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小學自然說課稿範文

小學自然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自然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自然說課稿範文

小學自然說課稿範文1

本次的新課程性質確定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這在以前的大綱中並不突出。現代科學素養的具體含意包含:科學興趣、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等各個方面。由此看來,在使用舊教材的同時,作爲老師的我們要轉變觀念,結合新理念深入鑽研教材,尋求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新生長點。這就要求自然教師圍繞科學素養的理念理解每一課的教材內容,確實應該“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了。如何把先進的理念化做具體的教學實踐呢?我嘗試探索了新理念下的教與學的方式。

今天,我所講的是小學自然第六冊《土壤的成分》一課。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尋求學生體驗科學的新生長點。

一、以新理念爲指導,改編原教材。

原教材課文的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認識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體,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氣、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從能力培養來看,屬於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導學生認識什麼是土壤,土壤是什麼樣的;然後通過實驗,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後總結說明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體,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氣、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課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告訴學生“地面上能夠生長植物的土叫做土壤。”;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對土壤進行野外觀察和採集土壤標本;

第三部分:指導學生認識土壤的成分。

原有教材的教學目標、思路、內容更傾向於發現式的科學學習,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課的教材之後,感覺到這些內容可以經過加工,改編成爲學生進行探究式科學學習的新的生長點。

1、在教學目標上,改編爲:

(1)從過程與方法上: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夠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識與技能上:感悟有順序的科學認知程序,同時強化記錄這一科學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和手段。

(3)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有着密切的關係;願意走進大自然和親近土壤,同時滲透自主和合作意識等。

2、在設計思路與教學內容上:

我將原有的思路與內容,改編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種子種到哪,才能生根、發芽、結果?”這一問題引入,讓學生說一說,隨後再由教師規範給出“土壤”的定義,緊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的圖片,指導學生在觀察了這種現象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爲什麼這些植物都離不開土壤”,從而激起學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慾;然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說出土壤裏有什麼成分,教師一一輸入電腦,再憑藉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基礎,設計自己的證明方法,教師記錄,但這些並無一定的順序可言,從而在教師明確每組只給一塊土壤的時候,學生必須開動腦筋,合理的安排好實驗的順序,纔可以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最後,由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到的知識、實驗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內容。在改編了教材的同時,也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多角度、多側面地尋求學生體驗科學的新生長點。

二、充分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操作技能經驗等方面開展了學習活動。

1、在導入過程中,我是用“橘子的種子種到哪才能生根、發芽、結果子”這一問題引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土壤的含義,然後再由教師歸納出“土壤”的定義。

2、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同樣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抽取已有的認知,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實驗驗證的方法,例如: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空氣佔據空間》這一課的知識,來猜測,土壤當中可能有“空氣”存在,並設計了將土壤放入水中,看一看是否有氣泡冒出這一實驗。但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學。

3、確定實驗順序時,也是由孩子們已有的技能經驗提出了先看、再摸、放水中、最後攪拌看沉澱,這一順序。

4、在引入“腐殖質”這一概念時,教師提出了“那些草根、樹葉、小蟲子的`屍體,在土壤裏放時間長了會有什麼變化?”這一問題,學生同樣是根據生活經驗說出了“它們會腐爛的”這一想法。

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自然,同時明白了這些自然現象是存在於生活實際當中的。

三、幫助學生感悟解決科學問題的思路。

1、本課的整體教學思路是:導入新課,由問題引入;結合實際經驗確定了實驗方案;觀察實驗;形成認識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質。這個思路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悟、解決科學問題的過程。

2、本課的重點是在於實驗方案設計上,力求體現讓學生感悟、解決科學問題當中的某些重要環節。

因此,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是這樣進行的:

(1)探索土壤成分的證明方法,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入手,抽取已有的認知,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實驗驗證的方法,但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學。

(2)確定實驗順序,在這個過程中,鍛鍊學生的思維的有序性,用正確的順序進行實驗,並在實驗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貫穿這一思想。從而讓學生的觀察實驗活動有了新的生長點。

(3)實驗並彙報,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觀察記錄的能力,並訓練學生將直觀的信息轉化成有條理的抽象的語言的表述能力。

總之,對於全課的教學過程來講,是在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運用科學探究來解決科學問題的思路:提出假設、實驗證明、彙報結果。與此同時,在確定實驗順序這個主要環節上,也是體現一個解決科學問題思維方法的教與學:即先看、再摸、放入水中觀察氣泡、攪拌後看沉澱。這就是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的重難點所在。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土壤的成分》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在座的各位老師多多指正。

謝謝大家!

小學自然說課稿範文2

一、說教材

本次作文講評課的內容是《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員》。習作要求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種植物或一種動物,也可以當成一種自然現象;想想它們在大自然中是怎樣生活或變化的,想想它們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並融入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二、說學情

六年級學生對大自然中的不同事物有一定的`瞭解,但對它們的生活習性等,瞭解的並不是很透徹。在這次習作中,需要學生認真觀察,豐富想象。

三、說目標

1、通過作文講評,讓學生學習優秀習作中的優點。

2、通過交流與習作,讓學生髮現習作的不足,並認真修改自己的習作。

四、說重難點

發現習作中的不足,並學會修改。

五、說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

通過複習習作內容和要求,喚醒學生的回憶,爲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2、優秀習作欣賞

通過閱讀優秀習作,引導學生髮現習作中優點和總結出好的習作標準,有效的指導學生習作。

3、 習作中出現的問題分析

我通過出示學生習作中有問題的句子,讓學生髮現問題,並指導改正。如標點病、人稱使用不當,想象不合理等。這部分教學對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有着指導意義。

4、修改習作

讓學生互相修改,發現問題並及時只帶同桌改正。這部分教學既能激發學生評改作文的興趣,又能有效地指導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爲後面自己修改自己的習作打好基礎。

5、 佈置作業

修改自己的習作。

小學自然說課稿範文3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自然(人教版)第六冊第7課P22—24關於《怎樣加快溶解》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水能溶解別的物體的性質後,進一步指導學生研究“怎樣加快溶解”。

二、學生知識水平分析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分析,學生剛剛學習了水能溶解別的物體的知識,這是本課學習的主要知識基礎,但所掌握的科學知識比較淺顯,知識不成體系,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強,很多方面需要教師指導;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喜歡動手但不能進行規範的實驗操作。根據學生的這些現狀,本課的組織教學過程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知識水平現狀,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分解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個部分:

1、知識目標: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建立在學生知道水可以溶解別的物體知識的基礎上,關於溶解的知識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是他們生活中已有經歷過的事情,而且在學習本課知識之前學生剛剛學習了水能溶解別的物體的性質,對於同一種物質(如白糖)同樣在水中溶解,應該怎樣加快溶解,這就需要學生通過探究,即經歷“問題—猜測—設計實驗—實驗驗證”的科學認知過程,認識用攪拌、加熱和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通過探究活動知道當溶解的條件變了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2、能力目標:通過組織進行猜測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猜測是進行科學探究中的一個常用的方法;通過組織學生根據探究活動的條件要求,學習自行設計實驗來認知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掌握一種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對比實驗的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概括能力以及學生在今後學習其他的科學知識進行科學探究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3、情感目標: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於思索、與人合作團結協作的科學態度。從不同的實驗條件下產生不同的結果中感悟辨證唯物主義思想,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4、本課的'教學重點:認知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

5、本課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找出不同的對比實驗條件並自行進行設計實驗方案。

四、教學的策略

針對以上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方法與過程的設計中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課學習採用遊戲比賽“每組一粒粗鹽,放入水中,看哪組的粗鹽在水中先完全溶解了?”導入就如同在平靜的水面投進了一塊石頭,激起圈圈漣漪……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在學生動手實踐並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基礎上引出問題,即:課題—“怎樣加快溶解”。我對這個遊戲的設計考慮到實驗條件的影響,給每一小組的水杯中的水量大致一樣多,水溫相同,粗鹽也一樣大小,這樣,遊戲結束的時間就相差不大。

(二)順水推舟,打好實驗基礎接着教師提出新的任務:每一組給的粗鹽一樣多,放入同量同溫的水中,讓粗鹽完全溶解需要多少時間?這個過程只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猜測的結果,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驗(注意計時)驗證,實驗結束後再讓學生與原來的猜測結果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白猜測往往與結果有差別,這個實驗的計時是爲下面進行加快溶解做準備的,不然學生並不清楚通過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縮短溶解的時間,對“加快”的認識就顯得含糊不清。

(三)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通過上面的實驗後,再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說出如何加快溶解的方法,通過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引導明確通過“攪拌、用熱水(加熱)、把物體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然後再讓學生設計實驗的方案。

(四)推波助瀾,組織學生交流總結當學生自主探究驗證後,組織學生彙報交流、歸納提升。分三層:

1、抽取學生的“實驗計劃記錄表”視頻展示。

2、集體交流討論和評議,討論實驗方法是否合理?你有什麼補充和建議?明確實驗是在哪些相同條件和某個不同條件下所產生的怎樣的結果。

3、引導學生歸納概括,知道什麼是對比實驗,明白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

(五)水到渠成、迴歸生活、拓展延伸

1、比賽延伸:想辦法,比一比看哪一組能使方糖溶解最快?這一環節,既激發了兒童主動、自覺探索的願望和熱情,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富有創新意識,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整合重組、拓展延伸。

2、課後作業:(生活小常識)——在奶粉中拌入糖後衝入熱水,可加快奶粉的溶解速度,這是爲什麼?請大家回去思考。體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六)注意控制實驗條件

本課是實驗課,加快物體溶解的實驗條件是多個的,水量、水溫、溶解物的量、溶解物的顆粒大小、是否受到攪拌等,如不加以控制,就會因同時有幾個條件的變量而影響實驗的結果。在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探究活動的組織注意努力做到有序,按不同的實驗內容分別採用“扶”、“放”的方法進行實驗。“扶”學生探究驗證攪拌可以加快溶解,瞭解對比實驗的方法。“放”學生自主探究驗證“用熱水、把物體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初步學會對比實驗的方法。這樣做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在控制實驗的條件,放是必須的但卻是有條件的

五、貫穿教學設計中的理念

1、以“人本主義”理念展開教學設計人本主義理念強調以人的價值的實現,情感體驗的滿足,精神的健康,創造力的激發爲教學的宗旨。它重視個性的交往,師生間情感的交流,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本節課的設計正是基於這一理念來設計教學的五個環節。

2、以“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理念設計學生的探索過程《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更是一種教育觀念。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本課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實驗,主動參與討論研究實驗方法,在隨後的對比實驗中又放手讓學生去自行探究,使學生經歷實驗結論的產生過程、分析出實驗條件與結果的關係,從而滲透什麼是科學探究的教育。正如一句諺語所說: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本課教學設計的特色是:整個活動以學生動手爲主,給學生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行探究中,經歷發現的過程,全員參與、合作完成,促進學生間交流和團結協作。以上是我對《怎樣加快溶解》一課的教學設計,希望今天的說課能得到各位領導、老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