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史記》讀後感14篇

《史記》讀後感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史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史記》讀後感14篇

《史記》讀後感 篇1

我欽佩司馬遷能夠如此深刻地寫《史記》,欽佩《史記》中的每一位英雄,欽佩中國豐富而悠久的歷史。今天,我終於讀了一本厚厚的《史記》。讀完這本書後,我收穫了很多。

《史記》這本書講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敘事簡潔生動,非常吸引人。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體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成功塑造出衆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方面,司馬遷真正統一了歷史、人物和主題,既寫活了歷史人物,又栩栩如生地讀完了每一個故事,彷彿每一個人物都出現在我面前。他還擅長通過人物的言行來描繪人物的性格。我認爲《史記》的語言真的值得後來被視爲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記》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五張羊皮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秦穆公在春秋戰國時期珍惜人才,用五塊羊皮與楚人交換,最後秦穆公贖回了他最喜歡的大臣。讀完這個故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切都應該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就像文章中的秦穆公一樣,如果他用很多錢贖回百里奚,楚人認爲秦穆公非常重視他,不會輕易交換。但如果用五塊羊皮交換,楚人肯定會鄙視百里奚,同意交換。聰明的秦穆公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最後如願以償。我想我應該向秦穆公學習。

總之,在《史記》一書中,我學到了中國五千年的偉大歷史,也學到了很多知識,收穫了很多碩果。我覺得《史記》值得一讀。

《史記》讀後感 篇2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

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爲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爲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爲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爲權勢而活的梟雄。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後感 篇3

《史記故事》裏最讓人敬佩的是孫臏。孫臏曾和龐涓一道學習兵法。龐涓知道自己比不上孫臏,於是,使壞把孫臏弄殘廢,黑心地砍掉了他的兩隻腳。當齊國的使臣來到魏國,認爲孫臏是個有才能的人,便偷偷把這個能人運回去,孫臏的才華才初露芒鋒,他用減竈記在馬陵道迫使龐涓自殺而死,大敗魏軍,從此名揚天下。

這個軍事天才使我瞭解什麼叫“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只有學會細緻的觀察事物、做事前善於分析,才能取得成功,真是“行成與思,毀於隨”啊。古人的確是智者。

單田是一個讓我感到驚訝的心理學家、軍事家。在《單田復國》這個故事裏,燕國大將軍樂毅攻打齊國,佔領了大部分城池,只剩兩個城池尚未攻下,城裏的老百姓卻都願意歸順有智謀的單田,和他一起大擺“火牛陣”,大敗燕軍,反敗爲勝收復城池,居然光復了齊國。

單田成功的原因在於他善於利用齊人的'弱點,

重錘出擊,善於利用人的性本善,激勵士兵的鬥志,增加對敵人的仇恨。一方面,他利用齊人信鬼神的特點,鼓舞自己守軍的士氣,另一方面,展示他的軍事才能,領導能力。我很佩服這個綜合素質極高的單田將軍。

每次讀史記的故事,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悟。這是一本好書,百讀不厭的好書。

《史記》讀後感 篇4

說到司馬遷,大家都很熟悉吧!而今天我就讀完了司馬遷寫的一本書《史記》,讀後使我深受感動。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爲“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全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無韻之離騷”。

其中我對史記中的一位人物印象深刻,那就是千古一帝一秦始皇,秦始皇併吞六國,一統中國,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實施一系列重大措施,並對後世深遠影響。但是,秦始皇他交橫殘暴,濫用民力,橫徵暴斂,嚴酷刑法,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也就是一個強大的王朝,爲何會農民起義給毀啦!對於這麼強大的秦朝爲何會覆滅,我是這樣想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舟,百姓可擁戴皇帝,讓他江山永固,也可以把她從皇位上拉下來,秦始皇就是這樣驕橫殘暴,不得民心,所以民衆纔會起義來反他,最終使秦朝滅亡。

讀完《史記》使我感受到,要想國家強大,必須深得民心!

《史記》讀後感 篇5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既是一部史學着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故事》中所選的故事都是《史記》中的精華,它按照時間順序,從傳說中的皇帝一直寫到西漢武帝時期。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我們打開了瞭解歷史的一扇大門。

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我讀起來彷彿置身有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在《史記》這部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的情節,在一次次成功和失敗過後,終於橫掃六國舊勢力。於是在前230年滅韓國,在前225年滅魏國,在前223年滅楚國,在前222滅燕國、趙國,在前221年滅齊國,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通過《史記》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中華民族淵源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瞭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懂得了一些歷史典故,知道了一些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歷史影響。

湖北宜昌枝江市實驗小學六年級:張雯雯

《史記》讀後感 篇6

“當他在山中行走時,感覺路途是如此的遙遠、顛簸,而懷裏的孤兒是如此沉重——這是一個從一出生就揹負了一大筆血債的孩子……”

故事雖然沒完,但我的內心已被深深觸動。

暑假裏,我看完了《少年讀史記:霸主的崛起》,講述了春秋戰國這個天下大亂、羣雄紛爭的年代,英明君王和忠義臣子的故事。整本書中最感動我的還是趙氏孤兒的故事——

奸臣屠岸賈發兵誅滅了趙朔全族,只有趙朔的妻子懷有身孕,留下一個遺腹子,躲避在宮中。程嬰和公孫杵臼設計,保全了嬰兒的性命,但公孫杵臼卻因此而死。待程嬰把孤兒撫養成人,趙家也恢復原有地位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殺,去向當年的公孫杵臼報告託付的事已成。

像他這樣的'忠義,不僅是在古代,就連現代的人也會覺得不可思議,不過也確實讓人感動。正如序言裏所說,驅動一批又一批愛國臣子的動力,不是別的,而是承擔。正因爲有了承擔,有了自己內心的標準,纔會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說是承擔,其實更準確的一個詞是“責任”。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身份都有每個身份的責任,是自己內心對自己的一種要求。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壓力,但這種壓力多數會轉爲動力,讓你堅守自己的本分,驅動你盡心盡責,不留遺憾。

人的一生,努力追求的不正是這個嗎?我們作爲現代社會的一名公民、一名小學生,一定要有責任感。當我們盡力了、嘗試了,做事做到問心無愧時,也就足夠爲人了。

《史記》讀後感 篇7

暑假期間讀了歷史書中所提到過的《史記》,這是中國第一步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要緊地位。魯迅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這部著作的作者就是司馬遷。

在文學方面,它對古時候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至於直接取材於《史記》的歷史小說,那就更不需要說了。在戲劇方面,因爲《史記》的'故事具備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爲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統計,僅現存的元雜劇中,就有十六種是取材於《史記》的,其中包括《趙氏孤兒》如此的具備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很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大家都知道的《霸王別姬》等。

而在歷史人物方面,《史記》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史事,從這方面來講也是一部具備價值的著作,雖然讀歷史書會有的煩悶、難懂,但我是結合歷史書上學過的常識來讀的,自然樂在其中。這部書實在讓我收穫頗豐,對知道歷史常識起到一個非常不錯有哪些用途!

《史記》讀後感 篇8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嘔心瀝血、傾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歷史,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等多方面。

在《史記》五十多萬字的長河中,令我記憶最深的`便是司馬遷那令人悲憤而又令人同情的故事。司馬遷是朝廷的史官,他寫《史記》秉筆直書,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他敢於批評朝廷,把漢武帝的荒謬行爲一一寫在史記中,從而惹惱了漢武帝。當時,李陵攻打匈奴,因寡不敵衆,不得不敗下陣來,當了戰俘。漢武帝爲此大發雷霆,衆大臣一個都不敢上前爲李陵辯解。唯有司馬遷上前爲李陵講話,他例出了幾個方面:第一,李陵攻打匈奴,援軍遲遲不到,才導致戰敗;第二,李陵投降匈奴,是爲了儲存實力,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可漢武帝怎麼聽得進去,一氣之下,想講司馬遷處以死刑。衆大臣紛紛向漢武帝爲司馬遷求情,漢武帝才免了司馬遷的死刑,但還是將司馬遷改判爲宮刑。

司馬遷遭受了如此奇恥大辱,真想一死了之。但他馬上清醒過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輕於鴻毛嗎?於是,他發奮圖強,忍受着精神和軀體上所承受的痛苦,日夜不停地着作着《史記》。

我看了《史記》後,對司馬遷的遭遇深感同情。他雖然受到了如此大的侮辱,但堅持把《史記》寫完。我會學習司馬遷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情。

《史記》讀後感 篇9

這幾天,我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

這本書是根據《史記》改編的白話故事,分爲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有很多的成語故事都來自《史記》。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世界上的賢人真是太多了,比如有:推位讓國的堯,擅權的呂后,臥薪嚐膽的勾踐,周遊列國的孔子,完璧歸趙的藺相如,紙上談兵的趙……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兩個故事是推位讓國和完璧歸趙。

”推位讓國“的故事講了:堯在年老的時候,召集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討論繼承人的事,四位大臣推薦了舜,並告訴堯:舜的父母和弟弟對舜非常不好,還總是害他,但舜仍然真誠孝敬父母,對待他弟弟也非常友好,從來沒有怨恨。堯經過一番考察,認爲舜是德才兼備的.人,於是把天下交給了舜。 我覺得這種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就像《弟子規》裏說的一樣”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能做到的纔是賢人啊!

”完璧歸趙“講的是:趙國有一塊名叫”和氏璧“的寶玉,秦王想要,就派使臣來到秦國,說願意拿出十五座城交換和氏壁;但趙惠文王怕秦王拿到和氏璧後不給十五座城怎麼辦,於是就派了藺相如去;但到了秦國,秦王卻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於是藺相如就用自己的聰明才華把和氏璧安全的帶回了趙國。我十分敬佩藺相如,因爲在關鍵時刻,藺相如用計謀把和氏璧安全的帶回趙 國。

《史記故事》這本書是一本既讓人知道歷史有趣又讓人增長智慧的書,如果你還沒有看過就趕快看一看吧!

《史記》讀後感 篇10

寒假裏讀了《史記》這本書,讓我感慨萬千,久久不能忘卻。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本書以事件爲中心,按照時間順序,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寫到西漢武帝時期,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

看完《史記》,那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歷史人物形象在我腦海裏不停的閃動。使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勾踐臥薪嚐膽令我十分欽佩,忠心愛國的比干以及屈原的悲慘遭遇都叫我痛心疾首……他們那拳拳的愛國心讓我着實感動和震撼!

“燧 人氏”的鑽木取火、孫武撰寫了《孫子兵法》、“百家爭鳴”的景象以及偉大的“萬里長城”,還有著名的“絲綢之路”、造紙術的`迅猛發展、地動儀的出世,充分 地說明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他們爲我們的文明古國作出了極大貢獻。每當想起這些,都讓我發自內心的感到作爲一箇中國人的驕傲!

讀完《史記》這本書,讓我感慨萬千,久久不能忘懷。書中優秀人物的高尚情操,疾惡如仇的品質和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時時激勵着我,讓我向着一個有理想、有志向的愛國少年進發!

《史記》讀後感 篇11

在許多本教師規定的海量閱讀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史記》,因爲它的裏面有一個個能改變人心靈的歷史故事。

《史記》中有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平原君列傳》中的《趙勝惜才》,體現了平原君趙勝的知錯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爲他能博覽羣書,歸納出這麼多的歷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爲他能在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後,加上那幾句振奮人心的話,真是讓人無法挑剔,讚歎不已呀!

在《韓信被殺》的故事之後,太史公寫道: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我的功勞,不自恃自我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向以爲韓信是一個英雄,原先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從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經顯現出了自我的光芒,就不要太驕傲,不然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記》裏有許多這樣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這本書振奮了我的精神,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啓發了我的人生,還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我的心靈!

《史記》讀後感 篇12

寧靜的午後,斟上一杯醇茶,捧一本心愛的書,在斑駁的日影下,閱讀,真好!

閱讀《史記》,是與太史公對話,聽他興奮地滔滔不絕地講着“上至軒轅,下至於茲”的史實。閱讀歌辭,是聽樂府官員在田間市巷的腳步聲,是聽江南的採蓮女在田間的荷葉間唱着“江南可採蓮”的調子。閱讀詩詞,是聽李太白敲着金樽仰天大笑,是聽少陵野老吞聲痛哭,是聽蘇軾密州出獵的“嗒嗒”馬蹄聲……閱讀,真好!

是誰讓九州動容?“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閱讀李密的肺腑之言,總是感由心生。無論是“董永賣掉身葬父”,還是“黃昏扇枕溫衾”,都閃爍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陳作文賦強,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爲了照顧年老癡呆的母親,一連五年,“我是跑着走的”,風雨無阻地帶着母親上班。

是誰攪動了一江春水?屈原站在汩羅江畔高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後抱石沉入汩羅江,生命順江而流,傳遞了兩千年的輝煌。閱讀屈原,便聽到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的豪言,更聽到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壯語,還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大無畏精神。

用如水的心境閱讀,我終於感受到美、善、真的存在,它們如天籟般傾瀉下來,讓我在閱讀的午後,在香氣縈繞之間,獲得了另一種心情。

《史記》讀後感 篇13

在戰國時期,要想生活下去,不只要靠兵法,更要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這本書就講了很多的人的故事,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關於古人的縱橫家,也被稱爲“辯士”。說到辯士,那最出名的就數蘇秦和張儀了。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拜鬼谷先生爲師,沒有半點成績,親戚都很看不起他,他心裏又慚愧又難過,於是刻苦學習,學有成績後便去遊說秦、燕、趙。遊說讓趙國跟燕國形成合縱的計劃。可以說,蘇秦只靠着三寸不爛之舌,把六國都合縱在一起了。

說了蘇秦,自然也要說說另一位縱橫家——張儀。張儀,魏國人,最初拜鬼谷先生爲師,在蘇秦已經遊說各國加入合縱之後,想要讓張儀伸展自己的抱負,蘇秦想要有一個在秦國的潛伏的`人,於是故意羞辱張儀,讓張儀去秦國遊說秦王,讓秦國不會進攻趙國,使合縱計劃失敗。張儀用口才和秦國的兵力削弱魏國,讓魏國稱臣。

辯士的話,那麼商鞅也可以算是有名的了。但是關於他們變法,一直都讓學者們談論。大致有兩點:一、這是一次成功的變法。二、變法讓戰國時期的秦國由弱變強。但這兩項觀點,近年來卻遭到質疑。第一點,劉國祥指出:商鞅變法只重視農業,論其實質,只是單一領域內的結構性調整,對於整個社會的提升沒有太大的幫助,而變法者最後遭到舊有勢力的殘害,不是成功變法的現象。而第二點何炳隸指出,秦獻公時期,秦國就開始變強,秦國的強大,不能只歸於商鞅變法。

辨士的“說服的藝術”值得我們學習,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天下。

《史記》讀後感 篇14

史記是中國人民智慧和歷史的結晶,是千年歷史的記載。

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忍的秦始皇和崇武的漢武帝……我似乎真的看到了宮殿的珍寶,人們安居樂業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硝煙,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戰爭場面;有的看起來輕鬆愉快,有的看起來緊張,有的看起來無奈……

我認爲唐朝皇帝應該爲世界各地的人們收集更多的書籍來閱讀,讓他們的大臣們接觸到更多關於武術的知識。秦始皇應該讓人們讀一些來自統一前其他國家的書,不那麼專橫,心胸開闊,能接受數百個詞。精通武術的漢武帝應該瞭解一些古今巨人,成爲一個文化和武術的.好皇帝。

再談古代名人吧。比如扁鵲,他讓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診了多少疑難雜症,救了多少人在死亡深淵邊掙扎。此外,張騫出使西域。雖然他被匈奴拘留了十多年,但他仍然沒有忘記出使的重要任務,促進漢西交流,形成了絲綢之路的雛形。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家。他教育學生不是體罰,而是用禮儀和道德來規範他們的言行,用文獻和經典來豐富他的知識和知識。他也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人們。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非常誠實的人。他從不談論奇怪、暴力、混亂和鬼魂。

讀完《史記》,我不僅豐富了知識,還增加了知識。讀書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