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體會 15篇

讀書心得體會 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心得體會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心得體會 15篇

讀書心得體會 1

培根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的文字使我們脫離了未開化的狀態。《走近教育大師》爲我搭設了一個平臺,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作爲這次教師主題讀書活動的必讀書目之一,正如編者所言,該書讓讀者一冊在手,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書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說不小了,但對於人類20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當我合上書本時,稍思片刻,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

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孩子選擇老師,家長上書,道老師的好、說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說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

作爲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這些準則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

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說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爲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着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認爲視名利爲空者得道也,對嗎?誰知道?不知道爲什麼,今天這句話老在腦海裏沉浮。反覆玩味,目光流轉,在猜測,這是怎樣一種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價也可以承受。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裏,我以爲“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爲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

當然,理解爲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爲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癡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

讀書心得體會 2

自古以來中國不變的傳統文化就是讀書,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那麼一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讀書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無適從;只是空想而不讀書,便會對思想有害。可想而知,古人們早已將讀書讀到‘精’,明白了學習和思考的重要關係,也講久了學習方法。

“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是啊,人類從遠古到今日的輝煌,從粗魯到禮貌經歷了多少?書籍它記載了歷史,留下了先輩們的生活經驗,經過後人的不斷總結和積累,並以此得到合理的利用,最終的結果,那肯定就是人類的發展,

讀書有許多益處,而我認爲,讀書也是一種享受,一個人靜靜的坐在一間安靜的書房裏,手裏捧着一本自我喜愛的書籍,桌邊有一杯香濃的茶,豈不一種享受?

讀書其實並不枯燥無味,只要你細心去讀,讀懂這本書蘊含的真理,“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高尚的人交談。”慢慢的,你也會喜歡上讀書,因爲它不僅僅讓你增長知識,也讓你增長見識。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讀多了,自然也會‘用’了我們不僅僅要學習書的內涵,也要學習書的‘寫法’像一些修辭手法;擬人,比喻等等,我們要學會用,用到自我的文章去。讀書就是這樣,要懂,也要會用。

讀書心得體會 3

一直很喜歡餘秋雨的書,他的書特別適合夜讀,在靜靜的夜裏,一盞檯燈,隨着他的腳步可以輕輕的漫步歷史,細細的咀嚼文化,這種喧囂的世界獲得暫時的寧靜感覺特別輕鬆。他的新書《何謂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從噹噹上買來,一週左右的時間看完。對於何謂文化,作者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解答。

第一、學理的回答,較爲系統詳細的介紹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雖然名爲“學理”但很直白,讓我們對文化有個很直接的認識。

第二、生命的回答,通過幾個人物,導演謝晉、戲劇家黃佐臨、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幾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讀文化的真諦。

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寫的一些碑文和書法作品。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離騷》翻譯成現代散文,進步體會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讀起來蕩氣迴腸,字裏行間把文化的魅力一展無遺,但第三第四部分實在不敢恭維,大有湊頁數之嫌,有的碑文的確值得一讀,但附帶的書法作品有點畫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譯更是差強人意,就像把唐裝改成西服,有點不倫不類。

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

讀書心得體會 4

書海浩瀚,知識無窮。古人常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中可見,古人對書可謂情有獨鍾。自古以來,書本就是人類的好朋友。早至孔夫子,以書爲伴,滿腹經綸,流芳百世;上至偉人毛澤東,博覽羣書,振興中華,現代的張海迪,面對高位截肢,在殘酷的命運面前發奮努力、創作文學像名人愛讀書的例子數不勝數,這不正表明書在我們社會上的重要位置嗎?

我也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不過書要有選擇性,“書猶藥也”書既然是藥,就具備兩種功能:一是良藥,藥到病除;二是毒藥,置人於死地。不是嗎?一部分同學迷上了武俠小說或言情小說,整天看那些庸俗怪誕的書籍,而把功課丟到九霄雲外,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後造成竹籃打水——一場空。

有的人看書不認真思考,知識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隨便翻翻,有的人去讀不適合自己的書,有的人甚至抱着獵奇的態度去讀書。

鳥兒們愛遼闊的藍天,魚兒們愛無邊無際的大海,而我,愛好書空上的一輪明月;如果人生是一座高山,那麼好書是高山之巔的水。它,猶如一股清泉,滋潤着我。我的眼睛因好書而明亮;心靈應好書而澄清;品德因好書而高尚;靈魂因好書而純潔。我要把書當做人生旅途上的一個好朋友。

讀書心得體會 5

我一直以爲《森林報》不過是一份報紙而已。拿到手之後,我愣住了:原來它居然是一套書,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成了四本。四本書的封面都是一棵粗壯的老樹,但樹底下的草地卻按照季節呈現出淡綠色、濃綠色、金黃色、雪白色;草地上還留着一串小動物的腳印、一叢叢矮小的花卉灌木。有趣的封面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森林報》,薔薇花開,候鳥搬完了家,夏天開始了。現在的白晝最長,在遙遠的北方,完全沒有了黑夜,太陽24小時都在天上。在潮溼的草地上,花兒越來越富於陽光的色彩。”書的開頭引人入勝:在最長的白晝裏,我們有暑假,森林裏的小動物們有暑假嗎?假如我們在太陽24小時都在天上的日子裏,是不是可以一直玩到不用擔心天黑要回家。我一鼓作氣往下看:森林裏的動物們各有各的住處,地上的,地下的,水上的,水底的,樹上的,樹幹裏的,草叢中的,半空中的,全住滿了。原來小動物們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性來選擇住宅的。我喜歡螞蟻、黃蜂們的大公寓,大家成羣結隊地住在一起,多熱鬧啊,想玩的時候就不用擔心找不到夥伴。

《森林報》帶着我走出了用鋼筋、水泥建設起來的“森林”,來到了真正大自然的有趣懷抱。它告訴我們,森林裏每天都發生着有趣的故事:狐狸把老獾趕走了,歐夜鷹的蛋莫名其妙地不見了,草種族和小白楊、小白樺爲了爭陽光打仗、漿果的旅行充滿危險,沒有媽媽照顧的鯿魚寶寶怎麼長大。還有,神出鬼沒的夜行大盜鬧得林中的居民們個個提心吊膽。太有意思了。我喜歡這“份”獨特的報紙帶給我們的發生在森林裏的“新聞”故事。這些新聞故事比城市裏的新聞故事更有趣,更生動。我幻想着,有一天我能成爲森林報的牛通社記者,報道森林裏的新聞故事。

讀書心得體會 6

《愛的教育》一書講述了安利柯在老師、父母、同學的引導和幫助下變成了聰明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陽光男孩。讓我們體會到愛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世界上的愛如空氣,遍佈着每個角落,無論在哪裏都能感受到愛的情意。比如說安利柯的老師不對學生髮脾氣是因爲他太愛安利柯他們,想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像在家裏一樣的溫馨與和諧。

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這一切的情與愛,讓我感覺到充滿情與愛的世界是幸福、友好的。在別人愛你的同時,可別忘記關愛別人喲!讓我們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在這愛意盈盈的環境裏再多製造些愛的芬芳!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愛,是開啓心靈的金鑰匙;愛,是一本教育我終生的書!看了這本風行全世界的書,那如春風般的故事,我的心被震撼了,仿拂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

這是其中的一個故事:安利柯的朋友一不小心把一位老人打傷了,那位朋友在老師和同學的支持和鼓勵下去向老人道歉,並把自己最心愛的郵票冊送給了他,過了幾天老人的病好了後,他不僅親自去學校看砸傷自己的人,還把郵冊還給了他。

這就是愛,是愛使他勇敢承認錯誤,是愛使老師同學給予他鼓勵,是愛使老人原諒了他。沒有愛就沒有這一切。這一霎那,我忽然覺得愛深不可測,高尚無比,似乎“愛”這個字的每一筆劃都是一個愛的哲理,她們也像一個拉環把每一個人的距離拉近,讓他們相互愛護;愛讓世界更精彩。

讀書心得體會 7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閱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二、寧小燕:永遠的遺產

如果說萬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遠的自責與痛,那麼寧小燕,則給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爲什麼我們的教育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慘劇。在我眼裏,寧小燕是一把刀子,劃開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德育的"僞善"面孔!寧小燕以僞爲真,活在一個虛幻的純淨的世界裏,而這個世界註定要破滅的,這是寧小燕的悲劇,更是對教育的控訴。我們的教育,從來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獨缺少的是一份真!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寧小燕們越來越少了!因爲一個孩子,當他小學的時候,他可能就不會輕易相信什麼了。這纔是教育真正的悲劇,比寧小燕更讓人感覺到悲哀。

當正直被嘲笑,當美好毀滅,當真誠被欺騙,當高潔死亡,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讀李鎮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三、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爲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爲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讀書心得體會 8

我閱讀了《十萬個爲什麼》這套書後,才知道科學很奇妙也很神奇,它可以讓我們學習到一些課本和日常生活中無法瞭解到的知識。在這裏,我可以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比如:爲什麼松鼠秋天要儲藏果實?這是因爲冬天氣候非常寒冷,白雪覆蓋了大地後,靠果實爲生的松鼠找不到食物就會餓死。爲了保證能夠順利過冬,就會在食物豐富時將食物藏在洞裏或埋在土裏。

還比如:爲什麼人會做夢?這是因爲當人睡着之後,大腦皮質的大部分細胞都休息了,可仍有一部分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所以,人才會做夢。

再比如:爲什麼人不能長時間吹電風扇?這是因爲吹電風扇時間太長,雖然汗散盡了,但是身體內的熱量卻散發不出來,這時人就會感到頭痛或頭暈,甚至全身不舒服……

你瞧!這一本小小的書裏面卻藏着這麼多的奧祕。這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瞭解更多課外知識,還可以培養我們的閱讀興趣。

讀書心得體會 9

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生成功。從書中我們瞭解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認識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民間豪雄。

讀書時我們要養成靜心的學習習慣,讀書可以引導你進入心靈的安定寧靜狀態,達到神閒意定的境界,在閱讀中獲得知識的力量,從而理性的面對並克服一切困難。說到這讓我想起《沉思錄》中的一段對話錄:“人總是想退隱鄉間、海濱、山林,或許每個人都曾經全心向往這種生活。但這完全是一種庸俗的想法,因爲你儘可以隨時退隱到自己內心內心中去,沒有任何地方能比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更無煩憂;尤其是如果這個人的內心海闊天空,他只消靜心斂神,立刻就可以獲得完全的寧靜。因此讓你自己始終藉助這種退隱來獲得內心的寧靜吧。”因此我們要追求靜心讀書的境界,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

《禮記·中庸》中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是基礎,在此基礎上要進行審問、深思、明辨,把學思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學而善思,思而善學,在靜定中領悟,在默唸中體會。所以說靜心讀書也要帶上靜思。

古人常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倒是用的恰到好處。其言可信書中的一句話,就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眼睛。一個故事,就能啓迪心靈。書告訴我們偉人是如何在家道壁立等種種挫折下磨練出更堅強有力的翅膀,在湛藍的天空下展翅翱翔。所以書給了我一句贈言,挫折是天賜的禮物,我們不應怨恨,應該感激;書告訴我們自卑的人是折了翅膀的飛鳥,自卑使人退縮,使可能變成不可能,使不可能變成毫無希望,所以書鼓勵我們必須培養信心。自信讓生活充滿陽光,自信使不可能變成可能,使可能變成現實。在生活中,我們要勇於挑戰困難,不畏挫折,培養積極、自信的心。

讀書是一種幸福的體驗,閱讀能讓我們快樂的生活,安寧的學習。

讀書心得體會 10

然而通過這件事,簡·愛在我4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起來了。她善良而又寬容,那種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更是當今社會的人所應該學習的。簡·愛的身上到處都有閃光點。

所以我覺得簡·愛就像一個巨寶盆,它教會了我們許多,而且還向我們展現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

讀書心得體會 11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八組第3篇文章《恐龍的滅絕》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全文以科學家們關於“恐龍滅絕”的說法爲線索,介紹了恐龍滅絕的幾種原因。教學完《恐龍的'滅絕》後,感覺有幾個亮點,就寫個教學反思。《恐龍的滅絕》這篇文章可說圖文並茂,形象生動逼真,展現了在中生代時期,遍佈恐龍的神祕世界。最後更引起人們反思:爲什麼今天的人類只能從電影、書籍或者博物館裏,來回憶恐龍往日的輝煌呢?恐龍是已經不存在的生物了,然而“恐龍”卻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吸引着學生的好奇心。課文的內容和主題,更加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心理,從這個角度說,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發現科學的極好範例。

在《恐龍的滅絕》的教學中,我貫徹“以讀爲本,讀中感悟積累”的教學思想,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懂詞句的含義,讀通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積累詞句。本課我着力以探究性學習爲主。通過探究的方式來學習,以訓練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師生一起帶着疑問閱讀課文,在想象中漫遊恐龍王國,在漫遊中輕鬆愉快地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同時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

讀書心得體會 12

喜歡一個人在安靜的環境下讀書。

心無旁騖,完全沉浸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完全屬於自己,不需要考慮成敗得失,不需要在意時間飛逝,靜靜的品味,直面自己的內心所想。

書的世界,自己是孤獨的,只有孤獨纔是最好的磨礪方式,孤獨的求索,因爲孤獨,所以足夠專注。也因爲孤獨,所以書中所得也更爲純粹。讀書心得體會,原就該如此純粹。

有一本好書在手,如同沙漠中覓得了一片綠洲,整個人都覺得有了活力,書中與己共鳴處,拍案叫絕,書中與己有啓發處,默默揣度,品出味道,含英咀華,讚歎不已,乃至掩卷深思,回味無窮。

喜歡汪國真的詩歌,自然流暢,字裏行間是天然的韻律。每次下雨的時候,總會想起那句“下雨了,大地濺起一片歡樂,山谷是太淺的酒杯,盛不下歡樂匯成的河。”於是覺得很貼切,會站在窗外看很久。

喜歡林清玄的文章,清雋俊雅,每一篇都如清淺的小溪,緩緩在心間流淌。

喜歡劉墉的文字,淺淺淡淡,卻又溫暖和煦,讓人讀來熏熏然陶醉其中。讀書心得體會,至此已不能宣之於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跟一位智者的交流,聽其一生走來的諸多感悟懷想,心緒表達,對證自身,總會察覺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借鑑學習。有很多書中故事,細細讀來,與自己一路所行何其相似,故事中的主人公所思所想,如自己所思所想,想到了一處,豁然覺得前方的風景,也正是自己想要的風景。

讀書心得體會 13

今天我讀完了《兒童百問百答》。

書中講了美洲鴕生氣的時候會幹什麼;狼魚吃魚嗎?爲什麼有人怎麼吃也吃不胖呢?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爲什麼會發燒呢?最大的恐龍是什麼等,那本書有三個優點。一是搞笑, 二是知識豐富,三是內容多。

每本書的主人公都不一樣,如果你喜歡可以把全套書都買下來。

讀書心得體會 14

書籍是知識的源頭,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在我的童年中,書是我知心的夥伴。書裏包含着太多太多趣味的問題和知識,讓我去思考,去回味。這不,最近我又在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交流知識”呢!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是一本關於講述盲人的奇蹟故事,書裏講述了一個叫海倫·凱勒的殘疾人,她在盲與聾的雙重包圍下,被莎莉文教師給予了新的期望:她讓小海倫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英語單詞……最終,在莎莉文教師的不懈努力之下,海倫最終考進了哈佛大學,並創立了一百多家殘疾人救助中心。

海倫·凱勒,她在黑暗的世界裏十分孤獨與寂寞,可是她卻沒有失望,她依然努力地學習英語單詞,依然努力地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去與莎莉文教師一齊脫離黑暗的枷鎖,她理解了生命的挑戰。最終,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佛。那麼,我們這些正常人呢?是不是更應當去朝着自我的夢想不懈地努力?是不是我們更不應當荒廢自我的器官和生命呢?海倫·凱勒以往說過:“好好使用你的眼睛吧,你會用它創造一個更輝煌的成就!”,是啊,我們應當去利用它們,而不是白白地糟蹋。

這本書,它會使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告訴一個道理:“永不放棄!”當你感覺到陷於逆境,意志消沉時,請不要自暴自棄,讀讀這本書吧!它會給你處於困境中的指明前進的方向,給你以信心的成功!

讀書的好處是無窮的,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學會靜下心,拿起書,暢遊於書的海洋裏。

讀書心得體會 15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於師範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範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裏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爲一個老師來說,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爲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爲好學生。楊校長就經常跟我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採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老師,對於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值得我這個初生之犢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就像於順華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三年來,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離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和同學們融入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於老師一組,他一邊改卷,一邊還在想着該給學生講些什麼,還想着學了這麼久了,考了這麼久了,再給學生們做什麼練習,他們只會更累更辛苦。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這個暑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思想的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