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五年級語文《搭石》說課稿

五年級語文《搭石》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五年級語文《搭石》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語文《搭石》說課稿

  五年級語文《搭石》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愛”爲主題,引導學生體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搭石》這篇課文文質兼美,洋溢着濃濃的鄉土氣息。課文通過對擺搭石、走搭石、背老人過搭石等畫面的描述,讚美家鄉人樂於奉獻、和睦謙讓的品質。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學習的要求,我對教材的理解,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如下;

1.理解脫鞋挽褲、協調有序等詞,能正確書寫“懶惰、山洪暴發”等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初步理解借物喻人的寫法,感受作者對家鄉人樂於奉獻、和睦謙讓品質的讚美。

只有明確了教學重,難點教師纔能有針對性的教學,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理解拖鞋挽褲、協調有序等詞,感受作者對家鄉人樂於奉獻、和睦謙讓品質的讚美。

確定本節課的難點:理解搭石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三、說學

學情分析

經過前3年的學習,四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這爲我們開展有效地閱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繪的場景裏離我們現在城市生活較遠,學生很難理解,這需要老師的適當點撥。

  四、說教法

在閱讀教學中,方法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採用了“讀、找、畫、議”法、“創設情境”“讀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五、說學法

1、學會聯繫上下文,想象畫面的方法相機理解重點詞句。如文中的“清波盪漾”“人影綽綽”“協調有序”就要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的句子“人們走搭石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和下文“前面的擡起腳步,後面的緊跟上去,明白“協調有序”的意思。

2、鼓勵學生交流時暢所欲言:在交流時,我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3、學習感情朗讀課文的目標:掌握讀書要領:先想怎麼讀,再說爲什麼這樣讀,最後反覆試讀切身體會一下自己把握的感情對不對,這樣使學生做到讀有根據,練有成效,真正形成一種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葉聖陶說過這樣一句話:“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理清思路,有助於學生對課文有整體感受,有助於理解重點學習內容所處的語言環境,也爲作文安排思路、提供範例。因此,閱讀教學要抓住作者思路,才能省時高效。基於以上認識。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的幾個環節:

1.圖片導入,引出搭石

2.初讀課文,初識搭石

3.精讀課文,緊走搭石

4.拓展延伸,展開想象

1.圖片導入,引出搭石

我將以課文的圖片配以音樂,導入新課,我選擇這樣的過渡語:這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他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那裏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鬱鬱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見底的小溪,可是作者每每回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平凡而美麗的搭石。

這樣的導入簡潔明瞭,直奔主題,提高課堂導入的有效性。接着我將板書課題,引導學生質疑課題。

2、初讀課文,初識搭石

這個環節我主要要求學生帶着疑問初讀課文,圈一圈難讀的詞語,並用橫線畫出描寫搭石的句子,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生不難找到課文的這句話“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裏橫着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這句話教學我將採用講讀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再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搭石人們是怎麼樣的。

學生會把目標焦距於課文第一段:我的家鄉有一條無名小溪,五六個小村莊分佈在小溪的兩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斷。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發,溪水猛漲。山洪過後,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綰(wǎn)褲。我先介紹鋪搭石的原因,隨即創設情景,採用復沓的教學方法,和學生配合朗讀,讓學生理解搭石的重要性。情境創設:小溪是村民們的必經之路。在漫長的汛期裏,常常都會有山洪爆發,昔日的搭石也必定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人們出工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收工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趕集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訪友就必須——脫鞋綰褲。通過這些情境的創設,學生從一次又一次的脫鞋綰褲,感覺到沒有搭石時,人們的是不便、麻煩、甚至是辛苦,從而體會搭石的重要性。

接着我再讓學生讀讀什麼是搭石,我想一定別樣一番滋味。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教師不應該在文本和學生之間做說破道盡的媒人,而應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體驗和理解。

3.精讀課文,緊走搭石

課文從擺搭石、走搭石、背老人過搭石這個三個畫面的描述,這一課時我主要爭對走搭石這一畫面展開。我主要爭對這句話展開分析,

(1)我先分析“行”這個多音字的讀音。

(2)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xié)調有序(xù)!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chuò)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所以對於“協調有序”這個詞的教學我將採用情境創設法。我先讓學生談談對協調有序這個詞的理解,學生可能懂,但是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於是我創設情境,開火車師生合作學習。讓一組第一個同學做前面的,第二個同學做後面的,第三個同學做前面的,第四個做後面的,依次類推。

前面的擡起腳來,(一組一桌小朋友讀)

後面的緊跟上去(一組二桌小朋友讀)

前面的擡起腳來,(一組三桌小朋友讀)

後面的緊跟上去(一組四桌小朋友讀)

前面的擡起腳來,(一組五桌小朋友讀)

後面的緊跟上去(一組六桌小朋友讀)

前面的擡起腳來,(一組七桌小朋友讀)

後面的緊跟上去(一組八桌小朋友讀)……

(紅色爲教師話,教師開始速度放慢,後面逐漸加快,出現節奏感)

人們沒有踩腳、沒有人掉入水中,這樣動作,那樣默契,那樣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協調有序。這樣的情境創設,關注了每個學生,讓每個孩子都參與課堂。學生彷彿自己就在走搭石,在情境中體會了什麼是協調有序,避免老師講解的枯燥乏味。接着我將質疑爲什麼人們會這樣協調有序?學生可能會說是因爲鄉親們十分謙讓,心裏裝着別人等等,只要學生體會到了鄉親們相互謙讓的品質,都給予認可與鼓勵,讓學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子”的喜悅。

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強調語文教學要從教內容到教語言形式的華麗轉變。所以對於“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處理,不採取面面俱到的分析,而採用聯想法,讓學生看動畫自己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是怎樣一幅畫面,並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美,進而讓學生體會鄉親們之間和睦、謙讓之美。

4.拓展延伸,展開想象

有一句話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發現美的眼睛!”希望同學們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觀察“美”、發現“美”!

在學習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描寫之後,我讓學生拿出筆寫寫_走搭石,_,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同時也昇華了情感,讓學生體悟到搭石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七、說板書設計

著名特級教師盛新鳳說過:好的的一堂課要善於抓點,抓好一個點可以起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所以我圍繞主線“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線”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走近“搭石”,欣賞“搭石”,品味“搭石”,本設計突顯了這一主線。

板書中的.石頭由老師課前準備,用時貼上去。其中的詞語由學生產生的感受填寫。抓住感受到的這些描寫村民的人性美的詞語,落實重點,突破難點。其次,學生靈活運用詞語,積累語言,達到精神與語言同生共長。

本設計採用圖文結合的形式,既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造”,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讓家鄉場景和人物形象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五年級語文《搭石》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二、說內容安排

“美”是本文凸顯出的最大特色,而美的東西我們總是要細細咀嚼,慢慢體味。所以本文的教學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我將主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發現美,感受美。第二課時我將主要結合課後的小練筆,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去尋找美,創造美。

  三、說學生情況

中年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對所讀的課文質疑,能借助工具書理解詞句,並能聯繫上下文對相關詞句談談自己的感受,具備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於教學的開展。

  四、說目標

鑑於以上解讀,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以隨文識字爲主要方式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繫上下文、創設情境等方法,理解“協調有序、理所當然”等重點詞句,,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

  五、說教法

本課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鄉村的生活氣息。文本中那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爲本,以讀爲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爲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六、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是通過以下二個環節展開教學的:

(一)、以“尋找美”貫穿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深奧,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一開始,我創設情境,深情導入:(出示課件)這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他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哪裏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鬱鬱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可是作者每每回憶其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板書課題後,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再想想什麼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然後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爲美的切入口,讓學生在已經體會的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礎上,想更多的去挖掘出其蘊含的情感美。接着,出示學習導向——“請同學們默讀2~4自然段,畫出你感受到美的句子,並簡單地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學生帶着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爲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助人之美

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和諧之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之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之美

(二)、以“欣賞美”感知文本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我將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在教學中,我就根據不同內涵的美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詮釋,以達到學生與文字的心靈對話。

1、助人美

(課件出示)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着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這一句重點描寫了調整搭石的老人,“無論怎樣”“只要”“一定”“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生動地刻畫了老人認真細緻的動作,表現了老人一心爲他人着想的優秀品質。我指導學生在想象畫面的同時想一想:老人踩到了不穩的搭石,心裏會怎樣想,表情、動作又會怎樣?在挑選合適的石頭時,會怎樣想怎樣做?滿意離去時,會是怎樣的心理、表情、動作?通過交流各自想象的畫面,體會老人的助人美(板書:助人美),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

2、和諧美

在教學一行人走搭石這塊內容時,我主要是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各種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蘊涵的情景。指導朗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擡起腳,後面的緊跟上,踏踏的聲音,像輕快地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這一句時我將“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點擊成紅色引導學生讀一讀,說說從哪兒體會到畫面的美。相機學習生字“綽”,課件出示字典的三種解釋,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應該是姿態柔美,然後讓學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通過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羣中,師生合作着讀一讀,真切體驗“協調有序”。

師引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生1:擡起腳來。

師:後面的──生2:緊跟上去。

師:(速度漸快)前面的──生3:擡起腳來。

師:後面的──生4:緊跟上去。

師:(速度再漸快)前面的──生5:擡起腳來。

師:後面的──生6:緊跟上去。

再變換文字的排列,點擊成一首清麗的小詩,讀出詩的韻味。(課件出示)

每當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時候

動作

是那麼協調有序

前面的

擡起腳來

後面的

緊跟上去

踏踏的聲音

像輕快的音樂

清波漾漾

人影綽綽

給人

畫一般的美感

學生通過品讀、感受,在頭腦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麼協調有序的和諧美。(板書:和諧美)

3、謙讓美、尊老美

(出示)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在這一句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理所當然”一詞。我問:當年輕人背老人到了對岸,他需要老人向他道謝嗎?(不會)爲什麼?(引導學生從句中找答案)老人沒有向年輕人千恩萬謝,年輕人會生氣嗎?(不會)爲什麼?當這位老人年輕的時候,他一定也曾經(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爲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當這位年輕人老了的時候,也一定會有──(年輕人伏下身子揹他。)因爲──(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通過這樣反覆的理解,鄉親們的謙讓、尊老的傳統美德也會更深的印在學生的心中。(板書:謙讓美、尊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