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禮儀之邦演講稿6篇

禮儀之邦演講稿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演講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現如今,演講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要怎麼寫好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禮儀之邦演講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禮儀之邦演講稿6篇

禮儀之邦演講稿1

本文是由上傳的:禮儀之邦演講稿。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行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之爲“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唐代孔穎達說:中國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浮章之美,謂之華夏也。

華夏更傾向於代表一個文儀共同體,而維繫這個共同體並引導它繁榮進步的價值基礎是‘禮和儀’幾千年來禮儀之邦是中國無數志士、聖君、賢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會理想,同時也是經由他們長期努力和奮鬥,而爲中國贏得的`譽稱。中國禮儀文化綿延數千年,舉世無可比。它對人類所做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不會忘記岳飛問路頗知禮節,才得以小校場比武,騎馬跨天下;孔融讓梨成爲人們傳頌的佳話;楊時程立雪感動老師,得以收之爲徒;張良三次撿鞋,得之兵書成爲國之棟樑。這都充分地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禮儀道德的所在。做爲炎黃子孫我們,是否也應該處處崇尚這種文明禮節?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之際,周公就制禮作樂,後來經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爲儒家文化的核心。

《禮記》中認爲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語言的有無,而是禮。禮是文明和野蠻的區別。《論語》上有一則故事:孔子警告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就是說如果不學禮是沒有辦法立足的。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吃沒吃相、穿着邋遢、見了尊長連個招呼都不打;麻煩了別人連句感謝話也不說;在公共場所目無他人,任意所爲;這都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禮貌、儀表、風度是反映一個人文化素質和修養高低的重要方面!中國曆來就有“文質彬彬、而後君子”的古訓。美好的儀容儀表也是一個人函養的外在表現!時代發展的今天,儀容儀表更是一個人的標誌,同樣也是一張重要的無字名片!

禮儀之邦演講稿2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爲“禮儀之邦”,通過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就可以判斷一個的道德修養和性格。因此,“禮”可以說決定一人個有成敗。

我國從古至今出現了衆多讚美“禮”的故事,如孔融讓梨、三顧茅廬、郭巨埋兒等,雖然有些故事不免封建、迷信的成分,但也從中告訴並教導人們言談舉止要有禮貌並對待他人要和善等。這些故事經過數千年的沉澱仍流傳至今,說明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禮”表現在方方面面,不僅僅表現在舉止優雅、語言文明,更重要的是“禮”注重那些細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能體現“禮”。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成龍講關於細節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就是說成龍拍電影,有一天下雨了,製片人碰巧路過並要載上他。成龍沒有立即上車而是在車旁將腳上的水抖幹之後才坐上去,以防弄髒了製片人的車,在下車時仍不忘說一句謝謝。“禮”就在於細節,如果你注意了那些細節,將爲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如人類歷史上第一位衝出地球、飛翔於太空的蘇聯航天人加加林。他之所以能在衆多的'競爭都中脫穎而出,不是因爲他有技壓羣雄的水平,也不是因人他有堅如磐石的靠山,而是因爲一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細節:在宇航員集體參觀宇宙飛船時主設計師注意到了一人細節,所有參觀的`宇航員中只有加加林在進艙時脫掉了鞋子。主設計師被感動了,他覺得加加林是唯一尊重他、愛護他勞動成果的人,只有把飛船交給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人,他才放心。於是加加林獲得了這份榮耀,成爲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人。

有人覺得禮過於迂腐,禮貌過於麻煩,但只要一個微小的動作,就能給他人傳遞善意。之所以如此,“禮”纔會被保留至今。

禮儀之邦演講稿3

中國是禮儀之邦,向來是“禮尚往來”的。1949年前,我們和“友邦人士”的交往就屬於“禮尚往來”--當然,到底誰吃虧是算不清楚的,只怕算清了也會說不清吧。

誠然,那是新中國成立前。其實,即便是現在也是如此。譬如,我們的`“友邦人士”--美國,毀我大使館後賠禮道歉。他們所謂的“禮尚往來”,也就是損害中國的利益,“誤擊”我國駐南聯盟使館後,表示一下“深深的歉意”吧!

我不善交友。但我知道朋友是有許多類的。美國這類“友邦人士”大概是“不打不相識”的那種吧!

不是嗎?追溯到1949年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有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是美國。如今解放後,曉得新新人類的交往是親密無間的,就與我們“打打鬧鬧”,“玩玩笑笑”起來了。

首先,便是炸大使館,看到過朋友之間的打鬧嗎?譬如,摔破了書再幫助粘好之類的。哪知中國人小氣,區區一個大使館,鬧了半天,又是遊行,又是示威,使得朋友很尷尬,又保證再也不會了。

於是,“友邦人士”曉得中國“一本正經”了,就充起諍友來了。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們,中國沒有人權,面紅耳赤地爭啊爭。“友邦人士”終於生氣了,“友邦人士”第二次“驚詫”了。

“來而不往,非禮也”。於是,小心眼的中國在保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與未經許可闖入中國領空的美國偵察機“輕微磨擦”一下,可懂得“人權”的“友邦人士”卻拒不道歉!

中國就是放不下“禮尚往來”的架子,真是想不開。

這便是中美外交史。

中國,依舊是禮儀之邦。

禮儀之邦演講稿4

中華民族是數千年的文明禮儀之邦。但是有人認爲,隨着時代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講求平等,那些代表繁文縟節的.禮儀已經不重要了。但這些禮儀還是存在的。

記得暑假,我和媽媽去上海玩,因爲天氣很熱,我就買了杯喝的,當我們去看老虎區時,因爲人很多,人們就排着隊,繞着走一圈,這看起來比較好。我前面是個阿姨和叔叔。

這時,不知道爲什麼東西絆到我了,我人一下子失去了平衡了,人和沒有蓋上蓋子的水一起撲到了阿姨的背上,只聽見阿姨叫了一聲,我急忙跟她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只聽見旁邊的叔叔說:“哎呦!你怎麼回事,會不會走路啊!你看看,衣服都溼了,怎麼辦啊?”我心想:完了,完了,這下可怎麼辦啊!”這時,我再一次跟她說一聲對不起。只聽見阿姨溫柔地對我說:“沒事的,你幹嘛對她這麼兇啊!你看,把她都嚇壞了,只是水而已嘛,天氣那麼熱,一會就幹了,沒事的。”聽到這一番話,我原來的緊張很焦慮完全沒了。我急忙從包裏拿出一張餐巾紙幫阿姨擦,只見阿姨拿過餐巾紙說:“不用,不用,我自己來吧!”阿姨的寬容再一次感動了我。但是,只聽見那位叔叔拉着阿姨用很冷淡的語氣說:“我們走。”

這時,我知道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那麼大,一個是寬容,而另一個是狹隘。

雖然隨着時代的變化,經濟的發展,那些代表繁文縟節的禮儀已經不重要了,但這些微不足道的動作,能表達一個人的內涵,所以不管時代再怎麼變化,經濟再怎麼發展,有時候應該適當的用一下。

禮儀之邦演講稿5

中國具有五千年禮貌歷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儀對每個中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會見親朋好友或者是在人與人的打交道上,都離不開禮儀。禮儀被認爲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表現。一個若毫無禮儀可言,那麼他在學習、生活、工作時都不會很順利,因爲沒有人願意和這樣的.一個人相處。〈禮記〉記載:“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僞,或是僅僅內心恭敬,而毫無表情,也是不夠的。就應表裏一致,才能從根本解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獲互愛,友好相處。

作爲炎黃的後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一個講禮貌、懂禮貌的人!

禮儀之邦演講稿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xxx,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學一名教師。在這春暖花開,萬木爭春之季,我很榮幸能夠代表學校參加這次評比活動,也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把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點粗淺認識向各位領導彙報。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很多內容,概括地講,可以用“一片陽光、一塊沃土、三棵大樹”來表述。其中,“一片陽光”是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剋、陰陽和合。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就像一片陽光,照耀着中華民族五千年前進的步伐。“一塊沃土”是指中國傳統文化這塊肥沃的土地,包括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三個要素。上有陽光的照耀,下有肥沃的土地,就長成了“三棵大樹”,這三棵大樹就是儒、道、釋,好比這片“沃土”裏的氮、磷、鉀,使得這片土地變得更加肥沃。

先師用這種文化治理魯國三個月就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四方之客歸之”的社會狀況;周朝的成康之治,更是達到“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可見其和諧程度;山西晉商,運用儒家思想,以義制利縱橫歐亞九千里,誠信爲本稱雄商場五百年。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啊,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只有中國的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並一直隨時代發展至今仍閃耀光芒。

自秦漢以來,中國的GDP總值,一直佔全球第一,佔53%,最多時達到80%;到鴉片戰爭前依然是佔32.9%,仍是世界第一;而20xx年,中國的GDP只佔全球GDP的6%,美國佔18%。中國當了幾千年的世界第一強國,靠的是什麼?就是靠我們的民族文化!

而且,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唯有5000年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東西。我們國家本身有這麼好的文化,爲什麼不去學習呢?我們國家有這麼好的`文明?爲什麼不去傳承呢?

具體到我們的教育來說,在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塑造、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增強社會主人翁意識、加強傳統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從行爲模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等多個方面塑造學生的人格和行爲。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卻在我們的教育中經常被輕視忽略。

正是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多的依賴家長,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勞動習慣;自私自利,不太合羣,集體觀念淡薄;花錢大手大腳,不珍惜勞動成果;是非觀念淡薄的意識。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民族意識、集體意識、國家意識。

這樣將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新時代的學生是一批沒有自己正確價值取向的人。對於學校來說,就必須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爲載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着眼於繼承發展它的心髓,適時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薰陶,讓他們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負。

現在我要說,要想得到智慧、尊嚴、快樂,那麼你一定要去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要學習,而且要用自己畢生的力量去傳播,因爲現在全世界都需要這種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更喜歡另一種說法:天下之事教育爲先!

我們從事的是教育子孫後代的職業。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有責任向學生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淨化靈魂,昇華思想,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