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國際教育新理念》的讀書心得

《國際教育新理念》的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國際教育新理念》的讀書心得

《國際教育新理念》的讀書心得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書心得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心得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際教育新理念》的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際教育新理念》的讀書心得1

閱讀《國際教育新理念》一書,我讓書中淺顯易懂的典型案例深深地吸引住了。本書思想敏銳,視野開闊,關注現實,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讀後感受頗深。數學家王梓坤曾說:“讀書是一種樂趣,一種情趣,一張邁進科學宮殿和未來世界的入場券,一股改造自己,豐富自己的強大力量……”在溫馨的讀書裏,我談談我的讀書收穫。

《國際教育新理念》以我們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教師教什麼和學生學什麼的問題爲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國際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具有全面性、啓發性、解惑性,也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可讀性。全書包括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學理念三部分,宏觀教育理論從理論上較詳細地論述了當今兩大國際性教育潮流: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它是其他層次教育理念的基礎,對其他教育理念居於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對創新教育、合作教育、教師專業化等教育理念進行了介紹,較好地體現了當今時代的特點;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的案例更具可操作性,對我們教師日常展開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我認爲具有深層意義的指導作用。

讓我感興趣的是創新教育和問題教學法。這兩個章節讓我從中深刻地認識到,我們開展教育的目的不應該侷限於是爲了讓學生記住已經被證實的,確信無疑的知識,而是應該爲了教學生怎樣去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講課不能以讓學生回答我們的問題作爲目的和方式,而應該引導學生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培養創造力的教學必須提倡問題教學。思考、創造從問題開始,有了問題才能思考、創造。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

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更重要。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思維發現力、創造力的表現。好奇、好問是兒童的天性,是聰明的表現。成功的教學應該是越教學生問題越多,批判精神越強。因爲知識的本質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在於它的不斷變化,在於它的推陳出新。因此,對於面向未來的教育,教學的過程也許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化結果爲過程的教學。真正的素質教育,應把提出問題放在首位,即他比認識、解決問題更重要。

回顧自己的教學和聽課經驗,都是師問生答,都是通過問問題檢查學習情況,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如果學生把我的問題都答出來了,那說明學生對教的知識都掌握了,沒有問題了。或者問學生:“聽懂了嗎?還有問題嗎?”學生回答說沒有問題了,我就放心了。而閱讀本書讓我從中深刻地認識到,學生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帶着滿腦子的問題,教師更多的是要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來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老師的回答要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教室,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樣的教學效果纔是最佳的。教師再不能以知識的傳授爲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爲目的。

所以,作爲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爲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本書讓我看到了課程的重要性,教師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只要認真學習,不斷反思,找出問題所在,我們的教育理念與行爲一定會越來越融合,越來越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將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爭取在教學上有所突破。

  《國際教育新理念》的讀書心得2

畢業十年了,十年來一直在從事教育工作。一項工作從事久了會覺得有些自己已經得心應手,在不斷的實踐中忽略了理論學習。2010年的12月,參加了國培計劃後,和省內各地的同行們相互交流,逐漸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來後將所學到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不久前閱讀了一本關於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國際教育新理念》,這是由顧明遠先生和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院長孟繁華博士主編的一本關於教育理念的圖書。全書內容分爲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與學的理念。教育理念不是一個新的名詞,每一位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導。但正如理想和現實總有差距一樣,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總有差距。不管什麼樣的教育理念,都要通過教育實踐落實到教育活動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書本上看來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教育中,現實的教育資源缺乏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實際的教學條件限制了教學活動的進行,當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貫徹。

在閱讀完《國際教育新理念》後,給我啓發最大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終生教育思潮。

“終身教育所意味的,並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泛指某種思想或原則,或者說是指某種一系列的關心與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正式提出以來,隨着科技的日新月異,終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傳播開來。終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而且還包括職業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業,。對於教師來說,每位中、小學的教師都應該將終身教育運用到實際的教育和學習活動中去,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跟上時代的變化,提高對教育和學科最新發展的瞭解。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如果教師的理念、知識無法得到更新,顯然也無法培養出符合現實社會發展的人才!對於學生來說,要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瞭解終身教育對我們不斷學習、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識技能有很大的鼓勵作用,並且學習不僅侷限於書本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習。教會孩子學習方法尤其重要,不僅能讓他們學會某種知識,而且能讓他們養成主動學習的興趣,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學習型社會。

“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學習型社會表現在強調了學習的終身性、學習的全民化、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所謂學習型社會,就是有相應的機制和手段促進和保障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社會,其基本特徵是善於不斷學習,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其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終生學習。

主要體現爲在學習型社會中,人要進行終生學習,必須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成爲人類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話語權利。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的實現,必須從空間上打破傳統教育中學校教育居於壟斷地位的終極型教育形態,實現社會各部分教育之間的聯繫和相互開放,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組成部分,同時賦予各自以不同的職能和義務。教育不僅是在學校中進行,而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教育氛圍共同構成的大環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可以促進學校教育。把三方面結合起來,共同產生積極的作用,才能將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會各方的教育資源,調動各方的教育力量,對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會風氣,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爲: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智能,即語言——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認識智能。全面的教育應該是開發每個人身上的這七種智能。單純依靠用紙筆的標準化考試來區分兒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預言他們未來的成就和貢獻,是片面的。環境和教育對於能否使這些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和培育有重要作用。傳統教育只重視課堂學習,忽視了社會實踐。音、體、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長,同樣都是高智商的標誌。用這種理論去看待學習成績較差但有不同特長的學生,就會感到,他們很了不起,而不是什麼“差生”。長期以來,我們把考試分數作爲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杆,這對一部分更擅長動手的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素質教育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其目標在於培養成功的人格。不僅要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更應該看到怎樣去發展人的潛能,爲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我認爲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孩子,教師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也應該投入到素質教育中來;素質教育不但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習慣的養成上!在這一點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如何評價和激勵傳統意義上的“差生”。

布盧姆認爲,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所以在課堂上或其他教學活動中爲學生創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們的預期效果和學生實際反映出的結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異。如何正確看待和縮小差異是值得我們繼續探索的問題!

  《國際教育新理念》的讀書心得3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國際教育新理念讀後感。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學理論學習很不夠,21世紀是一個“學習化”時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便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讀書帶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還是讀跟我們教學有關的書籍比較的.多,主要還是閱讀雜誌爲主,其他類書籍買的比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讀的一本書,顧明遠主編的《國際教育新理念》,其實我也是衝着顧明遠的名氣去選擇這本書的。這本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宏觀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紹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紹教與學的理念。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讓廣大教師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爲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爲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爲借鑑。能較好的回答我們教學中碰到的常見的幾個問題:第一,“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出露端倪”已經成爲我們的常用話語。第二,廣大教師早就擯棄了注入式教學法,而接受了啓發式教學法,特別是近幾年來,許多引進和自創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這對於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爲,教育也不例外。

這本書聽起來都是理念,很理論化,但讀起來卻不會很枯燥,因爲跟我們平時的教學都是緊密聯繫的而且能直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教學中的難題。

比如書中介紹的“掌握學習理論:讓差生得到同樣的發展”,就是一個我們實際教學中碰到的難題。

差生是我們老師最爲頭痛的一個大問題,我想剛剛結束的考試,大家肯定也在爲差生搖頭嘆息了。怎樣解決差生問題,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可能會爲我們打開一個好的思路。

傳統教育中每個教師在新學期或新課程開始時,總懷有這樣的預想:大約有多少學生會成爲優等生,有大約多少學生將成爲中等生、有多少會成爲差生。不知道我們在座的老師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想法?這一系列預想,通過分等程序、教學方法與教材,傳遞給學生。這種傳遞造成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通過分等程序學生的最後分等與最初的預想相差無幾。布盧姆對這種“預想“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這樣傳統的教育“預想”是當今教育體制種最浪費、最有循環性的一面。他壓制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破壞了相當數量的學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盧姆指出了對於改善每個學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在於我們對學生與學習的看法的改變。由此,布盧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學習理論,並因此而被稱爲是“摧毀美國教育的人”。

爲掌握而教的具體做法是:採取“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即在每個單位完成之後進行“診斷測驗”,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讓通過測驗的學生,由另一位教師有計劃的作與第一次不同的講解,一直到他們掌握有關教學內容爲止。這種方法被稱爲“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對目標射第二次箭”。

爲掌握而學就是要使學生確認自己的學習能力,把自己看成是勝任學習的。按照布盧姆的說法,這是學習對學生自我觀念所產生的影響。布盧姆認爲,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布盧姆強調,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經驗,他們就會不僅在校內,而且在校外都會完全地拒絕學習。掌握學習能給學校帶來生機,給學生帶來信心,並幫助學生在各類學習中發展一種畢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