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教師讀書心得大綱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教師讀書心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雷夫老師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是爲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習慣考慮的。下面歡迎大家參考選擇小編整理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吧。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教師讀書心得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教師讀書心得1:

我們的周校長給我們全體教師推薦了一本好書-----《第56號教室的奇蹟》,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已被這本書的封面和護封上的好多介紹吸引了,這是上億家長和老師感動推薦的一本書,可見這本書的內容豐富與真實,有震撼力。這間教室能創造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我抱着懷疑的態度開始了本書的閱讀。

這本書很淺顯易懂,雷夫老師是一個敢講真話、有智慧、充滿愛心的老師。初讀這本書,最多的是對雷夫的驚歎!驚歎於這位普通的美國小學教師居然這麼多才多藝:閱讀寫作、數學,美術、音樂、科學……他什麼課都上,什麼課都能上好。並且他的每一門課學生都喜歡,學得都那麼出色。

雷夫,一個平凡的教師,創造着一個不平凡故事。他在洛杉磯市中心一間又小又破還會漏水的小學教室裏,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這間教室被稱之爲56號教室。雖然學校裏高達九成的學生家庭貧困,並且大部分來自非英語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雷夫老師班裏小學生的成績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前5%,而且孩子們謙虛有禮、誠實善良。長大後,他們紛紛進入哈佛、普林斯頓等名校就讀,取得不凡的成就。

他是一個備受56號教室孩子喜歡的老師,他熱愛自己的學生,並致力於將56號教室打造成孩子們躲避風雨的溫馨港灣和孩子們鍛鍊、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那裏沒有恐懼,沒有自卑,有的只是彼此間的信任和相互間的扶持,那裏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有的只是努力、堅持和期待。這樣的一個教室,這樣的一個家園,怎能不讓人嚮往?一些孩子,他們有幸從這間教室走過,他們的人生,因此改變了走向,提升了高度。

我在反思:我的學生信任我嗎?每次出門的時候,我也總是對學生嚴厲地說:“遵守紀律,否則,回來要有你好看。”這麼做可能暫時有效,但孩子們除了要害怕我的憤怒和權威之外,什麼也沒學到。後來我也嘗試用糖果獎勵學生,但雷夫老師告訴我們: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爲得宜是應該的,不需要給予獎賞。

細讀這本書,收穫更多的感動。這位令人敬佩的美國教師雷夫.艾斯奎斯,用超凡的勤奮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探索與思考。雖然國情不同、文化背景各異,但我們仍能從書中發現中美教育面臨的許多相似之處。瞭解這些相似之處,或許有助於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確是一項非常特殊的職業。他每天在校工作時間十多個小時,早上6:30到下午6:00,每週兩個通宵工作的日子,每個週末從上午11點鐘到下午2點鐘一直工作,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無償地教學生,從早上6點鐘開始一直到下午5點鐘,給學生教算術,講文學,學歷史,沉迷於莎士比亞戲劇的排練,他對教育的熱情和不求回報的付出讓人感動。

我發現做一名好老師,真得很難。我們中國教育的應試教育,迫使老師保守、沒有創新的教學方法,造成我們老師成了訓練應試教育的工具。雷夫老師說“無論孩子要精通的技能是什麼,都必須先學會在沒有老師陪伴和指導下自行練習。”可是回頭看看我們的一部分學生,在校時作業整潔、乾淨,正確率高,家庭作業卻龍飛鳳舞、丟三落四,錯誤百出。甚至班上個別學生經常不寫作業,老師只好要求家長監督。我們的孩子,是爲老師學習嗎,還是爲家長學習?這樣的方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陋習,應當訓練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培養獨立完成好作業的習慣,這樣學生才能在任何狀態下高效地學習。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以“讓學生變成愛學習的天使”爲目標,重視學習方法指導,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學生不斷地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教師讀書心得2:

1、信任是基石

以前讀過這樣一段感同身受的文字:“人能夠長期忍受物質上的匱乏,卻無法長期忍受精神和情感上的匱乏。人對他人的需要和依賴,是遠遠超過我們每個人自己所瞭解和想象的程度的。沒有他人提供的物質,我們無以爲生;沒有他人對我們精神上的慰藉,我們會度日如年。我們每個人所渴望的關心和愛護,我們每個人所希冀的理解和友誼,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尊重和承認,都只有在他人那裏才能得到。沒有他人對自己的期待、信賴、友情與尊敬,我們就無從獲得我們所需要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我們的存在也會失去價值和意義。 ”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做事,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一層鏈接必須是信任,沒有信任,我們會活在“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世界裏。是啊,那樣的話,我們的存在和價值又有什麼意義呢。

雷夫在第56號教室,就首當其衝地印證了這個道理。開學第一天他就把信任當做第一個議題,並分享信任遊戲的案例,以告知孩子們: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補救。

一個偌大的團體,有了信任,還有什麼事能進行不順利呢!

2 、方法很重要

舉個閱讀的例子吧。

雷夫要教孩子閱讀,首先他懂得藉助網查幫助年幼孩子找到更有益的書單,幫助個別落後的學生閱讀合乎自己程度的書;

雷夫老師自己也以身作則陪讀,樹立榜樣,帶領學生舉辦讀書討論會,通過交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秉持自己的觀念去思考問題;

除此之外雷夫還善用圖書館環境,爲了建立孩子們的價值觀,讓孩子們置身於熱愛閱讀的人羣中。

在此基礎上又重視對孩子們的指導,幫助孩子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開心扉接受新觀念,孩子們不是隻爲了閱讀而閱讀,他們懂得閱讀的樂趣和擁有閱讀的熱情。

最後,通過講授基礎語法和必要的寫作技巧,引導孩子們寫每週作文和每月讀書心得。期間也不忘記在寫作時間管理和內容價值方面,層層遞接地有效性。所以,纔有了極具影響力的“少年創作計劃”。

一項優秀的成長計劃,沒有縝密細緻的有效方法何以成功呢!

3、參與相當必要

建立了信任,擁有了方法,參與也相當必要。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也提出過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教育思想,讓孩子參與到一切可行性活動中來,即着重培養孩子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雷夫和孩子一起做剪馬蒂斯貼畫,做萬聖節面具,進實驗室做實驗,學習蒙德里安魔術,甚至外出旅行等一切活動,將教育取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今年的寒假,我也想試試雷夫的方法。恰巧,家裏包年夜餃子,我就問一旁的外甥女,覺得媽媽擀餃子皮怎麼樣啊,她竟然說很簡單,就是壓一壓就行了。後來追問在火堂點火的事,她更是自信認爲:比擀餃子皮簡單,放好柴,用打火機一點就着。

於是我准許她試一試,結果餃子皮弄得又厚又難看,火也沒點着,最後還弄了一臉的灰。還垂頭喪氣對我說:“爲什麼我什麼都做不好呢?”

當然,在我細心的指導下,她做到了,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成就感,也終於露出了笑臉。這個過程裏,我允許她犯錯,只有懂得找出錯誤,加以改正,才能更好的前進。

一件事想做好,不去親自嘗試又怎會成功呢?

4 、學會獨立思考

雷夫利用運動賽事教育學生和平時滲透的道德價值觀影響學生,他們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他們能明白“贏”和“輸”代表的真正意義,知道對賽場上任何技藝精湛的球員都給予肯定,不會只因個人崇拜而只偏袒一方,不取笑或揶揄另一方。

孩子們有自己的一套行爲準則,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思維,有雅量,有風度,有原則,更懂得仁慈與關懷。獨立的思維,成爲了貫穿人格的一種強大力量。

這在雷夫和弗蘭克的對話中,展現地淋漓盡致。弗蘭克問雷夫黑澤明的作品《羅生門》和《大鏢客》哪個最好,在雷夫認爲兩部都好時,他已經轉身離開,堅定的說:“我覺得《大鏢客》好”。雷夫震驚得目瞪口呆。

相反,我接觸過很多孩子,他們總是學着從大人的口氣和表情中,說出討好的答案。

一個人良好品格的形成,能獨立思考多麼可貴呢!

5、 強化意志力

我偶爾住在姐姐的家裏,時長能無意中觀察到外甥女的生活,有一次和她看一部有意義的兒童電影,他竟然看到一半就做其他事去了。還有寫作業的時候,常常寫一會就說起話來,又或者去廁所,甚至玩起其它的東西來。當然,可想而知其它事情也是如此。

雷夫用莎劇的藝術魅力,引導孩子們分析、研究、拆解、建構一齣戲劇,從而使他們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觀點自此改變,讓他們逐步感染到學習語言的力量和團隊合作的樂趣,他們對莎士比亞劇的熱愛與執着深深感染着我,我又何嘗不希望外甥女這樣呢。

一份成功,怎麼離得開源源不斷的付出和堅持呢!

雷夫說得沒錯,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比得上溫暖的家。教室是孩子們的家。我們也應該如此,最好的教育是我們一起參與,這裏就該有關乎語言、團隊協作、冒險、紀律、勤勉、美好、榮耀、深刻的滿足感以及自我發現在內的一切。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教師讀書心得3:

讀完這本書,我想起了其他兩項:孔子和《論語》,李士羣和《76號魔窟》。我知道這有點怪,不正常,但是,油然而生的直感確實如此,我無法也無須去掩飾我的感想。

先說雷夫老師和他的《56號》。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與我們的一些做法與想法有不少相似之處。在這本書中,雷夫認爲通過文學,孩子們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接受新觀念,踏着自己的大道去遠行,所以他培養終身閱讀,也因爲寫作能力會令孩子終身受用,所以用四種方法去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他的這些認識,也正是我們目前急於解決的如何提高寫作能力的問題。用雷夫老師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很費功夫,但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從頭到尾完成一本書的感覺。”所以,在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還真有點“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但這英雄,是祖宗孔子啊,孔子很早就提出這些理論。

同時,雷夫老師的一些創新之舉,如開辦讀書會,幫助孩子挑選圖書,撰寫每月讀書心得等無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但是,讀着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種“似曾相識”或很老生常談的感覺,在《論語》中,在孔子等中國曆代大教育家的言行中。

書中提出的“道德發展六階段”是很重點的內容,覺得它是本書相當閃光的一部分內容。他提出的六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爲準則並奉行不悖。又覺得很像孔子的言論,又像荀子,又像韓非,融合了古人不少思想。

這本書還傳遞出不少先進的家庭教育觀,教給家長不少方法,例如開家庭讀書會等等。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國度,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但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有其相通之處的,畢竟天下人性共通啊!

擁有愛心,有着強烈的責任感,才驅使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他本人也稱得上名利雙收了,但他仍然堅守在他的56號教室,證明着一個人能夠在最小的空間裏創造出最大的奇蹟……這是愛心和責任並舉的奇蹟,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要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對工作、學生的愛心,永遠想着“爲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方能有動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快餐式閱讀和營養式閱讀——雷夫老師自己就博覽羣書,從而擁有了傲人的智慧和爲學生推薦書籍的能力。他能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爲他們推薦不同的書籍,還會運用智慧想出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夠學會閱讀的有效方法。他指導學生的閱讀不是快餐式的,而是漸近融入其中的、探究式的,甚至是把書中的內容改編成戲劇進行表演。這種讓學生慢慢閱讀,細細品嚐的閱讀方式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當然,他們的閱讀方式對眼下的快餐式閱讀是一種並不矛盾的對接。因爲現下快餐式的作品太多,與之對應的就應該是快餐式閱讀,而對於真正經典的作品自然應該像雷夫老師和他的學生一樣讀莎士比亞那樣慢慢閱讀,畢竟真正的閱讀是沒有捷徑的。我最感動的還是雷夫老師提出的 “把閱讀和世界聯接起來”,學習《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不能像吃快餐似的急於見效,還要有足夠的耐心並與中華文化和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像雷夫那樣真正紮紮實實苦幹幾十年,而這一點,當下中國又有多少人呢?孔子等聖人除外。

在一般人的意識裏,師生之間如果缺少了“害怕”,則會失去有力的管理工具,亂作一團。看完第一章以後才發現這樣的想法有多麼幼稚但又十分現實。師生之間如果只能靠害怕去壓制,那一定是不和諧的,一定充滿了火藥味,然後便是陷入“彈藥補給狀態”,老師、學生都有苦難言,這與 “76號“又有什麼區別?雷夫老師提倡並實踐的是 “沒有害怕的教育”。反思我們的教育現狀,生活中多少名校和名班和李士羣的76號不都是異曲同工麼!其實是 “害怕教育”遍及方方面面,很多學生守紀是因爲怕受罰;考不好怕老師批評、家長責罰、同學嘲笑;爲維持課堂紀律,較多的老師採用罰站、訓斥等手段;對未能按規定完成作業的學生則採用重複做、告訴家長、到辦公室等種種辦法。然而許多家長也是如此,他們挖空心思,對孩子又罵又打,逼迫孩子學習,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以上的種種做法不僅使孩子長期處於“前怕狼,後怕虎”的境地,還阻礙了孩子的發展,本該溫暖的家也成了 “76“號!多悲哀!要使孩子“不害怕”,首先作爲教師自己不要盲目 “怕”,我們要把那些怕別人說自己“不稱職、沒水平”,怕丟掉 “尊嚴”,怕領導、家長責怪,怕同行笑話的顧慮全部丟掉,只留下“一怕”,那就是怕耽誤學生一生的發展。

雷夫老師精力旺盛,帶着學生搞樂隊、看電影、排練莎士比亞的劇本、做實驗、出去旅遊,並且樂此不疲。那麼,旺盛的精力來自哪裏?他所做的事情並不是學校要求去做的,而且教師本身就是一個比較辛苦的職業,在完成正常的教學和班級管理之外,還要組織很多的活動。在一般人眼裏,他是在自找麻煩,自找苦吃。但是雷夫老師堅持了下來,並且感到十分幸福。我想除了兩個國家的教育環境和教育體制不同之外,最重要的應該是雷夫老師並沒有把教師當成一種職業,而是當成了一個事業。通過自己的投入,學生全方面都得到健康地發展。雷夫老師對工作的投入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選擇教師就是選擇了做佛陀。雷夫老師奉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還有金錢,並且毫無怨言。這已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了!是佛陀的境界了!

我佩服雷夫老師的智慧,但我真正佩服的是他的謙和、耐心、毅力和對工作的熱情。他提出的許多觀點說實話沒有多少創新,和中國的孔子相比,也不過是老套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溫故知新、仁愛待人、爲人師表等等的落實,但在美國的實施卻讓我受益匪淺深感震撼: “隨時爲孩子們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們不需要對孩子長篇大論地談我們多麼負責任,而是要他們把信任放在我們身上。 ”“教師可以嚴格,但不公平的老師會被學生看不起。 ”提醒我們“身教重於言教”以及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這些道理我們都懂,關鍵是有沒有真正做到。我自認爲能夠以身作則,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可是,我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我真的都做到了嗎?真的必須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別人麼?“你永遠無法真正瞭解一個人,除非你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除非你能進入他的身體,用他的身體行走。”這是雷夫老師的“道德六階段”中第五階段對孩子們的忠告,這何嘗不是對我們的忠告呢?當我理直氣壯地批評學生,數落他們的不是時,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過嗎?“絕對不可以拿某個學生的測驗分數跟另一個學生比,一定要用學生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現在的進步。”這句話給我的感觸頗深,因爲這是我們老師和家長往往忽視的問題。記得自己上學時,班主任常告我要和外校的學生去比成績,不要滿足於班裏的前三名,不然就不會進步。現在,我對成績好的學生如邢芳潔陳勳也說類似的話,對中下的學生倒是要求他與自己的過去比較。老師教導我的話讓我不斷地努力,它並不是沒有道理。但是總是與別人去比較成績,對有的孩子來說,也許永遠都感受不到自己的進步,反而掉進分數的陷阱,甚至到最後連考試都不在乎了甚至厭學!那與76號有何區別?!

本書的序中的一段話: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人在講臺上站了一輩子,甚至獲得了很高的學歷、職稱,卻始終是一個門外漢。在中國,這事不少。雷夫老師讓我明白了,對教育事業要有愛和執着,要用心去教學生,這不僅需要對教育教學技能有着深厚的知識基礎,努力地去創新,還需要有佛陀的心態。相同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侷促和狹隘,甚至是恐怖如“76號”;有的顯得很大,很闊很溫暖。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感覺——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而這些孔子卻早已告訴,“76號”從另個角度也告訴了我這個道理。

平心而論,《56號》是本好書,但他沒給我多少骨子裏的震盪,反而沒有《76號》給我的印象更深,因爲他那些在中國並不稀奇,既簡單又高深,孔子和《論語》已經給了我們根本性的營養,很多老師都懂,但又因種種現實原因和人性原因沒堅持去做,人性是複雜的而辯證的,世界上永遠有兩種力量在起巨大作用,關鍵在於選擇啊!歷史和現實不正是如此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