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範文(精選12篇)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範文(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徵文的經歷,對徵文都不陌生吧,藉助徵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一般徵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良好家風故事徵文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範文(精選12篇)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很多幸福和諧的家庭裏,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我家的家風和家訓可以概括爲老實做人、與人爲善、踏實做事、勤奮節儉。我的家人是這樣做的,也這樣要求我們,讓我們受益匪淺。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爺爺是村裏有名的熱心人;爸爸老實本分,是村裏出名的老實人;媽媽勤儉持家,生活中勤儉節約,是鄰里公認的。我記得小時候,我聽到最多的誇讚就是“人家這孩子老實,跟他爸爸一樣”。

但是,有一次爸爸的一位老同學來家裏做客,說:“你爸爸上學那會兒太老實,你別像你爸爸那樣,太老實會吃虧的。”當時,我覺得叔叔說的也有道理,我一時真不知道該不該做個老實人。從小在農村長大,家人的勤勞能幹對我影響很大,可以說什麼農活都做過。所以,在之後的工作中,我從來不怕吃苦不怕累,因爲我覺得這些跟幹農活相比輕鬆多了。

十歲之前,爸媽不讓我跟他們到地裏幹活,我就在家裏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收拾屋子做飯照顧妹妹,七歲時,我已經可以烙大餅。也許正是得益於那時的經歷,我做各種家常飯菜得心應手,這點也成了我後來找對象的一個籌碼。

那時,我就覺得長大了就應該多幹活,這樣長輩就能少乾點。我爺爺經常和別人提起我的一句經典話,說我曾經對爺爺說,“我多幹一點,爺爺就少幹一點。我越長越大,就乾的越來越多,爺爺慢慢老了,就可以乾的越來越少”。我不記得什麼時候說過了,翻譯成現在一句很常見的話應該就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我的家人做人老實,做事踏實,爲人善良。爺爺在我們村裏人緣特別好,他樂於助人,爲人和善,認識爺爺的人都說他是個特別熱心腸的人。不管誰家有事只要被爺爺碰到,能幫就幫。爺爺愛做小買賣,認識很多做小生意的,算盤打得也很好。記得村裏誰家賣糧食,賣牛賣羊啊,都會叫爺爺幫忙。爺爺雖然沒上過學,但算數能力特別強,有爺爺在場肯定能賣個好價錢,還不會算錯賬。村裏誰家有個紅白喜事,爺爺肯定會到場,端菜洗菜、燒火洗碗,忙裏忙外,直到現在八十多歲了,他還會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爺爺還愛趕集,每次趕集都會問問鄰居們有沒有帶東西的,於是每次趕集回來,他的小三輪都是滿滿的。一到衚衕,就聽爺爺喊李家的雞蛋,趙家的大米,鄰居們紛紛出來取東西,這也算“代購”了吧!

我爸爸的“名片”就是老實,自己吃點虧不要緊,從來不去傷害別人。受爺爺的影響,他一樣喜歡幫助別人,在村裏誰家有活需要幫忙,從來不會拒絕,總是盡力去幫着做。

爸爸其實差點做不成農民,他初中畢業後,村裏徵兵,爸爸各項指標都符合,而且算是很優秀的,村裏已經決定讓爸爸去了。就在這時,另外一家找到我家,跟爺爺和爸爸說,他家孩子多,挺困難,希望把名額讓給他們。後來,爺爺和爸爸就把名額讓給了他們家。

對於這件事,爸爸心中一直也很遺憾。村裏爲了補償爸爸,推薦爸爸去縣裏農校學習,回來在村裏做農業技術員,爸爸一干就是十幾年。後來農業合作社散了,爲了養家,爸爸出去打工,爸爸老實人好,踏實肯幹,在工地上也贏得了老闆的讚賞,讓爸爸學廚師,在他們工地的食堂工作。老闆對爸爸很放心,把食堂交給他打理,爸爸跟這個老闆做了二十多年。

我的家人都很勤奮節儉,首先要說的就是我的媽媽。記得小時候,我們一家人穿的鞋子、冬天的棉褲、棉襖,都是媽媽自己純手工做的。印象中,媽媽總是白天在地裏幹活,晚上在家裏做鞋底。我們小時候沒有這麼多零食,炒花生瓜子就是我們最好的零食。記得村裏經常來賣餅乾、方便麪的,也可以用糧食換,媽媽一般不給我們買,如果妹妹哭,她會用糧食給我們換一點,還要用那些她從地裏撿來的糧食。

媽媽過日子精打細算,能省就省。我小時候,家裏電器很少,一臺21寸的彩色電視看了很多年,洗衣機、冰箱到我結婚時家裏纔買,但直到現在他們也不用。每次回家,我都說:“媽媽年紀大了,別再手洗衣服,用洗衣機洗就行了。”她總說:“值不得,沒多少。”其實,她就是捨不得那點電費。

從小,爺爺就告訴我,咱們到哪兒都要老實做人,踏實做事,這樣人家都喜歡。爸爸媽媽告訴我要好好學習,以後別再像他們一樣種地。我一直記着他們的話,不管上學,還是工作以後。

在學校的時候,完成好學習的基礎上,我很樂於幫助老師和同學。上學的時候,我一直擔任班幹部,認真完成老師分配的任務,每年都會獲得優秀學生幹部的獎狀。工作以後,我踏實認真工作,作爲一名醫生,我用心爲每一位患者服務。我一直堅持兩點:一是良好的服務態度,處處爲患者着想;二是學習好醫術本領,爲患者做最好的服務。

畢業後,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一個公立醫院,在工作第一年就被評爲北京市區級優秀醫務工作者。在現在工作的這個醫院,先後兩次被評爲優秀工作者。我喜歡醫生這個職業,既然走上從醫的道路,我一定以良好的醫德嚴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醫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們的國家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只要我們認真遵守好、傳承好文明的家風和家訓,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

我愛我的家,我喜歡我家的家風家訓,它是我做人做事的準則,它指引我前進的方向。我希望我家的家訓能世代傳承下去,不斷去影響更多人,爲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大家庭貢獻一份力量。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2

孝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鄰居們常議論,說我們家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好家風。

1963年,我和丈夫結婚時,公公已經過世,我們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丈夫每次出差回來,進屋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老人,請安問好,然後纔回我們的房間。他經常囑咐我:“不管老人說什麼,都不要爭辯,按老人說的做就是了。”

事實上,家裏的事無論大小,我都與婆婆商量着來,把老人的飲食起居放在首位,悉心照料。

北大荒冬天的氣溫常常在零下35攝氏度左右。婆婆先是患上了哮喘病,後來發展爲肺氣腫,一到冬天病情加重就下不了炕。每次發病,丈夫都把醫生接到家,爲老人看病打針。

1970年冬,中蘇邊境形勢緊張,各地積極備戰。當時,丈夫按上級的指示帶領民兵野營拉練,期間不能回家。

那年除夕,婆婆哄着我一歲半的小兒子睡覺,不滿六歲的大兒子跟我學包餃子。晚上九點多,婆婆突然發病,大兒子扶着奶奶坐上手推車,我則抱起小兒子,一起送老人去醫院看病。經過搶救,老人總算有驚無險。

回到家後,婆婆一直氣色不佳,心情低落。我知道她擔心的是什麼:壽衣、壽材都沒準備好,萬一我丈夫回不來,我一個年輕女人家張羅不過來。

一位鄰居說:“你想辦法儘量準備吧,就當沖喜增壽了。”

於是,一位同事陪我一路小跑兒到木材加工廠買木料、做壽材,又把幾年來省下的布票全拿出來買了壽衣料,起早貪黑全部做好。婆婆見我一個人居然把所有東西置辦停當,心裏既踏實又感動,病情也漸漸好轉了。

在我們的影響下,孩子從小就懂得孝順老人。大兒子上小學後,每天放學便給奶奶倒便盆;小兒子長大一點兒後,也學着哥哥的樣子爲奶奶倒便盆。

1972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婆婆病情加重,丈夫急忙送老人去醫院救治。住院一週左右,婆婆寬慰親友們說:“我這輩子沒啥遺憾了,知足了。”然後,就像睡着一樣安詳地走了……如今,我與丈夫都過了古稀之年,兒孫們也像當年全家人照顧奶奶那樣孝敬着我們。

____年12月,丈夫體檢查出肺癌,兩個兒子立即帶他去省城醫院做了手術。大兒媳在醫院伺候了十多天,每天像女兒照顧老爸那樣爲老頭子擦臉、拍打後背。大兒子只要聽說有助於術後康復的食品,就買給他老爸。小兒子怕晚上睡着了老爸出現意外,就用布條一頭系在自己胳膊上,另一頭系在老爸胳膊上,只要老爸一動,他就會醒。

如今,8年多過去了,丈夫已經康復。我倆常感嘆:如果沒有孝順的孩子們,哪會有幸福的晚年。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3

我的老家在東北的偏遠農村。我們家普普通通,沒出過名人,也不是當地的望族。雖沒有傳承下來的成文家規,但帶着泥土氣息的樸實家風卻潛移默化,伴我成長。想起家,想起父母,一個個畫面浮現在腦海。

父親是家裏的老大,主動承擔下來奶奶家的農活兒。每年的春假,父親都會帶着我幫奶奶家幹活兒。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都要用鐵滾子壓實翻新的土壤,俗稱“壓滾子”。當時還太小、不懂事,每次“壓滾子”都有畏難情緒。父親看出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你爺爺奶奶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多幫他們分擔點兒農活,他們就能少挨點兒累。兒子,你聽說過‘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典故吧……”小時候的自己,並不能完全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

直到去年清明小長假回老家探親,看着父親蹣跚的背影、母親花白的兩鬢,心頭一動,放棄在家休整的念頭,主動提出幫父母打理菜園、準備春耕。妻子用手機拍下我“壓滾子”的畫面。畫面裏的自己,按照小時候父親教我的動作要領認真地“壓滾子”。猛然間回想起父親當時的話,恍然大悟,當年父親帶我幹農活兒,就是要提示我不忘感恩。

母親是村裏的小學教師,也是我的班主任。從教30多年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有一天,母親的QQ號狀態忽然改爲“無須揚鞭自奮蹄”。我好奇地問了下她最近的工作情況。原來,學校給她安排了一項任務,讓她退休前再帶一屆一年級學生。母親說,“說實在的,誰也不願意帶低年級的學生,孩子小、太操心。但是每次看到班裏這幫孩子們,都會想起你小時候。心裏想,用多大心思教你就得用多大心思教他們。”“您身體不好,差不多得了,不能太拼啊!”我心疼地說。母親卻嚴肅起來,“不好好教哪行啊,幹一天就好好教一天,教學生要對得起良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的教師節,母親都會收到學生們從全國各地發來的祝福短信、微信和明信片。她培養的學生很多已爲人父母,有的甚至寧可讓下一代晚上學一年,也要把孩子放在母親帶的班裏。一名普通小學老師,給自己的學生心裏留下如此深的烙印,背後的付出可想而知。

現在想來,母親的那句“對得起良心”,最樸實,最真摯,也最崇高。

……

雖身在他鄉,往事卻歷歷在目,對家的思念越發濃厚,對家人的愛也越發濃厚。

做人學會感恩,做事對得起良心——父母言傳身教的家風雖樸實無華,卻意蘊深厚,讓我受益良多。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深化拓展,就有了對同志、對組織的感恩;把做事無愧良心一以貫之,就自然能不忘初心,兌現對黨和人民的承諾。

這是生命之外,父母給予我最珍貴的人生禮物。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4

兒時起,媽媽的這句話就時常響在我們的耳邊。那時候,我們都似懂非懂,但知道:人,要有教養,要輩輩傳。

長大了,才知道這是北方的俗語,也真正地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對後代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模仿,是一種家風的傳承。由於父母的言傳身教,現如今我們兄妹四個各自成家立業,也算事業有成,最主要的是我們及我們的孩子們都孝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更是我家祖代相傳並引以爲驕傲的事。父母雖然沒給我們講有關孝順的大道理,但我們是從小看着父母對長輩的孝順、對親人的關愛長大的,孝老愛親,在我們的心裏深深地紮下了根。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養育了我們兄妹四人。本是六口之家,但先是老舅來讀書,幾年後,老姨參加工作住到我家;老舅當兵走了,姥姥、姥爺搬到了我家;後來四舅的兒子來學前班讀書,一住就是近十年……我們從沒聽見父母喊苦、說累,看到的都是每天微笑的面孔。

至今,姥姥癱瘓在牀的畫面還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那是1993年春天,一向要強的母親哭了,哭的特別傷心,姥姥癱瘓了!從那時起,母親每天下班回家,不僅忙家務,還要侍候姥姥,擦屎擦尿洗身子,每天定時揹着姥姥去醫院鍼灸,回家來鍛鍊腿部肌肉。50多歲的母親每次幫姥姥鍛鍊完都是氣喘吁吁,大顆的汗珠順着臉頰往下流,緊接着是大塊的尿布一堆又一堆的漿洗……

母親怕屋裏有味,無論春夏,還是秋冬,都是在屋外的院子裏給姥姥洗尿布。春秋還好,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風,放上些熱水也轉瞬變冷,母親的手粗糙開裂。都說老年人真的像個孩子,由於癱瘓在牀,姥姥時常大便乾燥,醫生讓吃果導片,姥姥就偷偷多吃,結果又止不住,弄得滿炕都是。母親依舊耐心收拾,沒有一絲怨言。

正是父母的孝老愛親感染着我們,我們兄妹四人從小就都非常懂事,都會做飯、做家務,還從不吵架。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燒柴都靠自己家上山弄。父親母親領着二哥去樹林裏砍柴,大哥領着我和弟弟在家做飯。大哥也還小,就蹲在鍋臺上做飯,我負責燒火。等父母他們回來的時候,飯也熟了。

那時生活比較困難,父母又怕耽誤我們長身體,每天中午都吃餃子,但大多是菜餡。中午下班回家,全家動手:和麪的,剁餡兒的,擀皮兒的,包餃子的,燒水的……邊幹活邊講着見聞、笑話,忙的不亦樂乎!等到大哥上了大學,每到寒暑假,我們哥幾個就成了家務及做飯的“主力軍”。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更是無需父母動手,大哥、二哥掌勺,我備料,弟弟負責做米飯、擺放碗筷、酒水等,父母偶爾監督一下,挑挑毛病,真是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直到如今,我家過年都是大團圓。大哥住在呼和浩特,弟弟遠在山東,但每年春節務必回家。雖然只有幾天的假期,雖然要開十幾個小時的車,雖然旅途勞頓,可到家後沒有誰歇息,馬上開始“戰鬥”:我們哥嫂弟妹七八個爭着當主廚、備料,一日四餐,餐餐豐富;席間推杯換盞,題詞助興;餐後輪流陪着父母玩牌,哄他們開心;睡前全家圍坐在一起,說各自的工作、生活,滔滔不絕,歡聲笑語不絕於耳。父親母親總是看看這個,瞅瞅那個,笑得合不攏嘴,眼裏滿是自豪。

“老貓房上睡,一輩留一輩……”現在這句話又成了我們這一代教育子女的“名言”。我的侄子、侄女、女兒、兒子耳濡目染,也是“孝”字爲先。你看:我那十歲的兒子正在爲姥姥、姥爺開門……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5

我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農民,姐姐是一名人民教師。記憶中祖上沒有什麼名人,也沒有成文的家風家教世代流傳,但家中父母和姐姐爲人處世的方式和一些樸素的言語,簡單平凡卻不乏大道理,在無形中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要勤儉節約,不能浪費”

記得有一次在家中收拾衣服,看到有些破舊的衣服就收拾到一邊,準備扔掉。母親看到放在一旁的舊衣物就問道:“這些是準備做什麼用的?”“已經都舊了,收起來準備一起扔掉”我答道。她二話不說,彎下腰來,一件一件拿在手中摩挲,隨後說道:“這衣服雖不能穿,還能做其他用途呢,先別扔,放我那裏。”之後,母親做起了手工活,將衣物裁剪成擦地的抹布,別說,用起來還挺順手。慢慢,我才明白,母親的勤儉節約,不僅僅是節省錢,更重要的意義是對於資源的珍惜、對自己與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

“巷子乾淨了,心情也跟着清爽了”

老家的房子是一個巷子口內帶院子的平房,父親每天早上都會打掃衛生,用掃帚清掃灰塵,不只是清掃自家屋內和院子,連整條巷子他都會一併掃一掃。在不理解父親做法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問他爲什麼每天都要掃巷子,住在巷子裏的又不止我們一家,別家怎麼就不掃一掃呢。他的回答是,做任何事,都不要管別人怎麼想怎麼做,做好自己就行了。巷子雖然是公共區域,但也是通往家的必經之路,看到巷子乾淨了,心情也跟着清爽了。在他的話語中,我懂得了父親不只是愛自己的“小家”,也愛公共區域裏的“大家”。有的時候週末回家,我也會拿上掃帚掃一掃巷子,在掃除巷子灰塵的同時,也掃除心靈上的灰塵。

“多讀書,讀好書”

姐姐一畢業就在離家不遠的一所學校當教師,至今已有七個年頭了,在這七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對學生們的要求很簡單,只有兩句話:多讀書,做好人。她經常鼓勵學生們看各種各樣的書籍,教育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在她心中,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注重言傳身教。她不僅對學生嚴要求,對自己也是一樣,要求自己每月至少讀一本書,範圍廣泛,散文、詩集、自傳、小說等等,她會根據當月的心情挑選書籍去閱讀,一邊讀還一邊作記錄,慢慢地,讀書成了一種習慣,成爲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她的影響下,我也開始喜歡上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去憂解煩定心性,陶冶性情美心靈。

去年年底,我通過遴選考試考入縣紀委宣傳部工作,工作以來每次回家,母親都會對我提要求,要認真工作,不要怕苦怕累,寧願多幹活,不要多抱怨,要規規矩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母親的話簡單樸實,我也牢記在心,在學習上認真踏實;在生活中,對待身邊的人畢恭畢敬;在工作中,紮實穩重,勤懇能幹,願意幫助別人。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6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國家要有嚴明的法律法規,人們纔能有序的生活。一個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風家訓,每個成員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長。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家庭,父母從小就教育我要“先學做人,再學做事“。我也一直遵循着“孝順、誠信、勤勞、大氣“的家訓成長着。

“百善孝爲先”這句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訓,一直在我父母的身上實踐着,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

俗話說“久病牀前無孝子”,可是在父母的身上我看到了特例。奶奶十年前患了皮膚癌,一開始對生活還沒有什麼影響。可近些年因爲她年歲的增長,身體抵抗力降低,皮膚開始潰爛,經常會發燒。一年半之前又摔了一跤,直接就下不了牀了。奶奶有9個子女,都生活在蕭山,只有我爸爸一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大家商量每戶人家10天,輪流照顧奶奶。原本照顧奶奶的事情可以出點錢由其他的親戚代勞。可爸爸不同意,他說:“奶奶辛苦一輩子,現在她需要我照顧,作爲兒子這是我必須做”。即使在他自己身體不佳的情況下,每次只要輪到他,他再忙,都會安排好工作和媽媽一起從舟山趕過來照顧奶奶。爸爸工作忙,平時在家其實不太會做家務,可是在照顧奶奶時,我發現他卻一下子能幹了不少,幫奶奶換藥、洗衣、做飯,不嫌髒不怕累。特別是奶奶去世前的一週,爸爸更是沒日沒夜地照顧奶奶。奶奶走的那一天,爸爸一直守在她身邊,看着她安詳地離去,爸爸才安心

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教育着我,影響着我。我現在在外地工作,平時照顧父母的機會不多,但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掛着他們。有空就打電話問候一聲、有時間多回家看望他們,能夠尊重他們的意見,聽取他們的合理建議。

“父母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孝敬父母”爲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樣,把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7

我似乎總是在行走,在沒有遠途的跋涉。卻總想翻越丘陵去抵達心中的夢境。有時候歲月是疼痛的 ,日子像針尖般刺痛心房,每當痛的,累的,想哭的時候,我總是會習慣性的擡頭看看天邊那一彎明月,“它”掛在我心頭最醒目的角落,稍微碰觸,便會抖落一地的正能量。這正能量如鳥般,從天邊飛來,並借我一雙飛翔的翅膀,給我力量去前行。而那一彎明月便是我的家風!

我的性格品行習慣,因父母外出工作的原因,所以都是爺爺教育指導我。在爺爺眼中,家風家訓體現了一種社會風俗,處事人情,對個人的道德修養且對以後的成長人品有着重要的作用。爺爺生活在毛主席的那個年代,所以總是會拿毛主席《洋爲中用,古爲今用》的思想來指導教育我,久而久之我便將此看做是我的家風家訓。雖然爺爺教育我的內容沒有《顏氏家訓》中內容那麼廣泛,基本上就沒有涉及到儒學,道家,佛家,史學等內容。 但對我的影響就是那麼深那麼遠。

流年依然無恙,歲月寂靜如初,回憶往事,原本以爲可能會遺忘的事情卻一件也沒能忘記。看着那張褪色的照片,那是我初二的時候,在暑假的一個下午,微風正好,陽光也是恰到好處,爺爺就在圓桌上練起了書法,雖然沒有懷素,張旭寫的那樣變幻無窮,疾風馳雨。但我從小到大對爺爺的書法一直稱讚有佳。在那天午後,爺爺的那席話對我的印象至深,也許那些道理感悟皆因於“書法”。爺爺那時候總是在講,書法要心靜,要目到,口到,心到。看虛無的水墨盡情遊弋,這就是天然不雕飾。正如做人不需要勾心鬥角,如果你真的有才華即便將自己隱藏,甚至躲到灰暗的角落,埋在積歲的塵泥裏,依舊會發光,遮掩不去!因此要閒看天邊雲捲雲舒,笑看門前花開花落。也許就是自那以後我也慢慢愛上了文學,愛上了寫毛筆字。有時候翻看爺爺寫的字,總感覺似流水行雲,彷彿在告訴我,一切的糾纏,世間的冷暖,生活的貧富,轉瞬即是煙雲,何必在意那些碎小瑣事,退一步海闊天空!也許就是因爲這個,我在親戚、同學、朋友眼裏總是那樣開心向上。想想這一切,追其源都要感謝我的家風家訓,說的樸實一點那就是爺爺的教導。

其實爺爺是個有故事的人,有時候有些說不盡的記憶,但又感覺深刻的記憶變得模糊但又模糊的又那麼深刻!

我的爺爺年輕時就像紅塵中的一隻孤雁,飄零人世,嚐盡情味。也許因爲他的“執着與倔強”纔會讓他被衆人所嘲諷和不理解,在爺爺的那個年代,下地幹活,餵豬餵羊纔是他所應該乾的事情而不是整天將讀書當成正業!但爺爺厭惡與自己同齡少年一樣無所事事,這樣註定一輩子死守農業,帶動不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當然爺爺也知道自己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就在心中深埋下了“愚公移山”的理念,爺爺那時候有了爸爸之後,總是會講那些崢嶸時代的風雲人物給爸爸聽,崇尚他們忍把熱血灑紅塵,甘拋頭顱灑熱血的高尚品德。教導爸爸要作一名有爲國做貢獻的人,也許就是在爺爺的教導之下,爸爸也成功的成爲一名商人,履行着爺爺對他的那句忠告:“規行矩步,安辭定色”。也許爸爸取得的這一切,追其源依舊是要感謝家訓家風!

有時候,在農村就經常聽到對孩子的一種評語:“沒家教”或者“家教好”,真的有時候從一個人說的幾句話,走的幾步路,甚至幾個細微的動作表情就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家庭印記。想想在之前那個封建社會,一個人是否是世家貴胄還是山野村夫,一眼就能看出,爲何?追其源就是一個人的家風家訓。故此有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回想自己性格品行形成的過程,唯一感謝的就是有一個好的家風,現在我出門外出求學,爺爺在送我之前的那一晚說了好多好多,印象最深的還是臨行之前的那封信,爺爺在信中有段話是這樣說的:“其實人家都說人間就是劇場,那些穿行在凡塵的衆生,每日在忙碌地編排一場叫做生活的戲。我想我們在外不需要戴上人生的道具,只要記住做純粹潔淨的自己就成功了!”看了這段話讓我想了很多很多,有時候一個人孤身在外,在每個選擇的渡口會遇到很多難題,無論是對錯,我會選擇坦然面對,因爲懂得一句話“世上沒有人虧歉你,所以無需抱怨任何人”。

謝謝生命中生存在這個大家庭中,遇到了我的家人,家中有個令我自豪的家訓,而我就是這樣幸運遇到了他們,成爲了這樣一個被溫暖的人。願我的好家風,家訓永遠傳承下去,繼續溫暖着一代一代的幸運的人兒..........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8

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中孕育了無數的優秀傳統美德,其中很多傳統美德是以“家風”的形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的。如尊老愛幼、勤儉節約、謙恭孝順、善良禮讓、和氣爲貴這些最美德通過一代又一代的言傳身教,在現代社會積澱、傳承和弘揚,形成一個家庭的價值共識,也形成了全民共識。

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爲先。”說的是孝順父母是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佔據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個家庭都應該首先傳承的家風。

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爲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小時候總是在父母懷裏撒嬌,然後是看着白髮增多卻是無能爲力,總是說要讓父母以後更好的過日子。可是到大了,卻又很多人忘記了小時候的承諾。都說孩子是父母心頭一把刀。兒時的調皮,少年的叛逆,青年的奔波,何時才能讓父母省心呢?只有人到中年,自己有了孩子,才能感知父母當年的恩情。而此時的父母已過花甲之年,身體大不如前,還能陪伴我們多少年呢?因此孝順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

可是,在很多的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這種現象,使子女不自覺地養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而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只有3、4歲的兒子看到了,兒子一聲不

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兒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裏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爲母親洗起了腳。

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順的家風需要每一位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樣,良好的家風才能代代相傳。 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如果不能天天見面,每天只是電話的問候,足矣讓他們安睡一晚。週末減少不必要的應酬,有時間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說說話。外出旅遊時儘量帶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後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

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捨得花時間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與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體現的是人內在的品質。兒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報答養育自己的父母。傳承好家風作文一百字

現在,家風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其實,家風是個古老話題,對家庭成員而言,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會有什麼樣的處世態度。孝敬父母,關愛父母,就是一種最重要的家風。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別的東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種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說,做兒女的,在好的家風薰陶下,會用好的家風內容來塑造自己的行爲,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9

古往今來,不論是達官貴族還是王侯將相,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家族,必是有嚴格的家風家訓之家。自古以,老祖宗教導我們“百善孝爲先”。忠孝傳家、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明事知禮……這些,是家風家訓的永恆主題,家風家訓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家風家訓,讓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給兒女們無窮的正能量。

家風是什麼?家風就是所有的父母在自己家裏隨時隨地用言傳身教所傳遞出來的一份信念。如何言傳聲教呢?孝敬長輩,爺爺奶奶家離我們較遠,但逢年過節及爺爺奶奶生日爸爸媽媽總會專程帶禮物回家陪他們,最近爺爺身體不適住院,爸爸很忙,是媽媽一個人照顧我們全家老小,每天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學,還要陪侍爺爺輸液、送飯。爺爺奶奶很過意不去,說太辛苦媽媽啦,爸爸工作很忙,但進門就會做家務,很體貼媽媽,但媽媽從不說累,總是笑眯眯的,她是我們家的福星,也是我和弟弟最好的榜樣。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還要求我做到起居有節,守時守信,做一個對自己有擔當的人;公衆場合吃飯要用公筷,在家吃飯要小聲交談,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費一粒糧食;零用錢自己保管,平常做家務有獎,但是媽媽要求零用錢不能亂花,要做到勤儉節約從小事做起。不論在哪兒,遇到長輩先問好,遇事請求時,要謙恭有禮。

家訓是什麼?家訓是老祖宗給我們留的規矩,我們能世代傳承併發揚光大。黎明即起,庭堂內外打掃整潔;到了黃昏查看門戶。一粥一飯,當想着來之不易;凡事先要準備,像沒到下雨的時候,要先把房子修補完善,不要「臨時抱佛腳」,像到了口渴的時候,纔來掘井。生活上必須節約,聚會在一起吃飯切勿留連忘返。餐具質樸而乾淨,雖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製的好;食品節約而精美,雖是園裏種的蔬菜,也勝於山珍海味。不要營造華麗的房屋,不要圖買良好的田園。這些道理粗淺易行,但在當下來看確是漸行漸遠,我要緊記這些家訓,嚴於律行,世代傳承。

家風、家訓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爲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道德規範,更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傳承!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10

優良的家風家教,可以使個人獲得進入社會的基本品質,在道德觀念上進行自我約束,尤其對於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樹立道德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獨特作用。 家風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家庭多年構成的爲人處世的風尚,或叫家規、家風、精神、品格等,包括家庭成員的爲人處事的態度和行動準則。構建良好的家風最重要的是家長或家庭的主要成員的思想、觀念、態度、行動的認識和體現;其次,是家庭的規則,家庭規則雖然大多數沒有文字記載和要求,但身教、口傳的傳統美的教育非常關鍵;最後有着良好傳統家風的家庭,在中國自古到今最重視的是子女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培養良好的素養,構成良好的思惟方式、處世原則、行動規範,從而代代相傳,代有提高,家庭的文化,良好的家風。

做好家風家教的宣傳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在新的歷史時期,這項工作也面臨功利主義思想在社會的蔓延和滲透,家庭結構變化導致的傳統家風家教資源流失,我國成年人教育傳統的缺失以及電子產品對家庭日常交流時間的擠壓等挑戰。因此,倡導和培育優良的家風,讓千家萬戶的日子越過越好,是最深層次的民生工程。

一個家庭或家族,可以沒有顯赫的家世,殷厚的財富,但不能沒有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也不是一人一時一事就能建立,必須依靠家庭家族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人人建設,世代弘揚。其中,起舉足輕 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長輩。中國許多古人爲了讓後代品行端正,防止兒孫誤入歧途,走上邪路,爲家庭成員制定了系列道德準繩和行爲規範,成爲家中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紅線,這就是家規。不少家庭家族的家規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諄諄叮囑,闡理透徹,不僅有神聖的權威性,而且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威懾力,雖歷經滄桑,依然能讓人啓悟,讓人警策。

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養。良好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養。在今天很多人都忙於工作、事業而無暇顧及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理當值得我們深思,這不是因爲時間與距離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們忽視了家風的力量。良好的家風,能成就孩子一生;而這種薰陶,最好從孩提時代就應開始,你從小給他灌輸“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觀念,他就可能養成“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思維,做父母的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如何才能做到讓良好的家風伴隨孩子一生成長。

今天,如何更好地培育良好的家風家教,應該特別注意從以下幾方面着手:重視優秀傳統思想文化資源的發掘和轉化。應把家風家教看成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發掘,在全國逐步建立起家風家教的文化研究體系;發揮各類先進家庭典型的引領示範作用。開展文明家庭、和諧家庭、學習型家庭等創建活動,結合城鄉文明建設帶動家風培育;抓好培育公民德行和成人、家長教育。以家風家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要放在培育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公民道德上;建立家風家教宣傳的長效、聯動機制。要運用各種方式,多方配 合,建立相應的切實有效制度。

樹立良好家風要與婦女素質提升相結合。良好家風是人成長進步的起點。樹立良好家風要與家庭教育工作相結合。優良的家庭教育孕育着優秀的子子孫孫。回顧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岳母爲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爲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儉”爲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爲“勤”爲人生第一要義,“勤”爲曾家之家風。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爲直觀、最爲直接、最爲基本、最爲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範,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爲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瀰漫於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於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着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只有把的良好風氣融入到每個家庭的血脈中,不斷地規範做人做事的思維和方法,良好家風才能堅實並歷經風雨傳承下來。只有讓良好風氣與千家萬戶共同價值追求相互融合、互爲依託、共生共長,才能在全社會激發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最近,電視上舉辦的一個節目搞得不錯,值得稱讚。節目內容即“家風”教育在社會發展上的作用。這個內容在當今社會的確很重要,宣傳中華精神文明,弘揚“尊老愛幼”光榮傳統。我們要從家庭內部做起,從社會基層實際生活出發,開啓心靈窗戶,傳承偉大的民族精 神,對社會未來發展十分必要的。

家庭是社會最小組合單位,也是最基礎的社會分子。沒有小家庭就沒有社會大家庭。和睦、和諧的家庭關係,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中國是文明古國,有着幾千年的光榮歷史。在傳統思想教育史冊上有着璀璨奇葩——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還有家風教育匯聚成中華精神文明的核心。在這百花盛開的園地裏有許許多多代表人物,人們把關公、岳飛等人物塑造成“仁、義、禮、孝……”的化身,以忠孝爲人生必須遵循準則,光榮的傳統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家教在傳統教育中起到積極的不可低估的作用。迄今社會上大多數的家庭,繼續秉承祖先的教誨,弘揚光榮傳統,勤儉持家過日子,以尊老愛幼爲出發點建設和睦和諧的家庭關係。這樣和諧穩定的家庭關係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值得稱讚,值得渲染,促進社會穩定,快速向前發展進步。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由於一切以經濟效益爲中心,人人向“錢”看齊,社會上滋生了一種畸形的思想觀念:金錢至上。在這種極其不健康的思想影響下,對中華傳統的精神文明衝擊很大,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起到負而作用,而且影響極壞。一些人在社會公共活動場合上公開宣稱:良心值幾個錢?可以斷言,“良心”無價之寶藏。“良心”是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基礎。

錢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 ,維持人的生存必備基礎。但是,良心是衡量做人是準則,是純潔心靈中的核心,參與社會活動應遵循的公德規則。失去了良心的人,其行爲規則將是雜亂無章的,也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家庭關係和睦、和諧,融洽,這與良好的“家風”,傳承文明思想教育有直接關係。對孩子的家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灌輸文明的思想,啓蒙教育影響人的一生。在經濟發展大浪潮下,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向前邁進。傳統的文明不能遺棄,中華文明精華不能丟掉,要堅持弘揚傳承下去,東方古國文明風采不能沒有。偉大的中華民族行進在世界舞臺上,要有風度,有神韻,展示中華民族的文明思想精華,優良的“家風”教育在此會發揮出積極作用的。

總之,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爲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11

“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謹夫婦,端品行,習勤儉,遵法律,慎交遊,訓子孫,睦鄉鄰,厚宗族,愛國家”,282字熊氏家訓,涵蓋爲人處世方方面面,滋養熊氏子孫300餘年。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15日,走進鄂州市梁子湖區太和鎮獅子口村的熊家坳灣,每家每戶門前、廳堂張貼的熊氏家訓,引人注目。在熊氏祠堂前,老人們正翻看族譜,教導春節返鄉的年輕人學習家訓。

熊家坳灣鄉風文明理事會會長、53歲的熊良勝說,熊家坳灣自康熙十八年,一世祖熊世泰從梁子湖邊熊思欽灣遷居到兩座獅子山間的平地開基後,七世同居,百餘人同財共食,孕育出以“敦厚、仁慈、勤勞、純樸”爲精髓的熊氏家訓。

熊氏家訓載入族譜、家譜,代代相傳,家家戶戶以家訓教育孩子。熊良勝稱,自己年幼時相當頑皮,一次到隔壁灣子偷吃西瓜,父親得知後,不僅以棍棒懲戒,還責令他到祠堂下跪,直到背會熊氏家訓中“端品行”的所有內容方可起來。

如今,熊氏子孫不會動輒被責罰下跪,但家訓傳承及長輩言行舉止已潛移默化融入血液。在南京一所大學任教的熊高強說,遊子在外,待人接物仍時常記着“不給家族丟臉”,家訓中的“慎交遊”,對其影響最大,提醒他言行端正,交友慎重、真誠。

熊氏家訓中有一條是“睦鄉鄰”,熊家坳灣25戶遵此教誨,至今仍親如一家。除夕夜,族人自發買來煙花、糖果、瓜子,架起篝火,圍坐在電視前,一起觀看刻有家訓的光碟,看完後還相互交流。大年初一,晚輩媳婦要挨家挨戶給灣裏長輩倒茶,敬的是紅糖水,寓意甜甜美美。

平時日,灣裏有事,或誰家有難,族人必爭前恐後出錢出力。在去年啓動的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少村民義務修建村道、清理溝渠,無償讓地……爲修停車場,村民熊宣華自願拆除了廚房;中心廣場安放健身器材,需拆除村民熊先華的牛棚和雜物間,他二話沒說,就將其讓出,還義務幫灣裏管理水塘、澆灌花草、維護上山景觀道等;常年在銀川做建築生意的熊大斌,去年特意趕回老家,發揮己長,帶領施工隊建設美麗鄉村,問及爲何要擱下生意來做義務,他憨厚地說,“爲灣子盡一份綿薄之力,應該的!”

在家訓滋養下,村民的敦厚、仁慈、純樸,不只對族人,而是早已深入骨髓。去年9月,鄂州市文聯、作協組織採風活動,一衆人在熊家坳灣露營。當晚文娛活動現場,村民們給採風人員端茶送水,擔心採風人員露營寒冷,又送來空調被,看到被子不夠用,深夜派人到街上又購回十多牀新被子。女作家徐麗玲禁不住高歌一曲《父老鄉親》,來表達感激之情。

爲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該灣將宗祠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評選出“十星級文明戶”“十佳婆婆”“十佳媳婦”“美德少年”等,整理出《牽手香樟》、《三炷香》、《獅涎泉》等歷史傳說、名人故事等,將其打造成梁子湖最美鄉愁地。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 篇12

我們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於教子。隨着社會的發展,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孩子的未來其實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爲子女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風。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基礎性教育,良好的家風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石。 家風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因此,家長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形成一種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良好家風。

一、 以身作則,爲孩做表率

是否還記得這樣一則公益廣告:第一個鏡頭,一位年輕的媽媽給年邁的婆婆端來洗腳水,爲婆婆洗腳。下一個鏡頭,則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端着一盆水,很費力卻很開心的朝着自己的媽媽走去。廣告語是:中華美德,代代相傳。

廣告中的媽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該怎樣對待父母,如何敬老人,孩子也就從媽媽的行動中學到了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作爲家長,在平時生活中就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身良好的行爲去引導孩子。

遺憾的是,並不是每一位家長都知道這個道理。生活中,我們很多家長非但不能給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給困惑中的孩子以正面的引導,還因爲自己的還習慣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父母的不良行爲,孩子耳濡目染,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不知不覺就被同化了。孩子本無過,家長的影響和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助推力,至於向哪個方向推,就取決於家長的自身素質、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了。一個合格的家長必然懂得,即使我們培養不出天才,至少也應通過自己的模範言行,爲孩子從小奠定一生的良好基礎,使孩子逐漸形成在知識經濟社會能夠終身受益的良好品質,讓勤奮、進取、理性、公正、民主、誠信、理解、同情、團結等成爲孩子自我完善的目標。

家長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家長想讓孩子成爲怎樣的一個人,自己就得先成爲那樣的人,至少,應當向那個目標努力。

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應達到十點要求:①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②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③父母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諒解;④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⑤父母和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⑥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歡迎;⑦對孩子提出的問題;⑧父母要儘量予以答覆;⑨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⑩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以上的要求,既有孩子對父母以身作則起榜樣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對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家長只有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給孩子做好表率,孩子才能跟在家長的後面學習他們的優點,從而變得更優秀!

(2)做一個勇於承認錯誤的家長

每個家長都會教育孩子,做錯事後一定要改正並道歉。但當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時,有的家長卻很少甚至從不道歉,尤其是不願向孩子道歉……殊不知,父母學會向孩子道歉,正是家庭教育中德明智之舉。當孩子“闖禍”之後,一些父母由於一時衝動,往往會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批評或懲罰。事後,父母又往往會後悔。這是,倘若父母能真誠的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動補救自己的“過失”,則可以更好地和孩子溝通,並讓孩子從中受益。相反,如果父母不在乎孩子的感受,錯怪了孩子仍理直氣壯,傷害的將是孩子的心靈。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父母說錯了話,辦錯了事,甚至是冤枉了孩子,都是難免的,關鍵是發生問題後父母怎樣處理。父母與孩子相處,應該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擺家長架子。錯怪了孩子就要主動道歉,而且態度要誠懇,不能敷衍。有些父母認爲這樣做會有失尊嚴,其實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認錯,會給孩子樹立有錯必改的榜樣,會使孩子由衷的敬佩父母的修養,從而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團結和睦,爲孩子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做到向孩子認錯呢?向孩子認錯時,父母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第一,父母要改變觀念,放下思想負擔,正視自身的錯誤。“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權利”,同時,每個人還有改正錯誤的義務,不可能因爲爲人父母了就不會犯錯誤,也不可能因爲孩子的愛戴而使錯誤消失。既然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那麼犯了錯誤之後應該認真地改正錯誤而不是試圖掩蓋。

第二,父母道歉的態度很重要,不能太過於生硬、輕描淡寫。孩子是十分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意識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應用真誠的態度來道歉,不要礙於面子或者身份而不願意最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略微的說一下。

第三,要想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父母犯錯誤的事實,必須與孩子多交流。通過交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會犯錯誤的,但是,自己絕不是故意要傷害孩子的感情,看到孩子傷心,自己也很內疚。孩子只要感受到父母的悔過之情,自然就會理智的對待犯錯誤的父母了。

總之,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也應該帶頭去做並認真做好。當父母違背了自己的諾言,要敢於向孩子認錯,孩子纔會感到父母的話真實可信,而不是居高臨下的騙人把戲。這樣,孩子就會自願自覺的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並在犯錯後勇於承認。父母勇於向孩子認錯,這是一種無言的人格力量,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1937年撰寫了一篇《怎樣做父母》的文章,他在文中指出:“我們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的好。養鳥、養魚都要先懂得專門的方法,纔可以養得好。難道養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養得好嗎?”家長作爲孩子“人之初”的教育者,必須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這樣整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才能得以提高。第一,對子女進行什麼樣的教育,如何教育,最終要把子女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這一切重要問題都取決於家長的意志和家長的素質。家長具備比較高的素質,就可以正確的知道家庭教育,爲孩子營造一個利於其成長的氛圍。第二,家長的自身素質,其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因素。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的作用。

趙忠心老師說過:“孩子思想上的誤區,首先要進行反思,因爲孩子往往是家長的影子。”要爲孩子的成長以及性格培養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要不斷的進行反思,進行經驗總結,不斷完善自我。讓孩子在一個溫馨和睦、文明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快樂成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