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艾青詩選》讀後感13篇

《艾青詩選》讀後感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艾青詩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艾青詩選》讀後感13篇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1

意象是詩中包含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詩人總會創造出富有表現力的意象,傳達出獨特的情感。讀詩,要透過詩歌中的意象,理解詩歌的深層。

20世紀30年代,艾青的詩歌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峯。這一時期,他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長詩《向太陽》《火把》借歌頌太陽、索求火把表達了驅逐黑暗,堅持鬥爭,爭取勝利的美好願望。詩人也因此被稱爲“太陽與火把”的歌手。以《太陽》爲例:

從遠古的墓塋

從黑暗的`年代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

太陽向我滾來……

它以難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帶着狂歌奔向它去

當它來時,我聽見

冬蟄的蟲蛹轉動於地下

羣衆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城市從遠方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於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開

陳腐的靈魂

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於人類再生之確信

無疑,太陽在這首詩中是一種象徵。這首詩的現實主義的主題是從象徵對象——太陽中引起感覺、發揮想象、求得意象、再凝結成形象,然後暗示出來的。這種象徵的寫法有利於表現對生活不可思議的渴慕和憧憬。

同時,作爲象徵表現,詩人把以太陽爲核心的一串意象全用擬人手法有機地組接起來,太陽活了,人化了,竟然向詩人以及我們所依存的世界滾輾而來。這世界包括高樹繁枝、河流、蟲蛹、城市等等,也都在詩人的筆下活了,動了,人化了,熱烈地歡迎着太陽的到來;而詩人的心胸也竟然被太陽的“火焰之手”撕開,換了一副靈魂,以此象徵出“應該是這樣”的生活,寄託了詩人嚮往未來、追求光明的激情。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2

有些事情是不可動搖和改變的,譬如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譬如在心中始終保留着某些敬仰的人或身邊親友的位置,譬如對一部優秀作品的基本評判……無論歷經世事滄桑,無論歲月無情漂洗,堅若磐石。

讀艾青的詩集讓我有一種靈魂找到歸宿的感覺,就像在黑暗中徘徊時,降臨的那一縷曙光,照亮了整個前方。

艾青的詩既有古風又有現韻,把中華上下幾千年語言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化成一種藍色的憂鬱。雖說我可能更喜歡樂觀豁達一些的詩韻,可艾青的詩更多的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報效之心和詩人特有的精神修養,從中提煉出的詩人憂國憂民的大自我情懷。“假如我是一隻鳥,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答案只有一個——祖國的明天。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爲祖國的未來憂思。我難以想象詩人心中超負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爲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爲艾青博大的胸懷;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爲它們自然天成,而有着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澱與徹底消化的產物;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爲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着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和陽光!

你是冰與雪的化身,沒有對你強烈的愛,聞不到你的芳香!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3

艾青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我們這些後輩永遠的歌頌,因爲艾青的詩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歲月》其中有一句寫的很有道理:“失去的歲月甚至不知道丟失在什麼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丟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丟失在喧鬧的城市,有的丟失在遙遠的荒原。”

是啊,過去的歲月都不知道丟失在了哪裏,我的時間都丟失在了發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學習,我卻在那裏發愣,別人的時間安排很充實,還覺得時間不夠,而我卻在那裏浪費時間。

魯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費時間是在慢性自殺。我卻浪費了多少時間,本來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後天纔去做這件事。

“有的是人潮洶涌的車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燈下面;丟失了的不像是紙片,可以撿起來,倒更像是一碗水潑到地面被曬乾了,看不到一點影子;時間是流動的液體——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時間不可能是固體,即使過了幾萬年也能在岩層中找見。時間也像是氣體,像急馳的列車頭上冒出的煙!”

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一種東西,一瞬間就擦肩而過,流逝的時間不能像一塊固體一樣,即便過了幾萬年或幾千萬年,你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時間有如陌生人,擦肩而過,你可能見過它,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裏見過,有可能是某一個城市,也有可能在夢中

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再回來了,所以我要好好的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都過的充實,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來做。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4

讀了艾青,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精神”這個詞。它不一定非得是黑夜裏肆意燃燒的火焰,也不非得是黎明到來時的曙光。一人、一紙、一筆,就足以道精神。

正如魚的化石,面對外界的事物變換始終沉默不語,但你卻不難想象在數萬年前,這條魚兒在水裏是怎樣歡快地遊。這就是精神,更是靈魂。你能從魚骨中看到江河湖泊,亦能從人眼中看出精神的光芒。

艾青如此。正逢新舊社會交替。面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艾青從不吝嗇自己的鄙夷和痛恨,同他又極力追逐光明與希望。他的精神,是《啓明星》,驅散黑暗;是《向太陽》,嚮往陽光;是《春天》,期望美好;是《雪蓮》,純潔地面對人間醜惡。世間污濁我獨清,一把烈火向光明!

我何不想擁有這般精神?誰人不想擁有這般靈魂?

小時候看到街上的叫花子,眼神中沒有半點希冀,也看不見追求。我也曾聽到,一些小商小販,商討着等了以後開大超市。我開始思考,人是靠什麼活着。讀了艾青,我明白了,人活的就是精神。一個人的所作所爲,再怎樣偉大,也只能影響當代。而如果是他精神的偉大,卻可以影響一批人一輩子。這就是精神的力量。

對於艾青來說,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他與黑暗的鬥爭永遠不會結束。對於他的精神來說,驅逐黑暗,迎來光明是他一生的追求。

新時代的人們,誰都得擁有這般靈魂!

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少年,必須有着艾青般的魄力與追求,在追逐光明的時候,不忘以自己的精神傳遞黎明的曙光。同時,我們更要有一個飽經風霜、不屈不撓的靈魂,不論踏足山巔,還是跌落低谷,我們都要時刻記着:精神不倒,人也不敗。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5

“艾青是一個有自由感的詩人。他不像一些現代詩人標榜的那樣唯在紙上自由地棲居,作爲一個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兒女們一道擺脫枷鎖,爭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這是詩人林賢治對艾青的評價。這麼高的評價,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位詩人呢?我懷着疑問,翻開了《艾青詩選》,開啓了尋求答案之旅……

《艾青詩選》收集了艾青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主要詩篇。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謂是“艾青的時代”。這一階段是中華民族危機最爲深重的時期,詩人幾經輾轉抵達延安,接觸了社會底層人民,並目睹了他們的苦難現實。因而艾青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書寫國家民族的苦難,表達憂患意識,抒發對底層勞苦人民的同情,感情基調凝重深厚。

艾青的詩歌中不僅蘊含着赤子的真誠,還蘊含着感情的'真摯,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實的寫照,是艾青的詩歌之所以動人的最根本的要素。每次看《艾青詩選》時,我總會被艾青那平凡卻帶着強烈愛國情懷的文字給打動。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誦着這一首首詩,表達着對祖國和人民最深沉的愛。

讀完《艾青詩選》,我真正認識到了一個“用生命爲祖國頌唱”的艾青,“一生關心勞動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悲慘生活的寫照,更多的是關於那個時代的思考以及對現在生活的思考,就算少了艾青所說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會找尋近期的“盼望”,盼望着我以後理想生活的到達。

又反思一番,要實現自己在未來的美好生活,重要的是什麼?是說說而已?是自我欺騙?……這些只會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糟,只有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付出自己的青春,再加上一顆平靜的心,自己未來的美好生活纔會實現。所以現在,努力吧,少年!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6

《艾青詩選》是艾青的詩歌選集,其中的詩歌是艾青經歷了“五四”運動,才寫出來的。

從詩歌的風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進取,反對黑暗歌頌光明;建國後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讚光明。

在“五四”戰鬥之前,艾青寫出來的詩歌一般是描寫太陽、火炬、黎明等有象徵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的病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而在建國後艾青的詩還在歌頌人民的勞動內容更爲廣泛,思想更爲渾厚,情感更爲深沉,手法更爲多樣,藝術更爲圓熟。

從艾青的愛國心,我想到了那時的中國還涌現出很多的愛國者……

徐悲鴻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學畫畫,1919年徐悲鴻到巴黎深造在那時中國落後留學生備受欺凌。後來徐悲鴻憋足了學習的勁兒,勢爲祖國爭光。徐悲鴻在1924年畫展引起了轟動,使整個美術界震驚。

魯迅從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這證明了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解放事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着甘爲孺子中”爲傳頌的名句。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魯迅逝世後,全國人民給他獻上了“民族魂”的大旗,這正是人民對他中肯貼切的評價。

這就是魯迅與徐悲鴻的愛國之心,而我們從他們的品質中我們可以學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一個國家的希望全在我們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學們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永遠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7

艾青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他平實無華的文字裏包含了拳拳愛國心。將華夏千年的語言文化結合在一起,化成一抹藍色憂鬱與一種無法言說的悲哀。

斯人雖已逝,但他卻將"淚水"種進人們的心田。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這是大家信手拈來的詩句。艾青寫這首詩時正國難當頭,這首詩寫出了他的憂鬱,他那源於國民苦難的憂鬱。

他用一隻鳥的形象開頭,在個體上面的.渺小,短暫,與生命的博大形成對比。永恆之間,是爲表達自己對土地最誠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象成一隻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着祖國大地飛翔。

“初升的太陽,照在我頭上,久久垂着,不曾擡起的頭上,我們仰起那沉重的頭顱,一致地,向高空呼喊:'看,我們笑得像太陽!”

他的詩就是冬日裏的陽光,籠罩在中國上,照在老百姓的面龐上,這縷陽光像一把閃耀的尖刀,直捅反動派和地主們的心臟,劃開封建社會的黑暗。

他的詩中,有不屈的男兒本色,有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百姓的枯榮。土地與太陽、苦難與渴望,構成了他的詩歌。

我們應像艾青那樣愛祖國,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積極進取,奮發向上。把愛國之志變爲報國之行。將艾青的詩傳承下去,永遠被我們這些後輩所歌頌。

斯人已逝,詩情永存。終其一生,始終吶喊着的艾青,唯愛與詩不可辜負。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8

提到中國的現代愛國詩人,我會第一個想到艾青以及那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我愛這片土地》,這首詩的後兩句每次都能使我爲之深受震撼,這首詩也成了他不朽的名篇。

但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艾青的瞭解不是很多,僅限於這些。當我閱讀他的第一首詩《透明的夜》時,我並不是很喜歡他的`詩,甚至有一些反感他的詩風——我喜歡昂揚向上的詩風。我甚至想過棄書,但是迫於某種壓力,我還是讀了。在往下讀的過程中,我的態度漸漸發生了改變。

第一個改觀出現在《我的父親》那一篇。作者情感地表達非常自然,刻畫的父親的這一形象非常鮮明。我彷彿看見了他的父親,那個溫和忠厚卻又平凡庸碌,進步卻又固步自封的地主。緊接着是和《他死在第二次》,我不禁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也慢慢能欣賞起作者憂鬱的詩緒。這種憂鬱浸透了詩人的靈魂,是構成他是個藝術特性的要素之一。在這種憂鬱裏,詩人對祖國人民深沉的愛才更深刻的表現出來。

他的詩大部分創作在建國之前,那時戰亂頻發,民不聊生。這就讓我不禁想到了現在的我們,作者在當時戰亂的年代,拿起了筆,激勵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爲神聖的國土而英勇鬥爭。而如今戰亂年代已離我們遠去,身爲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可能思考一些遠大的問題太過於遙遠,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這最美好的年華里,努力奮鬥,不辜負自己,拼盡全力,儘可能的爲實現自己的夢想,然後在不久的將來成爲國家的棟樑,報效祖國!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9

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題記

春風十里,夏花百里,秋雨千里,都不如你——《艾青詩選》!

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詩,總覺得那些滄桑的字眼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拋掉一切無用的矯飾,艾青從古詩煩瑣的字數、行數等束縛中解放了出來。因此,他所表達的情感顯得更爲深摯,直抵讀者的'內心。任時光駿馬飛速的奔騰着,“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句詩在我記憶的天地裏永存。

從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讀來感覺昂揚向上的《向太陽》,再到時時刻刻體現着自己希望——爲祖國盡一份力的《煤的對話》,無不反映着詩人希望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像麻繩一樣凝結在一起,爲自己的祖國盡心盡力的願望。

幾千年來,從屈原寫下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始,“以天下爲己任”的情懷一直是文人騷客所謳歌的對象。在艾青的詩裏,我們看不到像“黃河在咆哮”那樣的戰鬥力,但它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更接近人們的生活,更易激起人們的共鳴。

曾經的我認爲百無一用是書生,因爲在動亂的年代裏,不需要用紙筆書寫幹秋。然而,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覺我錯了:正是由於戰亂,正是由於人心不穩,才應該在這樣的日子裏有人以另一種方式激勵着人們奮鬥前進。報國並不一定要披掛上陣,馬革裹屍,不是嗎?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10

一開始讀這本書時覺得挺無聊,心不在焉翻看了大半本,在百度上搜了下艾青這個人,纔對她有了些許瞭解。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她的成名之作,所以在詩集中排於首位,這首詩是艾青真正把思想感情融入民族生活大地的重要轉折點。我認爲大堰河就像中國農民的化身,就像一個寬厚、仁愛、純樸、堅韌的母親,生來無名,被套枷鎖,仍將最無私的愛給予了她的乳兒,艾青從她愚昧與善良、勤勞與卑微相交織的歷史性格中,深刻洞見了中國農民的宿命,並且由此激發出了對人類普遍生存境遇的巨大憐憫。

我比較喜歡艾青的《向太陽》,我認爲這首詩充分表現了詩人的高度熱情和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信心,全詩貫穿着一個總體的象徵形象,那就是太陽,以太陽來象徵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希望,從“我”——一個飽經憂患的知識分子的角度,採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抒發抗戰高潮到來時的激奮之情。

我發現艾青的詩歌都注重通過描寫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引起感覺,發揮聯想以凝結成形象,比如在《雨巷》中,通篇描述意象,用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給人以強烈的畫面感與視覺衝擊感。

讀艾青之詩,品艾青之心,贊艾青之情,《艾青詩選》——你值得擁有。

所謂夢想,就是拼盡全力爲之奮鬥的東西。而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可能思考一些遠大的問題太過遙遠。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這樣的美好年華中努力學習,盡力做到爲着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然後在不久的將來,成爲真正的國之棟樑。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11

當用手捧起《艾青詩選》這本書時,翻開第一篇被艾青優美而樸實的語言所吸引,他的詩不光是寫詩,而是借詩來寄託情感。

艾青寫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抒發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揭露了這個社會婦女悲慘的命運,表達了詩人的強烈愛憎。《太陽》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期間,當時民族正處於危險之際,艾青借太陽象徵陽光、進步、自信,鼓舞和堅定人們的信心,凝聚團結向上的力量,表達了詩人對於民族解放的信心。《黎明》寫出了作者對光明的嚮往,作者將多個場景結合起來一起寫,體現在對黎明的迫切期待。對啊,在當年那個時代,人們是多麼渴望和平,渴望出現黎明啊。《光的讚歌》寫XX剛結束一年不久,人民剛從黑暗中走出來,作者提及了社會主義的大好前景,表達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無限嚮往和期待。

艾青寫得好詩還有很多,幾乎每一首詩都帶有詩人的情操,仔細去品味,會覺得詩人總是在關注中國的命運與人民的'生活,他想用筆墨來鼓舞羣衆,挽救中國。到了新中國成立,作者又將事業轉到現代化建設中去,足見詩人是個愛國主義人士。

我們可以通過艾青這位詩人來感受一下我們生活的″藝術″,當然這″藝術″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懷,但都有着向上的力量。詩人詩中的《吹號者》便展示了一種無私奉獻,不是犧牲精神;而《牆》這首詩讓我們感受到高、厚、長,激亢高昂的藝術情形;《啓明星》讓我們看到了追求光明,厭惡黑暗的願望。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12

今年暑假,媽媽送了我一本《艾青詩選》,我迫不及待得翻開書本仔細閱讀起來。

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我愛這土地》,“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一直迴盪在我的腦海中。這首詩中,詩人假設自己是一隻鳥,通過鳥的歌唱表達了詩人對處於苦難之中的祖國無比熱愛之情和爲祖國獻出生命的強烈願望。

文中鳥所“歌唱”的土地象徵被日本侵略者肆意踐踏的國土;河流和風象徵了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和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而黎明則象徵了獨立自由的曙光、人民鬥爭勝利的前景。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前都加上了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修飾語,展現了一個個極富象徵意義的畫面,真切感人,我深深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最真摯的愛。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歌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其次,艾青最真切的詩情都是獻給農民的,他始終關注普通農民的命運,而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他獻給善良而不幸的農婦的頌歌;此外,艾青的.詩歌還表現了他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生活。

著名詩人馮雪峯說過“艾青詩的外表是積極知識分子式的,但他的本質和力量卻建築在農村青年式的真摯、深沉和愛的固執上,艾青的根是深深地紮根在土地上。”

讀完艾青的詩歌,重溫慷慨激昂的歷史,這些體現了時代搏擊的詩句,像春雨一樣潤澤我的心靈。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13

《吹號者》,是我在這本書中看到比較有感觸的一篇文章。

吹號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從艾青的詩中:

“吹號者從鋪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來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溼的泥地上。他輕捷地綁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過了臉,他看着那些發出睏乏的鼾聲的同伴,於是他伸手攜去了他的號角;門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沒有到來。”

看出他們是被黎明比較早驚醒的人。天還在黑暗之中,他們就用浸濡着血跡的銅號吹響帶着新希望的黎明。

他沒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認爲這是一個神聖的事。他看着山,呼吸新鮮空氣,便吹響了銅號,可是誰又能知道在這響亮的號聲背後卻是吹號者的痛苦。

“當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號角的銅皮使號角發出聲響的時候,常常有細到看不見的血絲,隨着號聲飛出來……”

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號者,他不懼痛苦和勞累,爲當時社會的新希望奮鬥着,吹號者的臉常常是蒼黃的,剛開始我覺得有些誇張,可在後面的閱讀中慢慢認爲這是對於他們而言在正常不過了。他們在那些蜷臥在鋪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睏倦的人羣裏,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穢的人羣裏,比較先驚醒。

在決不回頭的一致的`步伐裏,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羣裏,在緊密的連續的爆炸聲裏,他吹着比較熱烈的號聲,激勵着熱血奮戰的戰士。在比較後的一顆子彈穿過他的胸膛時,他緩緩的躺下了,卻沒有人發現。

在這首詩裏,他爲我們在中國歷史的廣場上塑立了一個吹號者和浸濡着血跡的銅號的形象,讓我們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聽到那曾經喚醒了一個民族並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也展現了艾青的愛國情懷。

艾青的詩歌讓人蕩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