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小學生演講稿-文明禮讓伴我行崇德向善記於心

小學生演講稿-文明禮讓伴我行崇德向善記於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能夠利用到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生演講稿-文明禮讓伴我行崇德向善記於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生演講稿-文明禮讓伴我行崇德向善記於心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讓伴我行崇德向善記於心》

先請大家聽我講一故事——也許這個故事的內容大家都熟悉,但——請您聽下去;或許這個故事的情節不夠跌宕起伏,但——我還是想請您——耐心聽下去,因爲這是見證奇蹟的時刻,這是見證我們偉大民族禮讓精神的“官官相讓”的時刻。

清代大學士張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素來注重修身養性,頗得他人尊重。同時他也非常孝敬父母。

在朝廷任宰相時,他把母親安頓在家鄉,並經常回家探望。一次,張英回家看望母親時,覺得家中的.房屋很破舊,老人在家不安全,就決定給母親蓋一間新房子。安排好一切後,他又回到了京城。

張家的鄰居是一位姓吳的官員,也打算擴建房屋,並想利用兩家中間的一塊空地。張家也想利用那塊地做迴廊,於是兩家爭執起來。張家開始挖地基時,吳家就派人在後面用土填上;吳家打算動工,拿尺子去量那塊地,張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奪走。兩家爭吵多次,幾次險些動武,雙方互不相讓。兩家將官司打到縣衙,因爲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

張家人一怒之下,給張英寫信,讓他趕快回來處理此事。張英看完來信,不急不躁,提筆寫下一首短詩:“千里修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封好後派人迅速送回家。張家人滿以爲張英會回來爲自己撐腰,沒想到只盼回一封家書。張家人看完信後,頓時恍然大悟:爲了三尺地方起爭執,既傷了兩家的和氣,又氣壞了自己的身體,實在是不值。張家人立即主動把牆退後三尺。鄰居見狀,深感慚愧,也把牆退後三尺,並且登門道歉。這樣一來,以前兩家爭奪的三尺地反而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

當地人紛紛傳頌這件事,引爲美談,並且給這條巷子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六尺巷。有人還據此作了一首打油詩:“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同學們,小故事體現的可是大道理!包容禮讓,寬厚待人,作爲一種美德,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提倡了。正是因爲美德所在,纔有了我們熟悉的孔融讓梨、三顧茅廬、負荊請罪這樣的故事。

如今,當地政府在六尺巷舊址前,修築了一座高大的石牌,上面鐫刻了“禮讓”兩個大字。禮讓是心靈的豐盈,精神的成熟、生存的智慧;禮讓是對別人的釋懷,對自己的善待。能彎曲的樹,不一定是廉價之木;有禮讓之心,不一定是柔弱之人。禮讓是大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禮讓是藍天,有高清邁俗的境界。禮讓的別名是:寬容、自信和超然。

同學們,過馬路時,寧停三分,不搶一秒,才能保證安全;上下樓梯時,靠右行走,不爭不搶,才能體現有序;乘坐公交車,排隊上下,及時讓座,讓出的是文明。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這些就是我們小學生秉承文明禮讓、崇德向善美德的最好體現。

同學們!只要我們規範好自己的言行,文明禮讓就可以從小事上開花;只要我們有崇德向善之心,中華民族就會結出富強、繁榮、強大之果!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