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有關學習楊善洲先進事蹟的演講稿

有關學習楊善洲先進事蹟的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演講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稿,是爲演講準備的書面材料。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演講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學習楊善洲先進事蹟的演講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學習楊善洲先進事蹟的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是xx市xx縣舊城鄉副鄉長段紹麗,今天,懷着對老書記無限的懷念和敬重之情,跟大家講講老書記給我們家鄉人民做的好事。我報告的題目是《家鄉人民的貼心人》。

老書記在我們當地有好多的故事,我就從當地流傳的一首民謠說起:“家鄉有個小石匠,做官做到師首長,不改腔,不改裝,和爹耕地,和娘插秧,一身泥一身汗,首長不像。像什麼,跟我們老百姓一樣!”。他總是一雙水草鞋,一身中山裝,頭戴竹葉帽,誰遇到了,都不會認爲他是一位曾經的地委書記,還以爲是哪家放牛的老倌兒呢!他就是這樣一位樸實無華、沒有架子、心裏裝着人民,一心爲了百姓的好官兒,一位人民的好書記!老書記與大山的感情深,與林區老百姓的感情更深。大亮山距縣城50公里,平均海拔2200多米,20多年前,那裏看不到樹,只是東一棵西一株的.小草從沙礫中鑽出來。坐落在大亮XX南部的雷打樹村委會共有8個自然村,過去沒有進村的公路,村裏嚴重缺水,村民的生產生活受到極大制約。“每戶一盆水,早上洗臉,晚上洗腳,最後還要澆菜、餵豬”——這就是當時雷打樹村的基本生活寫照。特別是每年十冬臘月,村民要到五公里外的山中挑水,他們在一個杯口大的泉眼裏用瓢舀水,然而人背馬馱地運送,一次馱來的水還不夠用一天。當時,只要村裏誰家遇上紅白喜事,第一件事情就是挨家挨戶的湊水。主人不但要建一個“禮簿”,還要建一個“水簿”。當別人家有事時,要足額歸還“水賬”。老書記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多次帶人上山尋找水源,但都無功而返!因此,老書記對大家說:“我們必須要種樹,才能保證子子孫孫有水喝!”

xx年3月,老書記剛一退休就來到大亮山,他把周圍的羣衆找來,召開現場大會,決定成立大亮山國社聯營林場。成立大會上,老書記說:“辦大亮山林場,是我多年的願望。大亮XX面有糖場,西面有茶廠,過去大亮山的林木毀壞嚴重,只砍不種,長期下去會破壞生態,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過去我當地委書記沒時間來種樹,現在我退休成尋常百姓了,我要上山和大家一起種樹。”——就這樣,他不僅親自帶領林場職工種樹,還發動周圍13個村的村民植樹造林,他爲村民無償提供種子和樹苗,因地制宜地種上了核桃、茶樹等經濟林木。在他的帶動下,大家都記住了老書記“若要富,先種樹!”的鹹言,村民們開始自發地種樹。幾十年下來,周圍的13個村已沒有一片空地、一處荒山!老書記一直喜愛嫁接果樹,不論走多遠,他都要親自去嫁接。芭蕉林村的村民張洪發過去是村裏的困難戶,老書記爲他家嫁接了10多棵核桃樹,現在張洪發一家每年都有上萬元的收入,這些核桃樹成了他真正的“養老樹”!擺田村綠廠子村民小組原先是一個很窮的地方,這些年,老書記把林場間伐剩餘物交由村裏去賣,用賣的錢買來了電線和電杆爲村子裏接通了電,村民們從電視上學到了許多科技知識,並運用到茶葉、烤煙等生產上,從此家家修新房,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楊梅寨水平村民小組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老書記上省城爲他們多方籌資84000元,爲村子修通了溝渠,接通了電線,解決了兒童入學照明和稻田灌溉問題。山裏的樹多了,涵養的水也就多了。

有了水源,從xx年起,老書記就開始謀劃爲村民架設自來水。老書記向上爭取資金200多萬元,發動村民籌資10多萬元,組織村民投工投勞5000多個,他親自指揮,經過4年艱辛,架設了近百公里的管道,爲大亮山周邊的村子接通了水源,村民們每當想起老書記時總是慨嘆:吃水要不忘挖井人呀!雷打樹村生態蔬菜,如青菜、蘿蔔、捲心菜、西蘭花等都是出了名的,但長久以來,由於交通不便,種好的蔬菜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地裏!老書記看着這些爛掉的蔬菜心疼啊!於是,他多次跑省城協調了170多萬元資金,發動村民投工修路,通過努力,20多公里的進村彈石路修通了,烤煙、蔬菜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們自發種菜,單是雀水村民小組68戶人家就有40多戶種菜,一年的蔬菜收入達40多萬元,老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得以改善。芭蕉林村大地山村民小組,是一個彝族聚居的小山村,初建林場,大地山老社長李從清跑來找老書記反映,說村裏水、電、路不通,老百姓生活十分艱難,羣衆碾米磨面等都要花三天時間,到10多公里外的酒房鄉。瞭解情況後,老書記多次到大地山與羣衆座談,他說:“林區羣衆的生活太苦了,大家要凝聚力量,多想辦法,羣策羣力解決具體問題。”xx年初,老書記親自到保山買來電線,拉來電杆,爲大地山村民小組架通了電線,解決了村民用電難的問題。如今的大亮山,乾涸了多年的溪谷有了泉水,生態修復了,豹子、鳳頭鳥、野雞等珍稀動物時時活躍於林間,周邊居民發展“林下產業”、“愛山護山”的良好習慣正在形成,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豐收。截止目前,林場解決了4個行政村的人畜飲水問題、6個行政村的公路交通問題、8個行政村的生產生活用電問題。村民人均產糧由原來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林場帶動了周邊村民逐步脫貧致富。與帶動村民全面脫貧致富比,老書記的個人生活卻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在大亮山上,老書記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張牀、兩個板橙、一個火盆、一隻燒水壺、兩個做飯鍋,牆上的蓑衣、馬燈、砍刀、鋤鎬和竹葉帽成了他最真實的生活寫照。爲了禦寒,他常年四季地在大亮山燒火塘,並樂此不彼地說:“白天造林,晚上烤火,這也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xx年春夏,持續半年多的乾旱讓XX很多羣衆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影響。大亮山林區因有樹林的避護,羣衆的耕作和飲水未受任何影響,村民們感慨地說:“多虧了老書記啊,要不是他,我們真不知今年的大旱會怎麼過?”現在,大亮山周圍的許多村,樹木成材了,核桃掛果了,黃梨香甜了,老書記卻走了。知道他走的那天,村裏的很多人都落淚了,大家圍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述着老書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