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心得體會

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心得體會

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心得體會1

來到深圳已經有一週了,通過這幾天緊張而充實的學習,我受益匪淺,我主要學的是計算機網絡專業,在這裏我不僅感受到了設備的先進性和所學知識的專業性,還有這種快節奏的生活,進一步增強了我戰勝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

在深圳只待了短短几天,我卻深深感受到了深圳的確是一個既發達又有親和力的城市,處處充滿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城市的根與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開拓、創新、團結、奉獻則是深圳精神。我想深圳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爲她的精神所在。

通過這次短期培訓,我想我更應該好好學習,用知識武裝我自己,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心得體會2

初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觀其規模也不是很大,但是經過幾天的觀察使我深深的領悟了一句話的含義,它就是“大學之大在於文化”確實在這個學校到處都散發着濃郁的文化氣息。不管是在路上還是在餐廳裏你都能感受到它所蘊涵的文化氣息,路面非常的乾淨沒有一片果皮紙屑更沒有什麼亂扔垃圾的現象出現在眼前,在餐廳看到的還是整齊的隊伍和乾淨的餐桌。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我們的心情也自然會感到非常的舒適。

通過幾天的學習我們收穫了很多的東西,尤其是在網絡的路由器方面,這幾天老師以講路由器爲主這也使我們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從以前的對路由器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對路由器有了很深的認識。同是還了解了許多有關CISCO的一些知識。這些知識對一個網絡專業的學生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也許是受益終生的。

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心得體會3

衆所周知,21世紀是一個信息經濟時代。爲適應時代的發展,作爲一名即將走出校園參加工作的當代大學生,所受的社會壓力將比任何時候都要來得沉重,因此在校期間,我們必須儘可能的利用好學習時間,儘可能地學習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學會創新求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如果想從事與家紡設計相關的行業,那就更需要掌握較全面的計算機知識,因爲小到計算機的組裝維修,大到服務器的維護與測試,知道的更多更全面,那麼對於自己以後找工作以及參加工作幫助就越大。在知識經濟時代,沒有一個用人單位會傻到和知識作對,不是麼?

我在讀初三的時候第一次接觸計算機覺得很新鮮。我清晰的記得,當時有一個清晰的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學好計算機。但隨着自己對電腦接觸的不斷深入,對計算機的認識越來越深,特別是進到大學,學習了家用紡織品設計以後。我們做CAD設計,學習了各種辦公軟件,可是在設計和辦公過程中,當遇到一些電腦系統出錯導致文件成果丟失的突發問題時。我才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計算機知識是多麼的欠缺,自己終歸不是學計算機專業的,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都是零散的,對這些突發問題只能束手無策。於是我暗自發誓,無論如何,以後如果關於計算機的選修課的,我一定要報名。

這次在《計算機網絡》中,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許多以前對計算機迷惑的地方。在姜老師的講解和實際演練下我明白了以前不太懂的地方。

所謂計算機網絡,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軟件及網絡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網絡許多人以前都有接觸,但真正瞭解網絡的,一定要理解網絡的層次結構。

首先是七層協議。OSI的七層結構並不是目前真正的工業標準,目前業界在廣泛使用的是TCP/IP網絡,應該算是事實上的工業標準。

雖然OSI參考模型的實際應用意義不是很大,但其的確對於理解網絡協議內部的運作很有幫助,也爲我們學習網絡協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OSI模型提出的比較早,爲計算機網絡的個複雜事件提出自上而下,分層解決的一套完整方案。七層模型各層的作用不想多做總結。

TCP/IP分層模型的四個協議層分別完成以下的功能:

網絡接口層包括用於協作IP數據在已有網絡介質上傳輸的協議。實際上TCP/IP標準並不定義與ISO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相對應的功能。相反,它定義像地址解析協議這樣的協議,提供TCP/IP協議的數據結構和實際物理硬件之間的接口。

網絡層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網絡層。本層包含IP協議、RIP協議,負責數據的包裝、尋址和路由。同時還包含網間控制報文協議用來提供網絡診斷信息。

傳輸層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它提供兩種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其中TCP協議提供可靠的數據流運輸服務,UDP協議提供不可靠的用戶數據報服務。應用層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應用層和表達層。因特網的應用層協議包括Finger、Whois、FTPGopher、HTTP、Telent、SMTP、IRC、NNTP等。

我的感覺是:TCP/IP是從OSI模型演化而來。兩個模型相比較來講TCP/IP更關心的是網絡之間互聯,TCP/IP協議被組織成四個概念層,其中有三層對應於ISO參考模型中的相應層。TCP/IP協議族並不包含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因此它不能獨立完成整個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功能,必須與許多其他的協議協同工作。TCP/IP協議層次相對少了,調用函數也會減少,相對於OSI模型,它的處理速度會更快。

其次是計算機網絡。通俗地講,計算機網絡就是由多臺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絡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件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總的來說計算機網絡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絡的傳輸介質就是空氣)以及相應的應用軟件四部分。

要學習網絡,首先就要了解目前的主要網絡類型,分清哪些是我們初級學者必須掌握的,哪些是目前的主流網絡類型。

雖然網絡類型的劃分標準各種各樣,但是從地理範圍劃分是一種大家都認可的通用網絡劃分標準。按這種標準可以把各種網絡類型劃分爲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四種。局域網一般來說只能是一個較小區域內,城域網是不同地區的網絡互聯,不過在此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這裏的網絡劃分並沒有嚴格意義上地理範圍的區分,只能是一個定性的概念。

再次是IP地址。Internet依靠TCP/IP協議,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不同硬件結構、不同操作系統、不同網絡系統的互聯。在Internet上,每一個節點都依靠唯一的IP地址互相區分和相互聯繫。IP地址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的地址,由4個8位字段組成,每個字段之間用點號隔開,用於標識TCP/IP宿主機。

每個IP地址都包含兩部分:網絡ID和主機ID。網絡ID標識在同一個物理網絡上的所有宿主機,主機ID標識該物理網絡上的每一個宿主機,於是整個Internet上的每個計算機都依靠各自唯一的IP地址來標識。

IP地址構成了整個Internet的基礎,它是如此重要,每一臺聯網的計算機無權自行設定IP地址,有一個統一的機構-IANA負責對申請的組織分配唯一的網絡ID,而該組織可以對自己的網絡中的每一個主機分配一個唯一的主機ID,正如一個單位無權決定自己在所屬城市的街道名稱和門牌號,但可以自主決定本單位內部的各個辦公室編號一樣。

2)靜態IP與動態IP

IP地址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的地址,理論上講,有大約40億(2的32次方)個可能的地址組合,這似乎是一個很大的地址空間。實際上,根據網絡ID和主機ID的不同位數規則,可以將IP地址分爲A(7位網絡ID和24位主機ID)、B(14位網絡ID和16位主機ID)、C(21位網絡ID和8位主機ID)三類,由於歷史原因和技術發展的差異,A類地址和B類地址幾乎分配殆盡,目前能夠供全球各國各組織分配的只有C類地址。所以說IP地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網絡資源。

對於一個設立了因特網服務的組織機構,由於其主機對外開放了諸如WWW、FTP、E-mail等訪問服務,通常要對外公佈一個固定的IP地址,以方便用戶訪問。當然,數字IP不便記憶和識別,人們更習慣於通過域名來訪問主機,而域名實際上仍然需要被域名服務器(DNS)翻譯爲IP地址。例如,你的主頁地址是,用戶可以方便地記憶,而對於大多數撥號上網的用戶,由於其上網時間和空間的離散性,爲每個用戶分配一個固定的'IP地址(靜態IP)是非常不可取的,這將造成IP地址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這些用戶通常會在每次撥通ISP的主機後,自動獲得一個動態的IP地址,該地址當然不是任意的,而是該ISP申請的網絡ID和主機ID的合法區間中的某個地址。撥號用戶任意兩次連接時的IP地址很可能不同,但是在每次連接時間內IP地址不變。

最後是路由器。路由器是一種多端口設備,它可以連接不同傳輸速率並運行於各種環境的局域網和廣域網,也可以採用不同的協議。路由器屬於OSI模型的第三層。網絡層指導從一個網段到另一個網段的數據傳輸,也能指導從一種網絡向另一種網絡的數據傳輸。過去,由於過多的注意第三層或更高層的數據,如協議或邏輯地址,路由器曾經比交換機和網橋的速度慢。因此,不像網橋和第二層交換機,路由器是依賴於協議的。在它們使用某種協議轉發數據前,它們必須要被設計或配置成能識別該協議。

傳統的獨立式局域網路由器正慢慢地被支持路由功能的第三層交換機所替代。但路由器這個概念還是非常重要的。獨立式路由器仍然是使用廣域網技術連接遠程用戶的一種選擇。

在學習中,我進一步體會到了網絡的神奇,是網絡能夠使遠隔萬里之遙的人面對面的聊天,是網絡能夠使人們可足不出戶就掌握所有信息從而運籌帷幄,是網絡使人們能夠更快的掌握更多的信息,是網絡……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姜老師只是一個指引的作用,給定任務後就進行自主性學習或分小組進行共同學習和合作完成,同學們在操作學習中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互相討論、交流,大家坐在一起暢所欲言,解決不了的就讓老師來幫助解決,這樣使得相互之間都得到了學習、鞏固知識的機會,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也爲教師們搭建了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使我們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斷提高和成長,並建立了一定得友誼。

但是,計算機知識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我還要繼續學習、操作,熟練運用這些知識,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做一個合格的當代大學生,將來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心得體會4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經濟時代,信息尤爲珍貴;信息即爲財富,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並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計算機日益成爲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

計算機逐漸的代替了傳統的書本、去做爲一個信息的載體。爲了保護好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學好計算機網絡技術尤爲重要。

算機網絡技術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絡是按照網絡協議,將地球上分散的、獨立的計算機相互連接的集合。連接介質可以是電纜、雙絞線、光纖、微波、載波或通信衛星。計算機網絡具有共享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的功能,具有對共享數據資源集中處理及管理和維護的能力。

計算機網絡可按網絡拓撲結構、網絡涉轄範圍和互聯距離、網絡數據傳輸和網絡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準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絡範圍劃分爲:(1)局域網(LAN);(2)城域網(MAN);(3)廣域網(WAN)。局域網的地理範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羣體組建的小範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範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洲際網絡,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範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範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計算機網絡由一組結點和鏈絡組成。網絡中的結點有兩類:轉接結點和訪問結點。通信處理機、集中器和終端控制器等屬於轉接結點,它們在網絡中轉接和交換傳送信息。主計算機和終端等是訪問結點,它們是信息傳送的源結點和目標結點。

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了資源共享。人們可以在辦公室、家裏或其他任何地方,訪問查詢網上的任何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辦公自動化、工廠自動化、家庭自動化的發展。

學好計算機網絡技術尤爲重要,進入大學以來,我們開展了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我們儘可能的利用好學習時間,儘可能地學習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學會創新求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知識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因此,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我還要繼續學習、操作,熟練運用這些知識,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爭取做一個合格的當代大學生,將來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覺得每個大學生都應不斷地加強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纔不至於被社會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