟語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難生活經歷,感悟苦難和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我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定爲: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有益的啓示。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是初中語文階段閱讀的一個目標。因此,我把本課重點明確爲:品讀語句,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理解“本”的內涵。

二十世紀初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對於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到感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由於不是親身體驗,難度要大點兒,進而很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把難點定爲:品悟語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難生活經歷,感悟苦難和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理解“本”的內涵。

五、教法和學法

本文比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學需要1個課時。預習作業採取自讀自悟法、勾畫圈點法,鍛鍊大家提取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分析和情感把握上,採取討論法和點撥法,鍛鍊大家品味語言、感知情感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面,採取合作探究和討論交流、點撥等方法,從而讓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獲得有益的啓示。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爲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分兩部分,一《新學案》,作者、字詞、解釋,做到合理利用手頭資料;第二部分預習題,鍛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再次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帶着問題確立本節課學習任務,能儘可能的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極大的調動學習積極性。

(三)明確學習任務,4個,第一個課前基本已經掌握

(四)授新部分,分感受溫情、感知苦難、感悟主旨三大板塊。以兩句話爲線索展開,抓住“酷似、很難笑起來、荒寒、一點快樂和夢幻”這些關鍵詞展開,插入牛漢生平,讓學生對牛漢的苦難生活有個更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突破難點

(五)拓展訓練 兩個題可以任選,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動、激活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並通過寫作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總結歸納,回扣目標從內容、做人、寫作等方面讓學生積累相應的知識和技巧。,尤其是解讀文本的方法——抓關鍵句,是本節課滲透的一個重點。

板書以書軸形式展開,分人物篇、情感篇、苦難篇、感悟篇、技巧篇。讓學生從各個角度把握本文,深刻理解書的含義,把握“本”的內涵。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陋室銘》是編排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愛蓮說》。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佈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介紹表現古人高超技藝的《核舟記》,有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望嶽》、《春望》和《石壕吏》。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爲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爲教學難點。

二、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爲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範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遊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 教學方法的採用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遊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爲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遊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在“課前三分鐘”(每節課的前三分鐘向學生推薦好文好詩好句)環節中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按你寫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記下來——這實際是一句關於要確立目標、如何按目標堅持、做好後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銘。教師與學生交流關於座右銘與銘的關係與相關的知識,並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陋室銘》。

(二)示範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爲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四)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隨後採用遊戲接龍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於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五)學生翻譯 爲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我根據系統論整體要素之和大於部分整體之和的原理,採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做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六)思考閱讀 此環節要求學生完全不打開課本(作筆記除外)。

1、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爲什麼要爲陋室作‘銘’”?通過大屏幕展出劉禹錫的生平簡介幫助理解,瞭解了《陋室銘》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情感後再引導。

2、再次背誦全文,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爲是文章主旨的句子,並闡述理由;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抱負和情操。

3、師生互動設計板書,要求學生抓住中心句,在板書中體現文章是如何“表現中心”——即從哪些方面表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句的。爲此我又設計了一些問題按序拋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着學生深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經過足夠的時間的討論與教師的巡迴指導,學生完成了學習“創作”,用幻燈展示學生的板書,再用投影板出教師的板書: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龍)靈 託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 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諸葛廬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書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個問題,並體現了本文的寫作手法——託物言志,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短文一目瞭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勵學生看着板書再背課文,並引導找出文章韻腳。

ing 名 靈 馨 青 丁 經 形 亭

(七)練習設計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爲此我設計了以下課堂‘練習:

1、按要求默寫

①寫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寫出表現陋室環境幽美的句子

③寫出表現陋室主人所參與事之雅緻的句子

2、對於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麼看法?

3、學習文章的寫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或追求通過某些物品(體)表現出來。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獲得了及時的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石榴》這篇文章按時間的推移,描寫了家鄉石榴的生長過程和各階段的特點。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了鬱鬱蔥蔥的石榴樹,美麗的石榴花,酸甜可愛的石榴果,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愛家鄉之情。

這一課是在二年級第一學期讀課文圈劃詞句的單元中,這一單元的學習主要讓學生初步學習圈劃詞句,養成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教材要求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用直線劃出描寫石榴花的句子,圈出描寫石榴果皮顏色的詞語,在圈劃中積極動腦,認真思考、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說學情】

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一千個左右的生字,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具備了一定識字能力,能運用工具書、生字卡片等自學字詞,而且也基本養成了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因此在字詞的教學上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教師對一些容易讀錯的字音、容易混淆的字形作適當的點撥。在閱讀教學上,學生基本能做到讀準字音,讀通順,如要讀出語氣還需要教師多指導。而圈劃詞句是本單元的重點,學生初步接觸,對那些學困生來說尤其難,教師應多關注。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規定的目標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具體目標詳見教學設計。目標一在於基本知識和能力的落實。認識本課10個生字,正確書寫5個生字,積累詞語並選擇造句。目標二,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在朗讀課文時強調讀正確,讀通順,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從本單元開始接觸按要求劃詞句,本課既要劃出描寫石榴花的句子,又要圈出描寫石榴果皮顏色的詞語,內容較多,教師應指導學生圈劃完整,不要遺漏,如有差錯,及時糾正。目標三,是通過感情朗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喜愛家鄉的石榴,熱愛自己家鄉的感情。

  【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單元的目標,結合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自主識字

“識寫分流,大量識字”是新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一千個左右的漢字,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因此,在上課前,我先讓學生利用工具書、生字卡片等自學生字。在課上,針對孩子好勝心強、愛表現自己等特點,採用挑戰自我、識字金點子、精彩詞句大展示等環節,激發學生採用多種方法主動識字。教師對一些容易讀錯的字音、容易混淆的字形作適當的點撥。學生學得愉快、紮實。

二、邊讀邊思,逐步感悟

進入二年級後,教學的重點應逐步從識字向閱讀過渡。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有較充分的時間讀書,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自由讀、同桌互讀、挑戰讀、師生合作讀、齊讀等,讀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從讀準字音,讀通順,讀出感情到表演讀。在反覆的朗讀中強調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體驗,養成邊讀邊思、邊讀邊圈劃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走進語言、積累語感。

三、創設情境,學習表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參與、實踐。在語文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說自己想說的話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方式。我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個暢所欲言的和諧氛圍,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有效地進行語言訓練。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導入這一環節讓學生看圖說說秋天的果園,介紹自己所瞭解的石榴;在學習了石榴的果實後學做水果推銷員,啓發學生思考、想像,把話說完整、說清楚。逐步引導學生在說話練習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尊敬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國石拱橋》,我的說課分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板書設計,這六部分都依託我研究的課題《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進行說明,我研究的階段成果是教學基本模式:“全面自讀——方法指導——課堂檢查——方法引導——自主合作——成果鼓勵——師生反省”。

  一.教材分析

我對教材的把握:《中國石拱橋》選自魯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是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寫的介紹石拱橋知識的說明文。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字裏行間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文章的內容的感知可以在“全面自讀”環節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完成,目的是轉變學生觀念,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

在學習本文時,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的,要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爲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明確說明文常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也就是“方法指導”環節。

標: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周密的特點;瞭解本文說明順序。理解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

  二.學情分析

我對學生的分析:初二年齡段的學生思想發展逐漸成熟,思維活躍,具備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要他們說出抓住怎樣的特徵來介紹事物的不難,但是在前面沒有系統地接觸過說明文,要他們理清說明順序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有難度。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把握,本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激發學生自豪感和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和思辨能力。根據這一思想,我採取以讀促教的教學方法和自主學習方法,並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步驟

生學指導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先學後教,以學論教,教師的神聖使命是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教師必須高度關注學生,在學習的複雜過程中循循善誘,強調要把教師的“給予”有機地轉化爲學生自主的“習得”。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爲:巧設懸念入新課、自主加語明對象、自主對比理特徵、自主梳理明方法、自主賞橋思原因五個環節。

(一)、巧設懸念入新課

導入要緊扣課文的主題,使學生在短時間裏知道今天課堂要學什麼,也就是給學生學習定下一個方向。

老師板書:今天我們共同走近一種特殊的路:橋 、 拱橋 、 石拱橋 、中國石拱橋。這一環節學生的感受是:名詞前加的限定詞語越多,說明對象就越具體化,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爲了準確科學的說明對象,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形象的詞語像“弧形、暴漲”等,這個環節來檢查預習情況。“課堂檢查”環節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心理基礎。

(二)、自主加語明對象

高效課堂教學要求:學生要更好的體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來體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遵循了先整體後局部的審美規律。這個環節主要是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自主概括能力。

基於以上的考慮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給3分鐘時間思考、準備。對題目加定語。儘量對所添加的內容能用課文裏的句子作一點解釋。

設計這個環節目的在於通過“方法引導”,使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上,更要講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並能逐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會提供給學生較充足的思考時間,我會深入學生之中,觀察學生的思考狀態,接受學生的詢問,鼓勵學生踊躍發言。在這一環節中,我預測:

學生可能添加的定語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麗而堅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絕倫的……

有優良傳統的……

多姿多樣的……

這樣就可以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學生掌握文本的內容,更加明確了說明對象的特點,從而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自主對比理特徵

爲更具體細緻的感知中國石橋拱的特徵,落實好知識目標。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自主合作”環節:

課文中舉了趙州橋、盧溝橋兩個例子來說明中國石拱橋,能否理解爲中國石拱橋只有這兩種形式?

設計這個環節是因爲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教師的啓導下逐漸形成的。 學生自主的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師值得下,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

要求:引用課文裏的句子作根據回答問題。

明確:這樣說是不能的。課文裏說:“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驚人的傑作。”

爲什麼課文中單舉趙州橋、盧溝橋這兩個例子呢?

學生可能回答是:

因爲這兩座橋最著名。

因爲這兩座橋最有特點。

因爲這兩座橋最有代表性。

因爲這兩座橋集中了中國石拱橋的一些特徵。

因爲這兩座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師順着學生的思路,逐一引導他們弄明白他們的分析是否正確;重點引導學生研究這兩座橋代表了中國石拱橋的哪些“特徵”。獨拱、聯拱代表了中國石拱橋的兩種類型,因此,必須都要介紹,才能說明得全面、準確。

在此基礎上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說明的?由主到次,由一般到個別。

(四)、自主梳理明方法

爲更清晰明瞭的感知中國石橋拱的特徵,落實好能力目標。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 “成果鼓勵”環節:

中國石拱橋的共性: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作者用什麼說明方法說明趙州橋、盧構橋體現了這些特徵?

設計這個環節是爲強化學法指導課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身的指導性、引導性能夠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對自主學習的效果肯定和鼓勵,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有促進作用。

學生可能回答是:

摹狀貌: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姿萬狀,惟妙惟肖。

列數字: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做引用: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例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和周密性。

石拱橋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

我國的幾乎到處都有。(“幾乎”一詞,去掉行嗎?)

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裏刻着他的名字。(“主要”一詞,去掉行嗎?)

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在當時”一詞,去掉行嗎?)……

(五)、自主賞橋思原因

爲更好的落實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師生反省”環節:

採用多媒體播放中國比較有特色的橋,讓學生牢牢記住其原因。

設計這個環節是爲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還在於鼓勵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讓學生挺起胸膛走路,滿懷信心做學問。

以上的教學五個步驟緊扣課題《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階段成果是教學基本模式:“全面自讀——方法指導——課堂檢查——方法引導——自主合作——成果鼓勵——師生反省”。七個環節進行,其中可能會有偏頗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六.板書設計

本着實用,簡潔美觀的原則,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中國石拱橋》

茅以升

特徵: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說明語言:準確性、嚴謹性、周密性

  七.時間安排

(1) 巧設懸念入新課 約2分鐘

(2)自主加語明對象 約10分鐘

(3) 自主對比理特徵 約15分鐘

(4) 自主梳理明方法 約10分鐘

(5) 自主賞橋思原因 約3分鐘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關於教材。

《悼念瑪麗居里》是魯教版八年級(下)第二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文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於 1935 年 11 月 23 日懷着悲痛的心情在居里夫人的悼念會上的演講,作者並沒有按照一般的悼念文,從敘述死者的生平和業績着手寫,而是獨闢蹊徑,在悼文的開頭提出“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強調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質方面的成就大於才智方面,緊接着從人格、品德、力量、熱忱等方面作具體闡述,最後發出呼籲,照應開頭,總結全文。

現在學生的生活時代與居里夫人的年代相距較遠,背景完全不同,因此學生如果對居里夫人生活的時代、文化背景、艱苦的科研環境、不平凡的人生歷程沒有充分的瞭解,難以理解居里夫人高尚的品質和人格力量,是難以理解作者對居里夫人的高度評價,結合我們以前學習的《我的信念》,簡單補充瑪麗居里的有關事例,使學生了解有關背景。

二、學習目標:

1、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能品味文章語言,學會用精闢深刻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愛因斯坦真摯的感情,感受並學習居里夫人的高貴品質及人格力量。

三、學習重點:

品味文章的語言;學習居里夫人的高貴品質和人格力量。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學習任務。

1、在現代物理學地發展史上,有兩位物理學家是必定會被提到的。他們就是瑪麗居里和愛因斯坦。

2、對這兩位偉人,你知道多少?

3、過渡:1934 年 7 月,居里夫人因病去世。1935 年 11 月,在美國紐約羅裏奇博物館舉行了一場居里夫人悼念會。安因斯坦懷着極度悲痛的心情,在悼念會上發表了一片著名演講。那麼,作爲科學界的巨人和居里夫人的摯友,安因斯坦會在悼念會上說些什麼呢?

4、讓我們共同閱讀安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板書:悼念瑪麗居里)

(二)走進課文。

1、瞭解作者。

2、請大家閱讀課文,出示自學指導。

(1)課文着重從哪一方面悼念居里夫人的?並具體論述了哪些內容?

(2)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相關信息,並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性地回答問題。

(3)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交流內容只要能圍繞居里夫人的高貴品質和人格力量即可,不必糾纏於語言文字的表達。)

3、再讀課文,品位語言、體會感情。

成功的演講,能以機智的語言、誠懇的態度、自信的氣勢,讓思想的清泉流進每個聽衆的心田,讓聽衆產生強烈的共鳴。那麼,本文哪些字詞語句讓你深刻地感受到了安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崇敬讚揚和因居里夫人的去世而極度的悲傷呢?

(再讀課文,進一步圈點勾畫寫批註。)全班交流。

4、問題研討:愛因斯坦曾說:“在人生豐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覺得真正可貴的,不是政治上的國家,而是有創造性的、有感情的個人,是人格…… ”在演講對瑪麗居里這麼一位人格高尚的朋友的悼念詞時,他一度哽咽,呼吸急促。那時,他不僅在對居里夫人表示着最真誠地歌頌,更是對自我精神世界的自白。

如果讓你來讀這篇演講稿,你會怎麼讀呢?(評價時,不僅要注重語音的準確性和朗讀的流暢性,更要注重通過語調語速表現感情的程度。)

6、問題情境:本文着重介紹了居里夫人的人格、品格、力量等,她給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麼?

結合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一文,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這麼一位崇高人物”的“品德力量”。並以“我從居里夫人身上學到”的句式小結。

板書:

居里夫人 人格 品德 力量 熱忱

愛因斯坦 誠摯的感情

(四)拓展閱讀。

瑪麗居里(1867—1934):

居里夫人 1867 年 11 月 7 日出生於波蘭華沙市,當時波蘭正在俄國統治之下。

瑪麗的父母都是教師,在她出生(她是他們的第五個孩子)後不久他們就失去了教師職位。爲了餬口,他們包下了一些學生的伙食。爲此,年輕的瑪麗也要協助做飯,每天要工作很長時間。然而她仍獲得了中學生的優秀獎章。中學畢業後,她當了家庭教師。1891 年她到巴黎進了巴黎大學,攻讀物理學和數學,畢業時成績名列全班第一。1894 年她與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相識,第二年他們結了婚。

1898 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神祕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祕。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Pierre curie)共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於在 1898 年 7 月和 12 月先後發現兩種新元素。居里夫人即瑪麗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爲波蘭的法國科學家。她與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並因此與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Henry Becquerel)分享了 190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居里夫人繼續研究了鐳在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並且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又獲得 1911 年諾貝爾化學獎。

爲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一種元素命名爲釙(polonium),另一種元素命名爲鐳(Radium),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的物質”。爲了製得純淨的鐳化合物,居里夫人又歷時四(MarieCuI7e,1867 棗 1934)載,從數以噸計的瀝青鈾礦的礦渣中提煉出 1O0 mg 氯化鐳,並初步測量出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225。這個簡單的數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 年 6 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爲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 11 月,居里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 月,他們又與貝可勒爾共獲 190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 年,彼埃爾居里遭車禍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爲該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 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出版。

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鑑於上述重大成就,1911 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爲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鬥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症(白血病)於 1934 年 7 月 4 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爲人類的科學事業,獻出了光輝的一生。居里夫人對孩子的“智力體操”,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注意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並善於把握孩子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居里夫人在女兒們不足 1 歲時,就讓她們開始所謂的“幼兒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們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讓她們與貓玩帶她們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雲,看色彩絢麗的各種植物和人羣,讓她們到水中拍水,使她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點後,居里夫人又開始了一種帶有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活。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製作如數的訓練,字畫的識別,彈琴畫畫做泥塑,讓她們自己在庭園栽花、種菜等。居里夫人還抽出時間與孩子們一起散步,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關於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如種子是怎樣在花里長成的,小老鼠和鼴鼠是怎樣打洞的,哪裏能找到兔子窩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而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興趣。她還教孩子騎車、烹調等。這種全方位的幼兒早期“智力體操”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良好的性格。

從 1896 年開始,居里夫婦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在此之前,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發現了 X—射線(他因此獲得 190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貝克勒爾發現了鈾鹽發射出類似的射線。居里夫人發現釷(Th)亦具有放射性,並且瀝青鈾礦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鈾和釷的放射性都要強。居里夫婦於是努力尋找,終於在 1898 年宣佈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他們最終從 8 噸廢瀝青鈾礦中製得 1克純淨的氯化鐳,還提出了—射線(現在已知它是由電子組成的)是帶負電荷的微粒的觀點。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居里夫人用 X—射線設備裝備了救護車,並將其開到了前線。國際紅十字會任命她爲放射學救護部門的領導。在她女兒依倫(Irene Curie)和克萊因(Martha Klein)的協助下,居里夫人在鐳研究所爲部隊醫院的醫生和護理員開了一門課,教他們如何使用 X—射線這項新技術。20 世紀 20 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狀況開始走下坡路,長期受放射線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終於在1934 年 7 月 4 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幾個月,她的女兒依倫和女婿約里奧—居里(Joliot—Curie)宣佈發現人工放射性(他們倆因此而榮獲 1935 年諾貝爾化學獎)。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貧的,提取鐳的艱苦過程是在簡陋的條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婦拒絕爲他們的任何發現申專利,爲的是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們的發現他們把諾貝爾獎金和其獎金都用到了以後的研究中去了。他們研究工作的傑出應用之一就是應用放射性治療癌症。

母親卓越 女兒超羣居里夫人,作爲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 8 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最高科學冠軍——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並且一生中獲得了難以計數的其他科學殊榮,可謂智慧超羣、碩果累累。她的長女——核物理學家伊倫娜,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是音樂家和傳記作家,她的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 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作爲普通的母親,居里夫人又是怎樣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德育教育與品格培養:

居里夫人從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體會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一生追求事業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響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學生身上,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個方面:

(1)培養她們節儉樸實、輕財的品德。她對女兒的愛,表現爲一種有節制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在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志”。她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須依靠自己力量,謀求生活。”

(2)培養她們不空想、重實際的作風。她告誡兩個女兒:“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

(3)培養她們勇敢、堅強、樂觀和克服困難的品格。她常與女兒們共勉道:“我們必須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4)教育她們必須熱愛祖國。除了教她們波蘭語,居里夫人還以自己致力於幫助祖國科學發展和關心波蘭留學生的行動感染伊倫娜和艾芙。尤其使女兒們念念不忘的是:母親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現的新元素“釙”所表現出的赤子之情。所以,居里夫人的女兒們都成爲傑出的人才,尤其是伊倫娜夫婦,不僅繼承了居里夫人的科學事業,也繼承了母親的崇高品德。1940 年他們夫婦把建造原子反應堆的專利權捐贈給了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居里夫人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且還具有高尚的品格。她還告誡她的子女們儉以養志,不要虛度一生,我們要以居里夫人爲榜樣,努力學習,爭取取得比居里夫人更卓越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