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攀登者》觀後感集錦15篇

《攀登者》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攀登者》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攀登者》觀後感集錦15篇

《攀登者》觀後感1

現代人常說這麼一句話:“只要堅持,必定成功。”這句話一直激勵着我向前去。

《攀登者》講了我國第一支登山隊去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峯:珠峯。

第一次,我國登山隊經過重重險阻,在沒有氣象預報的情況下仍能抓住有利的窗口期,穿過了風口崖,登上了珠峯的最高峯。但遺憾的是在攀登的過程中,隊長爲了救人放棄了可以錄下這一關鍵時刻的相機,導致他們只能在那裏埋下一面可以證明中國人來過的五星紅旗,卻不能拍照向全世界證明。隊員們留下了深深地遺憾解散了,這一散就是十幾年。

第二次,在祖國的認可下,當年的三位登山倖存者又有幸帶領一批愛國的年輕攀登者,進過魔鬼般的'訓練,再次挑戰第一高峯。因爲環境的惡劣,天氣的多變,又是一次一次的失敗,他們是再戰再敗、再敗再戰,期間有傷有亡,曾經讓他們一度失去了戰鬥的勇氣。

但就是由於隊長的堅持,以及對成功的渴望以及氣象學家的嚴謹工作態度,讓他們最終抓住時期,最終登上了人類最高峯---珠峯。讓那些說自己國家的人都登不上自己國家的高峯的人永遠閉上了嘴。

這一時刻,隊員激動了、國家揚眉吐氣了、人民歡歌載舞了、我熱淚盈眶了。

《攀登者》告訴了我,只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努力就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攀登者》觀後感2

《攀登者》影片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峯。然而因爲雪崩登山隊員五洲不得已丟掉了攝影機。就因爲沒有留下影像資料,這次登峯甚至不被國際認可。從1960年到1975年,中國的攀登者們遭到了15年的質疑與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們的遺願如猶在耳,第二代攀登者們再次出發,向着世界第一高峯發起衝擊。1975年第二代攀登者頂着凌冽的風雪攀登架設“中國梯”,雪崩襲來被吞噬淹沒或跌入山谷,山間縫隙甚至需要登山隊員冒死縱身一躍。終於登頂了,終於留下了影像證明並精準勘測珠峯的“中國高度”。這個”終於”來之不易。

這不僅僅是一次攀登,更是對國家主權捍衛的使命,對祖國熱愛的態度。攀登精神已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裏、已紮根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愛國情懷深處、已成爲激勵每一箇中國人面對困難迎接挑戰團結奮進的信心和勇氣。觀影結束,大家紛紛表示登山隊員的團結拼搏無懼艱險,映照了中國人永不言敗、砥礪前行的精神,我們會把這種精神繼續傳承下去。並把它帶到每一個工作崗位中,勇於攀登砥礪前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意志努力奮鬥。爲“寰宇高度”架設“東方梯”,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拼搏。

《攀登者》觀後感3

今天晚上,剛剛觀看了《攀登者》,一如吳京主演的其他片子,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是場面非常浩大,視覺衝擊力十足。

影片想表達的東西很中心,就是爲了榮譽而堅持!從1960年中國登山隊一行人冒着生命,歷經種種困難,最終有3人成功登頂珠峯。但因當時情況危機,相機半道丟失,導致當時雖登頂,卻無力證明從而不能贏得國際上的認可。爲了得到這份認可,更爲了證明珠峯也有中國的.一份,登山隊在15年後,也就是1975年重新組隊,爲了榮譽再戰珠峯。

影片在對理想的執着追求中展開故事,有悲壯的犧牲,有悽美的愛情,還有傷殘的無奈和驚心動魄的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惡劣條件中,讓觀衆始終懸着心。最終吳京飾演的方隊長帶領9名隊員終於成功登頂。中國人終於有機會將上次登頂埋下的五星紅旗高高地懸掛在珠峯之巔,中國人也終於第一次測得了珠峯的高度8848.13米。

通過這部影片,我感受到了責任、毅力和堅持。現今的我們在享受前人流血創造的美好今天的同時,我們有責任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努力,將這份美好更好地傳承延續下去。

《攀登者》觀後感4

電影《攀登者》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峯。然而因爲雪崩,登山隊員方五洲不得已丟掉了攝影機。就因爲沒有留下影像資料,這次登珠峯甚至不被國際認可。

從1960到1975,中國的攀登者們遭到了15年的質疑與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們的遺願如猶在耳,第二代攀登者們再次出發,向着世界第一高峯發起衝擊。

那麼冷冽的風雪,氣象專家多次建議停止攀登,雪崩襲來被吞噬淹沒或跌入山谷,山間縫隙甚至要靠登山隊員冒死縱身一躍……

終於登頂了,終於留下了影像證明。這個“終於”來之不易。看到預告裏“爲國登頂”這四個字我挺驕傲的.。真的,作爲一箇中國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運動員憑藉着驚人的勇氣、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創造了奇蹟,他們在極其嚴寒和飢餓的條件下忍受着凍傷的巨大困難,成功的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了珠峯之巔。

現實生活中,中國的登山者在珠峯搭建的“中國梯”,讓後來許多國家的登山隊員順利登上世界最高峯的。然而,幾名登山隊員也爲此付出昂貴的代價,部分登山員因嚴重凍傷做了截肢手術,落下終身殘疾。就是他們的團結拼搏無畏艱險,映照着中國人永不言敗、砥礪前行的精神,希望這種精神,也在孩子們的身上繼續傳承下去。

《攀登者》觀後感5

電影《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克服萬難,成功首次北坡登頂珠峯,並在1975年,於珠峯“第二階梯”架設“中國梯”,成功精確勘測珠峯的“中國高度”兩次大事件,證明了中國的毅力與硬實力。

《攀登者》中登山隊員們爲了登頂,玩命往上衝,爲了團隊,堅決不拖後腿,爲了夢想,砥礪前行。登山過程中,撲面而來的暴風雪,讓原本容易的'幾十米變得舉步維艱。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停歇,冷風直灌。

惡劣的環境,讓人們由起初的信心滿滿,慢慢轉爲立場的動搖。有的人開始懷疑,開始麻痹,置身於死亡的邊緣,帶着一股令人恐懼的氣息。

雖然,影片給人緊張的氣氛,但是《攀登者》依然讓人心潮澎湃,那種專注執着讓人感動,“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專注執着是一種心無旁騖的態度,更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我們“要竭其力,對待事業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老黃牛吃苦耐勞的精神,着眼於大局,立足於小事,真抓實幹,務求實效,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在新時代,敬業就是要求我們每個人在小到個人職業,大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上,都能專心致志,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攀登者》觀後感6

今天提前觀看了電影《攀登者》,坦白說它帶給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點點。這是一部獻禮片,對此類影片似乎總有種模式化的印象,即“意義”是大於“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調動起了你所有的情緒:緊張、懵懂、心疼、難過、釋懷、振奮……再聯想到真實的時代事件,場燈亮起時,你還在那個故事裏。

對於珠峯,作爲普通人其實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約存在於地理課本和風光紀錄片,登山,那就更遙遠了。從普及知識意義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1960和1975兩年的登山,前因後果明瞭。前一次未能留存影像的遺憾,由此引發的國際爭議和國人懷疑,你會和主人公一樣覺得憋屈。適時出現在臺詞和字幕上關於珠峯的地理、氣象等知識,你會更明確攀登珠峯的困難程度和首次北坡登頂成功對中國領土主權的`重要意義。

再來講講片中兩段感情,在我看來是有着對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纓相識多年,雖中有分離但不曾忘記,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國樑和黑牡丹在珠峯大本營相識,有點一見鍾情的味道,年輕人的互生情愫雖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時候,他會默默給她拍照,洗出來放在房間的牆上,她會給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會因一點私心給他添了麻煩,當然還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兩人都青澀的可愛。這樣在完成國家登山任務過程中萌發的愛情之芽,並沒有最終得到花開圓滿的結果。

《攀登者》觀後感7

杜甫說:“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如果站在珠穆朗瑪峯上,相信這種遠眺祖國河山的豪邁情懷會更加的濃厚,電影《攀登者》就爲我們全景展現了這一過程,看完電影《攀登者》想到了人生,我們的人生只有不斷向着山頂努力攀登,才能積累更多的經歷和經驗,才能高瞻遠矚,指點江山。拿破崙曾經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正是這樣的豪邁氣概和遠大理想激勵他不斷去提高自己軍事作戰的能力,最終成爲一個卓越的軍事天才。

作爲一名新時代的青年人,我認爲,我們既要有不斷攀登站在高山之巔的精神。

首先要樹立遠大理想。理想信念是我們行動的`指南,會激勵我們向着既定目標奮鬥前進的鬥志,並且激發出不竭的動力。反之,如果一個人沒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可能渾渾噩噩,虛度一生,甚至腐化墮落。因此,我們要有豪邁的氣概和遠大的理想不斷的激勵和提高我們自己的各種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作爲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其次要磨礪堅韌意志。每個人的成長成才之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得到鮮花與掌聲之前,也會遭遇挫折和失敗,我們要有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無論身處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中我們都要學會去磨練頑強的意志,使自己成長的更加堅強和勇敢,在面臨各種暴風雨時候能夠更加頑強的去戰勝各種困難。

《攀登者》觀後感8

近幾天在電視上觀看了19年國慶獻禮片《攀登者》,頗受感動。

電影《攀登者》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峯。然而因爲雪崩,登山隊員方五洲不得已丟掉了攝影機,就因爲沒有留下影像資料,這次登珠峯甚至不被國際認可。

從1960到1975,中國的攀登者們遭到了15年的質疑與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們的'遺願如猶在耳,第二代攀登者們再次出發,向着世界第一高峯發起衝擊。極度冷冽的風雪,氣象專家多次建議停止攀登,雪崩襲來被吞噬淹沒或跌入山谷,山間縫隙甚至要靠登山隊員冒死縱身一躍……一系列的艱難險阻,

終於登頂了,終於留下了影像證明。這個“終於”來之不易。看到預告裏“爲國登頂”這四個字我挺驕傲的。真的,作爲一箇中國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運動員憑藉着驚人的勇氣、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創造了奇蹟,他們在極其嚴寒和飢餓的條件下忍受着凍傷的巨大困難,成功的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了珠峯之巔。

現實生活中,中國的登山者在珠峯搭建的“中國梯”,讓後來許多國家的登山隊員順利登上世界最高峯的。然而,幾名登山隊員也爲此付出昂貴的代價,部分登山員因嚴重凍傷做了截肢手術,落下終身殘疾。就是他們的團結拼搏無畏艱險,映照着中國人永不言敗、砥礪前行的精神,希望這種精神,也在一代一代人身上繼續傳承下去,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攀登者》觀後感9

“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山,我們要自己登上去”。電影《攀登者》根據中國登山隊隊員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頂珠峯的歷史事實改編,講述中國登山隊完成世界首次北坡登頂並實地勘測出屬於中國自己測量珠峯的“中國高度”,向真正的登山英雄致敬。電影籌備期,吳京就曾在電視上看到過1975年登山隊成員夏伯渝的故事,對他後來用假肢一步步登上珠峯之巔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這個情節也在片中以彩蛋的形式出現。

塑造攀登者的形象無疑是具有時代象徵的意義,但是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一部有擔當有情懷的視效大作,是最大的難題。影片從20xx年1月5日正式開機,定檔9月30日上映,題材是對外景要求極高的登山故事,拍攝時間大部分集中在春季之後,天氣不適合雪山實景拍攝,大量的綠幕合成場景意味着巨大的特效製作量。監製徐克認爲,這部電影可以拍,但至少需要三年。

高強的難度讓許多導演望而卻步,最終導演李仁港接下了重任,李仁港在拍攝中一直強調:“我們不想拍一個硬邦邦的所謂英雄奉獻的故事,而是希望讓觀衆感受到最大的真誠。”

《攀登者》觀後感10

今天下午,我們去了丹尼斯數字電影城。我們先在樓下買了零食,才進場。

電影開始了。1960年,有1個人帶領9個人的隊伍去登珠穆朗瑪峯。後來我才知道,前面的'人是老隊長,老隊長被雪崩埋了起來,老隊長臨死前讓方五州擔任隊長,繼續上山。最後7個人沒有登上,3個人登上了。不幸的是相機丟了,沒有拍到到達峯頂的證據。當時五州、松林、拉旺羅布遇到雪崩時,五州爲了救松林把相機扔了。所以登頂後沒有完成任務。回來後,人們都不相信他們,嘲笑他們。

1975年第二次登山的時候,領導分配的有大本營,還有氣象組主任徐纓。李國樑、楊光、拉旺蘿布和方五州隊長等。他們到北坳時突遇雪崩,滑了下來,這次沒有成功。

第三次李國樑擔任隊長,帶領人員,拿着相機出發。到第二臺階時,剛向大本營報告過,這時大風來了,把他們吹下去了,李國樑死了。雖然相機還留着,但是人卻沒有了。這天晚上五州指着山頂對徐纓說:“我等了15年。”因爲窗口期快沒了,風暴要來了。

中國隊員堅持不懈地終於登頂了,可氣象組主任在北坳死了,五州很難過。五州他們把紅旗插好,用相機拍攝360度的照片。

中國隊員從1960年到1975年成功登頂。

這個電影讓我懂得了,人要堅持,不能放棄,讓中國更加強大。

中國人登上了自己的山峯,創造了中國的高度。

《攀登者》觀後感11

攀登珠峯與核試驗對於人類發展並沒有起到推進作用,把它們放到一塊來說,發現它倆有一共同點:人活着便是爲了掙口氣。

這口氣太難掙了,爲了這口氣太多人犧牲,太多妻離子散,太多太多。但是他們有退縮嗎?沒有。很多人看到有吳京在的電影,就覺得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沒有錯,有多瞭解中國的過往,必然會愛中國更多些。而且不僅僅是愛國主義,是人性,人性即能黑暗到一定地步,亦能光輝到一定境界。

中國是一個在苦難中壯大的`國家,拿命搏纔有今天的輝煌。人會不惜命嗎?不會,但他們知道有比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們去做。珠穆朗瑪峯的高度是8844.43米,國際上最後採用了中國標準,用命換來的數據,終於把這口氣給掙着了。

脫離歷史背景,單看這部電影,如此選材,必然得與惡劣天氣對抗,假如單單是要宣揚所謂的愛國主義,大可以選擇相對舒適環境的題材,唯有這生生不息的愛國精神吸引着這幫擁有赤子之心的人,這珠峯精神,不就是中國精神嗎?

現在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傲立世界,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像登頂隊員這樣強大的靈魂支撐。我們的國家沒那麼完美,但又有哪個國家是完美的呢?有問題,去解決,去完善。

最後,向每一位“攀登者”致敬!

《攀登者》觀後感12

這個星期六,媽媽帶我去看電影,這部電影叫作《攀登者》,這一部電影非常好看,請聽我細細道來。

這一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叫王富貴的人,爲了攀登珠峯。第一次,他們攀登珠峯的窗口期過去了,是因爲天氣預報員預測錯了,他們火速撤離;第二次,他們躲過了十二級大風,登上了珠峯的故事。

看了這一部電影,他們在逆境之中,永不放棄,不屈不撓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前幾天,我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腳被扭去了,不能踢足球,我就這樣休息了一天、兩天、三天……七天,到了第七天的時候,我終於忍無可忍。這一天早上,我就去踢足球了,可腳沒有痊癒,我就帶痛上場。在半途,我的腳感覺有一種劇痛,我本想打退堂鼓的,但是我又想起了《攀登者》中的人物,他們在逆境中攀上了珠峯,我怎麼不能在逆境中克服自己呢?於是,我又振作起來,向前方踢過去,過人,傳球,到守門員的面前,我用出九牛二虎之力把球踢了進去,最後,我們勝利了。

遇到困難,我們要敢於抗爭,不要縮手縮腳,只要勇於努力,你肯定會把這個困難給解決。

《攀登者》觀後感13

今天是10月1日,爲了慶祝祖國七十歲生日,我和爸爸去電影院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中國登山隊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峯時,因爲沒有拍下頂峯的照片,所以,蘇聯人懷疑我們沒有登上頂峯;爲了證明中國登山隊能登上珠峯,國家組織第二支登山隊伍,他們沒有辜負國家的期望,終於把中國的國旗插在了珠穆朗瑪峯峯頂上。

大家可能覺得登上珠穆朗瑪峯並沒有什麼稀奇的,因爲這種事情在電視上見多了。可是你們知道他們背後付出的汗水和艱辛嗎?

登上頂峯需要四個階段:北坳,大風口,冰裂縫,第二臺階。到達北坳時,纔是真正的'開始,天氣寒冷,風向不定,突擊隊隊長常五洲就是在北坳爲了救戰友而弄傷了胳膊。當到大風口時,突擊隊遇上了十級大臺風,當時,巨大的岩石都能被刮跑,而突擊隊員們就是這樣隨時能被刮跑的情況下度過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到了冰裂縫,地上的冰裂縫全部被雪覆蓋,只要稍不留神,就會掉下懸崖,直到凍死。挺過了三個階段,就迎來了最大的困難:第二臺階。第二臺階最大角度爲70度,如果遇上臺風或雪崩,就會被刮跑,或者被雪淹沒,那時候生命是以秒爲單位,突擊隊隊長就是在那裏犧牲的。

我很佩服攀登者的勇氣,他們不畏嚴寒,不畏困阻,遇到了颱風和雪崩,他們並沒有退縮,而是一一戰勝了困難,因爲他們揹負着祖國對他們的期望,因爲他們要向全世界證明中國攀登者登上了珠穆朗瑪峯!

《攀登者》觀後感14

月底了,跟老公吵着鬧着要去看電影吃牛蛙。老公無奈,唯有滿足。自家車開去修玻璃了,便開車爸爸的車來到了臨港,終於看到了心心念唸的《攀登者》。

電影的宣傳由來已久,一直非常期待。其一,參考這兩年的電影,吳京出品,必屬精品;其二,是對攀登珠峯的好奇。曾教過課文《攀登珠穆朗瑪峯》,攀登者們在第二臺階,克服重重險阻,終於在隊長搭建人梯後,終於登頂成功。文字難免有些遙遠,好奇便一直留存。

電影看完後才發現課文描述爲1960年攀登珠峯的經歷,電影講述的則是1975年的第二次攀登經歷。電影中,對於第一次登頂的'簡單交代,讓課文得到了印證。這是一種神奇的感覺,猶如20xx年,親自站在兵馬俑坑前是的感覺如出一轍:面上平靜,內心卻波濤洶涌,終於親身看了歷史,走近了歷史,滋味無以言表,激動暗藏胸中。

《攀登者》本身題材新穎,但是劇情剪輯上,情感鋪墊太多冗長,套路太多,缺少新意,雖也有點點感動,卻遠沒有觀看《流浪地球》時的激盪澎湃。胡歌與井柏然塑造人物也同樣不自然,強推到觀衆面前,感動自然也就微薄了。但最後一幕看到1975年中國給出珠峯新高度8848、13米時,讚歎、感動、驕傲之情油然而生!

即使電影不夠出彩,但仍是要感謝,對於攀登珠峯如此題材,真正是第一次。最後,補上一句:我支持每一個用心做電影的人物,謝謝他們的用心!

《攀登者》觀後感15

今天放學後,我和弟弟跟爸爸媽媽一起去了電影院看電影。開始我們是想要看我和我的祖國,但是我們來的有些晚了,沒有買到票,所以我們就看了攀登者。說真的,一開始我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是當我看完以後,非常的感動。

電影講述的是我們國家登山隊兩次登頂珠穆朗瑪峯的`故事。1960年5月25日凌晨四時二十分,我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峯峯頂,但是可惜的是因爲失誤,登山隊員唯獨缺少了登頂後的影像記錄,所以一直被國外登山界質疑和否定。直至1975年,我國登山隊終於再次成功登頂,在峯頂豎起了一個三米高,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字樣的金屬測量建標,併成功測量出珠峯的高度8848.13米。這不僅僅代表珠峯的高度,更是我們中國的高度。登頂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攀登的過程中,我國登山隊員們在面臨嚴峻的氣候條件的情況下,克服了重重困難,有人因此犧牲,也有人因此終身殘疾。但是爲了我們的疆土完整,爲了我們國家的利益和榮譽,他們沒有退縮,迎難而上。最終取得勝利!這也是我們所有中國人要學習的一種精神,我也很爲我的祖國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