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長征之歌》觀後感

《長征之歌》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長征之歌》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長征之歌》觀後感

《長征之歌》觀後感1

長征精神的靈魂是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定勝利。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革命處於低潮,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進行的一次軍事遠征。長征途中,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面對無數的艱難險阻,鋼鐵般的紅軍將士們沒有退縮,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義無反顧地衝上前去。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們?是理想與信念的神奇力量在推動他們去奮鬥、前進。他們靠的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支撐和對中國革命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這就是他們強大的精神動力。

有了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就會產生戰勝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廣大紅軍官兵在長征中所表現出來的對革命無限忠誠和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所創造的.偉大奇蹟,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爲深入開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動的教材。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源頭活水。這是因爲它能使我們的黨員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升思想境界,激勵革命鬥志,經受住各種考驗,在複雜鬥爭面前不動搖,在利益誘惑面前不動心,在困難面前不退縮,自覺地爲黨的事業去努力奮鬥。

在和平年代,雖然遠離了戰爭的炮火硝煙,沒有爬雪山、過草地的艱難困苦的考驗,但對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卻面臨着西方敵對勢力對我“西化”、“分化”的考驗,面臨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在這多重考驗面前,最能檢驗出一個黨員有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沒有堅強的黨性原則和政治立場,有沒有辨別大是大非的判斷能力,有沒有中流砥柱的大無畏精神。要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毫無疑問地要大力弘揚長征精神。

《長征之歌》觀後感2

今年是長征勝利第xx週年,對於我們來講今年意義非凡,在xx年前,偉大的紅軍部隊結束了爲期兩年的長征,他們走過荒草地,上過了雪山,經歷了千辛萬苦。行程約25000裏,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聯想到這裏,金色的魚鉤在我眼前閃閃發亮,閃亮的豐碑,在我眼前閃爍,這些都是前輩們的豐功偉績,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就不會有今天我們安穩幸福的生活。

紅軍部隊吃過樹皮吃過草根,那時的條件艱難,就連最普通的粗糧都是紅軍部隊夢寐以求的,可敬的老班長,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三個黨員的生命,舍已爲人,軍需處長的生命也貢獻給了黨員,將自己僅有的一件棉衣貢獻出去,這些都是紅軍老前輩,感人的故事,都是先人留給我們學習的榜樣。紅軍犧牲了430餘人,他們的征途經歷了11個省,翻越過18座大山,又跨過了24條大河,哪一條不堪稱奇蹟?

三軍過後盡開顏,在紅軍的長征達到目的地後,所有長征路上的艱辛和苦難全部忘卻,取而代之的是他們的笑臉,流血不流淚,鐵骨錚錚的軍人,在此時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因爲有他們的艱辛纔有今天的快樂生活,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一切都是用革命老前輩的生命換來的,先輩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將自己的一切都貢獻給了人民,他們的偉大不言而喻。而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只是一味的浪費,咱們怎麼能對得起先輩們的`辛勤的征途呢?所以要從今天起杜絕鋪張浪費的現象,學會主張和平,要學會做和平的代言人,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回報對咱們寄以厚望的祖國母親,要對得起今天的幸福生活,把紅軍精神發揚光大,紅軍將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不辜負身邊的每一個人。

長征之所以能夠勝利,其中不乏堅韌的精神,不乏奉獻的精神,他們互幫互助,互敬互愛,團結一心。這些更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長征多麼偉大呀!我們將永遠銘記這個偉大的日子,把它銘刻在心中,因爲它是我們所有人的驕傲與自豪,我慶幸我是個中國人!

《長征之歌》觀後感3

1935年春天,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實行戰略轉移,挺進川西北,解放了梓潼、平武、中壩、彰明、北川和綿陽、鹽亭部分鄉鎮,在縱橫二、三百里的地區建立了紅色新區,播下了革命火種。

紅軍的到來,帶給綿陽人民一個嶄新的天地,同時也改變了北川山區一羣農家婦女的命運。她們在這個明媚的春天,從苦妹子、童養媳成爲紅軍女戰士。而一段特殊的經歷,又使她們在紅軍這個光榮的稱謂前加上失散二字,在紅軍這份榮耀裏,多了幾分辛酸和苦澀。

我曾經走訪了北川縣幾位失散女紅軍,她們都是xx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歲月的滄桑無情地刻在她們的臉上,生活的艱辛沉澱在她們瞞跚的步履中,很難把她們和英姿颯爽的紅軍女戰士聯繫起來。

而一說起1935年那個春天,一說起紅軍,她們那瞞跚的步子似乎一下輕快起來,混濁的目光似乎一下明亮起來,佈滿溝壑和皺褶的.臉龐漾起了笑容,淌下了熱淚;她們總是一邊講一邊唱,好象重新回到了那艱難而輝煌的年代。

失散紅軍高桂清老人,站在紅軍紀念碑前,掏出手絹,扭起秧歌,邊跳邊唱“紅軍到,窮人笑,村村鑼鼓響,家家放火炮。貼對子,迎紅軍,千年窮根要拔掉。”儘管歲月的風霜無言地寫在老人的臉上,那動情的歌聲仍然讓我們看到了歲月深處的美麗。當年18歲的她就像山間輕盈的燕子,剛剛嫁作富家媳婦,在紅軍歌聲的召喚下,嫁妝還沒有搬進婆家的屋,轉身便參加了紅軍,成爲紅軍的宣傳員。那些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生性活潑的她原想就這樣一直唱下去、跳下去。然而,在她隨紅軍撤離北川,走到茂汶時,一場重病使她掉了隊,失去了部隊這個溫暖的家。她那清亮的歌聲,那婀娜的舞姿永遠留給了1935年的那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