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傷逝讀書心得參考

傷逝讀書心得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傷逝讀書心得參考,歡迎閱讀與收藏。

傷逝讀書心得參考

傷逝讀書心得參考1

“那麼,即使在草風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這是涓生對子君之死的懺悔,發出如此的感慨,也許是涓生髮現了自我的自私,最終導致子君的死。如果能重來,也許涓生會選擇珍惜,但始終避免不了杯具的結局。

從我含淚握着他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再到因爲因爲我已經不愛你了,其實並不是偶然,而是涓生的自私,目光短淺所造成的必然結果。他的自私改變了子君原本的勇敢、思想的先進、新潮。削去了子君原本的銳氣。得甘於屈服舊社會,對生活現狀的無奈,可涓生也不想想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也不妨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也許是涓生過分要求對方,其實,感情也如友情。彼此之間都不能少了溝通,少了理解,生活中更是少不了誤會。所謂誤會,可是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阻礙。放低姿態,況下心來,之間的誤會也便可迎刃而解,對於子君的角度而言,子君承受的更多是舊社會的壓力,更多的是對於生活的無奈。涓生的便如“壓死駱駝的最終的一根稻草”,如果彼此的心靈能有更好的溝通,這段情才能長久,或是說是可能的白頭偕老。

我仍然僅有歌唱一般的哭聲。“給子君送葬,葬在遺忘中”這是涓生對子君的離去的深深懺悔,這又變如我們對我們所擁有並不懂得珍惜,直到真正失去才後悔莫及,以往我擁有過一段友誼。從無話不談到相顧無言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起初應籃球的興趣而結識彼此而後,也因種種矛盾導致分裂。從這段友誼結束以後,才頓時察覺有一個興趣貼合又有話可說的人是多麼的困難。越能夠發現他身上的優點,遠超於他的缺點。不妨去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欣賞他人,學會多包涵對方的缺點亦能夠經過共同的努力,去將缺點轉變成優點。對於作者而言,這部作品中的涓生、子君事,那時封建社會追求自由、感情的。男女。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人與人之間如何更好的相處。

關於情皆可化爲一句話,且行且珍惜,珍惜與我們所擁有的多包含對方的不足,學會欣賞與對方學會理解,關於情也僅有做到以上的才能夠長久、綿長。

傷逝讀書心得參考2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爲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和愛情破滅後深切的悲痛與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那個黑暗社會裏,有知識的青年剛剛接觸到自由戀愛,自由婚姻的觀念,他們嚮往自由,追求自由,但是在那個年代他們自由的戀愛和婚姻註定了破滅,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於社會解放的過程。但是那樣的愛情,衝動的結合,缺少交流的生活真的可以幸福嗎?即使是在現在,21世紀的愛情就可以這樣隨便的結合嗎?21世紀的愛情,創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爲“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爲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絕對不是像他們一樣可以衝動的結合的,他們愛情的破滅在今天的我看來就似乎是一種對衝動的懲罰,由衝動的愛開始再由理智的現實來結束,如此看來,在今天這個社會似乎也無可厚非呢?

他們相愛了,彼此努力了,最終走到了一起,組建了家庭,可是他們彼此卻又生疏了,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安靜了,沉默了,最後自然而然的破滅了,消失了,分開了。這不是夢,他們真的爲了這份愛努力過,可是他們既然相愛,那麼努力得到的愛情爲什麼又要放棄呢?是他們沒有努力嗎?我看不是,他們有過熾烈的愛戀,他們有過寂寞的等待。“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權利。”說盡了她的堅持和毅力,我想他們一定是努力了。可是他們爲什麼還是分開了呢?“不過三個星期,我們似乎與與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爲的'瞭解,而現在看來確實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生活讓愛情變淡了,還是金錢對身體以至精神的折磨摧殘了這段愛情?在那個年代我們理解爲社會摧殘了愛情,生活所迫壓跨了愛情。他們感情的破碎歸罪與社會的黑暗。

可是這樣的愛情放在今天就能長久嗎?我想回答是肯定的,他們的愛情就算在今天也不過是三個星期的同居而已。他們的愛是真摯,他們都是互相傾慕對方的,但是他們衝動的結合就是破滅的開始,愛情是需要時間去好好經營,好好呵護的,沒有經歷戀愛的愛情註定走不到婚姻,或許婚姻可以不需要戀愛,但是沒有戀愛的愛情,只是衝動的結合那就註定了破滅。他們衝動的結合,對彼此對不甚瞭解,他們沒有戀愛,不知道該怎麼彼此交流,不能很好交流的.夫妻怎麼過的幸福,怎麼共同進退,怎麼互相扶持共度難過,正因爲他們缺少交流,只是在互相猜想着對方的內心世界,那樣的愛情放在什麼年代都是要註定破滅。

作爲21世紀的青年我們對待愛情,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更不能像他們一樣不去互相交流,而是盲目的猜測對方的心理。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退。那樣即使生活有再大的苦難也打不到相愛的人。

傷逝讀書心得參考3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爲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當時的知識青年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外人的冷眼,親人的離棄,生活的種種困難與壓迫,對這個新一代的稚嫩的愛情百般折磨。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他們還是堅持不放棄的。兩個知識青年拋棄舊習氣,同居在一起,希望過上幸福和安寧的生活,可卻不斷遭受社會對他們的壓迫,遭到社會的“歧視”。幸福的時光是短暫的,在現實面前,他們的生活變得困難,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沒辦法解決,迫於生活和社會的壓迫,涓生開始對子君產生埋怨,兩人產生了矛盾,變得冷漠,終於兩個人分開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邊,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則爲生計而四處奔波。涓生的事業慢慢有了發展,但仍然對與子君的分開感到很難受,在一次偶然拜訪友人的時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訊,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責,離開了那個曾經與子君住過的房子,走向遠方……

涓生最後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愛情不能光是愛情,戀愛初始的轟轟烈烈,到現實面前如果就變得不堪一擊,那麼這樣的愛情又怎麼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便是如此,堅強而溫柔,反叛而無謂,直到涓生因爲生活和社會的雙重矛盾放棄了她,子君的堅強外殼便瞬間崩塌。涓生與子君的愛情破滅,其實直接的原因是愛情與事業、自由的碰撞,在這樣的一個動盪的年代,愛情經不起太多的風吹雨打,何況是這樣的一個稚嫩的新一代的愛情!個人的解放總是需要以社會的解放爲基礎,這是新一代知識青年的孤獨與無助,知識分子在這個時代容易軟弱和妥協,受到挫折之後容易消極和絕望,這也是魯迅自己的孤獨與無助。

傷逝讀書心得參考4

老師推薦我們閱讀魯迅的《傷逝》,我讀完後,感慨萬千,於是做感一篇。小說中其實有多處十分有趣味。例子之一,爲什麼會有對阿隨的描寫,而我覺得,“隨”便有“跟隨,伴隨”的意思。這樣的話,可以指爲子君離開孃家,嫁給涓生,給涓生帶來這樣一個伴隨,從這方面來說就是一個子君的象徵。

可將子君比喻爲狗,也隱隱透出涓生和子君的地位不平等。再者,後來涓生將阿隨推入土坑,視爲放棄。已爲後面涓生說出“我不愛你”這種變相的拋棄做了一個鋪墊。

例子之二,是在遇到感情裂縫,生活困阻時,涓生跟子君談起了《娜拉》和《海的女兒》。我上網瞭解一下後,發現娜拉是易卜生的筆下一個有魄力的女子,在看到丈夫並不愛他的本質,她斷然出走,個性突出,令人佩服。正是當今女性的獨立風範。《海的女兒》是家喻戶曉的童話,其中,小人魚公主亦是一個有,敢於追求自己所愛,敢於踏出舒適區,敢於打破現狀的女子。這樣看來,涓生爲何要將這些與子君討論呢,其中用意,依我所想,是要暗示子君不要安於主婦職責,要有獨立之人格,甚至可能暗示她出走離去。但這並非我所傾向。到最後,子君在聽到“我不愛你”後,還是離開了。

但我覺得,涓生實在不應該對子君說這樣一句話。首先,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即使大難臨頭,涓生並未選擇風雨同舟,他選擇的是單方面放棄;其次,子君作爲一個封建禮教束縛的女性,再被丈夫拋棄,只能遭人白眼,到最後悽慘死去,何其淒涼。再者,涓生對子君是有愛的。只是他沒看到深層的東西——子君的表現是封建氛圍壓迫的結果,可他說出了他以爲的真實“我不愛你”。但從後面涓生追憶“那時候使我希望,愛,生活的,卻全都逝去了”,可看出,他不僅有珍惜,更有一份憐愛。實在不應該說出那般話。感慨萬千之後,在聯想到今日女子之生涯。當今社會的愛情是男女雙方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是平等的,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女子不必安於社會賦予的主婦的角色。他們可以是女強人,暢遊商場,主持大局,且有良好的受教育權利,思想上交互亦毫無障礙。男子亦漸漸懂得尊重女子。

愛情早已是雙方的權利和責任。這種情況再看來,與《傷逝》相比,確實是進步。

傷逝讀書心得參考5

對於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較爲難懂、晦澀不明的。可以說《傷逝》也不例外吧。但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爲涓生、或是爲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後,我都會把書裏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裏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裏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裏有這麼一句: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麼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餘華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着。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於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可以爲了愛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起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爲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鬥。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衆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起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爲子君的骨子裏一直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爲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於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希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儘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後來,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裏,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同不相爲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爲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後,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願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可以找到一條不後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於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