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自由演講稿

自由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演講稿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爲主,是爲演講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演講稿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還是對演講稿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由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由演講稿

自由演講稿1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我們要溫柔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生活中我們總是用異樣的眼光去面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或者是不如自己的人,事實上這樣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

在學校,我時常能夠感受到,學習好的同學和學習差的同學是有所缺別的。但事實上,學習差的同學也只是學習比較差,不代表其他的地方不優秀,他們或許更加擅長美術、體育、書法、音樂,我們要能夠看到一個人的全部,不能只是看到一個人的一個不好的地方就定義了他的全部。

而在生活裏,我們更要如此。

我曾經就看到過這樣的一個畫面,在街上一個腿腳並不好的老人一瘸一拐的走着路,中間斷斷續續的停留了很久,然後繼續前行。許多孩子不懂事兒,就會笑出聲來。在這個時候,一個溫柔的阿姨走到那羣孩子裏面,告訴他們,那些人是更加值得我們敬畏的人羣,我們不該對他們露出嘲笑,而應該用溫暖的笑容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後來巧合之下我才發現,她竟然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我感覺她時刻都在授課,我也因爲認識了她而獲得了更多知識。有關於學習的,更有關於做人的。畢竟,在生活中,我們有再多的知識也只是簡單的生存需要,我們更要注意的方面是對於生活的理解。不能夠簡單的就把生活裏的形形色色定義爲什麼就是什麼,我們要靠着自己的內心和行爲去找尋生活中的本源,我們要更加合理的去認識生活,去感受生活,去接受生活……

平等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千萬不要帶着有色眼鏡去看任何的人。

我曾在書裏讀到過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個美國留學生因爲對黑人抱有偏見而不願意和他們做朋友的事情。這種現象雖然並不正確,但不得不承認很多人都會對黑人先生抱有一點點的偏見。

但是通過一件事情,徹底的改變了他對黑人的看法。

那是一個深夜,留學生本來就是一個離家幾千公里的外人。他在學校努力的同時也會受到很大的委屈,坐在公園的椅子上,他對自己說“別哭,沒事兒的,會過去的!”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黑人保安緩緩走了過來,用着蹩腳的英文對他講“你還好麼?”

留學生再也忍受不了內心的酸楚,哇的一聲就哭出了聲來。

而那位黑人同志則是露出了一口大白牙,微微一笑說“你是不是想家了?我家也離得很遠,不要哭了。”

之後那位美國的留學生再也沒有對黑人抱有任何的偏見,反而和他們做起了朋友。

我之所以對這個故事印象深刻也是爲了告訴大家,有些人表面上兇悍的同時,內心裏卻藏着一顆溫柔的心。而有些人或許看起來斯斯文文,卻會做出並不符合行爲的事情。我們不能只是通過簡單的表象就判定一個人到底是如何的,我們應該感受的,是一個人的內心,是一個人的全部。

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我們做人的基礎和原則。

自由演講稿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漸漸地,我長大了。學習的負擔重了,臉上的笑容少了,身上的枷鎖越勒越緊,勒得我快喘可是氣來。

漸漸地,我有了自我的想法與思想。當我每一次感到無助,感到孤獨的時候,我明白,我長大了。

漸漸地,我變得愛哭臉了。每次與父母發生爭論後,我只能在晚上睡覺時,一個人裹在被窩裏,睜大眼睛,無聲地哭泣……

我從那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走到了此刻,原本應當是個成熟的女孩,但我卻依然堅持着那個天真無邪的心靈。對,我是童心未泯,但這不能改變現實,我意識到,我要換一顆更成熟的心。我需要一種精神上的支撐,它能夠讓我收放自如。我能夠笑,能夠哭,能夠隨心所欲。它是自由的,我渴望自由。

自由,它能夠讓我釋放自我,讓我懂得什麼叫歡樂。其實自由對我來說是很簡單的,父母的理解、關心,甚至一句問候與安慰。對我來說那猶如飛在天上一般,輕飄飄的,能夠爲我換來動力,讓我永遠是滿格狀態。

爸爸經常對我說:“人要歡樂,歡樂能使人身體健康,驅走所有煩惱。”可是人同時也要獲得自由,這樣才能放簡便地去歡樂、去瘋、去跑,能夠使自我彷彿擁有了全世界一般。

去購物,不,那不是自由;去玩耍,不,那不是自由……

自由,能夠讓我有堅持下去的理由。自由,能夠讓我感受到世界上充滿愛……所以,我渴望自由。

自由演講稿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班的xx。今天,我爲大家帶來:《規則與自由》。

在多數人心中,規則與自由,是一對老死不相往來的冤家。我們心中所向往、追求的那種自由,似乎被繁瑣的規則給約束了。

最近讀到一篇短文,是嘲笑循規蹈矩的德國人的:中國的留德大學生見德國人做事刻板,不知變通,就存心捉弄他們一番。大學生們在相鄰的兩個電話亭上分別標上了“男”、“女”的字樣,然後就躲到暗處,看“死心眼”的德國人到底會怎麼做。結果他們發現,所有到電話亭打電話的人,都像是看到了“男”“女”廁所的標誌那樣,毫無怨言地進入了自己該進的那個亭子。有一段時間,“女亭”這邊電話閒置,“男亭”那邊寧可排隊也不往“女亭”這邊走。中國大學生驚訝極了,不知道德國人何以“呆”到了這個分上!面對大學生們的疑問,德國人平靜地聳聳肩說:規則嘛,不就是讓人來遵守的嗎?

德國人的刻板可以讓我們開心地一連笑上3天。但是,在開心之餘,嘲笑之後,我們是否也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漠視規則已經多久了?我們總是聰明地以爲:規則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活人爲什麼要被死規則套住呢?

課堂教學,要有人人都應該遵守的課堂紀律,如果沒有紀律,允許學生走來走去,隨便說話,各幹自己想幹的事,課,就上不成。也許,你會覺得,學校有那麼多校規,班級有那麼多班規,上課時要把背挺直,見到老師要問好,不能隨處亂扔垃圾。每天,我們都生活在這些框框條條的規矩中,孩子們“玩”的本性也被扼殺,哪兒來“自由”呢?

但是,河水是不是隻沿着河牀奔流?樹木是不是隻生長在土地上?魚兒是不是隻在水中游動?鳥兒是不是隻在空中展翅?

也許你會不屑一顧地回答:河水若不在河牀中奔流,那叫氾濫;樹木若不長在土地上,那會枯萎;魚兒離開了水,怎能遊動?鳥兒在地底下,如何展翅?

是啊,河牀是河水自由奔流的規則,土地是樹木自由生長的規則,水中是魚兒自由遊動的規則,天空是鳥兒自由飛翔的規則。

所以,要我說,規則是我們享有自由的前提和保障。

人們還常說:“斷線的風箏會落地。”不錯,風箏在空中的自由,是靠着人在地面上拉着的線維持的,是通過長長的線的束縛而得到的,是藉助風的力量而翱翔的。不是嗎?一旦繫着它的線斷了,風箏就會一頭栽到地上;假定風不再吹動,結果可想而知,風箏將失去飛翔的自由。

規則限制人的自由,但只有掌握規則,才能擁有自由。規則不是枷鎖,懂得規則、遵循規則、使用規則,是我們進入社會的一張通行證。那麼,就讓我們的生命之船,在規則的護航中到達自由的彼岸!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自由演講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自由與平等”。從林肯紀念堂前威嚴的塑像,到香榭麗舍大道上矗立着凱旋門;從馬丁·路德·金的自由夢想,到聖雄甘地的堅定信念;從武昌城中的槍聲,到天安門前國旗升起時的雀躍歡呼??我們相信,自由與平等的光芒照耀在人類文明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相信,自由與平等是人類永恆的信念和追求。縱觀歷史,希臘先哲們的思想依然在閃閃發光;依然記得人類在文藝復興之光照耀下,第一次睜開了雙眼;啓蒙思想家們高舉自由、平等、博愛之大旗揮舞的景象依舊曆歷在目??當思想的天空陰霾籠罩,自由與平等的土地只有一片荒蕪;當思想百花凋零,自由與平等必是光芒黯淡;當思想墜入荒涼陰暗之深淵,又如何能感受到自由與平等的熱烈溫暖?

人是思想的主人而非思想的奴隸。在追求自由與平等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對真理的無比熱愛和忠誠;需要的是對所謂權威的大膽質疑和批評,需要的是對不合理存在的奮力反抗,需要的是對創造、理性、科學的尊重和推崇。自由與平等不是空洞的概念,是個性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和創造。

自由演講稿5

胡適:不自由,勿寧死

一個新社會、新國家,總是一些愛自由愛真理的人造成的,決不是一班奴才造成的。

——胡適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國人爲什麼那麼愛做選擇題,連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魯迅還是胡適,一看這樣的文字,我就異常鬱悶,就如非讓我選擇是吃蘿蔔還是白菜一樣。

在魯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後》,魯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後所要面對的各種尷尬與恥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後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辯的可能,死後是斷無申辯的機會了。

作爲一定要釘在歷史上示衆的人,我常常以爲他們是很悲劇的,如胡適,如魯迅,儘管內心是多麼的不情願,他們絲毫不能阻撓死後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徹底,如此純粹。有時他們的一句話,就可以被無限上綱上線,就可以作爲養活別人的工具,殺死對手的利器。

因魯迅和胡適而成就了文化政治上敵我相向的兩大陣營,選擇一個,就意味着放棄另一個,這樣的一種文化選擇,是人的悲哀還是他們二人的悲哀?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很納悶,爲什麼我們一直嘴裏喊着的頭上舉着的至理名言,卻在實踐的時候拋到了九霄雲外。

胡適在《夢與詩》中有一句: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可是,爲什麼我們總是要別人做一樣的詩歌,甚至做一樣的夢呢?做不成魯迅,也做不成胡適,是不是我們就不再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爲離他們很近的時候,實則是我們遠離他們的時候,因爲我們失去了他們兩個人最基本的精神――獨立與自由的精神。

失去獨立自由的靈魂,不過是依附於他人的奴隸,無論所依附的人多麼的偉大,多麼的崇高,都改變不了奴才的本性。所以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家終其一生寫不出第二部紅樓,不過是在一些殘跡中搜索到可以賴以生存的殘羹冷飯。於是文抄公遍地走,考證癖成通病。假如胡適先生跌碎了一副眼鏡,我一點都不驚訝會有人去考證他眼鏡的來歷,跌碎的原因,當時他在想什麼,做什麼,爲什麼那眼鏡就從鼻樑上掉到了地下,那地方是在他家裏,還是在外面,在哪個角落都必須有特定的意義。放在顯微鏡下的人,是無隱私可言的,所以胡適的婚姻成了飯後茶餘的點心,想怎麼掰就怎麼掰,想怎麼揉就怎麼揉,也不管胡適自己是不是幸福的,胡適夫人是不是滿意的,就在那裏按照自己的意願去下結論,殊不知,幸福的結論是胡適與他夫人一起寫的,是與旁人毫無關係的。

胡適一生堅持自由,這自由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也是對別人。1920年,在《晨報》被燒事件之後,胡適在給陳獨秀的信中寫到:"爭自由的唯一原理是:‘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衆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衆人之所非未必真非。’"因此在晚年的時候,他能說實則他與魯迅是一個陣營裏的,而這個陣營就是自由之營。魯迅與胡適無論曾經多針鋒相對,有過多少公案,多少過節,都在自由的旗幟下站在了中國文化的頂峯,而通往自由的路上,跌倒的是大批的行屍走肉,多的是人云亦云的奴才與走狗。

在個人自由與國家命運發生矛盾的時候,胡適勇敢的放棄了個人自由而選擇了與國家共進退,這絕對不是有些人單純意義上所說的向政治靠攏,向政權妥協,胡適從一個政府的批判者而轉成政府的建言者,這種角色的錯位實則是對自由更大意義上的一種詮釋。國之存亡,匹夫有責,胡適報效之國,絕非所謂的某個政府掌控之國,而是中華民衆之國,當這個國家遭受到外來侵略的時候,個人的政治觀點與哲學理念是要和國家當時的環境相靠近或者暫時妥協的,因此,不難理解一個一向堅持自由之靈魂的胡適何以能在1938年接受蔣介石政府的駐美大使之職,當時他的日記是這樣記載的:"二十一年的獨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爲國家犧牲了。"這樣的悲壯,該是怎樣的一顆愛國之心,無論是否對他的政治主張或者哲學思想贊同,我都爲這樣的一顆心而感動。在美任職期間,給他的夫人江秀冬女士的信中這樣說:"我是爲國家的事出來的,吃點苦不要緊。我屢次對你說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國家是青山,青山倒了,我們的子子孫孫都得做奴隸。",我想這話已經充分詮釋了胡適關於國家與自由的關係。在對這段經歷的回顧中,有一段話我以爲今時今日之官員們該是羞愧汗顏的:"本人在美任大使數年,赴美各地演講400多次,從未帶過隨員,自己提皮包。如此而作,實係爲戰時國家節省外匯。",在兩個月沒有領到薪俸的時候說:"我過的日子總算頂舒服的了。比起打仗的兵士,比起逃難的人民,比起天天受飛機炸彈的驚恐的人民,我這裏總可算是天堂了。"爲學與爲官,不管身份的差異存在多大的不同,在人格上胡適卻讓他們統一了起來。梁實秋在紀念他的文章中寫道:"大使有一筆特支費,是不需報銷的。胡先生從未動用過一文,原封交還國庫。他說,旅行演講有出差交通費可領,站在臺上說話不需要錢,特支何爲?"這樣坦蕩的人格,做官與做學問,又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如若爲學只是誤人子弟,爲官只是爲禍一方,那麼官也好,學也罷,終究是要被唾棄的。在自由面前,胡適是真正做到了平等,他不因與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同,就失去做人的基本原則,他擯棄這些存在的不同,而對於所謂的異己大加提拔和幫助。這樣的自由纔是自由之精髓,纔是自由之靈魂。只虛有其表的自由,實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專制,是對自由的踐踏。在黨派之中打轉的人,是不會從桎梏中掙脫出來,獲取真正的自由的。只有超越了黨派的隔閡,在堅持自己信仰和主張的同時,尊重別人的信仰和主張,並努力捍衛別人的自由,這樣的人才是把自由實踐的人,纔是在自由的隧道中自由穿梭的

人。胡適對於這些有一段相當精闢的文字:"思想切不可變成宗教,變成了宗教,就不會虛而能受了,就不思想了。我寧可保持我無力的思想,決不肯換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黨派也好,宗教也罷,都是爲了使得人的思想高度統一,保持一致,不容許有不同聲音出現,於是自由成爲了相當奢侈的華麗外衣,可以披着這樣自由的外衣爲自己的黨派或者宗教爭取到黨徒和追隨者,黨外之人,便成爲了異己,於是自由失去。

無論是沈從文,還是羅爾剛,這些沒有學歷的人是得到了胡適充分肯定的人,他從來不因爲形式上的限制而忽略人本身具備的真才實學,因此他能在任何時候都提拔這樣有才華的人,讓他們不因自己的學歷而失去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給予他人以真的自由,是胡適對於自由的實踐。困守在一種陳規陋習中,自由失去,發展無從談起,因此,胡適總是能打破舊有的規範,從《文學改良芻議》開始,他就一直在破除堅冰的道路上艱難行走,從未曾動搖。

最能體現一個人對待自由精神的就是如何對待那些所謂的異己態度。在對待如魯迅,陳獨秀或者其他一些人,胡適向來是能幫則幫,而且從來是仗義執言,不因與自己對敵就落井下石,反而是仁厚待人,努力爲對方的困境伸出援助之手。如歷次對陳獨秀的拯救,勸蘇雪林放棄對魯迅的攻擊,併爲魯迅抄襲罪名進行洗清等,這不僅僅是一個人品格的高貴,而是對於自由之信仰,之追求,之堅決捍衛。在對待反對者的態度上,有一個事例很讓人感動,林琴南是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爲了阻止新文化運動曾妄圖藉助北洋軍閥的力量來剷除新文化運動的骨幹,因此有人作小說以影射林琴南,攻擊他,編輯把小說轉給胡適時,胡適的話就算是今天說來給人聽,也是讓很多人慚愧的,所謂君子坦蕩蕩,恐怕也就如此吧:林琴南並不曾有在路上拾起紅鞋的事。我們可以不贊成林先生的思想,但不當污衊他的人格。這也就是爲什麼陳獨秀與他在思想上分歧,但始終是摯交的原由吧,也曾假想,當魯迅在天國聽見胡適對於他的維護並做的評價,該是怎樣的心潮?當然,在魯迅生前,除了觀點的交鋒,胡適幾乎未對魯迅人格有過微詞,也並無惡言相向,始終保持着君子的風範。有人說胡適之49年的哀號,是爲了蔣介石政府的倒臺而傷,實則是把一種政治觀念上的骯髒俗套強行的加在了他的脖子上。他所哀傷的是他一貫提倡的自由不能實現,循序改良的主張中斷。這最多是他對於新政府沒有抱希望,但絕對不能算做蔣介石的忠實走狗,這是有質的區別的。

有這樣悲觀的情緒並不難理解,曾經有一段時間,無論胡適還是魯迅都把蘇俄看作是中國未來之走向,而後又深深失望,因爲一個專權的政府是和他們的獨立自由民主之主張是尖銳牴觸的,毫不相容的,因此胡適也好,魯迅也罷都很快放棄了這一夢想,而重新回到各自的理想上去。因此堅持蘇俄路線的中國共產黨的政府得不到胡適的青睞也是自然的,而且從後來發生的歷史事件來看,我以爲胡適之去美國,魯迅之早逝,未嘗不是一種幸運。最少在某種程度來說,我們沒有看見他們如一些人一樣出現人格的被侮辱和人格的分裂,保持了他們的人格獨立完整和尊嚴,這該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最值得欣慰的事。

拋開政治不談,胡適的清醒不僅僅體現了其人格的高貴,更主要的是,他始終不曾放棄自由的追求和信念。在上個世紀國內對胡適的清算中,胡適的態度再次讓人欽佩:"兒女們被逼着控訴父母,家庭沒有溫暖與私人生活。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已被剝奪淨盡。沒有任何基本人權,甚至沒有不說話的自由。"說的自由被剝奪已經很可悲了,連不說的自由也被剝奪,該是怎樣扭曲的一個社會。在自己的思想被肆意歪曲和篡改的時候,在自己的思想得不到公正對待的時候,讓我們再次領略了一種大家風範,這些光有寬容與理解是不夠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悲憫,一種深入骨髓的自由信念的支撐和散發。

從純粹自由精神的角度說,魯迅的一個都不放過和胡適的誰都放過,都是社會需要的,我們無須選擇,批判與寬容在自由中得以釋放和融合。

中國向來不缺乏熱血,亢奮與激進的人,但是惟獨缺乏冷靜思考的人,中國人的血是熱的,總在沸騰着,中國人的火是一點即着而且燎原之勢不可收,但是在理性思維上始終欠缺着,潑冷水的人一向是被列入另冊的,妄想翻身何其難哉。胡適曾經拋出的自由主義之旗,被國民黨和共產黨無情踐踏於腳底,但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二十一世紀給胡適平反。那麼這面沉在水底的自由之旗終將浮出水面,飄揚起來

自由演講稿6

法的時代精神,就是法應當體現的作爲特定時代所必須具有的價值取向。

在現時代,法的價值取向是多元的,但最根本、最主要的應當是自由。自由,是法發展到現代其所應當具有的精神內核。如果說法的最高價值是人的徹底解放,是人的全面發展,自由則是人類走向徹底解放與全面發展的動力、途徑和始終相隨的法律精神。

在當代,強調自由作爲中國法的精神具有特別重要的時代意義。中國是一個在法制歷史上缺乏自由傳統的國家,自由應當是現代法制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歷史上長期的嚴重壓抑了人的自由。在制度層面上,不尊重人的自由,漠視人的自由早已成爲了歷史積弊。社會主義建立後,在法制上,人民的自由得到了法律的確認。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局面的根本改變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和法制的不斷建設和發展。雖然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但相對於數千年的傳統,要寄希望於50年就能徹底解決顯然是不現實的,它還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進行關於自由的法制建設。

中國是一個在社會生活的歷史上缺乏自由傳統的國家,自由應當成爲現代社會生活的主旋律。自己自由,也尊重別人的自由,這是自由的兩個重要的方面。而在中國社會中,自己不自由,也不期望別人自由的情形屢見不鮮。在社會生活中倡導自由是十分艱難而又特別重要的。法律對於自由的態度是整個社會對待自由的態度的基本座標。法律應當以自己正常的自由精神引導社會生活中自由的狀況與發展。

中國正在進行市場經濟建設。而市場經濟無疑是自由經濟和法治經濟,市場經濟對於法制和法治都提出了自由作爲時代精神的要求。沒有自由和法治,便無市場經濟可言。市場主體的精神需要自由,市場主體的行爲更需要自由,這些自由都需要法制予以保障。市場經濟中的立法,必須體現自由的精神要求,必須切實地保護市場主體的自

由得以真正的實現。市場經濟中的執法、司法一定要以實現自由爲己任。凡是對於法律所保護的自由的任何侵犯,都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

凡是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人們不受法律制裁而可以自由行爲的。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給每個個體和羣體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從而達成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目的,這也包含着對於法律自由的時代要求。中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改革不是對於自由的壓制,而是對於自由的張揚與擴展。一個充滿自由的社會纔是一個具有活力的社會,纔是一個有前途的社會、發展的社會。

法律在中國改革中的作用已經爲歷史發展所證明,法的精神必須能夠與時代發展的脈搏共振。改革的自由旋律要求法的自由精神與之相呼應。只有法具有了自由的精神,改革的自由目的纔可能在法律的保障下成爲現實。

自由演講稿7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生活中,當我噴薄的情感、憂傷的思緒,當我的喜悅、我的悲哀、我的歡歌、我的憂鬱、我的激越、我的隱忍無發言表時,我的及海是總會的一種聲音,她發出各種美妙的旋律來撫慰我,來讓我找到心靈的慰籍。

同學們,你們有過這些情感經歷嗎?你們有過思想無以表達、心情無以放飛時的苦悶、彷徨乃至痛苦嗎?那就讓我們一直去尋找這個聲音,這個偉大、深厚、幽暗而寬宏的聲音,她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去感受、去頂禮、去熱愛,這就是我的母語。

我們每天生活在她的懷抱裏,我們用她交流、思維、求知、做人,傾聽、渲泄,我們感覺她是那麼平常,就象我們周圍的空氣,真實的存在而甚或無感,但人人都深知她的重要,須臾片刻不能離開,而她的載體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語文。

語文是美好的,語文學習是美妙的,語文天生是重要的。我不想去追溯民族語言的悠久,精緻完美及她所創造、表現出的世界上最徇爛的文化。我只是想說她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包括我們最可診視的情感世界的不可或缺,愛我們的母語吧,當你的內心能夠用語言自由流暢地去傾訴時,你會感到作爲人,有語言交流的幸福。

走進語文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會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它記載着人類成長的每個過程,無論上嚴謹雄辯的執法思想,還是奧妙無竄的科學知識,無論是精美絕倫的唐詩宋詞,還是奇幻豐富的神話傳說┅┅在語文的海洋裏都能照出她的影子,語文包羅萬象,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集成者。

金縷帕,黃鶯兒,紅樓一夢,楊柳曉風,篇篇是對時代的深思,字字是對歷史的慨嘆。夸父的堅強,洛神的婀娜,屈原的仰頭長嘯,李煜的一江春愁;曹孟德的“橫槊賦詩”,賈寶玉的兒女情長。無不成爲藝術美的化身,經百世而永存,歷萬古而不朽。語文學習,讓我們感到視野開闊,閱歷豐富,內心充實,目光敏銳,思想逐漸升華人格日趨高尚。

有人說,語文是人具學科,也有人說,語文是人文科學。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已由“課本就是世界”轉變爲“世界就是課本”,語文早走出她獨成一統的閣樓。負起兼容幷蓄,傳承文明的使命。所以,語文更是語言、文字、文章、文學、美學文化的雙重特性。語文既教會我們識字,“作文” 教會我們明理“做人”。

語文是文化的厚重積澱,是生活的美麗呈現,是人生的智慧結晶。不管把語文界定爲什麼,語文永遠是最基礎、最博大、最富人義內涵、最具人義色彩的學科。而語文又是和個性緊緊相連的。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是具有個性的風華少年,我們說無個性就無語文。個性是你的血脈,聲氣與神韻,語文則是你個性飛揚的載體與翅膀。你有個性的夢、個性的笑、個性的悲傷、個性的嚮往;這夢、這笑、這悲傷、這嚮往便是語文學習中的經緯,情懷與回聲。無論是風,是雨,你用你與生俱來的個性之劍,去開闢個性更加燦爛的生活。無論是霜、是冰,你用你生華之妙筆,去描繪屬於你的個性時空,去表述你個性世界的生命花朵。

個性,在你的眼波中浮動;個性,在你的髮梢上跳躍個性,在你的腳下噼啪作響個性,在你的心中色彩斑斕。

同學們,讓我們熱愛生活,熱愛語文;讓我們熱愛生命,去張揚個性,在母語的天地裏自由遨翔!

自由演講稿8

平時我都沒有自由,可以有自由的那一刻,往往是在凌晨四、五點左右醒來的那十多分鐘。

凌晨,我被那定時鬧鐘似的洗衣機洗衣服的聲音吵醒,雖然那會兒我很想睡覺,但是有小會的自由,我也無法挑剔。

拉開窗簾,看着升上天空的月亮笑嘻嘻地看着我。看着圍着亮點飛的飛蛾,看着路邊的環衛工人掃乾淨了馬路……

這時,我忘掉了學習,忘掉了作業,忘掉了沒有自由的時候,忘掉了一切不開心的事情。

我看到樓下,看見了那凌晨四五點就起牀了的老人在你那裏打太極,放着輕音樂,那些人好像很放鬆,我也好想跟着他們“玩”一下,可惜,他們的動作我一個也看不懂。我打開昨天還沒有看完的《幸福來臨時》看了一會。

這時,我隱約聽見了四五點鐘總要起來上廁所的爸爸發出的腳步聲,我趕緊回到了臥室,放下了窗簾,繼續睡覺,想起明天,噢,不!是今天還要早起去學校的。

我真希望時間總停在我自由的那一刻,可是,時間是不可能停下來等我的……

自由演講稿9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

望着窗外那自由飛翔的小鳥,我潸然淚下。看着桌上那似乎永遠也寫不完的作業,我哭了。人人都有追去自由的權利,可我的自由在那裏在哪裏呀……

我是班裏的學習委員,按理說學習應該不錯,可在媽媽的眼裏,我的成績總是不完美的。每天,我除了要做老師佈置的作業外,還要做完媽媽買的練習題,那似乎永遠做不完的作業像一座小山一樣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渴望得到自由,哪怕是放我出去走一會兒。

每次回家,都沉了一種壓抑。每當我聽到同學們說回家真好時,我的心都快要歲了。的確,家是溫馨的,回家確實好,可我這個冷漠的家,對我來說是可怕的,以前我最怕黑夜,現在我最怕回家。

自由是那麼美好啊!

謝謝大家!

自由演講稿10

所謂雙休日,其實是我的世界末日,我就像嫌疑犯蹲在牢裏,沒有一刻自由。

雙休日,在家裏哥哥天天盯着我寫作業,什麼字寫錯就叫我整句抄十次。哪怕是在補習班,媽媽也會千叮嚀萬囑咐跟老師說,叫她上課發言。在別人家裏,媽媽或者表姐總會叫她給我一本書看,沒辦法,誰叫我們全家都是母老虎,觸犯了誰都會死定的。在這些時刻,我永遠不會有自己的自由。

在家裏,我寫作業寫累了的時候,總會和哥哥說:“我出去拿一個東西,順便查一下資料。”那時,就是我自由的那一刻。我三步並作一步,快速走到了媽媽經常藏東西的地方。我轉頭看一下陽臺,又看向廚房、廁所,隨時查看周圍的情況。我見安全,打開了櫃子,拿出了ipad,打開了廁所門,走進廁所,鎖上了門,拉上了窗簾。然後打開了抖音,開啓了靜音模式。看着看着,聽見哥哥說:“你拿個東西,查個資料需要半個小時嗎?”我說:“我在廁所拉大便了,我要節省時間,我東西已經拿好了,現在我在查資料。”我心想:哈哈,就被我騙了吧!過了足足一個小時,我才走出了廁所,自由的那一刻又飛走了。

廁所是我的自由天堂,只有在那裏我才能擁有片刻自由。

自由演講稿11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人生而自由,卻處處被枷鎖束縛”,一個響徹歐洲的聲音來自盧梭。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人在自然狀態下是自由的;第二,自由人一旦進入社會狀態,自然自由就受到社會的束縛。簡而言之,在當今社會,我們都是自由的人,但我們必須在道德、制度和法律的秩序規則下行使自由權利。

最初的規則是在自然中產生的,自然中的規則讓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軌跡運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幫助生物優勝劣汰,讓物種適應環境,變得更快更強,不適應規則的生物會被自然法則無情淘汰。

人類從自然規則進化而來,在生存和發展中產生了各種規則。法律是維持正常生活和秩序最常見的規則。這是我們在尋求個人需求和利益時必須考慮的前提。從當今社會的各種犯罪來看,可以分析出,這些犯罪的根源是滿足人的慾望,肆無忌憚地追求利益,最終受到法律的懲罰。就拿路上的紅綠燈來說,規則雖然限制自由,但最後其實是保護自由的。因此,當個人需求與法律、社會秩序等基本社會規則相矛盾時,個人必須放棄“自由”,滿足社會整體利益。這就是“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

當然,社會生活中不僅有“剛性”的法律,在科學發明、商業競爭等活動中也有很多規則。面對這些,首先要用正確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去區分,同時要靈活運用,甚至主動修改完善規則。我們絕不能被規則框住,變成井底之蛙。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早在春秋時期,墨子就提出了“互愛互利”的思想,主張改善人際關係,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建立良好的規則使每個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滿足,打破舊規則,創造新的、更適用的規則,給每個人更大的自由。科學界尤其如此。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對舊技術規則的挑戰。正是有了不受“蘋果總會落地”思想束縛的偉大科學家牛頓,有了敢於實現一切想象的偉大發明家愛迪生,人類才能突破萬有引力,擁有如此美好而豐富的人生。大家都熟悉馬雲,20年前別人眼中的騙子,用創新打破原有的實體商業模式,建立自己的“雲”規則。這些人類世界的領袖們用自己的方式創造了規則。

由此可見,自由和規則絕不是一對矛盾,而是一種相互支持的關係。當我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什麼是真正的規則時,我們自然學會了如何享受自由,如何適應規則的僵化。這時,我們的創造力來了。

自由演講稿12

在沒有自由的情況下,給自己創造自由,我的自由那一刻往往在我的臥室裏。

五年級了,雖然老師佈置的作業對我來說還不算多,可媽媽讓我做的事可真多。“鍾祖睿,吉他彈了沒?”“鍾祖睿,書看了沒?”這些話常常在我的耳邊迴盪。

可昨天,我把所有事情都幹完了。“媽媽,給我休息一會兒吧!”“吉他彈了嗎?書看了嗎?作業寫了嗎?”媽媽問道。“都做好了。”“好吧,去玩半個小時吧。”媽媽回答道。

我立刻衝向我的房間,拿出手機,開始玩遊戲,我可不喜歡玩什麼王者榮耀和穿越火線之類的,我喜歡玩鬥地主、地鐵酷跑等。

我還喜歡把被子掀起來,把牀弄得亂七八糟的,並變形金剛拿到牀上玩。這種感覺可真好,忘掉所有煩惱,把心思全放在玩上。讓變形金剛在牀上打鬥;讓火箭在牀上起飛;讓牀變成變形金剛的基地和世界……我的房間就好像我娛樂的天堂。

我的房間也是媽媽存放項鍊、首飾和帽子的地方。所以,我有時會趁媽媽不注意時,去擺弄媽媽的項鍊、首飾。當媽媽快發現時,我又會立刻放好。

臥室是我娛樂的天堂,在哪裏,我可以忘掉學習的事;忘掉媽媽讓我乾的事;忘掉所有的疲勞。使他飛到霄雲外。

自由演講稿13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自由是大衆所渴望的。人們肯定會認爲,自由就是爲所欲爲。事實並非如此。自由是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在法律和道德標準下,合理地控制自由。

每個人都會經常在心裏抱怨父母老師對自己的限制太多:沒有遊戲,沒有挑食,沒有瘋狂的遊戲,沒有……作爲一個學生,作爲一個孩子,我經常抱怨:爲什麼我不能這樣那樣?我想快點長大,這樣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但實際上,長大後,你不一定能隨心所欲。爲什麼?因爲父母和老師爲了讓我們健康成長,給了我們有限的自由,但卻對我們充滿了無限的愛和責任。

不允許我們挑食,這樣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獲得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我們不允許玩遊戲,因爲害怕影響視力,佔用太多時間來耽誤學習。不允許我們瘋狂的追來追去,怕我們受到傷害,可能會造成終身遺憾。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給了我們自由,也約束了我們自由,讓我意識到什麼纔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想象力的刺激。我們可以在學習和研究中發揮無限想象的自由,使我們在藝術、文學、科學、醫學、娛樂等方面都有新的研究和發展。這是腦力自由發展的結果。

我們也可以在精神和精神層面自由追求,因爲“生命寶貴,愛情更貴。如果是自由,兩者皆可拋。”放下靈魂的自由,就能追求更大的目標。

所以,他們雖然有自由,卻像天上的鳥,水裏的魚。它們似乎能自由飛翔和游泳。然而,隨着季節的變化,鵝會向南飛,魚會根據洋流游回來。在一定規範下的自由可以創造一個開放、創新、溫暖的和諧社會。這樣的社會足夠我們安居樂業了!

自由演講稿1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演講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是自由嗎?我聽到好多人都說自己是自由的。是的,沒錯。我們是自由的。就拿現在的演講比賽來說,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參加這次活動,自由地選擇自己隊友,自由地選擇自己演講的內容。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個人自由。那我們的個人自由是絕對的嗎?不受限制的嗎?好了,今天,我要演講的話題是:個人自由與社會公德。

個人自由,是什麼東西。這個說起來比較抽象。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現在的社會,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音樂類型,自由地聽音樂,自由地看電影,自由地吃美食等等,這些都是個人自由的表現。如果這些不是你自己願意做的事情的話,是沒有人可以強迫你去做的。這就是簡單意義上的自由。而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爲準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因此,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爲準則,也是作爲公民應有的品德操守。所以,個人自由是要遵守社會公德的,而並非是絕對的,不受控制的。比如說,你今天心情不好,想聽一首抒情的歌,舒緩一下自己的心情;那你就可以自由的選擇你喜歡的類型而不是隨便拿起就聽。這個就是你個人的自由,沒有人可以去幹擾你。但是,你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你要遵守社會公德,選擇合適的分貝,不能阻礙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進行。

現在社會上存在這種現象,很多人認爲自己的個人自由是絕對的,沒有受限制的必要。隨手拿起垃圾,想在哪兒扔,就在哪兒扔,誰管着得着啊;想聽音樂就聽音樂,音響有多大聲,就調多大聲,誰管得着呢;想光着膀子上街,就光着膀子上街,管他是什麼場合,誰管得着呢?確實,扔垃圾,聽音樂,光膀子,都是你的自由。可是,這些行爲真的不受限制嗎?在場的各位,你試想一下,你一出門,就看到垃圾滿天飛,聞到臭哄哄的味道;晚上的時候,鄰居的音樂震耳欲聾,想安靜不能安靜;你上街的時候,看到有人光膀子滿街跑。這些行爲讓你感覺很和諧嗎,你喜歡這種現象呢?我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多數的人都經歷過這些事情,而且對這些行爲都是非常反感的,甚至痛恨的。因爲這些現象都是一些人過分地強調個人自由而忽視了社會公德,造成了社會許多不和諧事情的發生。個人自由不是絕對的,是有一定限制的,而社會公德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限制因素。

我記得羅曼羅蘭說過:一個人的絕對自由是瘋狂,一個國家的絕對自由是混亂。是的,沒有絕對的自由。任何的個人自由都必須要在社會公德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有天,我下課回家。在公交車上,我看到一對情侶在親熱,那場面可謂是精彩啊!比電影中的還要大尺度,吸引了全車人的目光,只可惜是厭惡的目光。但他們卻不覺得做錯了什麼,依舊若無其事地保持着,還說我們阻礙了他們親熱。這是哪門子的道理啊!你倆要親熱,在自己的房間裏,你愛怎樣就怎樣,你想親多久,那是你倆的事,那是個人的自由,我們管不着。可你大庭廣衆地在公車上那麼死去活來的,搞得全世界的人都以爲,好像只有你們倆纔會親熱似的,完全不顧周邊人的感受。這種行爲是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是被人所指責的。一個人在個人空間裏,是對社會影響不大的。但只要你出了社會,成爲社會的一份子,你就有責任去維護社會的和諧。你在社會中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社會公德。所以說,個人自由要以社會公德爲前提的。

出現這些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爲,我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有兩個:個人修養不高、利己的價值觀。

第一,個人修養不高。

個人修養不高,是直接導致發生違背社會公德行爲的主要原因。一個人的修養,可以體現在他的言行舉止當中。有修養的人,都會知道,什麼是社會允許做的,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符合社會道德的。沒有修養的人,只會顧着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會去理會社會;更不要求去符合什麼社會公德。比如說,扔垃圾。經過教育,有修養的人就會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會知道隨手隨地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爲。這是違背社會公德的,是被別人指責的,那他就不會隨手扔垃圾,並且會極力地保持環境清潔。而沒有修養的人,他沒有社會公德意識。他是不會知道什麼社會公德的,更不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全憑自己的個人自由。他只是覺得,隨手扔垃圾是他個人的自由,反正扔掉就與自己無關了。他們會想:拿着垃圾到垃圾桶的地方,那麼長的路程,要花費多長時間啊,我纔不笨呢!我隨手一扔,也會有清潔工幫忙打掃的,不礙事。所以說,個人的修養不高是直接導致發生違背社會公德行爲的主要原因。

第二,利己的價值觀。

利己的價值觀無形中驅使他過分強調個人自由,忽視社會道德。俗話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意思是說,人如果不是爲了自己的話,就算是天地消失了,也不會原諒自己的。這句話在當下是欠妥的。爲什麼呢?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利己行爲。你想想,如果每一個人都是這種以個人主義爲重的,強調只要自己自由了,就不管其他人了。就像申請國家助學金一樣,經濟不困難的學生爲了幾千塊,就謊報自己真實的家庭情況,最終反而讓真正有困難的學生沒辦法得到資助。這是利己行爲,充分地體現了“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沒有考慮到其他人。這樣下去的話,社會會和諧嗎?在如今開放的社會,利己的價值觀念是不利於社會的發展的。它違反了社會公德,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一種落後的價值觀。所以說,個人自由要符合社會公德,必須要形成利他的價值觀,而非利己的價值觀。

個人自由是要遵守社會公德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不要輕易地分割兩者,強調個人自由而忽視社會公德,這是不對的;強調社會公德而捨棄個人自由,這也是不對的。只有學會既可以充分體現個人自由,又不違反社會公德,才能讓社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所以,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形成利他的價值觀仍然是我們高中生首要也是必要做的事情。

所以說,個人自由不是絕對的,是受社會公德所限制。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自由演講稿1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自由是被大衆所渴望的。人們肯定會認爲自由就是隨心所欲,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事實並非如此,自由其實是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在法律與道德規範下,合情合理地支配自由。

大家一定會常常在心裏埋怨着父母、老師對自己的約束太多了:不準打遊戲,不許挑食,不許玩得太瘋狂,不許……作爲學生與孩子的我也經常抱怨:爲什麼我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我想趕快長大,就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其實長大後也不一定能隨心所欲。爲什麼呢?因爲父母和師長給我們限定自由是爲了讓我們健康成長,是飽含了對我們無限的愛與責任。

不許我們挑食是爲了讓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攝取多種成長所需的營養。不許我們打遊戲是怕影響我們的視力,也擔心佔用太多時間耽誤學習。不許我們上竄下跳瘋狂追逐,是怕我們受傷,有可能造成終生遺憾。從小經過父母、師長對我們自由的給予與約束,讓我無形中領略到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想象力的激發,我們可以在學習研究中發揮無限想象的自由,致使我們可以擁有藝術、文學、科學、醫學、娛樂的各新研發。這是腦力自由開發的成果。

我們也可以在心靈與精神層面去自由地追尋,因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放飛心靈的自由,我們可以追尋更遠大的目標。

所以雖然擁有自由,但好似天上的鳥兒,水裏的魚兒,它們看似自由飛翔與遊憇,但隨着季節的變化,大雁也要南飛,魚兒也要依洋流回遊。在一定的規範下的自由,方能創建開放、創新、溫馨的和諧社會。這樣的社會才足以讓我們安身立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