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精選15篇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聽課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精選15篇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

我很有幸參加了全國真語文系列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我聆聽了賈志敏等各位大師的講座,並且欣賞了大師們的課堂教學。通過本次活動我對語文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內心也多了一份責任感,可以說本次活動讓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滌。

一、“真語文”讓我懂得了語文的真諦。

本次活動的主持人王旭明老師談吐幽默,他用普通詼諧的語言給我們詮釋了什麼是“真語文”?“真語文”就是求真務實,真語文就是語文,假語文就是非語文,不是發明,不是創造,而是尋找,而是迴歸。“真語文”的理念就是要有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就是強調聽、說、讀、寫的整體推進;就是教給學生質疑、創造、有批判的精神。這樣的話語一次次衝撞着我的內心,讓我心潮澎湃,也讓我懂得了作爲中國人爲什麼學語文?作爲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教孩子們什麼?

所以簡單的來說“真語文”就像著名的葉聖陶老先生說的“語文課就是教會學生說話,教孩子會說話。”秉承着這樣的理念我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愛上語文,並享受學習語文的過程。

二、“真語文”讓我體會到自身的責任重大。

“作文作文憋死小人”這樣的話語我從小就聽到,一直到現在,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狀態,這真讓我感到難受。爲什麼我們的孩子不愛學語文,把學語文當成一種負擔?這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反思。王旭明老師說過,中華民族的母語面臨危機,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必須學好母語。聽到這樣的話語我的內心很疼,這是爲什麼?我們語文教師到底在幹什麼?爲什麼我們的教育導致學生這樣的情況發生。

隨着活動的進行我的內心經歷着一次一次的洗禮,讓我深深體會到“真語文”是改變這一切的源泉。回味着大師的課堂我看到了希望,也爲我們語文教師指明瞭前進的方向,讓我們共同努力來教“真語文”,讓孩子們在我們的教育之下都有好的文化底蘊,好口才,好的閱讀視野,寫出好字、好文章。

三、“真語文”讓我深知做人的重要。

學習真語文首先要有做人的'真品格,學習真人格,學習真品格,學做真語文人。我們人民教師應該具有這樣的魅力,這裏的魅力包括人格、人品、學識,內在的和外在的。我們要緊扣內容提升自己的魅力。看到張麗軍老師在課堂上的風采,我爲之震撼。在他的舉手投足間彰顯着大師的風範:深厚的文化底蘊,幽默風趣的語言,循循善誘的引導。就這樣孩子們在課堂上聆聽着,並讓自己的思維在張老師的引導下飛翔了起來。

作爲當下的我們一定要給自己充電,一定要多向我們的前輩學習,一定學着做“真語文人”,讓自己的課堂迴歸本真。

總之這次的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我會在這些大師的引領下努力教“真語文”,讓我們的孩子學好語文,愛上語文,享受語文。我會爲之而努力的!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2

12月16日,一個好日子。我們xx小學語文課改組一行六人,在xx校長和徐偉前主任的帶領下,五點多就起牀,六點鐘出發,七點十分就趕到了xx一小。觀摩了在一小舉行的小語課堂改革研討會。

此次活動的內容有名師課堂教學、校長評課、網絡作文教學等。課型有“主題閱讀”下的以文帶文、展示分享、整體識字、讀寫聯動。還有一場別開生面,大氣宏偉的“百人詩會”深深吸引了我……每一堂課都具有學習意義,每一個教師的精心展示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而且對於正在語文教學路途上摸索前進的我來說,無疑也是醍醐灌頂,收穫頗多。下面我就談談我對此次活動的心得體會:

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聽完幾位老師的彙報課後,我認爲他們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都能抓住題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xx校長親自上陣,在教學《人物描寫一組》時,她先以評書的味道朗誦了《紅樓夢》中描寫王熙鳳外貌的語段,生動形象,別有韻味,受到了大家的讚賞,指導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爲學生的讀打好了紮實的基礎。課中,她抓住經典著作中,形象的人物描寫,引導學生對王熙鳳的“辣”進行細緻的分析。最後,她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以文帶文的形式,對人物的拓展品讀,即對嚴監生和胖墩小嘎子的品讀,激發了學生的無限樂趣。整節課在朱校長優美生動的語言中層層展開,使聽者回味無窮。

二、注重啓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這幾位老師都充分的做到了這點。例如汪老師《望天門山》時,通過課件的設計,精彩的品讀,引發學生邊讀邊想象,體會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美。

三、注重引導學生朗讀。

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爲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範老師和王老師的同課異構,老師在上《掌聲》這課時,首先讓學生大聲自由的讀並找出描寫掌聲的語句,體會那掌聲熱烈而持久的情感;再讀課文,讓學生找出掌聲響起的原因;配樂讀,讓學生深情並茂的體會英子的感情昇華。學習中還穿插着齊讀、分組讀、示範讀,進而激發同學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愛的精神,層次非常清晰。

四、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

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着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例如葉老師就要求在正文學習前爲每段標上序號,便於在學習課文時迅速找到所講的內容。她還要求在讀文章時對有生字或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這樣就能“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老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的糾正文字的'發音,潛移默化的教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的習慣。還有的老師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批註,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五、親切的評價語言。

幾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到位,如有的老師運用“你最聰明、你會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等來鼓勵學生。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也試着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通過此次活動,我對語文教學應是動情去讀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是還有一絲遺憾:由於時間關係和活動的大型性,有些好課,特別是網絡作文的讀寫聯動課沒聽到。

培養學生去有意識的修辭煉句,善於發現、善於反省和領悟情感。這些能力的習得需要語文老師去教,去想方設法的教,多種形式,但要求實效。我想我是應該閱讀更多的書,更努力地鑽研教學這門學問了,還要從心底愛上這門課。

六、今後努力方向

1 、必須不斷地學習。

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現在僅有一桶水已經不夠了,教師要有不斷流淌的源頭活水,這源頭活水來自哪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電。新課程實施後,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看,要求教師要專業化發展,要學習新課程理論,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課堂結構,加強自己的教學基本功訓練,特別是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學習,我們要學習新課程理論,要走理論加實踐的道路,要讓新課程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要把新的理念滲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做一名新課程理念的忠實踐行者。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視野,就要不斷地閱讀,要博覽全書,要堅持閱讀名著、閱讀經典,讓這些名著、經典來啓迪我們的思想,陶冶我們的情操,提升我們的語文素養。

2 、要轉變教學觀念,做新課程忠實的實踐者。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直是知識的權威,學生是被動地學習,學生是知識的容器,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教師在講臺上講的滔滔不絕,而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現在,需要我們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要轉變自己的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我們要蹲下身子看學生,要平等地跟學生交流,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急功近利,要爲學生的終生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要樹立新的評價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3

對許多學生來說,習作是學習中的一大難題,很多學生一提到它就犯難,無從下手,無事可寫;對許多像我這樣的年輕老師來說,習作教學也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不知道如何打開孩子思路?如何教給他們方法?我常問自己:習作教學到底該教什麼?怎樣教?怎樣讓學生不再談“習作”色變?上週,有幸聆聽了楊樹亞老師執教的《松鼠》一課,收穫頗豐。

一、把握“讀好”的情趣,奠定習作的基礎

聽了楊樹亞老師課和講座後,讓我心中對這一類文章的教學有了把“尺子”。楊樹亞老師在講座《把精彩的語言讀出來,把精彩的語言打開來》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閱讀在左,習作在右”,這句話闡述了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的融合性、互補性。是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於生活、源於閱讀,學生只有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表達。楊樹亞老師在執教《松鼠》一課時,先指導學生充分朗讀文本,變換各種方式朗讀文本讓學生充分觸摸語言文字,多角度去了解文章。比如不斷變換角度讀文本。楊老師讓學生找出中心句,然後老師讀中心句,學生齊讀其他部分,接着又讓一名學生讀中心句,其他人讀剩下的部分。就這樣,在反覆的朗讀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瞭解了文章總分的結構。再比如學生了解了第一自然段的結構後,楊老師讓學生用朗讀讀出松鼠乖巧、可愛的特徵。看似簡單的方式,實則是引導孩子在讀中埋下了寫作的種子,指導了寫作的方法,爲習作奠定了紮實基礎。

二、瞄準“會寫”的`靶心,架設“抵達”的橋樑

楊老師在執教《松鼠》一課時,無時無刻不在爲學生的讀寫搭橋。尤其是在教學4、5兩個自然段時,他先出示布封的簡介,並引導學生交流: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從而總結出布封的寫作特點:“文筆優美”、“人性化的筆觸”。接着引導學生閱讀4、5自然段,並交流哪些語句體現了這兩個特點?學生在交流的同時,也學會了“人性化的筆觸”和“優美的文筆”的寫作方法。另外,在教學2、3自然段時,楊老師先是讓學生比較閱讀《大百科全書》和《松鼠》,交流:你更喜歡哪篇文章,爲什麼?交流中引導學生明白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爲成功,明白的要讀,生動的也要讀。進而引導學生學習2、3自然段,找出文中寫得生動的句子,並指導學生把生動的句子濃縮成四字詞條。在這樣的交流、引導中,楊老師滲透了習作的兩種寫作技巧:寫作可以明白地寫,也可以生動地寫,兩種方法各有千秋。

我喜歡楊老師的課堂,他的課堂簡約而不簡單,豐滿而不花哨。簡約體現在簡練的語言、簡單的課件、清晰的結構;不簡單體現在楊老師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學生把精彩的語言讀出來,把寫作方法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角落,真正做到了潤物細無聲。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將閱讀長期植根於“寫作”的沃土,爲學生的讀寫搭橋。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4

20xx年11月1日星期二,我校全體教師分別迎來了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四個學科的送課下鄉的精彩課堂。可以說足不出戶,在“家裏”就能聽名師授課既是一種享受,更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我是語文教師自然進入了語文課堂,聆聽了馮平平老師的一節高年級語文課《風》。馮老師自然的教態,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有效的.調控教學過程,使學生猶如坐春風、沐春雨一樣,課堂總是勃勃有生機。

整個課下來,馮老師的課給我的感覺就是兩大亮點:

一、 教學設計不花俏,無框架式結構。

尤其是在課的伊始,馮老師能就地取材,以自己的名字中的“平”字爲契機進入談話,消除和孩子們的陌生感,以此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可以說是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新課引入,毫無刻意、做作之感。課件的製作更是簡約實用,課件上沒有吸引眼球的任何裝點,也沒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就是這樣簡簡單單教學工具,真正的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的處理不急不躁。

在解讀文本過程中,馮老師在重點段的處理中給孩子們方法,讓他們研讀文本找到重點段,抓住關鍵詞時,孩子們不能很快的着眼於此時,她憑藉多年的教學經驗引化學生,自己說出關鍵詞,深入人心從最深處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再到聯繫我們生活。而不是向以往所見到的,孩子們找不到教師就很着急,快速的解析答案了。

整堂課的唯一不足之處,就是時間的把握未能控制在四十分鐘之內。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5

近期,學校組織班主任參加市特級教師教學觀摩活動,聆聽了孫雙金老師、丁雪飛老師等名師名家的課,收穫良多。

名師不愧爲名師,聽他們的課就是一種享受。置身於課堂教學中,他們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更讓聽課的教師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爲?這樣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孫雙金老師的《清平樂》,師生互動是一大亮點,她握着學生的手,摸着的學生的頭,扶着學生的肩,引領學生在詩詞中暢遊,一首詩在孫老師的精心設計下,一曲千轉百回。學生呤誦,學生配樂,學生舞蹈,學生歌唱,學生彷彿就是那翁,那媼,那大兒、中兒、小兒。在如此形式多樣的引人入勝的氛圍中,學生怎能不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學生怎能領會不了詩情詩意?

丁雪飛老師的《兩小兒辯日》、孫雙金老師《清平樂》,教師紮實的語文功底,廣博的語文知識,遊刃有餘的課堂駕馭能力,無不讓聽課的老師歎服。看似枯燥的.文言文、古詩詞,在他們的精心設計下,成了學生髮展延伸的地方,學生不僅對古代文學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自身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都有了提升,當課結束時,學生戀戀不捨的神情給在場的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讚歎、稱頌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爲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爲什麼學生樂此不疲?①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這些老師的語文功底非常紮實,語文素養很高,深入研讀教材,瞭解詩詞背景是非常重要的。②駕馭課堂教學能力很高。巧用心思,精心設計,從學生出發備課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都根據自身特點,根據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③活潑的課堂氣氛。傳統教學只注重老師的“講”,而輕視學生的“說”,這樣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師的課上,互動的成分比較多,學生不再是聽衆,而是整節課的重要參與者,老師和學生是在相互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完成整節課的,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在這種樂學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上的內容。名師們的課真正體現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理念。

總之,這次外出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爲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6

這幾周學校開展了校本教研賽課活動,今天輪到我們五年級的教研課,執教老師是王老師,她執教的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唯一的聽衆》,本文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爲成千上百的觀衆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欽佩和感激之情。總的來說,這堂課上得不錯,有以下這些地方值得我學習。

一:緊緊圍繞單元重點:

1、德育教育:閱讀課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靈,體會真情給人們帶來的感動;

2、學習寫法: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心理、語言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學思路的設計合理巧妙:

1、思路清晰——抓老婦人的“語言變化”這條主線貫穿全文的教學讓學生領會文意;

2、品讀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情感和內心的'變化,學習主人公的高尚品質。

3、過渡句自然——從剛開始的導語到每一環節的過渡語到結尾的結束語都設計得很美,使整堂課渾然一體。

三、對學生進行了多種能力的培養:

1、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後總結“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2、對文中第10自然段的想象補充,以及最後的作業“想象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3、“老婦人對我的每一句鼓勵的話、跟着老師的導語接讀、第9 自然段指導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讀寫結合訓練”符合大綱要求:

課文空白處想象並寫作,是這堂課的一大亮點,也符合高年級“讀寫結合訓練”的要求。講文本與寫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五、音樂的引入使課堂氣氛活躍:

這堂課王老師從“導語——課文朗讀——配樂寫作——課文昇華”,始終將音樂潛移默化地貫穿整個課堂,起到很好的效果,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開頭:更易於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振奮精神,放鬆心情,提高審美情趣,從而創設意境,創造一個有益於學習的積極情緒的環境。

朗讀時:語文課文的學習,朗讀必不可少。在老師範讀和學生朗讀的同時,如果能配上音樂,就會使整個課堂豐盈起來,給朗讀者和聽衆帶來美的感受,

寫作時:都可以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音量儘量開得小一點。在優美音樂的陪伴下進行學習,不但能去除浮躁,放鬆心情,還能修身養性,培養高雅的情趣。使學生文思如泉涌,寫出好文章。

六、不足之處:

1、導航一:思考一詞後應該加冒號;

2、課件上:重點詞的字體顏色應該隨着學生的回答變色;

3、教師的點評應及時到位;

4、第9自然段妹妹驚訝的感覺多餘敬佩的感情;

5、對語言文字的品析還不到位。

七、疑惑之處:

1、對於這樣的課文,分段還學要進行嗎?

2、文章除了老婦人的語言,還有幾處寫得很美的句子,需要拿出來美美地讀嗎?

3、對於課後的問題什麼時候進行解答?

八、重點收穫;

1、小學高年級的閱讀課教學在教學思路的設計上要抓兩點:寫什麼?(文章主要內容——多種形式的讀,以讀悟文)怎樣寫?(教寫法)

2、抓主線,線索要清晰;抓重點句,品讀人物品質;

3、繼續訓練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7

一、聽教學常規

一節完整的課,其課堂的常規化管理通常是不變的,它是一節課的骨架。從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課題的導入,重、難點的突出和突破,到語言的合理過渡,前後的承啓,教學方法的取捨,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它們支撐着一節完整的課堂。如果一節課不能在骨架的支撐下,充分發揚以人爲本的理念,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的話,這節課就不能稱爲一節真正的課。因此,聽一節課時,聽課教師要從授課人對其教學的常規管理與教學實施中,見到該教師的基本教育教學素養、文化底蘊和知識結構的合理程度。

二、聽教學創新

一節課,無論是理論講述、課文誦讀,還是探究實驗、學生動手操作,如果都只注重抓好教學的常規管理,充其量就只能稱爲一節完整的課。但要想上成一節好課,只抓好這一點是不夠的。教學必須有創新點,只有有創新的教學,纔是有生命力的教學。教師在教學的導入、教具的選擇運用、教法的應用、教學語言的運用等環節,只要有創新,其教學就向“好課”邁出了一步。

三、聽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一節課,如果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支持,是無法成爲好課的。即便搞了不少花哨,有一些新花樣,也只能是譁衆取寵,沒有什麼實際價值。因爲在舊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是主角,運用先進的媒體技術爲自己裝點,口口聲聲說爲了學生的發展,卻一直在滿堂灌,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這樣的課堂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也是不能讓學生得到可持續發展的。所以說,一節真正的“好課”,必定是在現代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不斷創新的課,不斷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及探究能力向前發展的課。這應是聽課教師們所關注的關鍵點之一。

四、聽課堂效率

一節課的效率,就是一節課的生命。效率低下的課堂,必然死氣沉沉。課堂效率直接反映出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和教育的機智以及對學情的掌控等,因此,聽課堂效率也是聽課的重點之一。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地使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和發展能力,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五、聽課堂意外

無論是公開課、展示課,還是研討課、交流課,授課的教師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都對教學過程進行過多種預設的。儘管如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會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心理不同及教師的自我調適不夠等因素,導致課堂意外的發生。

面對教學中的意外,教師做出高水平的處理,將意外轉化爲課堂教學的資源,是新課改要求教師們研究的課題之一。科學地處理意外,不僅能反映授課教師的教學技術,更能體現施教者的教學藝術。若處理得好,課堂就會成爲不成功的“成功課堂”,由意外轉變爲一堂“好課”。認真反思課堂教學中的意外,無論對於授課人,還是聽課人,都將成爲一筆財富,促進教學水平提高。

六、聽教學的技術

教學技術的展現,是授課人基本功的表達,也是聽課教師學習的重要方面。授課教師的語言重組技術、實驗器材的操作技術、多媒體的應用技術、板書和板畫的設計技術等,如果運用得好,就能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與教學的創新相得益彰。作爲聽課人,關注教學技術,是必須的,這是現代化教師所必備的。

綜上所述可知,教師要想評好課,聽好課是基礎,是關鍵。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準備地聽課,是不負責任的聽課,而沒有認真研究地聽課,又是無意義的聽課。因此,聽課教師只有有目的地,深入地聽課,才能聽出精髓,纔會評出精彩,也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收穫,取得更大的進步。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8

我參加了金川區組織的小學語文優質課展示活動,聆聽了不同年級的語文課,收穫頗多。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先進的教學理念,嶄新的教法,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聲情並茂、自然大方的教態;精彩紛呈的多媒體課件。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啓迪。讚歎之餘,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下面談談自己的聽課體會:

一、教師語言的魅力。

教師語言具有藝術的魅力。課堂語言簡潔,準確,生動有色彩,它能帶領學生重溫生活片段,走出狹小的課堂。如三年級張立老師在教學《絕招》一課時,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聽老師的講解,聲情並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思緒。抓住了學生的心。老師扣人心絃的過渡語言,烘托了課堂的氣氛,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二、師生角色的轉換。

幾位教師由教學的主宰、中心,轉變爲學生學習的夥伴,尤其是李彥和張立兩位老師的課,老師變成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爲學習的主人,學生不僅能在老師的組織下完成共同學習的任務,而且有自主選擇學習的權利。

三、學習方式的轉變。

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探究是基礎,合作學習是重要的方式,教師的指導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條件在教師的指導下,師與生、生與生交流對話融洽。這類學習不但具備綜合性、探究性,也更富於挑戰性。能有效地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更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今後努力方向:

通過這次聽課學習,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吃準目標,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轉變教學觀念,轉變自己的角色,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自己的教學工作上一個新的臺階。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9

聽了蔣軍晶名教師執教的羣文閱讀課和關於“羣文閱讀”的講座後,我對“羣文閱讀”教學有了初步的瞭解。

在以《文成公主進藏》“羣文閱讀教學”中,蔣老師用簡潔而又親切的語言帶着孩子們在民間故事閱讀中,感受民間故事的魅力,同時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孩子們帶了快樂,讓孩子們沐浴在書的芳香裏,激勵着孩子們去大量閱讀,享受閱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

蔣軍晶老師的講座讓我初步明白了“羣文閱讀”的特徵。羣文閱讀是同一個議題、多個文本、探索性教學。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那麼從單篇到“羣文”,對閱讀教學而言,意義究竟何在?從她執教的課中,我明白了羣文閱讀的意義:首先是讓師生迴歸到“閱讀”的本原,其次,羣文閱讀是對真實閱讀情狀的模擬意義。羣文閱讀意味着“教”的`改變,意味着你老師不可能講太多話,不可能提太多問題,不能發起太多討論;意味着老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細(全區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宣傳週活動總結及小結)、更透地講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紮實;意味着你不能將“朗讀”、將“有感情朗讀”無限放大。“羣文閱讀”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因此,“羣文閱讀”,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學會放棄。必須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更多地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因此,“羣文閱讀”更是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羣”文章,就意味着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爲此,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閱讀積累!

此次活動,帶給我們全新的閱讀形式,隨之而來的還有關於閱讀全新的思考和探索。這是一場關於語文閱讀教學的革命,革命需要堅持和嘗試,作爲一名一線教師,我們是閱讀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如何將閱讀課上的得效、高效,需要我們不斷嘗試和改革。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0

3月15日,帶着期待、抱着熱情我來到了洛陽市航空會議中心,走近了名師的課堂,聆聽全國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李偉忠老師執教的《包公審驢》和《臨死前的嚴監生》幽默風趣,師生樂在其中!《臨死前的嚴監生》這個片段課文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裏點了兩盞燈草,伸着兩根手指頭不肯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聽了江蘇省特級教師李偉忠所執教的.課,我感觸頗深。

一、吃透教材,準確定位

細讀文本,追求語文教學有效性,要牢牢抓住語言文字,特別是文中的細節描寫;讓學生品讀,模仿演示,從中悟出人物性格;通過說話練習、小練筆寫作,這段絕妙的描寫:嚴監生臨死時,總是斷不了氣,卻一個勁地伸出兩個手指頭,這兩個手指頭是什麼意思?這一令人難以琢磨的動作,給衆生造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謎;最後由趙氏把謎底揭出來,原來他是看到燈盞裏點着兩盞燈草,怕費油;多燒一莖燈草,竟會使一個行將就木的耿耿於懷,放心不下,難以斷氣。這種經過藝術誇張的描寫,活生生地刻畫了一個吝嗇鬼的形象,把嚴生的特點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地表現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精心設計,環環相扣

李老師從課前準備:看動作猜意思的小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當中沒有迂迴,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釋題,指導朗讀,瞭解相關故事背景;然後圍繞“兩個手指”展開探討,合作學習,直指語言文字的內核,感悟人物,體會中心,學習寫法。

三、讀中見悟,讀寫結合

從讀中悟出言外之意,悟出人物心理特徵,悟出人物性格特徵,這需要一個老師的分析精當,準確引導,把文本透徹地展現給學生。說話,練寫是本節課最成功之處,這有賴於李老師所遵循的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演。

四、課外拓展,引入巧妙

李老師最後設計了送嚴監生一對輓聯:一莖燈草不挑,兩個手指永立,讓學生寫出橫批;來一是擴充文本;二是拓展學生的知識,三是積累類似作品“吝嗇鬼式”的人物。通過這樣的拓展,體會到人物內心深處的世界,並感受來自於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細緻思考的結果。

總之,李老師的教學從細讀文本,選準教學思路,學、讀、找、評、演;形成合力;抓準三個維度;適當拓展等五個方面體現他教學靈活機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堅實的修養底蘊。

通過聽課使我真正領略到了名師們的教學風采,被他們的教學所深深吸引與感動。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學習、多反思,讓名師們的精彩課堂成爲我教學路上的一盞盞明燈,指引着我教學前進的方向!我將帶着對學生的愛與責任努力前行!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1

本期按照教學常規,我校舉行了第一輪講聽查評活動,聽了四位老師的課,這樣樸實,有趣的課,讓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大有收穫。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語文的魅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更好,誰就能震懾學生的心靈。當我聽這四位老師的課時,她們的語言親切,自然,簡潔,準確。她們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帶着學生在課文的創設的情境中遨遊,帶領學生感受課文。二.教師教學藝術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四位老師的語文功底非常紮實,語文素養很高,深入研讀了教材。

2、駕馭課堂教學能力很高。獨具匠心,精心設計,從學生出發備課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都根據自身特點,根據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

3、活潑的課堂氣氛。傳統教學只注重老師的.“講”,而輕視學生的“說”,這樣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是昏昏欲睡,而在這兩位教師的課上,互動的成分比較多,學生不再是聽衆,而是整節課的重要參與者,老師和學生是在相互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完成整節課的,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在這種樂學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上的內容。特別是老師們都使用了多媒體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真正體現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理念。

總之,這次講聽查評活動,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爲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2

《詹天佑》這是篇老課文了,全文通過“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鐵路”三個典型事件突出了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徐老師也正是抓住了這兩點進行教學的。印象較深的地方有:

一、板塊清晰,環節簡化

教學由複習中心句與三個典型事例導入,接着便引導學生分別學習這三件事例,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練習說話,再次讚美詹天佑的“傑出”與“愛國”,激發學生的情感,最後,仿照本文佈局謀篇的方法,課後寫一寫“同學李進是一個勤學好問的人”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這樣板塊清晰,層層推進,環節簡化,目標簡明,課堂也就更爲有效。

二、注重自學,當堂消化

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如,學習“勘測線路”一段時,教師讓學生自由讀這段,邊讀邊做不同的記號,找出詹天佑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然後再進行交流,抓住關鍵詞來談自己的體會。學習“開鑿隧道”一段時,教師讓學生默讀5、6節,想想他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還當堂讓學生拿出《補充習題》,試着畫一畫八達嶺與居庸關的開鑿示意圖。畫一畫,可以促使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內容,促使學生展開思維。當發現學生由於馬虎畫得不準確,兩端開鑿的箭頭沒有對齊時,徐老師引導得非常好。他指出,按這樣的箭頭開鑿是不會成功的,又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內容:我們不禁想起詹天佑說的話: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還幽默而善意地指出:看來,這位同學是個馬虎的工作人員喲。隨即以多媒體畫面出示了正確的箭頭。這樣,我想,學生一定會對如何開鑿隧道這個知識點理解得非常透徹,同時進一步體驗到詹天佑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傑出的工作才華,受到很好的人文薰陶。

三、由讀到寫,夯實基礎

作爲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課標指出,要“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徐老師很注意這一點,利用教材這一“例子”,引導學生領悟一些寫作方法,如:抓住典型事例來突出人物,通過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來豐滿人物形象,圍繞中心句來謀篇佈局。課尾,還佈置了仿寫:同學李進是一個勤學好問的人。通過學習、模仿、借鑑,學生一定能從中獲得寫作方面的提高。

我的建議有:

進一步深入研讀課文,聯繫課文有關內容,引導學生讀懂,讀透,啓發學生的思維。如:學生嘗試畫完開鑿的隧道圖,交流時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說說爲什麼這樣畫,這樣開鑿有什麼好處,比較一下八達嶺與居庸關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開鑿方法有什麼聯繫,那麼,學生一定能對詹天佑的才華有更爲深入的瞭解,也就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詹天佑的崇敬之情。還有,學生畫人字形線路時,直接從南口畫到了西北,顯然是畫錯了,老師說:“從南口直接到西北方向是不行的。”爲什麼不行呢?也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再讀讀文章,找到依據。其實是因爲這兒是一個上山的陡坡,所以直接往西北走是不行的。聯繫文中所說到的地形,老師的說法才更有說服力。讓學生畫,其實就是幫助學生展開思維,讀懂文章。學生畫錯體現的其實是他沒有真正地讀懂。而老師這時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好好讀文章,看自己哪裏沒有讀懂。讀懂了,才能理解這種人字形線路的優越之處,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詹天佑的才華和創新精神。

還可以適度地拓展一些有關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中的'一些感人的故事等課外資料,以豐滿人物形象,激發學生的崇敬之情。

課尾的結合課文內容對詹天佑的讚美,個人認爲,那個沒有很好地展開的即興口語設計更有訓練價值。即四面八方的人都來瞻仰詹天佑的銅像,他們都讚歎不已。他們會怎麼說,選擇一種人抓住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來描繪一番。因爲這個設計選擇面更廣,學生思維空間更大,與課文的結合也更緊密些。

另外,如果教師能夠關注一些教學細節,那麼學生的語文基本功一定會打得更爲紮實。字音方面如:狂風怒號的“號”,居庸關的“庸”,表達方面如屏幕出示的一個想象引讀:不管條件這樣惡劣……“這樣”應改爲“怎樣”或“多麼”才妥當。還有“攀山越嶺”屏幕上打成了“派上月齡”。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3

真語文,不加任何的媒體形式,沒有音樂的烘托,沒有圖形的輔助,用真正的語言聲音來再現語言文字的內在之美。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們靜下心來解讀文本,解讀學生,熟悉各個教學階段的任務,把學生放在首位,通過“聽、說、讀、寫”的形式,運用文本的“字、詞、句、段、篇”,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我這次聽課的最大的感受。

賈志敏老師在課堂上用文章《腳印》作例子,教會孩子們說話,教會孩子們寫話。不用媒體、色彩、音樂、圖像等手段。導入從最基本的識字,初讀課文 用講故事的形式來吸引學生;再讀課文一句一句的領讀,熟悉文本內容;反覆置換句子讀,領悟文本的主題,掌握了關聯詞的使用。整個的課堂以讀爲主,形式不同,循序漸進,由扶到放,真正的體現了“以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把“識字、認詞、讀句、讀文”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傳授給孩子,孩子無形中提高了各種能力。我感嘆於賈老師的認真的教態;羨慕賈老師的設計精巧。

說到設計之精巧,這次的語文示範課活動還有許多,感受如下:

精巧之一:賈老師的“小貓小狗小鴨的腳印像什麼”的說話練習,既練習了比喻句,又練習了關聯詞的使用,還教會學生使用不懂得關聯詞說同一句話,課堂真的體現“讀與文”的結合。

精巧之一:張賽琴老師解讀文本白鵝的高傲的特點時讓孩子們做動作,邊讀邊感受,並且只要讀課文時有相關特點,張老師都會教孩子去感受,張老師教學注意細節;在感受吃相"三眼一板”時,爲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張老師讓孩子們來演,邊演邊讀,並知道學生分析其心理的想法,把他說出來,進行“說”的訓練,把整個故事演完,學生對白鵝的特點有了深入的瞭解,在此基礎上進行當堂的寫作訓練,反覆的強調過程,心理活動,學生寫起來水到渠成,無形中張賽琴老師把“聽、說、讀、寫” 立軍遊戲形式的解讀文本中。

精巧之一:張立軍老師的精妙之處更多,(1)作者、作品介紹精妙。(2)整體感知文本精妙:何人、何故、何爲。(3)分析文本精妙:度媒體一閃,激勵學生譯文,評價用語更妙“比我高、和我想的一樣等”學生興趣極高。(4)感知人物特點精妙:“我讀此物楊家果,你讀??”以讀帶講。(5)佈置讀書作業更精妙:出示《世說新語》另外的一則短文,講一個小故事,當孩子們興趣正高時,想知道答案時,讓他們去《世說新語》中找答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張立軍老師把“聽、說、讀、寫” 安排的環環相扣,學生忙的不亦樂乎,樂在其中,感嘆大家之作帶給我的教學的享受。

精巧之處太多,在這裏不一一列舉,總感覺“潤物細無聲”,深知任重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4

一、娓娓道來,深深地渲染了情感。

金老師的語言柔和、充滿感情,對整個課堂起渲染的作用。始終有一種感動在空氣中汩汩流淌。金老師的語言機智,充滿了鼓勵很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與學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以情促知。金老師的文學語言功底深厚,用貼切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非常豐富,坐在他的課堂裏是一種幸福的心靈體驗過程,很佩服金老師深厚的個人素養與紮實的文學功底。

二、深入咀嚼,不斷地豐滿人物形象。

課堂上金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學習,如環境描寫中“烤”,人物描寫中“瘦弱、龜裂”等,讓學生通過對錶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想象、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親的形象更加豐滿,感悟慈母情深。不僅引導學生感受了人物形象,還滲透了寫作方法,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重視朗讀,細細地品詞悟句。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金老師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正是以“讀”爲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比如,在學習重點句“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一句時,不僅沒有簡單地讓學生去體會文字,而是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寫法,比較寫法的表達效果,這樣由學生自然生髮出的感受,在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母親的疲憊和艱辛後,進行感情朗讀;在學生理解了體現母親辛勞的其他句子後,金老師引領學生又回到這一句上,再練習朗讀,體現了讀、悟的層次性。他在無聲處滲透着語文意識,讓學生抓住字眼、詞眼深刻地體會母親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

這堂課的教學,學生無疑讀懂了語言文字背後的內容,化無聲語言爲有聲語言,體會到了母親掙錢的艱難,體會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金老師引導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將之內化爲自己的東西——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又學習作者的寫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5

5月14日,我們實驗小學語文組一行六人前往南寧,觀摩了20xx年廣西小學語文優秀教學成果研討會活動。此次活動中,以“聚焦核心素養,構造美的課堂”爲主題,開展了不同類型的課例,使我對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詮釋,對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每一堂課都具有學習意義,每一位教師的精心展示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對於正在語文教學的路途上摸索前進的我來說,這次觀摩使我產生很大的思想震動,收穫頗多。下面我就談談我對此次活動的一些體會: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聽完幾位老師的優質課後,我認爲他們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都能抓住重點詞、句、段,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指導他們細讀品味。

李雪貞老師在教學《落花生》時,她出示了一組成語,讓學生讀並注意觀察有什麼發現,這樣不僅引導學生積累了詞語,又使學生在詞語中感受到了詞語共性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爲學生學習新課打好了紮實的基礎。李老師特別重視學法指導,拓展延伸歸類學習,比如:《落花生》《摘心》《荔枝蜜》等這類文章是借什麼物,喻什麼人,物和人有什麼相似之處,通過分組閱讀,來完成學習任務。方法在手,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第二、注重啓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這幾位老師都充分的做到了這點。例如劉老師在上《莫泊桑拜師》時,通過對莫泊桑的三次拜師,抓住關鍵詞“畫家的手法”層層深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引發學生理解形神結合的寫法。陸通老師上《漁歌子》時注重抓住詩中景物,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陸老師沒有枯燥的講解詩文背後的故事,而是巧問“不須歸”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三、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爲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葛寧老師在上《趕海》這課時,首先讓學生大聲自由的讀,找出課文寫了趕海哪些有趣的事情,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然後抓住“嘿,唉,咦,哦”一系列語氣助詞朗讀,體會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文章就是成功了一半。其它課例學習中還穿插着齊讀、開火車讀、示範讀,進而激發同學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層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着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例如霍斯茵在上《古對今》注重培養小老師教讀,學習“涼,細,語”等字時,適時指導學生學法:一看結構,二看穿插,三看筆畫。張老師在上《寓言兩則》時,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評一評,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五、親切的評價語言。有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幾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到位,如有的老師運用“好一個文字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老師都佩服你了”;“從你表演中,我看出來種田人焦急的神態”等等,這些鼓勵性的,樸實的,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也試着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除此之外,我們還聆聽了別開生面的口語交際課例,有深意的專題講座,欣賞精彩的才藝表演,收穫滿滿,受益匪淺,真正彰顯了以“聚焦核心素養,構造美的課堂”爲主題的研討會活動。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