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戲曲鑑賞心得體會

關於戲曲鑑賞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篇一:

這學期選修了戲劇鑑賞這門選修課,學到了好多關於戲劇方面的知識,更是被中國戲劇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關於戲曲鑑賞心得體會

我是紹興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劇的發源地。從小,媽媽就有教我唱越劇。比如,《我家有個小九妹》、《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等。這些曲目,我都會唱,所以在選修課的考試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唱完時,老師和同學以熱烈的掌聲表示了對我的肯定。 戲劇演員通過唱、念、做、打、舞等簡單明瞭的詞句、動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戲劇通過演員們不同的臉譜告訴觀看者他們扮演的是何種性格的角色,紅臉表示這個人忠義,白臉表示這個人奸詐陰險,黑臉表示這人正直不阿,藍黃臉譜更是告訴人們這是一個粗豪魯莽之人。人們的身份地位則是通過他們不同的服飾來展現出來:黃龍袍象徵着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鳳冠的人是皇后、貴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將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戲劇中更是通過鬚髮區分年齡,通過腳色分形區分男女以及他們的特長。

動作在戲劇中更是不可忽視的,演員以揚鞭代騎馬,不同馬鞭代表不同的馬,以旗畫車輪代表坐車,以划槳代表坐船等。通過這些簡明的動作就可以讓觀衆明白他們在幹嘛,總之,戲劇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們不斷的去觀看,去理解,去揣摩,纔會慢慢的喜歡上看戲,也能夠看懂戲。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沒有讀過書,識過字,但是他們可以看懂戲,可以從戲劇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們希望得到一些新的東西,所以他們喜歡上了看戲,這就是戲劇的奧妙之所在。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從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戲劇去體會戲劇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

我覺得戲劇鑑賞課上,老師應該多教我們學習一些短小容易的戲劇,像我家有個小九妹等,讓同學們在練習中體會戲劇的美,去感受戲劇中人的心理、情感等。年輕人對戲劇這種藝術的熱情遠比不上對流行樂喜愛。在這個充斥着各種各樣的流行樂的社會中,認真的聽一聽傳統的戲劇,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國戲劇有着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蘊是經過層層積澱,經過長時間的篩選保留下來的。所以中國戲劇確實是很寶貴的文化精粹。

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戲曲風格。在這學期的課中,除了第一節主要籠統的介紹的中國戲劇的簡史,以後的課中對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戲劇做了介紹,包括被稱爲國粹的京劇,辭藻優美華麗的崑劇,語言通俗直白的評劇,廣爲流傳的黃梅戲,全由女子演繹的越劇。此外還有對於戲曲人物所穿服飾的具體介紹。這些都讓觀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領悟中國戲劇的博大精深。

而在音樂藝術上,《梁祝》更是堪稱經典之作。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何佔豪、陳鋼創作,1959年首演於上海。作品以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爲題材,採用越劇唱腔音樂爲素材進行創作,對交響音樂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3個部分內容分別取材於梁祝傳說中“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3個主要情節片斷。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採用奏鳴曲式來表現富於戲劇性的矛盾衝突。爲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徵,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等表現手法,還借鑑了中國傳統樂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豐富小提琴的演奏藝術,而使該曲成爲中國現代民族化協奏曲形式中影響深遠的名作。

其次,中國戲劇的虛擬性。一般劇本的編寫都不是侷限在一個小場景裏的,但表演時都是在狹小的舞臺上,因此要求表演時一定要有虛擬的成分。但這種虛

擬性並不是單單由於場地的侷限性,同時也營造了一種美感,以簡潔明瞭的方式了敘事,給

人以想象的空間。

就戲劇的歌舞化傾向和虛擬性而言,從早期到現在已經有了變化,之所以用變化而不用發展,是因爲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現的花神形象,顯得有些莫名其妙(個人觀點)。也許花神的出現營造了一種飄渺虛無的意境美,但實則不必,因爲這樣大家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走來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詞本身的美感和功能。傳統的戲劇與不斷髮展的意識形態如何融合,成爲現代戲劇表演的一大難題。戲劇不可能停滯不前,但變化因遵循的是傳統。把傳統戲劇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則不能稱之爲創新。我認爲中國戲劇應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把藝術特點發揮到極致。對於原先的經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對於其中被稱之爲“糟粕”的意識也應予以保留。因爲我認爲它糟粕與否都是歷史的一部分,總之不可簡單的一蓋過之。其次,目前出現了很多要求推廣戲曲的言論,例如戲劇進小學,進中學。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絕不能爲了把戲劇推廣普及而降低戲劇的藝術高度。 但另一方面,戲劇也不能曲高和寡,這樣的話,中國的有一個傳統精粹會隨着能欣賞的人過少而逐漸衰退。

總而言之,中國戲劇必還將走更久的路,作爲一種美的表現,一定會在時間的洗禮下愈發的璀璨。

篇二:

“生旦淨末醜,相約花戲樓。”以前在家的時候經常會看我們安徽電視臺的這個節目,黃梅戲我非常喜歡聽,其他的京劇和越劇也會經常欣賞下,但是真正去了解戲曲的來源等知識還是從來沒有過的。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文化精粹,是國家的藝術瑰寶,深受國內外中老年人的喜歡,也有許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也對戲曲有着很大的興趣和愛好。如果流行歌曲能放鬆心情,那戲曲便能讓你身心愉悅,有一種無法形容的超然感覺,讓你不覺開懷大笑,讓你不覺傷心感嘆

《曲藝知識》這門課讓我們不僅瞭解戲曲的種類,即包括京劇、豫劇、黃梅戲等,還包括相聲、小品等。在開始時,老師讓我們瞭解並欣賞各種樂器,使我們感受我們各種民族樂器的奇妙功能,那些樂器所奏出的音樂,與那些演員明亮有節奏變化的聲音相搭配,簡直是美妙極了!我後來又有幸能夠聽到非常出名的女子十二樂坊演奏,那時候聽到樂器表演後的感受和平時大不一樣,聽他們演奏就好像是享受一份美餐那麼的美好,所以呢,我很想說一句話,那就是:“當你喜歡上它的時候,它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任何東西都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對待事情也是一樣,有人會有很認真的態度,而有些人只是無所謂。我原來以爲大家對戲曲課應該挺感興趣的,可是上完這個學期才發現其實不是,好多人不是直接不

去上課,就是很晚纔去爲不讓老師點名時不被點,哎,我感覺真的挺讓人值得思考的。對於我們國家的傳統藝術,我們國家的新一代卻竟然是這種無所謂的態度,值得我們反思一下啊。我不是一個憤青者,我只是一個愛我們民族傳統藝術的戲曲愛好者,真希望大家能夠改變那種態度,用心去學習這種高尚的藝術精髓並感受戲曲藝術所帶來的精神享受。

正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學習和了解曲藝知識,不僅僅是在感受生活,更是在體驗生活。戲曲中許多出名的曲段廣爲流傳,如“牡丹亭”“竇娥冤”“女駙馬”等等。我們通過曲藝知識這門課學習到戲曲來源與它們的唱腔品類等等,同時老師也給我們放映許多經典曲段,像“夫妻雙雙把家還”、“劉三姐”等,還有許多經典的相聲、小品節目等。我感覺這學期的曲藝知識課很充實,老師讓我們在一種輕鬆歡快的氣氛下,學習曲藝知識並感受戲曲藝術的美妙,總而言之,我個人覺得,這學期的這門選修課非常有意義,使我對戲曲的喜愛程度更加深厚,也讓我明白,我們既然選擇了就該好好去做,我們會從中學習到我們曾經無法學到的東西。

 篇三:

爲了營造更好的校園文化氣氛,促進我校素質教育的發展,在我校領導指示下,本學期開展了戲曲興趣小組活動,嘗試着把戲曲這特色藝術引進第二課堂,作爲一項探究性課題來開發。在課堂教學中主要着手於讓學生欣賞、模仿唱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等戲曲作品選段,初步瞭解各種戲曲的發展情況以及相關的知識;瞭解唱段內容,感受其情感表現,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學會演唱部分戲曲選段,能夠用簡單的、經過提煉的動作進行戲曲唱段表演並能嘗試有個性的創造性活動。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興趣與愛好,激發其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在我校舉辦的慶祝“五.四”運動九十週年文藝聯歡晚會中首次戲曲節目登場的“戲曲聯唱”——《十八相送》、《天上掉下一個林妹妹》《夫妻雙雙把家還》讓廣大師生耳目一新,深受他們的喜愛和好評。參加演出的學生表現出對戲曲深深的喜愛和充滿自信的表現慾望。充分體現了戲曲興趣小組活動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而且提高了他們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以及綜合能力。

在搞好教學工作和輔導學生的同時,學校還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積極參與有關戲曲課題理論研究,以科研引領和提升自己,力求在下一次的第二課堂教學搞出新花樣,挖掘出新人才,爲我校教學增添一點色彩。

在喜看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在工作的不足。對於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在新課程的實踐中還缺少大膽的嘗試,比如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需要用到各方面的道具、服裝,準備起來實爲不易,教學活動受到束縛。又顧慮多方面因素,始終有這個心沒這個膽。除此之外,還不能及時將一些教學想法和問題及時記錄下來,進行反思。下個學期要及時記錄教學點點滴滴,希望能在組裏進行交流和學習,希望能得到各位領導與同行的幫助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