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熱】幼兒園教師心得

【熱】幼兒園教師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教師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幼兒園教師心得

幼兒園教師心得1

如果把“將科技轉化爲生產力”這句話與教育工作相對應,那麼,教科研就是教育的科技,成果推廣之後,就可以轉化爲教育的生產力。因此說,教科研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內容,富有實效的教科研活動就是促進幼兒園持續發展、保證良好運轉的內驅力,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手段之一,幼兒園應注重加強教科研工作的開展,以促進園所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幼兒園在教研方面開展的還不夠理想。主要有三方面表現。一是研究課題過多。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駐大中城市的中等以上規模的園所,由於這些園所教師學歷層次較高,班額合適,辦學質量尚可,很適宜做課題,因此,常被各級各類部門選爲實驗基地,也由此,這些園就承擔了不同機構的大大小小的課題,但因爲課題過多,教師精力顧不上,因此出現課題研究浮淺,走過場的情況,使幼兒園成爲一個課題服務機構,一個數據採集地。二是課題推廣不夠。這種現象很普遍,這些園每年都有專門進行的園級研究課題,研究內容適當,研究效果也較好,但常常是研究結束就結束了,沒有及時地推廣,將成果轉化到更大範圍,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造成“連年教研,研而無果”的局面。三是無研究課題。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邊遠地區的小幼兒園。她們人少、孩子少,信息缺乏,與當地教育部門聯繫不多,缺乏指導,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理論水平與當前的發展相差越來越遠,幼兒園也就談不上持續發展。

那麼,何謂富有實效的教科研活動呢?筆者認爲,有效的教科研活動,應是園本化的教研,即有一個明確的辦學目標,圍繞這個目標,根據幼兒園現有的條件、師資隊伍素質,從本園的“最近發展區”中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紮實、細緻的研究,然後把研究、探索出來的.優秀、成功的教研成果,經過推廣做法,明確要求,將其轉化爲本班、本園的特色,形成一種工作常規。當教研成果得到有效積累,最終也就形成鮮明的辦園特色。這個過程,或快或慢,但畢竟是幼兒園教師自己研究的成果,正像“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一樣,每個幼兒園的硬件條件、資金投入、師資素質、能力基礎各不相同,這也就決定了每個幼兒園的發展速度不同,園領導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些情況,在教研過程中既不急功近利,也不能聽之任之,要按照既定目標,以適合本園節奏的速度前進。最終形成的這個辦園特色,由於是全體教職員工親自參與、共同研究培植出來的,因此這種教研活動更持久、更具生命力。在這個過程中,她們的素質和技能更加專業化,工作作風更加統一,團隊更具凝聚力,幼兒園的辦學水平也因此而不斷提高。通過這種有效的教科研活動,幼兒園才能持續發展。

在開展教科研活動中,應特別注意恰當選題、紮實研究、積極推廣、形成常規四環節:

一、恰當選題。

教研需要我們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去做、去發現、去探索,要有一種求真務實、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和作風。這就要求園領導避免追風,貪大和貪多的心理,不能讓衆多課題衝昏頭腦,僅僅滿足於成爲一個子課題的承擔單位,而要從幼兒園實際出發,以促進、提高和改變幼兒園現有工作狀況爲目的,在幼兒園的“最近發展區”中進行選擇,使課題研究能爲我所用,助我成長,從而做個名副其實的研究基地。因此,選題要有一定代表性、廣泛性和應用性。適宜的選題可從發揮本園的特色方面入手,如園內喜愛並擅長美工的教師較多,則可利用這一優勢,開展有關幼兒美術方面的教研,如:幼兒聽故事繪製連環畫的研究、如何引導幼兒認識和運用色彩?如何解讀幼兒的繪畫作品等,這樣做可變優勢爲強項。也可選取弱項,如園內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不太理想,那麼全園就圍繞如何提高語言領域教學開展教研,教師從這一主題中選擇小的課題。如:如何創設讓幼兒敢說、樂說的環境?如何仿編、創編詩歌?新授故事的技巧等,這樣可變弱勢爲優勢。這種根據教學需要和幼兒園實際情況產生的教研課題,教師有興趣做,成果又極具推廣,對促進幼兒園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紮實研究。

有了課題,就要在工作中實施。園領導在指導教師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後,就要運用多種形式如組織學習、相互觀摩、聽課、階段性交流等來保證計劃的實施,同時要注意給教研老師一定的特權,如在時間上、物質上給以必要的保證,在教學安排上可有一定的自主權等,以便讓老師在一日活動的有限時間內能夠進行紮實的教學研究,而不只是流於形式。如我區機關幼兒園爲保證級部每月兩次的集體教研時間,特別安排富餘教師在教研時間代班,使老師們能專心研究討論。特別強調的是,要讓老師落實課題內容,園領導首先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研究,共同討論,引領研究方向。否則火車頭一鬆懈,列車是無法跑動起來的。

三、積極推廣。

我認爲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經過一定的深入研究後,每個子課題都會產生一定的成果,這些成果在園級交流,會讓每個教師在這一領域內受到啓發和借鑑。將教研成果收集整理,適宜年齡段教學的,就在級部推廣,屬於教育技能的,就在全園推廣,屬於個別教育的,就在特殊情況下應用。只有大力推廣,才能真正體現出研究成果的價值,纔會讓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有成就感,使她們的自我價值得到滿足,也才能使她們以更飽滿的勁頭投入新一輪的教研。否則,教研就是一朵無果的麗花,不論經歷了什麼,開得多麼鮮豔,最終什麼都不會留下。推廣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僅讓老師們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能只學會成果的形式,而要理解成果的內涵,只有理解了內涵,才能在工作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四、形成常規。

推廣是一種軟性要求,也就是受衆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接受,而接受和採納了多少,每個人又各不相同。園領導要注重教育老師善於學習、認可他人的成果,善於“踩着前人的肩膀”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這也是繼續學習的一種表現。同時,爲真正使好的成果轉化到工作中,達到提高辦學質量的目的,從管理角度講,就需要一些硬性要求,如納入規章制度,形成工作常規,建立新的工作流程等,這樣通過管理手段來保證教研成果的落實,才能將成果真正像“科技轉化爲生產力”一樣,轉化到我們的教育工作中,轉化成每位教師的方法、技能。

幼兒園教師心得2

本學期我參加了區教研室組織的現場園際教研活動,觀摩了4所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開闊了眼界,進一步促進了我專業知識的更新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在這裏與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學習體會。

一、首先是從參與者的角度來說,這次教研活動給我的感受:

(一)多樣的教研形式:

此次的教研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有討論式、答辯式、交流式、教育活動觀摩式、研討式等,多種形式的綜合運用,提高了廣大教師參與的熱情,增強了教研效果。

(二)主動的學習方式:

本次教研較多地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參與式教研模式,使參加的人員不再是被動的聽衆和記錄者,而是主動的學習者。教研室爲我們大家營造了一個寬鬆、積極的學習氛圍,先通過到各個班級觀摩生活、遊戲、運動活動,爲大家提供思考、交流、討論的機會,然後再集體觀摩一節教學活動,之後大家以小組的形式分組討論,通過交流討論和集體分享的方式構成觀點的相互碰撞,再通過大組的彙報交流,充分調動了自己已有的經驗和智慧,發現和得到了許多新的'信息,大家都體驗到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二、其次是從幼兒教師的角度來說,這次教研活動給我的體會:

(一)更新了教育觀念:

通過對《課程指南》的再學習、再解讀,使我進一步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認識,並領悟到教師必須要緊跟時代的節奏,努力成爲一個擁有現代教育觀念的教育者,一個具備多種素質的組織者,一個在實踐中不斷自我反思,自我構建的研究者。努力做到以幼兒發展爲本,使幼兒教育成爲幼兒愉快的學習過程,使幼兒園成爲兒童的樂園。

在這次新課程的實踐觀摩中,我深深地體會到:4所幼兒園的教師都能以多種形式有計劃地將總目標化解於一日生活各環節中,並採用遊戲化的教育教學方式來進行,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園的主題綜合教育真正成爲促進幼兒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全面和諧發展的中介和橋樑。如: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整合意識都非常強,選材的內容都來源於主題活動,活動中教師能注意捕捉孩子生成的內容,教師的提問都是比較開放的,使幼兒以往被動的知識接受,變爲如今主動的探索和學習。

(二)教育行爲的轉變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轉變了過去以教師爲中心,以知識爲中心的教學方法,真正建立教學過程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將過去的“一言堂”變爲“羣言堂’,把幼兒當作學習的主人,並注意營造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幼兒大膽提問,培養他們的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努力培養幼兒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如:4所幼兒園的老師們在遊戲活動中,能利用各種空間爲幼兒創設優美、溫馨的遊戲環境,遊戲中注重對幼兒的觀察,瞭解幼兒的興趣,傾聽幼兒的談話,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表現,充分體現了孩子們的學習自主性。在區角遊戲中,老師們還有意識地將主題活動的內容和區域整和在一起。使區角遊戲透過遊戲的形式,促進孩子多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發展。

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教師們還將課程內容滲透至生活活動之中,如:爲幼兒創設生活化環境,盥洗室有圖文並茂的提示語、各種清潔物品擺放整齊、有序;各班的環境創設中能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滲透不同的安全教育。讓幼兒充分活動和自主學習,使他們產生積極的生活體驗,在他們的親身實踐中得到最全面、最完善的發展。

這次學習,我最大的收穫在於對二期課改的研討中,使我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改變,作爲老師我更關注了孩子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注重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並能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不斷地學習與實踐,在不斷的困惑、疑難和反思中我感受着課改實踐的艱辛和快樂。

在二期課改的實施過程中,我的觀念在改變,教育教學行爲也在逐漸改變,但在這一系列的改變中,我也感到了困惑:二期課改注重發揮孩子地自主性,讓孩子徹底的解放,這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老師的任務也越來越重,特別是一些記錄、書寫的東西特別多,這些佔去了老師大部分的時間,如何把課程更進一步地理解、滲透,特別是在主題的開展過程中,怎樣把握好幼兒的生成課程,更好地發揮幼兒地自主性,對孩子的出現的一些行爲表現如何用科學的理論來評析,我在這些方面往往會出現“乾着急”而無從下手的情況,所以還需要我繼續努力地學習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專業技能,關注發展中的幼兒,與幼兒同成長,做一位積極進取敢於嘗試,不斷總結的行進者。

我想信新課改的明天會更燦爛!

幼兒園教師心得3

在我們許多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心目中,幼兒的好奇心被當作一種令人厭惡的行爲而遭到指責、約束、冷漠或譏笑。這與他們對幼兒好奇心的發展特點、重要價值以及如何誘發幼兒好奇心的模糊認識有關。另一方面,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衝突有關:一是應然觀念與實然觀念的衝突。後者是教師在多年教學經驗過程中獲得的緘默性知識,具有強勢作用。在教師的緘默性知識中.幼兒的好奇心應當以遵循教師的教學思路或設計爲前提,一旦超越這個界限,幼兒好奇心將招致冷落與壓制。二是教育的工具性與育人性的衝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是從事教育的工具,幼兒是工具下的奴隸,當幼兒的好奇心與教師要求一致時,好奇心就得到支持,相反就遭到訓斥。因此,有必要引導教師梳理其緘默性知識中的盲點,覺察自己教育觀念中的'誤區,引導教師自覺轉變觀念,扮演好幼兒學習的支持者的角色。

一、好奇心與動機

動機涉及到人類行爲的基本源泉、動力和原因,反映人類行爲的主動性特徵。從個體動機的自發性與目的性看,動機有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之分。外在動機由活動之外的目標或獎賞引起,如幼兒對學習活動本身不感興趣,但是爲了贏得父母老師的表揚與獎勵而進行學習。內在動機則是“一種不依賴外在報償便能促成某種行爲的東西”。布魯納主張在教學中應激發幼兒的內在動機,使幼兒在學習實踐中感到愉快。在他看來,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即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對於幼兒來說,一旦面臨新奇的、神祕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會產生三種形式的探究行爲:感官探究、動作探究、言語探究。正是通過這些探究行爲,幼兒有選擇性地瞭解周圍事物,並積累大量生活經驗。教師應當創設滿足幼兒好奇心的環境條件,把幼兒的好奇心引向強烈的智力活動。這些探究行爲如果能夠得到不斷的強化與滿足,還會逐步內化爲個體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好奇心與學習

學習是由經驗或者練習引起的個體在能力或傾向方面的持久變化及其獲得這種變化的過程。學習是知情交融的過程。研究學習過程本身離不開對教學過程的探討。教學活動雖然以傳遞認知信息爲中介,卻離不開教學活動中教師、幼兒以及認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這可以從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窺見一斑。如春秋時期的孔子對於治學三種境界的見解,就把好學、樂學作爲學習活動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認爲學習中的愉快情緒體驗對於兒童來講,猶如時雨春風對於花草樹木之生長一樣重要。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也指出:“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求知與求學的慾望激發起來”。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爲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以羅傑斯爲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十分重視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爲學習本身應該包括認知與情感兩個方面,提出了智能與情感協調發展的“全人”學習理論。近年來,心理科學界也出現了強調動機、情感與認知相互作用的“熱認知”思潮,把好奇心作爲學習中的主要情緒與動機。好奇心作爲一種內在動機,它既具有認知性特徵,能夠引發幼兒的探索行爲,又具有情感性特徵,可以使幼兒從探索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幼兒在其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來的觀察、提問、操作、選擇性堅持、積極情緒等有助於幼兒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好奇心對幼兒發展和教育教學的重要價值。

三、好奇心與創造性

好奇心是創造性人材的重要特徵已是不爭的事實。愛因斯坦認爲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於他具有狂熱的好奇心。創造性的培養應該從小抓起,已經成爲學者們的共識。人類最初的好奇心來自於嬰兒的探究反射。觀察發現,嬰兒一旦發現新奇事物,就會用手觸摸,用舌頭品嚐。到了幼兒期,好奇心更加強烈和明顯,他們通過感官、動作、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好奇,這種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勵與強化,就會變成認知與情感的結合。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好奇心對於幼兒之發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兒凡對於一切新的東西就產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與新東西相接近”。

幼兒園教師心得4

今天早晨,我的同事貝貝媽媽告訴我:“你們班的孩子不得了,談論的話題怎麼這樣複雜,昨天我家貝貝回來跟我講,殷子燁告訴小朋友——他不想活了。”我接着問:“那麼,貝貝有沒有說他爲什麼不想活,他們什麼時候談論這一話題的。”貝貝媽媽說:“貝貝也不知道他爲什麼不想活,她自己也說不清楚,大概是他們自由活動時說的吧!”

聽到孩子口中講出了“我不想活了”這句話,使我很震驚,它會出自於我們大班孩子的口中嗎?於是我開展了調查,並進行了相關的實踐教育活動。

一、展開調查,尋找說話者,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首先,設置問題情景,展開調查。

我採用選擇性活動的方法展開了調查,設置了選擇性的問題:活着是好還是壞?答案A:認爲自己是幸福、快樂的孩子,活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答案B:認爲自己是痛苦、不快樂的孩子,活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將活動場地分爲A、B兩區,全班共31個孩子,選擇A答案的有23個,選擇B答案的8個。

其次,瞭解孩子選擇相應答案的原因。

選擇答案A的原因主要有:我有好朋友跟我玩,我很開心;如果我死了,爸爸媽媽會很傷心;如果死了,你就什麼也看不到(眼睛作眯着狀),什麼事情都不知道,那多麼糟糕(手一揮);選擇答案B的原因主要有:我在家裏沒人和我玩,大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不理我;我們家裏的人,在家不准我到外面和別的小朋友玩;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與我玩,有的不與我玩。

最後,尋找“我不想活了”的說話者,瞭解說出這句話的真實情景。

我以信任孩子們的心理狀態說道:“小朋友,老師今天聽到了一句話——我不想活,我想知道是誰說的,請他走到老師身邊來。”殷子燁、戴鈺力兩人磨磨蹭蹭的低着頭有點緊張的走到我身邊。因爲他們不知道老師會對他們怎樣。爲了緩解他們的緊張感,消除其顧慮。我先肯定他們誠實表現的行爲,對他們說:“你倆很誠實,表現很好,老師想知道你們爲什麼說出這句話,現在可以告訴我嗎?”殷子燁用手撓撓頭傻笑着說:“我是跟電視劇裏的人學的,說着玩的,我又不是真的不想活。”我這才明白爲什麼剛纔在選擇答案時,殷子燁做眯着眼睛狀,手一揮,說出的理由是:如果死了,你就什麼也看不到,什麼事情都不知道,那多麼糟糕。他選擇了A答案,說出“我不想活了”的真正情景是他模仿電視劇的人物的言行,鬧着玩。可是戴鈺力選擇的是答案B,理由是什麼,她一本正經的苦着臉帶着傷感的語氣說:“我在家裏沒人和我玩,大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不理我;在幼兒園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與我玩,有的不願意和我玩。我覺得沒意思,所以我不想活了。”原來,戴鈺力受同伴殷子燁模仿表演的影響,結合自身缺乏親人的關愛及與同伴間交往存在的問題,說出了“我不想活了”的話語。

二、圍繞孩子表述的真實想法所反映的問題,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

(一)抓住契機,與孩子共同淺談“生命的意義”這一話題,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在真正瞭解到大班孩子說出“我不想活了”的原委後,我的想法是從正面引導,讓孩子知道生命的意義。爲此,我以此爲契機,引導孩子談論《生命的意義》這一話題,讓孩子初步懂得,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了,就不會復活,就會向小朋友講述的那樣,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了思維,一切都不知道,親人會多麼傷心,是糟糕的事情。讓孩子知道人的生命的可貴,無論什麼時候,大家都要好好珍惜,不可輕易的說出類似於“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殺”、“我要跳樓”等話語。此外,教育孩子要學會辨別是非,不要隨便嘗試或模仿一些不良的言行,避免出現意外,造成不良後果。

(二)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增強其交往能力。

戴鈺力講述自己不想活的理由是:在家沒有人陪她玩;在幼兒園有的小朋友不願和她玩,由此產生了消極的情感。從中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孩子需要親人和同伴愛。二是,孩子與同伴間的交往能力值得關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開展了下列相關的活動:

1.向家長髮放倡議書,呼籲家長以及全社會來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其實,戴鈺力小朋友描述的這種現象並不只是表現在個別孩子身上。隨着社會的加速發展,競爭的激烈,家庭結構的變化,大多數家庭中,孩子的年輕父母整天忙着自己的工作與活動,無暇理到孩子,孩子的一切都有年長的祖輩照管,與父母的交往較少,爺爺奶奶們擔心孩子出現安全意外事故,限制孩子與他人交往;有的家庭不和睦或破碎,經常吵架,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據瞭解戴鈺力的父母曾鬧離婚,現在爸爸長期出差在外,媽媽也經常因工作需要經常外出,奶奶工作忙,平時都由爺爺照料,爺爺有時怕她外出調皮出事,不讓其出去和其他小夥伴玩耍。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父母的關愛、與同伴的交往需求得不到滿足,交往技能缺乏。因爲交往能力低,與其玩的同伴就少,她感到了孤獨,心理產生了消極因素,。在幼兒園她常圍着我,有時拽着我的手,有時拉着我的衣服,時常還摘些小野花用紙一層層的包紮好送給我,輕輕的對我說:“老師,我喜歡你,讓我叫你媽媽吧,我做你們家的悠悠(我的女兒)。”我感覺到了她非常需要成人的關愛。所以,我通過班級網頁、班級留言板向家長髮放倡議書——《請您多陪陪孩子》(詳見文章後面的附件),呼籲家長以及社會來關注年幼孩子的心理需求,年輕的爸爸和媽媽抽空多陪陪孩子,加強與孩子間的溝通與交流,讓孩子體驗到你們對他們的愛,讓愛呵護他們身心健康的成長,消除不良情感的影響,爲其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本班發放的倡議書,得到了部分家長的響應,有些家長主動與我們班級老師交流自己對孩子的關照不夠,並表示自己會盡量抽空陪陪孩子。原先從未和老師單獨交流的戴鈺力的媽媽向我們班級老師講述了自己家庭的現狀,她說爲了孩子,她會和鈺力爸爸一起努力,給孩子多一點關心。現在出差在外的鈺力父母,常常抽空回家陪陪孩子,與孩子加強交流與溝通,增進了親子間的情感,遇到一些育兒問題,能主動與老師聯繫,諮詢科學的育兒知識與經驗。還經常詢問孩子在園的表現,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各項工作。戴鈺力也比從前活潑開朗了許多,能夠積極地參與活動,做事情更專注,常常因爲受到老師的表揚,而開心的露出笑臉。

2.深入瞭解班級孩子的交往水平,營造良好的班級交往氛圍,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

(1)通過“和好朋友握手”活動,瞭解本班孩子的交往水平。

戴鈺力說在幼兒園有的小朋友不願意和她玩,她覺得沒意思。我便順着她的話繼續追問:“在幼兒園我們班有小朋友不願意跟你玩是嗎?他們是誰?爲什麼不願意跟你玩?”其他孩子見狀有的急忙走到我和戴鈺力的身邊說道:“我願意跟她玩呢,我也願意……”頓時周圍的氣氛顯得異常活躍。戴鈺力在衆多同伴的圍擁下顯得不知所措。我臨時設計了“和好朋友握手”的活動,組織小朋友排好隊,由戴鈺力逐個去找平時樂意與她交往的小朋友,並和他們握一下手。如果平時不願意或者從沒有與她玩過的小朋友,就不要和她握手。戴鈺力按照規則從排頭開始逐個的去找小朋友握手。此時其他孩子都想與戴鈺力握手,個個都將手伸出來,但是戴鈺力很有主見的與相關的小朋友握了手。最終全班31個孩子,她與12個孩子沒有握手。而這12個孩子根據平時老師觀察的情況分析,這些孩子在交往方面存在着兩個明顯的特徵:一類是7個性格偏內向,不善言語與交往的孩子;另一類是5個自身與人交往的行爲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孩子,如不禮貌、不懂得遵守規則、有攻擊性行爲等。

(2)採用知識競答、情景表演、講故事、繪畫、唱歌與遊戲等多種活動形式,開展《朋友》主題活動,增強孩子的交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