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1

花了三個晚上,讀完了《愛心與教育》。《愛心與教育》是全國著名教師李鎮西老師的一部作品。李鎮西老師的教學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學和個性。

既然書名是《愛心與教育》,那麼當然重點是愛心與教育的關係。首先李老師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一個真實的老師,沒有一絲高高在上得感覺。昨天我在他的微信公衆號裏留言,沒想到不久之後他就回復了,真的讓人太意外了。愛心,是教師最基本的條件。這種愛心,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爲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的平等而真誠的感情。對於李老師的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某些教師的虛情假意真是讓人噁心。

這本書是一本教學案例集,提到了問題學生,優生,青春期教育,學生心理,異地筆友以及如何管理班級的方法。從每一個案例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李老師濃濃的愛心。

關於後進生的教育方式,他認爲,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後進學生”,讓他們在自我教育的同時又接受集體的監督,即允許其反覆,有鼓勵其進步,這最能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科學。這與蘇霍姆林斯基的看法是相同的,李老師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崇拜者。

李老師給每個新班的見面禮總是一句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不同意這是助人爲樂的另一種說法,因爲助人爲樂是刻意的做好事,而他希望“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常態。這又與蘇霍姆林斯基不謀而合。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絕不能讓孩子因爲做了一件好事受到教師的表揚而沾沾自喜,這是非常危險的。

李老師說,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因爲,只有沒有根本的是非觀的人才會萬事無所謂,纔不會被感動。不會感動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不會感動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讀完此書,教學方法不會有什麼增長,但是絕對會改變你的教育思想。教育如同一門武藝,要內外兼修。內力是教育思想,知識儲備,外功是教學方法。沒有強大的內力做支撐,教學方法是虛空無力的。作爲教師,我們首先應有一顆愛心,用愛心去點燃孩子內心求知的星星之火,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纔會事半功倍。當然,愛心應是發自內心的真情,而不能是虛情假意。

我們達不到李老師的高度,但我們也應努力做好,讓孩子因我們的教育而感到幸福。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2

最近又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讀了書中的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這部分內容。自身被李鎮西老師那顆熱愛學生的心所感染,特別是對後進學生那種不離不棄,持之以恆,充滿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動。

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後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麼做的。

一個教師,能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爲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不但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爲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羣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長大後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解放軍。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着,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閱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我在問自身: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身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我面對班級裏讓人頭疼的後進生,我也曾試着去愛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在感嘆之餘只能責怪孩子爲什麼這麼難管,不懂事。現在想來,以前所謂的對他們的“愛”,放到李老師那裏,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該試着向李老師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自身的心靈走進他們。只有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手記二中我還學到了不少轉化後進生的辦法:如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集體評價、安排當班幹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談,但李教授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使得自身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有一些自身感到很新穎的措施,如寫“每日九問”、學生作文表揚、遊玩等等,這些對自身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啓發。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3

幾年前就拜讀過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很有愛心,對後進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現在再次品讀,又有新的收穫。

李老師工作二十多年了,對教育事業的心始終如一,他對教育事業的真誠的熱愛使我很汗顏,他對教育有一種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兩種情感融成了他對教育的事業心,而我只是把教育當成了一種職業,並沒有多大的教育熱情,從書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業,不投入熱情,是都不會取得成功的。我們應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而不單單把它當成一種職業,這是我的收穫之一。李老師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今後,我會真誠地熱愛我的事業,熱愛我的學生,把教育當成事業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會努力的`!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李老師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藝術而言,我有許多致命的弱點,因而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來還令我臉紅的失誤,但是,只有一點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我有一顆童心!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着我的每一個學生;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常常不知不覺地撥動我的琴絃。”這段話道出了他走進學生心靈的祕密:童心。這也讓我深思:自己到底還保留幾分童心?能否經常和學生一起遊戲?能否和學生一起看兒童書籍?能否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習慣了經常板着面孔教訓學生,卻不知這在不知不覺地拉開了與學生的距離。李老師主張“用心靈贏得心靈”、“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孩子的感情世界。而要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確實只有擁有一顆和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心靈深處,是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實擁有童心並不是要求我們和他們一起玩蘇,而是隻要你不是總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們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們大人總覺得動畫片裏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當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時,我們卻走開了,這就是沒童心的一種表現。

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我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我要永遠記住要用愛心、熱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4

在這個假期中,我拜讀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深深被李鎮西老師深邃的教育思想、獨樹一幟的教育觀點、廣博厚重的文化功底所打動,我的教育理論及人格魅力再次得到昇華。

《愛心與教育》是李老師的教育手記,分爲“愛心和童心”、“與頑童打交道”、“優秀生的培養”、“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和“沉重的思考”幾個部分。在這本書中,李老師的字字句句都高揚民主、科學、個性教育的.旗幟,處處詮釋着一個大大的“愛”字。愛是當好一個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愛的情感。

李老師從教17載,對學生的愛全身心地投入,貫穿到教育教學的細枝末節。這種愛細緻入微,滴水不漏,這從李老師不管接手哪個班,都精心給每個學生過生日,在生日這天送他們一本勵志的書,一本筆記本、自創一首詩、或開個生日宴會等體現出來;李老師對學生的愛親和、實實在在、不摻一點雜質,這表現在李老師經常把想家的同學或有特殊情況的同學請到家大吃一頓,學生在這裏無拘無束,有種回家的感覺,假期師生一起出去郊遊、在草坪上和學生摔跤,鬥雞,打撲克等等,學生推心置腹地稱李老師爲兄長。

李老師的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突出表現在對差生的轉化上,更展示出了李老師過人的教育智慧,既有心貼心的情感交流又不失嚴父的溫情,對不同的問題學生投其所好,如對上課好思想溜號,自控能力很差的學生,李老師幫他出主意,就是對自己“每天十問”,如一問今天學習任務完成了嗎?二問明天的新課預習了嗎等。連問十個問題,並且要堅持這樣做;如對基礎很差,上課聽不懂又搗亂的學生,李老師便送給他一本《烈火金剛》,老師講課他也有事做這樣就不打擾別人聽課了。他以自己的心靈贏得學生的心靈,與這些學生同喜同悲,吃喝玩樂,打成火熱一片,再玩世不恭的頑童也會被李老師偉大的愛心所俘虜,孩子們於是敞開心扉,心甘情願接受李老師的諄諄教導,李老師用自己博大厚重的愛融化了一塊塊堅冰,讓每一位孩子擡起頭來走路。

想想我們在工作中又是如何對待差生的,雖不是暴力加棍棒,那對優生和差生的態度也是親孃和後孃!結果呢?不但沒把差生從“泥沼”中拉回來,而且心離我們越來越遠。

《愛心與教育》給了我內心以極大的震動,是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不能把錯誤、罪責一股腦地都扣到學生的頭上,我們要常常自我反思,反思我們的教育行爲,守好腳下這塊淨土,讓學生在這裏自由茁壯成長。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5

當被迫去書店看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愛心與教育》之時,我已經大概斷定了,這本書肯定是在講寫無聊的什麼教師奉獻啊,什麼犧牲自己造就孩子的情節。愛心一詞,在我們眼中,不過是一種對學生的奉獻而已。人們總說“平平淡淡纔是真”嘛。當無奈之時,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單純是蒼白,是膚淺;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爲。

作爲教師,誰不想幫助那些不管是學習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難的孩子呢,誰不想過要在課堂上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呢,誰不想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呢,讓孩子們喜歡自己呢。但我們好像都是淺嘗輒止了吧。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使我深深震撼了。這些話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爲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爲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便是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老師而已。堅持着自己的堅持,他的簡簡單單,堅持過後的現在,被我們看起來卻是那麼的偉大,而我們卻只能用這麼蒼白無力的詞語“偉大”來形容他,夠嗎。不言而喻。

一本書下來,我的內心波瀾起伏着,卻又有一種欲言又止,難以言狀的感受。說什麼,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最偉大的職業,這些官方的'話語,在這些活生生的付諸行動的李老師面前都無法直面。我們被打動的就是他的心思在孩子身上,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他將這看做是自己的事,把學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似的。他關注的不只是孩子的學習,也有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的愛,是滲透在生活的各各角落裏的。就像陽光,灑在了萬物的身上,滋潤着每一個活生生的細胞,它們跳躍、歡騰。

看到這樣的故事,我沒有再去將自己與李老師對比什麼,而折服之後,更多的是反思。思考我是不是應該將全部的自己都投入到我的工作中,犧牲自己的生活,家庭等等。是啊,瞬時間,我又在反問自己,難道必須是兩個爭鋒相對的極端嗎?爲什麼不可以有一個權衡,在某一情境中,有一個取捨呢?可以,顧全大局、以智教學,在此刻可以描繪出我的內心所感。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6

帶着飲佩的心情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它榮獲過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冰心圖書大獎、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科研成果一等獎。我讀出的結果是滿心的感動和仰慕,教育畢竟不同於哲學、邏輯學,雖不拒絕思辨,但絕對不可缺少愛心。而這本書正體現了這樣一個主題:愛心是教育的靈魂。有真誠的愛心,纔有流動的血脈,纔是有生命的教育。

這本書中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反思自己,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教師的耐心底限。李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真摯的、是無私的,也只有這種愛,纔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李老師的教育手記,讓我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內心的寬容,真誠的關懷,不僅僅是爲了當一名好老師應該這樣做,而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愛的驅使,讓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憑着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把幸福與快樂送達每一個孩子的心中。

從教中,我也深深體會到: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也會收穫孩子們對你滿滿的愛心與信任。回想起來,這十幾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淺薄,幸好未來還有漫長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實踐、思考、探索。我會以李鎮西老師爲鏡,反觀自己,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進學生、走進教育,用我的真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播種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自己的教育事業。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7

寒假,我拿起了學校發行的《愛與教育》,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李老師用許多同學的原話真實的寫出他是怎樣的去愛學生,而學生又是怎樣的愛他,很感動人。

李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體現了他作爲一名教師的奉獻精神,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孩子的愛。

他對學生的愛是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很難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僅愛優秀生,更愛差生,做到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

特別是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來沒有忘記過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送給他們一份生日禮物;經常在課間時間和學生一起活動;帶領學生在課餘時間或假期走進大自然;班級優秀學生、中學生、貧困生堅持多次家訪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成爲一名好老師的基本要求是什麼?”李先生在他的書中寫道。“就是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補充說:“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愛學生,我們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我們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情感。兒童處於基礎教育階段,正處於生命中最重要的集中學習階段。

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都處於形成階段,他們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和發展,充滿活力和潛力。這一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超出了這一階段,甚至會影響整個人生。

因此,學生需要老師的關愛。

教師要理解兒童對生命的獨特價值,善於開發他們的生命潛能。如果一種教育不能觸動人的靈魂,不能引起人的共鳴,不能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教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誼、具有愛心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渴望並珍惜老師的關懷,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一定有教育的神奇效果。

愛學生讓我們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

這本書給了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矛盾。

愛我們周圍的人,毫無疑問,是播種愛的種子,讓他們也知道如何去愛和關心他人,特別是當老師,我們面臨越來越多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情的滋潤,我們給他們的愛一定會影響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

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8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我們的教育,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們的德育自成體系,然而卻像一個影子,消耗着時間,金錢,教育資源,卻並不真實,或者壓根就不存在,只是一個黑色幽默。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

讀李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爲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

而李鎮西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爲然的結論!所以李鎮西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而李鎮西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鎮西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書中,鎮西師並沒有流露出一種功成名就的感覺,沒有流露出對學生施過恩德的那種隱隱的得意,而是不斷地感謝,感謝學生,感謝編輯,感謝同事,感謝同學,感謝一切幫助過他的人,正是這一份做人的態度,才提升了李鎮西老師的生命,並且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9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被李老師對學生的那份真情,那份真摯而無私的愛震撼了。

讓愛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愛永駐學生的心田,李老師換來了學生的健康與幸福的成長,桃李芬芳。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感受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爲幫助學生而費盡心思。李老師以自己的行動踐行愛的教育。特別對待“後進生”,傾注了更多的愛。用心靈贏心靈,在“後進生”萬同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現,萬同是一個上課擾亂課堂紀律,常與街頭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經常打架鬥毆,鄰近幾條街“家喻戶曉”的人物,在李老師愛的感召下,後來萬同成爲我們國家的“最可愛的人”。這當中李老師付出了多少愛心、耐心教育。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真摯的、是無私的,也只有這種愛,纔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師所說:“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李老師與學生一起過生日,爲學生送上生日禮物——書籍、筆記本、賀卡;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通過書信交流,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李老師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我們何嘗不努力地愛着自己的學生,但有時很難做到自然而然,往往居高臨下,以至於學生不能接受。班上總有個別學生懶做作業,儘管軟硬兼施,既耐心地開導過他,也讓他罰做過作業,但過不了幾天,缺交作業問題依然存在。

反思再三,是我們缺少了李老師那顆童心,李老師說:“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我們用一種十分純粹的大人的視角去看待學生,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爲他們設身處地想問題,結果學生內心不接受,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我們要學會“變學生”,用“學生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學生的情感”體驗生活,用“學生的愛好”培養興趣。真正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世界,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用我們的童心、耐心、誠心,把愛傾注在學生的心靈,我們相信我們的教育之舟定能駛入成功的港灣。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10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爲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爲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爲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爲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爲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爲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爲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爲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爲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11

本學期我讀的一本書是《愛心與教育》。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愛心與教育》,我對於優秀生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

“優生”,當然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現在不少教師、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爲“尖子生”)。培養“優生”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不但只注重“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醜”,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誇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他們認爲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因爲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卻未必正確而且全面。當我們第一次從新生報名冊上認識“優生”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並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學生家長和小學老師共同教育的成果。說明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意味着我們對他們同樣需要從零開始的教育。而且,這種“從零開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據是這些“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的行爲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們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學生在這個年齡容易出現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們作爲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爲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2、“優生”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3、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12

翻開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幸福感。一名教師,只有深愛他的職業和學生,教育才會有火花和靈感,纔能有智慧,纔會不辭勞苦一篇篇記錄和總結反思,纔會從內而外散發出滿滿的幸福感。從“憂生”到“優生”,從執教的學生到已畢業的學生,李鎮西老師始於愛心,卻不止於教育。

在教育裏,愛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愛是萬萬不能的,愛流淌在李老師的字裏行間。他整整一個月給一個學生每天煮一個雞蛋;揹着學生去醫院在醫院裏陪護;給學生送生日禮物……愛有是相互的,李老師發自肺腑的愛不求回報,但孩子們卻經常“祕密行動”給他驚喜,在李老師住院的時候,大家集體來看他;在李老師不在家的情況下,還愛屋及烏給他剛生過孩子的愛人送雞蛋;全班同學給祕密給他準備生日禮物……李鎮西老師向我們詮釋了作爲一名教師如果愛,請深愛!

李老師還是有教育智慧的。讓我們頗爲頭疼的“後進生”,在李老師那裏卻迎刃而解。他認爲“後進生”教育指導思想應該是科學、民主與個性,要用心靈贏得心靈,把教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以分數論英雄;應該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他們,分析“後進生”家庭、學校及個人等方面的原因後進而去尋找辦法。

培養優等生李老師的方法也頗值得學習,李老師眼裏品學兼優的`學生纔是優生,對優生不能只注重分數,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和人格;優生培養有六大方法:樹立志向、認識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訓練“受挫”心理、培養創造能力……李老師的教育智慧對於我們普通老師來說具有極強的借鑑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又是深遠的。學生畢業後給他的信中說:“李老師,您放心,不管以後怎樣,我永遠會做一個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於自己的良心”;還有學生在他的影響下也成爲了教師;還有一些人因爲報紙等媒體認識了李老師,向他寫信求助,李老師悉心回信開導談心……“父母愛之則爲之計深遠”,李老師爲他接觸到的每個孩子負責,爲之計深遠,在學生心裏,無論走到哪裏,李老師也早已是他們內心牽掛的家人。

讀完李老師的著作後,爲他源源不斷的愛的能量、歷久彌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師給孩子們上的不僅僅是學校一堂堂的課,更是點燃了孩子們人生路上永不滅的指明燈……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始於愛心,卻不止於教育。向李老師學習!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13

我們離名師有多遠?

看過李鎮西所著的《愛心與教育》,也在教育論壇上感受過竇桂梅、薛瑞萍的成長曆程,我被名師們在平凡瑣碎的工作中,體現出來的超越於常人的胸襟所感動,同時也感受到了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愛心,一顆博愛的心,一顆寬容的心。然而,這次讀書我最深的感觸不是作品的內容,也不是名師們在文章中體現出來的教育睿智,而是他們那一種敬業精神。

我在反思:我們跟名師的距離在哪兒?我們離名師有多遠?

至今爲止,我看過了竇桂梅老師的《梳理課堂》《做一名有尊嚴的教師》、魏書生的《教學工作漫談》還有《做聰明的教師》等等,這些有名師們所編寫出來的專著,不是漫無邊際的理論,而更多的是他們日常工作中所積累的案例以及反思。我頓悟:我們跟名師並非那麼遙遠,只不過是名師手中比我們多了一本書、一支筆而已。

是的,同樣平凡的工作,但是他們追求的是工作的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們不懈學習,善於積累反思。在教育論壇上,竇桂梅老師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學反思仍然閃爍着光明;薛瑞萍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雛形仍在論壇;張祖慶更是至今仍在論壇上耕耘……

如此看來,我們與名師的距離真的`就是一本書、一支筆的距離了。我們日常找藉口說工作太緊張了,壓力太大了,而懶於思考,懶於動筆反思,懶於積累。讓我們來看看李鎮西老師每天所做的工作吧。李鎮西老師在每週21節課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堅持完成好他的“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如果,我們也能像他一樣做好這“五個一”何懼我們成不了名師?回想我在新世紀學校的這兩年,我深刻感受到這兩年是我工作以來感覺到壓力最大的兩年,但也由於這份壓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愛每一個學生,用心備課、用心上課,再慢慢地學着寫工作日記,寫反思。

在學習中仰望名師,讓自己一點一點的蹣跚學步,把距離慢慢縮短;在反思中發現自己的失誤,一點一點地改正,同時一點一點地進步。我想,正因爲如此,我深深地感覺到這兩年時間裏,我學到了之前十年裏所沒有學到的東西;也正如此,我的教學水平漸漸有了起色。雖然距離名師路途遙遠,但正如李鎮西在《做最好的老師》的序言中所說:雖然也許你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你卻完全可以成爲最好的你。我相信,只要我能朝著名師的方向堅持不懈地努力,儘管我成不了名師,但明天的我一定會比今天的我更精彩。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14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

近日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對我的感觸頗深,讓我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時候作爲一名一線教師,我總是忙着備課、上課、批作業、考試等教學任務,還要應付各種學校的任務和檢查,而忽略了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對學生誠實、善良、正直這些優秀品質的培養。而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信並一直鼓勵她。對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

我們班有個學習困難戶小王。平時上課講授的知識,不論怎麼樣也聽不懂。上課不專心聽講,不完成作業更是“家常便飯”。隔三差五的還要整出一些小麻煩。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學小馬的文具都不見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說“這是誰幹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見了。”一位同學斬釘截鐵地說。

“明天把你的家長請來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媽媽來!”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媽媽離婚了。”他的聲音壓得很低很低。聽到這,就好像有一股電流擊穿了我的身體,我真恨自己,學生家裏發生這麼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爲什麼扔同學的鉛筆盒?”

“我向他借鉛筆,他不借給我,根本沒人喜歡我!”說着,他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了癥結所在,失落、不自信、沒有安全感,這些都是父母離異帶給他的負面影響。而我因爲不明真相給他施加壓力更讓他幼小的心靈雪上加霜。

“誰說的?老師就很喜歡你呀!”聽了這話,他停止抽泣,透過眼角偷偷地看着我。

“是呀!”我放大了聲音,“你看,有的時候放學了,別人都揹着書包出去排隊,你卻默默的把那些沒有抄起來的椅子搬到桌子上,當時老師並沒有表揚你,但是老師是不是說過最喜歡默默付出的男子漢?”

聽到這,他的頭完全擡了起來,眼裏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悅,頭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說:“今天的事,老師不會告訴你爸爸,小馬的鉛筆盒老師也會幫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誠的道歉。”聽完,他高興地點點頭。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衆不同的孩子。”作爲教師,千萬不能因爲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

《愛心與教育》的讀後感15

不愛喝茶的人,說茶苦澀;愛喝茶的人說茶香濃。同是一杯茶,爲什麼會有兩種體會呢?吾曰:心境不同。讀書亦如此,不愛讀書的人就如同不會品茶的人一樣,只知其苦,不知其樂;愛讀書的人則如同會品茶的人一樣,能品出其韻味,進入其樂境。

有人說,一個人真正的魅力在於獨特的氣質,而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越是讀書,就越感覺自己的貧乏,在恐懼之餘,就又一次地捲土重來,瘋狂的讀書。讀書讓我的心胸感到從未有過的開闊、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間冷暖,盡收眼底。

最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愛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當做一生的事業,而我們大多數人只是當做謀生的職業。從李鎮西老師的書中我學到許多經驗,同樣,這些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也幫到了我。比如關於轉化後進生,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讓學生們上臺表揚進步的同學等等,都有很大的收穫。對學生,我們不僅要有愛心,更需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我的教育之路還很淺薄,幸好未來還有漫長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實踐、思考、探索。我會以李鎮西老師爲鏡,反觀自己,走出淺薄;走進學生、走進教育。用愛心與耐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播種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自己的教育事業。

李鎮西老師自己本身也愛讀書,他說:"我們無論多忙,每天都不會不洗臉、不刷牙、不吃飯,因爲這是我們的生活需求,已經形成了習慣,那麼無論怎麼忙,我們都會有時間讀書".

董卿,因爲《詩詞大會》,又火到一個高度。她的點評總結能力令人欽佩,被人稱爲"人如其名,蘭心蕙質,清新雋永".她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跟從小抄寫古詩,背誦古詩有莫大的關係。董卿說:"讀書是已深到骨髓裏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飯睡覺一樣自然".這也是我們爲什麼看到已過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輕?她的語言,她的動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事啊!

外表的美麗都是短暫的,唯有用知識和涵養修飾自己才能美麗一生。()我始終相信,我們讀過的書都不是白讀的。它總會在未來的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的更出色。讀書時可以給人力量,更能給人快樂。

每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都是經過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繭的痛苦;

每一顆色澤圓潤的珍珠,都是砂礫與河蚌肌肉的磨礪。

李鎮西是,董卿也是。當然還包含許多通過奮鬥走向成功的人。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書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