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彷徨讀後感(精選20篇)

彷徨讀後感(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彷徨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彷徨讀後感(精選20篇)

彷徨讀後感 篇1

彷徨是苦悶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無處宣泄的,彷徨就像遊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該何去何從,不光是身體的無處歸依,更是靈魂的無法寄託。前方在哪裏,有前方嗎?真的有前方嗎?那又在哪裏?

二十年代的中國,黑暗、混亂、動盪不安,滿目瘡痍,熱血的青年奮起反抗,期望毀滅這個千瘡百孔的舊世界。於是有了“五四”運動,魯迅先生寫下了《吶喊》,向腐朽的封建社會發出了沉重的宣戰。“五四”運動後是新文化陣營的分化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從,“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遊勇那樣“孤獨”和“彷徨”。曾經,他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在現在,於是他彷徨了,《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又證明了魯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堅強的鬥士,雖然彷徨,雖然苦悶,但仍然求索,不輕言放棄。仍然在鍥而不捨地抨擊着封建社會,表現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他的人生是一個圓,有彷徨,有苦悶,但沒有放棄。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壓下,總是會有那麼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壓力來源於責任、和期盼,承受,是我們面對壓力的方法,我們承受着親人與故人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我們承受着來自世俗的各種惡意和善待,我們承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

古老的中華民族同樣承受得太多太多了,原始部落的茹毛飲血,奴隸制的非人壓迫,欲掙脫鐵鏈的那一聲聲嘆息,封建社會的精神枷鎖,外來列強的欺凌,八年的抗戰,年的內戰,終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_十年,又有多少的冤屈,華夏五千年,社會的每一次前進,是用無數的血與淚、無數的生命鑄就成的。

生活在一個相對民主,相對自由的世界的我們,承受着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承受。有悲傷,有淚水,但作爲人,級的動物,我們應該挺起胸膛,伸直腰桿,呼一口新鮮的空氣,像我們的祖祖輩輩那樣勇敢地前行吧。

彷徨讀後感 篇2

引“我”上酒樓的,何也?無他,“無聊”耳。

回到闊別的故鄉,故人已經尋不着了,觸目可見的滿是生疏。 “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處境之尷尬,進退之兩難。傷感之餘,“我”只好借杯酒澆胸中之塊壘。故事正是由這種深沉的無可依附的漂浮感展開的。

和呂緯甫的偶遇,更像是“我”與自我的一次相逢。這裏的偶遇,包含着相當的必然性。換而言之,作者通篇都在自我對話和自我駁難,從而開挖出“靈魂的深”,揭露人的精神創傷。

故知重逢,卻驚大於喜。“我竟不料在這裏意外的遇見朋友了,——假如他現在還許我稱他爲朋友。”。兩人寒暄之中,“實在懶得太難,終於沒有(給你)寫一封信。……”。人情淡薄嗎?但我以爲是因爲他們都在迴避往昔的“崢嶸歲月”——“拔神像的鬍子”,“連日議論些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於打起來”。呂緯甫已是“躬行自己先前所憎惡的”,淪落到去教《孟子》。前後懸殊之大,驚心,痛心,更是無可奈何。

那些離去的青年,就像蠅子一樣,“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以至於,廢園裏的山茶花似乎都“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這種令人無處可逃的“圓圈式的循環”,消磨的不僅僅是生命。“以後?——我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預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前路迷茫,他們連做夢的`權力都沒有了,如何不令人感到酸楚?!所以,呂緯甫爲他弟弟遷葬,發現屍骨已經消盡,連頭髮都“蹤影全無”。這何嘗不是在暗示人心和夢想的腐爛呢?

值得一提的人,還有阿順,她勤勞能幹的好姑娘。呂緯甫爲了給她買剪絨花,跑了兩座城市,卻還“很歡喜”。這是已經對生活失望的呂緯甫難得地再流露出熱情。他曾“願世界爲她變好。”然而,迎接他的是阿順逝世的消息。《浮士德》裏主人公感到生命離去時說,“你真美呀,請等一等!我哀婉正在失去的東西。”如此,當年那些枝末細節和細膩的情愫再無處可訴,無處安放,(那兩朵鮮紅的線絨花給誰好呢?),這更是昭示了呂緯甫心中僅有的最後的對美好的追求幻滅了。

不過,小說還是留有希望的。幾株老梅竟鬥雪開着滿樹的繁花,彷彿毫不以深冬爲意;還有爽快的雪。這就是魯迅,他宣佈“絕望”的“虛無”,永遠敢於“反抗絕望”。

彷徨讀後感 篇3

《彷徨少年時》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評論家,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以《德米安彷徨少年時》、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埃米爾·辛克萊的少年自10歲到18歲的心靈成長曆程。埃米爾出生於富裕的家庭,上面有兩個姐姐,一家人與人爲善,信奉宗教,和和睦睦。但在這看似和美、平靜的家庭裏,埃米爾的生活並不平坦,首先在校外因爲硬充好漢,被另一階層的小混混所控制,違背自己的心性做了一些壞事,這時高他一個年級不同於普通孩子、早熟的叫做德米安的少年出現了,試圖引導他找尋自我,真正的.自我;後來他被父親轉往另一城市的寄宿式中學讀書。但是他無時不在思念德米安,回憶自己與他的交往,最終在大學註冊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再次遇見德米安,並與其一同加入了一個精神團體,他覺得自己很幸福。最終他犧牲在德、俄兩國發生戰爭的戰場上,臨終時他彷彿對生活的真諦——有所領悟,對變幻莫測的命運有了認識。

小說文字優美寧靜,清新如田園的早晨。我一直被作者牽引,往下閱讀,直到最後。德米安告訴我們:世界是複雜的,不僅有光明的世界,還有黑暗的世界,不要只看光明純潔的世界;還需要衝破這個世界的束縛,才能找尋新的自我;我們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不要做表層的、虛僞的人。未來不管自己的身份是什麼,這些都是表面的,重要的是在這個角色裏是否找到了渴求的自我,這就是黑塞要表達的“自我”:聽從內心,合於自然,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之路,然後忠誠於它。

通過讀這本書我覺得不管是工作、生活多麼忙碌,親情、友情、如何交織演繹,社會關係中自己自在或者不自在,這些給自己造成的負面情緒都不足以摧垮我們的精神支柱,只有在瑣碎繁雜的生活裏,找到自己的命運,找到自我,並且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那麼內心就不會迷茫,不會過多的焦慮和不安彷徨,也不會隨波逐流。終有一天,命運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自己曾經的夢想一樣。

彷徨讀後感 篇4

回眸人生,我不敢相信來生,或許來生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那樣的偉大高尚,但我只願做《吶喊》中的我,在吶喊中學會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我也只願做《彷徨》中的我,在彷徨中成長,在彷徨中……

面對人生,我只能說我在彷徨中成長,並不能說在彷徨中前進,在雨季中彷徨,我漸漸懂得了雨的艱辛,最後吶喊出了繽紛的彩虹,在夜晚彷徨,我於是知道了白天的可貴,最後吶喊出了旭日東昇的太陽。彷徨是我成長的見證,吶喊是我走向成功的見證,穿越風雨,見證人生。

吶喊與彷徨見證了我的'一生,也見證了歷史的歷程,在選自《彷徨》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猛烈抨擊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無情、麻木不仁。但人們也在《彷徨》成長,變得懂事,乖巧,思想得以進步。《吶喊》是最好的證明。每一個閃光點後都有說不盡道不完的艱辛與痛苦,我從自己身上,知道了,魯迅《吶喊》與《彷徨》背後的艱辛與痛苦,我也領悟到了彷徨與吶喊在我生命中的歷程,是我一生無法見證的,反而,只能是見證了我的一生。

展望人生,我依然會帶着彷徨與吶喊一起去揮斥人生的熒光棒,一起去探求人生的真諦,歷史的車輪也爲此掠過,作者在《彷徨》中《吶喊》,成就了一部《狂人日記》;居里夫人在彷徨中吶喊造就了鐳的誕生;女媧在彷徨中吶喊,開創了人類的生命;中國在彷徨中吶喊,成功的獲得了2008奧運會的主辦權;世界在彷徨中吶喊,呼籲出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偉大口號。無數的例子,不都證實了,只有在成長中前進,才能創造奇蹟,創造輝煌。

彷徨——從出生到衰老

吶喊——從失敗到成功

彷徨與吶喊伴我一起走過了16個春夏秋冬。一起和我從小學到高中。未來的路,我尋覓着,向右看,彷徨正孕育新生,向左看,吶喊正走向成功。

在彷徨中成長,在吶喊中前進,我堅信,有一天,成長也是繼我前進後又一閃光點,同時,我也希望閃光點背後的艱辛與痛苦,一併與作者的《狂人日記》記錄下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吃、穿、住、用、行、快樂與悲傷。

仰望天空,我看見了彩虹,展望未來,我看見了成功。

然而,我卻只能說,我在雨季中彷徨過,我在吶喊中前進過。

彷徨……吶喊……

成長……前進……

彷徨“山重水複疑無路”,吶喊“柳暗花明又一村”;

彷徨“天若有情天亦老”,吶喊“人間正道是滄桑”;

彷徨“青春”,吶喊“珍惜”。

彷徨與吶喊,成長與前進,青春與珍惜。

彷徨讀後感 篇5

一張桌,一壺茶,一絲淡淡的書香,在每個失望的日子,《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總會伴着我。在這本書的指引下,我走近了苑子文,豪兩兄弟的身邊,品味他們那百味人生。如茶,留有清香。

《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講述了20個關於青春,正能量,勇氣的故事。每一個爲了自己夢想而奮不顧身的日子,都應該被記住,每一天都應該用自己最大的希望和勇氣來迎接。

我還記得哥哥苑子文在書中說過:這是最好的年紀,你已經不再是個小孩子,可以勇敢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因爲年輕,即使做錯事,也會被原諒。所以啊,時間別花在猶豫和畏懼上,考慮清楚了就去做。人生沒有那麼多。“如果”和“萬一”,要時刻保持渴望和戰鬥力。是啊,青春哪有那麼多時間用來後悔,害怕。所以,從現在開始用心過好每一天,畢竟只有一次啊。

記得初一第一次月考的時候,考的特別的不理想,連續幾天,整個人都處在消極的.情緒中,直到拿到這一本書,作者也曾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可他們最後擺脫了消極情緒,夢想在支持着他們,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下,他們不忘初心,依舊堅持自己的“北大夢”從他們的文字中,我看出來這個夢想一直在支撐着他們前進,最終夢圓燕園。受到他們的啓發,我開始收起一蹶不振的樣子,換上奮鬥,努力的決心。在這過程中,雖然累,但是很快樂,因爲我也在爲心底的小小夢想而努力奮鬥。

讀完這本書才發現,他們同樣不是神的孩子,他們也曾身材臃腫,也曾不討人喜歡,然而最後減肥成功,成爲了兩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他們的成績也不是一直優秀,弟弟子豪因爲北大自主招生失敗,也曾跌入谷底;哥哥子文的成績一直沒有弟弟的好,也曾反思過。也許夢想有時遙不可及,但你可以一直向上,向前。

文中最令我感動的不是負能量小姐的故事,也不是遠方先生的故事,而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他們也有不好的時候,也有重大考試失利的時候。但看現在的他們,北大生,創業了自己的品牌,誰曾想過他們一樣跌倒過,頹廢過,但他們依然互相鼓勵,走出了困境。是啊不努力,枉青春。

在成長的旅途中,有歡笑,有淚水,有順境,有挫折。我們是否應該像他們一樣懷揣着自己的夢想,去狠狠努力一把,畢竟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

彷徨讀後感 篇6

魯迅先生的《彷徨》多是以農民知識分子作爲中心人物,在思想苦悶的二十年代中期,魯迅先生注意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民羣衆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窮困潦倒,無論是《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衆》還是《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弟兄》、《離婚》,都能從中都感受到魯迅先生的深沉與憤慨之情。魯迅先生鏗鏘有力的話語猶如匕首一般深深紮在敵人的胸膛,刺痛敵人的神經,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貧苦人民的生活,從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東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現狀都真實的反映了社會現實,深沉有力地控訴了舊時代地主豪強的壓迫以及封建禮教對人們精神的束縛,表現了自己對人民生活貧窮、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達了自己對未來中華民族命運的殷殷期望與高盛吶喊,觸動我們的'靈魂深處。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魯迅先生以命運多舛的祥林嫂爲描寫敘述的對象,取材於社會現實,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從人物悲慘的生活遭遇以及變化的思想軌跡中透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壓迫與剝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殘,忍受着肉體和精神雙重打擊壓迫的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淪落與消沉,透露着這一時期社會的冷漠與隔閡,貫穿着魯迅先生對貧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殷殷關懷。

我想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不正是前輩們不惜以生命爲代價所祈求的美好未來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是幸福的,是應該爲之自豪的,古老的中華民族經受了一個又一個的磨難才迎來了今天的勝利曙光,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來之不易的現在,讓華夏這個偉大民族更好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種處境,然而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雖然彷徨,雖然孤獨,雖然無奈,雖然失望,卻從不曾忘記過用自己的力量與之作鬥爭。我們身處這個民主的新時代,體驗着陽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不應忘了前人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以,無論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始終保持着一顆不滅的心,就像海子所說過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保持着不變的信仰,我們所想要的時間會給予我們,只要肯攀登人生的高峯。

彷徨讀後感 篇7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着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爲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爲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爲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爲他不信,所以他藉着“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無不體現魯迅此時“彷徨”的心情。呂韋甫將生活的'種種辛酸與坎坷從酒樓上帶進讀者的心間,分明看到兩個字:無奈。這種“無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飛進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這不就是魯迅自己的遭遇嗎?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點生機,所有的一切都“織在蜜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裏。”找到出口,正是魯迅的信念,然而此時他卻只有“不以深冬爲意”的氣概,只可惜理想與現實隔着遙遠的距離。但魯迅是不會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實踐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與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會對人來講是無所謂希望的,即使有幾位肯掙扎一下的都被滾滾的洪流衝散、淹沒。只有魯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無論這希望是多麼遙遠,多麼渺茫。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爲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爲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爲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纔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彷徨讀後感 篇8

第一次看雙胞胎的書

感覺他們的生活真的很有趣,每天早晨看着另一個自己和自己坐着同樣的事,一起打鬧,一起學習……

每一個文字,因爲有不同的人敲擊出來,韻味也是不同的,在這本書裏得到了極大的體現。雖是雙胞胎,我們所知的心有靈犀,但是弟弟的文字和他的性格中的樂觀與可愛一樣更加風趣與幽默,就如同微笑中又帶着堅韌,哥哥的文字可能是因爲是哥哥,所以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都是扮演陪伴的角色,因此更加的沉穩與堅強,思考的事情可能也比較多。

有幸遇到這本書,看到了雙胞胎的成長故事,在看故事的過程中,也會想到自己這20年的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先生”和“小姐”,不由的感觸頗深,很多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再回憶起來,便成了嘴角淡淡一笑。

知道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感情最終都是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的,隨着升學,去別的地方,我們與之前的知己朋友便慢慢的`從一根線上分了叉,越走越遠……但是總要知道,這分叉的角度由我們把握,可能我們前進一步,便又慢慢的追了回來,如果覺得這些朋友,這些同學捨不得丟,捨不得很多年後的我們從原來的形影不離走到了最終坐在對面卻沒了話說的地步,那麼就都付出一些,去珍惜他們,平常多打打電話,多聊聊天,別讓這叉分的越來越遠纔好!知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千萬別讓“別人說”一點點消減了你嘗試的勇氣,千萬別讓“別人的厲害”一點點將你打到自己卑微的角落。我們都一樣,年輕着,彷徨着,只要在每一個選擇面前認真思量,大膽選擇,一旦選擇便奮不顧身去努力,你便是最好的你。知道父母的年齡增長往往快於我們成功的速度。在小的時候,不懂得表達感情,和他們離得很遠,長大了,慢慢的學會表達了,卻發現父母頭上原來的黑髮漸漸變成銀絲,臉上也慢慢的爬滿了皺紋。所以,加油啊!孩子知道了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不知道如果我早點看這本書,是不啊就會在高中三年努力拿到更好的通知書。但是人生總是這樣,沒那麼多時間讓你去後悔,去迷茫,所以啊,抓緊時間,走好眼前的這一條路,不要太貪心,不要將自己和自己無盡的慾望做對比,懂得知足,一步步,一點點走好現在的路 當到達下一個路口時,再去思考該左轉還是該右轉。

……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

每一個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彷徨讀後感 篇9

無論你現在的處境如何,都請不要輕易下結論。好的請堅持,壞的請努力,你要看到別人的光芒,更要信仰自己的力量。我們每一點的付出,大多數的嘗試,和所有的等待,都有意義。你要堅信努力的人會有好運氣,肯付出就能衝出黑暗,漫漫長夜後黎明終會抵達……

十個人、十件事,講述20個關於勇氣、成長與愛的正能量青春故事。每一個無比努力的日子都值得被記住,要用最大的勇氣過想要的一生。內文精選百餘張治癒系攝影及超有愛陽光兄弟照。唯美的插圖,清新的設計,與溫暖的故事相映成趣……

當你翻開一個個故事時,你會想起你生命中的他們,這樣也算是我們之間的某種聯繫了。而倘若我生命中的他們可以帶給你一些想要愛的衝動,或者悔恨的念想,抑或是重新燃燒的執念,那就再好不過了。願你始終有肯定自己的達觀和否定自己的勇氣,願你始終有順應世界的堅忍和改變世界的雄心,願你始終有追逐白日的夢想和守住黑夜的信念,願你始終有獨自上路的努力和抵抗孤獨的不屈……

我一直覺得,特別口號化的東西是唬人的。但對“年輕就不要服輸”這一句,卻再認同不過了。那些幾近崩潰的日子,那些睜開眼就覺得人生真難得日子,那些讓眼眸變暗、讓腳步變沉的日子,終於過去了。我所有的.努力和執着,都在那一句“我沒輸”裏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那段日子過於疲憊,以至於活動結束後,我的解脫感遠大於成就感。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刻意避免回憶這場讓人五味雜陳的活動。但是,隨着時間流逝,隨着接下來的一些不大不小的挫折的來臨,我竟然開始感謝那段時光了。

正是因爲那段經歷,日後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窘境,我都會告訴自己,一定會有辦法,也一定會有出路的。人都是這樣,吃過虧之後才發現自己成長了,忍受過痛苦之後才發現自己變得更堅強了。

所以,永遠不要以爲走投無路了,你只要足夠堅定,運氣會眷顧你;永遠不要輕易放棄,或許再堅持一下,這個坎兒就跨過去了;永遠不要活得太安逸,因爲你不知道別人有多努力,沒有人會輕易放棄。

有段時間開始不看這些年輕作家寫的書了,正能量、心靈雞湯的矯情式寫法,我有點免疫力了。但終究敵不過好奇他們的經歷,所以跟朋友借了他們這本最新的《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確實就是心靈雞湯式的寫法,但文中有一些觀點博得我的喜歡,所以最後決定還是分享給你們。

希望從這類書中,收穫的不只是大道理,更是一種“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我們差距在哪”的思維模式吧。

彷徨讀後感 篇10

我讀了魯迅的《彷徨》,這本書是現代小說的經典之作。這本書收錄了魯迅從1918年到1925年創作的小說。這些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種種社會矛盾,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之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變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彷徨》中最令我震動的便是《兔和貓》了。它告訴我生命是不應該被漠視的!儘管在這個世界上,弱肉強食,生存發展,是達不破的規律,似乎我們也不應該對那些處於艱難競爭中的生命發出厚此薄彼的議論。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強者的勝利,卻會讓人變得麻木,冷漠。尤其是當你漠視生命被侵蝕時,可曾想過,當整個世界都無視生命時,那該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狐狸見烏鴉一動不動,沒有要開口的意思,就繼續說道:“烏鴉大姐,你太記仇了,我已經道過謙了,可你不但記仇,還不承認,唉,真沒有想到動物口中那麼美麗善良又大度的烏鴉大姐會是這等呀!”狐狸故意把這等說得重一些,烏鴉聽後,氣極了!心想:臭狐狸你這小人,別以爲我會上當,要不是我叼着肉,早就把你罵死了,還論得到你這麼囂張,烏鴉憤怒的瞪了狐狸一眼。

人皆有惻隱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難,目睹着慘狀,同樣也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孔子說,君子跑庖廚,享受美味的同時,躲避開殘忍的場景,其實只不過是既成人時間的遊戲規則,有逃避內心刺痛的最滑頭的手段。

然而,魯迅卻不,他既不想跑,也不願妥協,而且 還要從這不能中找出一條路來。有誰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卻又時間最柔軟的心腸。在魯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決,但她內心深處卻是一刻捨身飼虎的此信。這是一個仁者所具備的。

《彷徨》中還提到了幸福,那麼什麼是幸福,幸福,其實是一種思想狀態,一種心理滿足感。也就是說,只要你心裏滿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飯,也是幸福﹔否則的話,即使是錦衣玉食,也體會不到幸福。物質上的充裕與否,想來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裏去尋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邊。怨天尤人着,是永遠也品嚐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在多的感覺也無法用口水來散發,望大家去看《彷徨》這部書。

彷徨讀後感 篇11

我特別喜歡看書,不管是社科還是文學都是我特別喜歡的類型。魯迅先生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於是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彷徨》。

首先解釋一下彷徨的大概一世就是猶豫不決。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彷徨》是魯迅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又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

《彷徨》一共有是一篇文章,讀起來感覺都很相似。大多數只有事情了輪廓,大多數都是專注在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上的那份彷徨。

《祝福》中的祥林嫂好端端的人兒,被人嬉笑痛苦,她失去了丈夫和兒子,讓曾經有希望的人夢想幻滅。《長明燈》中的瘋子想把長明燈打滅,最後卻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裏的廂房中。《弟兄》中,對於弟弟的病,爲兄所受的煎熬不是爲弟弟的病而愁,而是怕弟弟傳染給自己而想把弟弟扔到街上去,哥哥的心裏其實也是非常矛盾的`。

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彷徨,在當時的中國,從上到下都選擇彷徨,沒有人願意真正面對。就連五四運動也有人在彷徨。《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中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完彷徨我想到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煩惱,這些事情也經常讓我們彷徨,以至於非常迷茫。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能夠自由追求幸福的生活,希望大家不要彷徨。

彷徨讀後感 篇12

魯迅的風格總是冷峻,連關於愛情的小說也不例外。

講的是涓生和子君的故事,寫於1925年。因爲愛,子君的勇敢是“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此時於涓生是“震動了靈魂”“說不出的狂喜”。

因爲愛,子君全身託付,對旁人的眼光“全不關心”。她是大無畏的,鎮靜的,坦然的。

同居後,子君因爲生活的壓迫變得“淺薄”,沒有了“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在涓生看來她是“怯弱的”。他認爲“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於這空虛卻並未自覺。”

涓生需要一個精神上互相鼓舞的戰士,而子君在他看來卻是“只知道捶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他對她日漸有了嫌棄。

子君走了,死了。

我覺得說到底魯迅寫的'還是新舊兩種思想的相遇,愛情裏是依附的關係還是“攜手同行”?子君倒是有獨立自主的影子,可終歸是封建思想中走出的不徹底。涓生的塑造也很清晰,有新思想,也向往“深山大海,廣廈高樓,戰場,摩托車,洋場,公館,晴明的鬧市,黑暗的夜”,他說“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我認爲他的悲劇在於讀書人的清高,不願妥協於現實,但取暖吃飯在寒冷的冬天都是擺在面前的問題。理想喂不飽肚子,倔強驕傲也只是自我安慰。

他對待子君,就好像他對待阿隨,不能接受賣到廟市,卻忍得下心埋到土坑裏。承受不了它的負擔但也並無愧疚。子君“大概已經認定他是一個忍心的人。”其實就好像剝洋蔥,剝到最後才發現他也許是空心的。而她的愛又“熱烈”“純真”,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彷徨讀後感 篇13

猶記得讀書時候,總是很討厭魯迅的文章。因爲幾乎每篇都要有段落背誦,而不諳世事的我,始終不能深刻理解文中的內涵,對我來說,要背下晦澀難懂的文章實在是頭疼的很。心裏暗暗發誓:如果不是因爲掙學分,自己永遠也不會主動去看下魯迅的文章。

時過境遷,而我也已遠離了背誦課文的年紀。由於近些年吵得沸沸揚揚的教科書改版的事件,魯迅的作品再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上,受到衆人的關注。或許有叛逆的成分,我開始主動去搜索魯迅的作品去重新閱讀。

經過了歲月的洗禮與沉澱,使我對生活、世俗,人情世故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與判斷。這些變化也讓我對魯迅的作品有了新的感悟,從不理解到懂得,甚至竟有部分認同。如果多年以後,再重新翻閱這些作品,相信我會從中領悟更多。

想要寫下《彷徨》中的部分文章自己的讀後感,只爲歲月的紀念,多年以後,是否還會一樣?

《傷逝》:涓生,這個角色代表了那個時代甚至現在社會的很多人。自命不凡,天天子乎者也,仁義禮智信。用現代的`話語就是自戀,超級自戀,紙上談兵的代表者。實際中自己卻不能遵守。在我的眼裏,就是他一手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子君:千千萬萬個女性的代表,從民國到現代。在這些女性眼裏,愛情超越一切,敢爲自己的愛情赴湯蹈火,男人和柴米油鹽是她們生活的全部。如果有一天被愛情拋棄,生活也便沒有了意義。愛情是兩個人的生活,首先自己能活的好,才能使兩個人生活的好。

“我沒有負着虛僞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傷逝》

彷徨讀後感 篇14

初次拿到這本書,之前沒有聽說過苑子文苑子豪弟兄,是看這本書快一半的時候才瞭解到他們二人的,青春這種東西真的不知道怎麼形容,世界上沒有如果,看完這本書有一種後悔,有一種衝動,想想自己也是從大學走來的,雖然我的'大學不像大家通常所說的這樣是在偶像劇跟被窩度過的,但是在碌碌無爲的生活中毫無成就感可言。

看到高潮處,還是想要再說一次,如果再給我一次高中,我會拼命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相信很多人在剛畢業之初的時候都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當然我也不例外,即使現在我還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看到兄弟二人高中生活的拼搏,一路互相鼓勵,共同奮鬥,永遠都能給自己清晰的定位,相信我們大多數人不成功都不是因爲做不到,沒有很好的去定位自己,沒有奮鬥的目標,看到這裏,怎樣定位自己,這恐怕是我們大多數人遇到的問題,眼高手低這應該是大家的通病,有想法才能去實施,我想首先要客服的是自己,首先要自信,敢想才能敢做,自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

青春之路很苦,也很累,但是不苦不累就不能稱之爲青春了,在我們痛苦、彷徨、勞累的青春路上揮灑我們的汗水這應該是我們所要做的。

彷徨讀後感 篇15

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書來讀就是了,但是並不這樣簡單。至少,就有兩種:一是職業的讀書,二是嗜好讀書。所謂職業讀書者,譬如學生因爲升學,教員因爲要講功課,不翻翻書,就有些危險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諸君之中一定有些這樣的經驗,有的不喜歡算學,有的不喜歡博物,然而不得不學,否則,不能畢業,不能升學,和將來的生計便有妨礙了。我自己也這樣,有時既非看不喜歡看的書不可,要不這樣,怕不久便會於飯碗有妨。我們習慣了,一說起讀書,就覺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實這樣的讀書,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並沒有什麼分別,並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痛苦,很可憐。你愛做的事,偏不給你做,你不愛做的,到非做不可,這是由於職業和嗜好不能合一而來的.。

大概是勉勉強強的,帶着苦痛的爲職業的讀書。我們自動的讀書,既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抉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端,所以必須和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樣,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不過凡事一說,既落言鑑,不再能得三昧。說“世故三昧”者,既非“世故三昧”三昧真諦,在行而不言,我現在一說“行而不言”,卻又失了真諦,離三昧境蓋益遠。

彷徨讀後感 篇16

二十年代的中國,黑暗、混亂、動盪不安,滿目瘡痍,熱血的青年奮起反抗,期望毀滅這個千瘡百孔的舊世界。於是有了“五四”運動,魯迅先生寫下了《吶喊》,向腐朽的封建社會發出了沉重的宣戰。“五四”運動後是新文化陣營的分化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從,“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但魯迅先生雖彷徨卻不放棄。在魯迅先生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這又證明了魯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堅強的鬥士,儘管遭到失敗的打擊仍然在鍥而不捨地抨擊着封建社會,他的作品尖銳有力地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表現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他的人生是一個圓,有彷徨,有苦悶,但沒有放棄。

吶喊彷徨中的25篇小說,大多篇幅不長,描繪的內容也往往是些俗不驚人的小事,但作家卻以深邃的洞察力研究並把握某些重大社會事件的本質和一定的歷史時期的時代風貌,從小事中選擇和提煉出某些具有生活氣息,揭示出具有歷史政治意義的深刻時代主題。比如說《風波》描寫的是一個鄉村禾場上晚餐時的小小紛爭,實際上卻通過側面寫張勳復辟事件引起的社會反響,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別開生面地深刻地批判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的極端不徹底性。《一件小事》寫的是一件很小的小事,卻表現了極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哲理。“我”坐在人力車上,看見一個突然橫穿馬路的老婦人,衣服兜上車把,輕輕地跌倒在地。事情發生後,“我”和車伕的思想行爲,顯示出極大的差異,一直髮展到車伕在“我”的“詫異”之中,主動挽着伊的臂膊向巡警分駐所的大門走去。這時“我”突然感到車伕那“滿是灰塵的後影”無比“高大”,“須仰視才見”,對自己“幾乎變成一種威壓”深感自我的渺小。簡略的事件勾畫,分外突出的行動描繪,異常細緻的'心理刻畫,構成了一幅對照鮮明的藝術畫面,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批判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劣根性。

除此之外,小說中幽默、誇張和諷刺手法的運用的十分巧妙。幽默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帶喜劇性的諷刺,有時以誇張的手法予以揭露,突出社會生活中敵對事物的矛盾所在與可笑之處,使其無可隱蔽,以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

總的來說,魯迅的小說中喜劇性的興奮,但主要是以沉鬱濃重的悲劇氣氛爲基調的。諷刺和幽默總是不可抑制地表現出來,並且同悲劇性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使人不得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即使像《祝福》這樣的悲劇,在沉鬱中也蘊蓄諷刺的激情。祥林嫂的悲劇不但成爲令人悲慟的淵藪,更化爲對封建制度的諷刺利刃,增強了文章的戰鬥力。魯迅的諷刺藝術的卓越成就即在於通過形象的描繪,反映當時社會的某些重大的方面的問題。這樣子使得小說在沉重的氣氛中不失一種具有的號召性戰鬥意識。

而誇張的手法在《吶喊》與《彷徨》中也較爲突出。誇張主要用在細節描寫上,以達到諷刺效果和突出人物性格的目的。如:四銘對“惡毒婦”的刻骨銘心;對流氓侮辱孝女的下流話憎惡,而內心卻欣賞;兒子無意中吃了他已經看準了的一棵菜心的反感等細節描寫,有力地揭露了四銘的本質。

王暉曾經說過,魯迅的小說在深刻地批判了國民性的同時,“又把否定的鋒芒指向知識者自身。”我想,這便是魯迅令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吧!即使過了這麼久,魯迅仍在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彷徨讀後感 篇17

在書城的那一夜,我徹夜未眠,卻不再彷徨。吃完晚飯後,我和媽媽吵了一架,兩人唾沫橫飛,互不相讓。吵了許久,我口乾舌燥,摔門而去。口袋裏還有一點錢,我去了24小時書城。我找了個靠窗的好位置坐了下來。這裏可以看見月光,古樸的桌子上,還擺着一本魯迅先生的《彷徨》。

我很快的平復了剛纔激動的心情,點了杯咖啡,翻開扉頁,魯迅先生的肖像在凝視着我。翻開正文,細細的品讀起來。混亂的時代,戰火和硝煙,黑暗和死亡,矇蔽了當時人們的'雙眼。魯迅先生筆下“彷徨”的人們,有的無知愚昧,迷信無能;有的欺壓百姓,魚肉鄉鄰;還有的消極無求,彷徨一生。《彷徨》和《吶喊》,都是魯迅早期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無知無能的人們生活在黑暗社會的現實。而正是這部經典,能啓迪後人,使人不再彷徨。

夜深了,我合上書,凝視窗外,月光靜靜的如牛奶般灑在桌上,安靜祥和,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看着窗外的行人,彷徨的走進書城,又充實,充滿知識智慧的走出。又翻翻書籍:一個彷徨的黑暗時代,被偉人們的火光照亮,無知的人們不再彷徨,走向光明美好的新時代。再看看自己:一個彷徨的我,與母親吵架,在大街上閒逛,對學習漫不經心……

我決定了:不再彷徨!輕輕地把書放回書架,靜靜地品完剩下的咖啡,再真誠地向母親道歉。不能再彷徨了。

一縷月光,一本好書,一個啓示,使我尋回真我,不再彷徨。

彷徨讀後感 篇18

《祝福》是一篇悲鬱的作品,這種感覺的得來,得自開篇的最初的那個瞬間,讓我們看到一種緩慢有力的敘述,以及一個最爲深刻宗體驗式的世界中來的疑問與證詞。魯迅先生的目光,不斷地被一個非現實世界的那些富有宗教意味的事物所吸引,帶着橫眉冷對的冷靜和永不饜足的好奇心試圖搞懂那套秩序,那個體系,那些埋藏在現實背後的神祕秩序與隱藏倫理;它越過了以人類之力與神抗衡的邊界。他當然是一箇舊秩序的反對者和新時期的彷徨者,但事實上他更像一個異端稱頌者。

即使是一個最刁鑽不屑的`諷刺作家,都無法用這種非道德的荒謬感去還原那個荒誕殘忍的世界。因爲故事是在一個既有的倫理秩序完全崩塌的世界裏提出來的(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現在都已經統統失效了),在魯迅先生看來,非人性的否定之力於是就無法呈現了。這一秩序的崩解是如此恢宏而遙不可及,因此對於心靈的勘探,用以反抗那些最高權力結構與文化形態的方式,就變成了一種不附和,抗議和基礎批判的力量。魯迅先生以一種極端的尖銳看到了彼時的現實的真實外殼;他知道,一旦內省,就可以瞭解它的姿態,瞭解事件和境況的整個外觀,以及它們的羈絆和纏繞;然而對他來說,這至多也只不過是一個故事的起端罷了。

我們永遠無法掙脫的東西,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陰冷的調子挾裹着溼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逐還事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彷徨讀後感 篇19

初次拿到這本書,之前沒有聽說過苑子文苑子豪弟兄,是看這本書快一半的時候才瞭解到他們二人的,青春這種東西真的不知道怎麼形容,世界上沒有如果,看完這本書有一種後悔,有一種衝動,想想自己也是從大學走來的,雖然我的大學不像大家通常所說的這樣是在偶像劇跟被窩度過的,但是在碌碌無爲的'生活中毫無成就感可言。

看到高潮處,還是想要再說一次,如果再給我一次高中,我會拼命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相信很多人在剛畢業之初的時候都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當然我也不例外,即使現在我還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看到兄弟二人高中生活的拼搏,一路互相鼓勵,共同奮鬥,永遠都能給自己清晰的定位,相信我們大多數人不成功都不是因爲做不到,沒有很好的去定位自己,沒有奮鬥的目標。

看到這裏,怎樣定位自己,這恐怕是我們大多數人遇到的問題,眼高手低這應該是大家的通病,有想法才能去實施,我想首先要客服的是自己,首先要自信,敢想才能敢做,自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青春之路很苦,也很累,但是不苦不累就不能稱之爲青春了,在我們痛苦、彷徨、勞累的青春路上揮灑我們的汗水這應該是我們所要做的。

彷徨讀後感 篇20

閱讀一本本書如同高遠天空中的流星,在滑下的瞬間變成了一粒粒金黃的種子,悄無聲息的播種在我的心田。而其中的一粒種子《彷徨》格外偏愛。

書裏另我最爲深刻的是《祝福》,其中魯迅通過祥林嫂問他的問題引出下文,生動描繪了祥林嫂悲劇的一生。寫出了人們的冷漠無情,拿她當飯後的談資,以取笑祥林嫂爲樂。表現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以及對婦女的.迫害,同時也暴露出作者像人們一樣對祥林嫂只有憐憫,卻沒有實際行動。

《彷徨》一書主要寫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人們的冷漠。這篇小說主要有兩種氛圍,一種是黑暗與冷漠,一種是喜悅與激動,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深思,寫的人物命運真實,給人以豐富的人物形象,使人們能真實的體會到舊社會民衆的無知與幼稚。每個人都有彷徨的時候,朱自清因爲時間匆匆而彷徨,老舍爲找到解放的道路而彷徨,魯迅也不例外,他彷徨於自己的人生如同一個圓圈,滿懷期待的走離了起點,最終卻又重新跌回了起點。這裏面有說不盡的苦澀、孤獨與無奈。在這種彷徨下,魯迅寫起了書,用了對比的手法,把人物寫的生動形象具體,表現了作者對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以及知識分子的關懷與同情。

對比之下,我們生活的年代好比天堂,沒有炮火紛飛的戰場,也沒有妻離子散的悲傷。我不禁感到幸福。身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發奮圖強,爲祖國的未來寫下壯麗的篇章。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科學家。自古以來,沒有努力就不會有成功。愛迪生經過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貝多芬在夢想的支持下創作了許多著名樂曲;居里夫人在廢寢忘食的努力下研發出了鐳……他們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而要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嘲笑與壓力。這些挫折沒有使他們退縮與畏懼,也正是這些原因,才造就了他們獲得了成功。

身爲初中生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不能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只有不斷奮進,才能激發鬥志。在這條通往夢想的路上有荊棘,更有坎坷。這些挫折能教會我們沉穩,勇敢,在挫折中會激發出潛力,所以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會堅強地,充滿鬥志地去面對一切挑戰,我會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標,會發奮學習,報效祖國,勵志長大以後成爲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成爲祖國堅實的棟樑。

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聽老師上課,下課時要把學過的知識複習一遍,增加印象。魯迅曾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是的,我們只有努力學習,增長知識,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夢想纔會早日實現。

每次寫作業的時候,不經意間總會分神,結果花了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作業,也經常熬夜狂寫作業。爲此,我捱了不少爸媽的批評。我也曾像魯迅一樣彷徨過,不知該怎麼放下玩心,專心致志地寫作業,不再三心二意,在今後的學習中,我要認真聽講,制定學習計劃表,作業快速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爲高中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做好準備,遇到任何困難與挫折要擁有陽光心態,笑臉面對。積極鍛鍊身體,爲實現自己當上科學家的夢想發奮學習,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