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範文(精選9篇)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範文(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徵文的經歷,對徵文都不陌生吧,藉助徵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一般徵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良好家風故事徵文範文(精選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範文(精選9篇)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很多幸福和諧的家庭裏,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我家的家風和家訓可以概括爲老實做人、與人爲善、踏實做事、勤奮節儉。我的家人是這樣做的,也這樣要求我們,讓我們受益匪淺。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爺爺是村裏有名的熱心人;爸爸老實本分,是村裏出名的老實人;媽媽勤儉持家,生活中勤儉節約,是鄰里公認的。我記得小時候,我聽到最多的誇讚就是“人家這孩子老實,跟他爸爸一樣”。

但是,有一次爸爸的一位老同學來家裏做客,說:“你爸爸上學那會兒太老實,你別像你爸爸那樣,太老實會吃虧的。”當時,我覺得叔叔說的也有道理,我一時真不知道該不該做個老實人。從小在農村長大,家人的勤勞能幹對我影響很大,可以說什麼農活都做過。所以,在之後的工作中,我從來不怕吃苦不怕累,因爲我覺得這些跟幹農活相比輕鬆多了。

十歲之前,爸媽不讓我跟他們到地裏幹活,我就在家裏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收拾屋子做飯照顧妹妹,七歲時,我已經可以烙大餅。也許正是得益於那時的經歷,我做各種家常飯菜得心應手,這點也成了我後來找對象的一個籌碼。

那時,我就覺得長大了就應該多幹活,這樣長輩就能少乾點。我爺爺經常和別人提起我的一句經典話,說我曾經對爺爺說,“我多幹一點,爺爺就少幹一點。我越長越大,就乾的越來越多,爺爺慢慢老了,就可以乾的越來越少”。我不記得什麼時候說過了,翻譯成現在一句很常見的話應該就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我的家人做人老實,做事踏實,爲人善良。爺爺在我們村裏人緣特別好,他樂於助人,爲人和善,認識爺爺的人都說他是個特別熱心腸的人。不管誰家有事只要被爺爺碰到,能幫就幫。爺爺愛做小買賣,認識很多做小生意的,算盤打得也很好。記得村裏誰家賣糧食,賣牛賣羊啊,都會叫爺爺幫忙。爺爺雖然沒上過學,但算數能力特別強,有爺爺在場肯定能賣個好價錢,還不會算錯賬。村裏誰家有個紅白喜事,爺爺肯定會到場,端菜洗菜、燒火洗碗,忙裏忙外,直到現在八十多歲了,他還會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爺爺還愛趕集,每次趕集都會問問鄰居們有沒有帶東西的,於是每次趕集回來,他的小三輪都是滿滿的。一到衚衕,就聽爺爺喊李家的雞蛋,趙家的大米,鄰居們紛紛出來取東西,這也算“代購”了吧!

我爸爸的“名片”就是老實,自己吃點虧不要緊,從來不去傷害別人。受爺爺的影響,他一樣喜歡幫助別人,在村裏誰家有活需要幫忙,從來不會拒絕,總是盡力去幫着做。

爸爸其實差點做不成農民,他初中畢業後,村裏徵兵,爸爸各項指標都符合,而且算是很優秀的,村裏已經決定讓爸爸去了。就在這時,另外一家找到我家,跟爺爺和爸爸說,他家孩子多,挺困難,希望把名額讓給他們。後來,爺爺和爸爸就把名額讓給了他們家。

對於這件事,爸爸心中一直也很遺憾。村裏爲了補償爸爸,推薦爸爸去縣裏農校學習,回來在村裏做農業技術員,爸爸一干就是十幾年。後來農業合作社散了,爲了養家,爸爸出去打工,爸爸老實人好,踏實肯幹,在工地上也贏得了老闆的讚賞,讓爸爸學廚師,在他們工地的食堂工作。老闆對爸爸很放心,把食堂交給他打理,爸爸跟這個老闆做了二十多年。

我的家人都很勤奮節儉,首先要說的就是我的媽媽。記得小時候,我們一家人穿的鞋子、冬天的棉褲、棉襖,都是媽媽自己純手工做的。印象中,媽媽總是白天在地裏幹活,晚上在家裏做鞋底。我們小時候沒有這麼多零食,炒花生瓜子就是我們最好的零食。記得村裏經常來賣餅乾、方便麪的,也可以用糧食換,媽媽一般不給我們買,如果妹妹哭,她會用糧食給我們換一點,還要用那些她從地裏撿來的糧食。

媽媽過日子精打細算,能省就省。我小時候,家裏電器很少,一臺21寸的彩色電視看了很多年,洗衣機、冰箱到我結婚時家裏纔買,但直到現在他們也不用。每次回家,我都說:“媽媽年紀大了,別再手洗衣服,用洗衣機洗就行了。”她總說:“值不得,沒多少。”其實,她就是捨不得那點電費。

從小,爺爺就告訴我,咱們到哪兒都要老實做人,踏實做事,這樣人家都喜歡。爸爸媽媽告訴我要好好學習,以後別再像他們一樣種地。我一直記着他們的話,不管上學,還是工作以後。

在學校的時候,完成好學習的基礎上,我很樂於幫助老師和同學。上學的時候,我一直擔任班幹部,認真完成老師分配的任務,每年都會獲得優秀學生幹部的獎狀。工作以後,我踏實認真工作,作爲一名醫生,我用心爲每一位患者服務。我一直堅持兩點:一是良好的服務態度,處處爲患者着想;二是學習好醫術本領,爲患者做最好的服務。

畢業後,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一個公立醫院,在工作第一年就被評爲北京市區級優秀醫務工作者。在現在工作的這個醫院,先後兩次被評爲優秀工作者。我喜歡醫生這個職業,既然走上從醫的道路,我一定以良好的醫德嚴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醫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們的國家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只要我們認真遵守好、傳承好文明的家風和家訓,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

我愛我的家,我喜歡我家的家風家訓,它是我做人做事的準則,它指引我前進的方向。我希望我家的家訓能世代傳承下去,不斷去影響更多人,爲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大家庭貢獻一份力量。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2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我父母的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都有着傳統中國農民正直、淳樸的稟性。從小父母就告誡我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良的人,說這話是他們的父母從小就告誡他們的。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怎樣纔算是一個好人,父母並沒有告訴我標準答案。或許他們學識淺薄,並不能夠歸納出好人的定義。只是一直強調要有好心腸、要體貼人、要與人爲善,做事要問心無愧,該做的事做,不該做的事絕對不做。總之,不能損人利己、見利忘義。有着父母耳提面命,我自小就遵綱守紀、節儉正直。____年,我們家被評爲“高碑店市首屆文明家庭”,這與父母的教導是密不可分的。

上大學時,在《道德經》裏讀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永恆長久,因爲它不爲自己索取什麼,故能長久。所以有道的人效仿天之道,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後面,結果別人都來成就他;保持自身處於利益之外,就可以保全自身。這難道不是因爲他們放下私心,才能最終成就自己。概而言之無私的人就是“好人”,父母的教育和《道德經》的哲理不謀而合,胸無點墨的父母用直白粗淺的語言和貧瘠而又純粹的人生,對“好人”做了最準確的詮釋。

父母和鄉鄰的關係非常融洽,遇到我們姐弟和別人吵架、鬧彆扭,父母總是胳膊肘往外拐,不問原因地訓斥我們,從不護犢子。鄉鄰來我家借東西,只要家裏有的,自己不用也要借給鄉鄰。農忙時家裏僅有的幾件農具,全都毫不吝嗇地借給鄉鄰,經常借出去還有人來借,就到那家去取,到最後農具借到哪家都不知道了。父親常教育我們,人家張口來借東西,肯定是遇到難處了,到哪家借也是經過反覆思量的,不能不借。

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我們姐弟三人的成長並沒有受到什麼委屈,依靠的就是母親的賢淑和父親的辛勞。在我的印象裏,父親是把幹農活兒當作休息的。父親是獸醫,是我們那塊兒十里八鄉聞名的獸醫。那時的牲畜是農田裏的主力,是農民的命根子,獸醫比人醫吃香。父親除了夏秋兩季在家裏忙碌幾天,大部分時間都奔波在各村、各生產隊間,忙着給牲口看病、接生。我們家的門是樹枝做的柴門,敲不響的,經常有人半夜砸後房山(房子的後牆)來請父親,不管嚴冬酷暑,父親總是儘快穿好衣服、拿起藥箱就走,披星而去,戴月而歸。聽老一輩人講,父親曾經給一頭吃了塑料布不反芻的牛做過手術,而且手術竟然非常成功,這件事像神話般在當地流傳。後來有了拖拉機,父親又成了拖拉機手。那時的司機和現在可是天壤之別,不僅要駕駛技術嫺熟,重要的是還得會修理。記憶裏,我家院子的西南角鋪着一大塊塑料布,塑料布上總是擺滿了油乎乎的機器零件。父親穿着沾滿油泥的粗布衣服,臉上、頭上髒兮兮的,掌紋浸滿了黑黑的機油。長滿老繭的雙手卻有着妙筆生花的靈巧,總能夠讓“罷工”的機器發出悅耳的“突突”聲。不管那個生產隊的拖拉機,父親總是不計報酬的幫忙。甚至忙的.吃飯都沒時間好好洗洗手,父親開玩笑地說,吃到嘴裏的機器油比炒菜的花生油香!

母親的善良在我看來是沒有底線的,那時鬧災荒,經常有串村耍雜耍的和乞討者,母親總是吃的、喝的、拿的一起贈送給他們,生怕給他們少了。雖然我家吃白麪的時候也不多,但是遇到老人和孩子,母親總多儈一勺面,多烙一張餅,多倒二兩油,多放兩把菜。讓他們在我家吃了飯,再送他們幾個玉米棒子。現在母親還保持着這個習慣,前幾年,帶母親去北京看病。剛出地鐵口,遇到一位年邁的父親推着殘疾的兒子邊唱歌邊乞討。我司空見慣地從他們身邊走過,母親卻停下來,從口袋裏掏出來10元錢,輕輕放進老者手裏才蹣跚的追上來。我向母親解釋,這是職業乞丐,專門乞討爲生的,條件不見得比咱們差。母親說:“我知道,但咱們健康能勞動,掙錢比他們容易。大家都幫他們,他們的日子纔會好過,如果都不幫他們,他們的日子就過不去了。”我這才理解到母親沒有底線的善良裏,竟蘊含着天地間最純淨的道理。

____年,父親患心臟病需要住院,老兩口竟然坐公交車來的醫院。等到雙休日才把消息告訴我,說開車去接麻煩還影響我工作。看着在ICU重症監護室倍受折磨的父親,我心如刀絞。週日晚上,父親拉着我的手說:“兒子呀,不要擔心我,有你媽媽照顧我就行了!人多了也不頂用,學校幾十個孩子在等着你呢,回家準備準備,明天去上班吧!”看着躺在病牀上輸液的父親,我落下了眼淚,怎麼也邁得開腳步,多想陪伴在父親身邊呀!可我知道父親的脾氣,一口唾沫一個釘,誰勸也沒用。週一我早早就趕到學校上課,沒有因此事缺一節課!父親住院的一個多月,我每天晚上照顧父親時,他都要我把當天在學校發生事情說給他聽。還很驕傲地和同屋的病友介紹,我兒子、兒媳都是教書的,有文化。

前些日子,陪父親看了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主人公劉峯可謂一個經得起放大鏡挑剔的“大好人”, 好到即便被冤枉,上了前線,丟棄了那些因“活雷鋒”而得的獎盃、獎牌和獎品,他也沒有丟掉自己的善良。從影院出來,我對父親說:“從劉峯身上看到了你年輕時的影子。”父親眼圈紅潤了,對我和媳婦說:“現在社會發展快,生活條件好了,但是別忘了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你們要一代代傳下去!”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3

孝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鄰居們常議論,說我們家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好家風。

1963年,我和丈夫結婚時,公公已經過世,我們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丈夫每次出差回來,進屋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老人,請安問好,然後纔回我們的房間。他經常囑咐我:“不管老人說什麼,都不要爭辯,按老人說的做就是了。”

事實上,家裏的事無論大小,我都與婆婆商量着來,把老人的飲食起居放在首位,悉心照料。

北大荒冬天的氣溫常常在零下35攝氏度左右。婆婆先是患上了哮喘病,後來發展爲肺氣腫,一到冬天病情加重就下不了炕。每次發病,丈夫都把醫生接到家,爲老人看病打針。

1970年冬,中蘇邊境形勢緊張,各地積極備戰。當時,丈夫按上級的指示帶領民兵野營拉練,期間不能回家。

那年除夕,婆婆哄着我一歲半的小兒子睡覺,不滿六歲的大兒子跟我學包餃子。晚上九點多,婆婆突然發病,大兒子扶着奶奶坐上手推車,我則抱起小兒子,一起送老人去醫院看病。經過搶救,老人總算有驚無險。

回到家後,婆婆一直氣色不佳,心情低落。我知道她擔心的是什麼:壽衣、壽材都沒準備好,萬一我丈夫回不來,我一個年輕女人家張羅不過來。

一位鄰居說:“你想辦法儘量準備吧,就當沖喜增壽了。”

於是,一位同事陪我一路小跑兒到木材加工廠買木料、做壽材,又把幾年來省下的布票全拿出來買了壽衣料,起早貪黑全部做好。婆婆見我一個人居然把所有東西置辦停當,心裏既踏實又感動,病情也漸漸好轉了。

在我們的影響下,孩子從小就懂得孝順老人。大兒子上小學後,每天放學便給奶奶倒便盆;小兒子長大一點兒後,也學着哥哥的樣子爲奶奶倒便盆。

1972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婆婆病情加重,丈夫急忙送老人去醫院救治。住院一週左右,婆婆寬慰親友們說:“我這輩子沒啥遺憾了,知足了。”然後,就像睡着一樣安詳地走了……如今,我與丈夫都過了古稀之年,兒孫們也像當年全家人照顧奶奶那樣孝敬着我們。

____年12月,丈夫體檢查出肺癌,兩個兒子立即帶他去省城醫院做了手術。大兒媳在醫院伺候了十多天,每天像女兒照顧老爸那樣爲老頭子擦臉、拍打後背。大兒子只要聽說有助於術後康復的食品,就買給他老爸。小兒子怕晚上睡着了老爸出現意外,就用布條一頭系在自己胳膊上,另一頭系在老爸胳膊上,只要老爸一動,他就會醒。

如今,8年多過去了,丈夫已經康復。我倆常感嘆:如果沒有孝順的孩子們,哪會有幸福的晚年。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4

我的老家在東北的偏遠農村。我們家普普通通,沒出過名人,也不是當地的望族。雖沒有傳承下來的成文家規,但帶着泥土氣息的樸實家風卻潛移默化,伴我成長。想起家,想起父母,一個個畫面浮現在腦海。

父親是家裏的老大,主動承擔下來奶奶家的農活兒。每年的春假,父親都會帶着我幫奶奶家幹活兒。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都要用鐵滾子壓實翻新的土壤,俗稱“壓滾子”。當時還太小、不懂事,每次“壓滾子”都有畏難情緒。父親看出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你爺爺奶奶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多幫他們分擔點兒農活,他們就能少挨點兒累。兒子,你聽說過‘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典故吧……”小時候的自己,並不能完全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

直到去年清明小長假回老家探親,看着父親蹣跚的背影、母親花白的兩鬢,心頭一動,放棄在家休整的念頭,主動提出幫父母打理菜園、準備春耕。妻子用手機拍下我“壓滾子”的畫面。畫面裏的自己,按照小時候父親教我的動作要領認真地“壓滾子”。猛然間回想起父親當時的話,恍然大悟,當年父親帶我幹農活兒,就是要提示我不忘感恩。

母親是村裏的小學教師,也是我的班主任。從教30多年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有一天,母親的QQ號狀態忽然改爲“無須揚鞭自奮蹄”。我好奇地問了下她最近的工作情況。原來,學校給她安排了一項任務,讓她退休前再帶一屆一年級學生。母親說,“說實在的,誰也不願意帶低年級的學生,孩子小、太操心。但是每次看到班裏這幫孩子們,都會想起你小時候。心裏想,用多大心思教你就得用多大心思教他們。”“您身體不好,差不多得了,不能太拼啊!”我心疼地說。母親卻嚴肅起來,“不好好教哪行啊,幹一天就好好教一天,教學生要對得起良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的教師節,母親都會收到學生們從全國各地發來的祝福短信、微信和明信片。她培養的學生很多已爲人父母,有的甚至寧可讓下一代晚上學一年,也要把孩子放在母親帶的班裏。一名普通小學老師,給自己的學生心裏留下如此深的烙印,背後的付出可想而知。

現在想來,母親的那句“對得起良心”,最樸實,最真摯,也最崇高。

……

雖身在他鄉,往事卻歷歷在目,對家的思念越發濃厚,對家人的愛也越發濃厚。

做人學會感恩,做事對得起良心——父母言傳身教的家風雖樸實無華,卻意蘊深厚,讓我受益良多。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深化拓展,就有了對同志、對組織的感恩;把做事無愧良心一以貫之,就自然能不忘初心,兌現對黨和人民的承諾。

這是生命之外,父母給予我最珍貴的人生禮物。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5

兒時起,媽媽的這句話就時常響在我們的耳邊。那時候,我們都似懂非懂,但知道:人,要有教養,要輩輩傳。

長大了,才知道這是北方的俗語,也真正地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對後代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模仿,是一種家風的傳承。由於父母的言傳身教,現如今我們兄妹四個各自成家立業,也算事業有成,最主要的是我們及我們的孩子們都孝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更是我家祖代相傳並引以爲驕傲的事。父母雖然沒給我們講有關孝順的大道理,但我們是從小看着父母對長輩的孝順、對親人的關愛長大的,孝老愛親,在我們的心裏深深地紮下了根。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養育了我們兄妹四人。本是六口之家,但先是老舅來讀書,幾年後,老姨參加工作住到我家;老舅當兵走了,姥姥、姥爺搬到了我家;後來四舅的兒子來學前班讀書,一住就是近十年……我們從沒聽見父母喊苦、說累,看到的都是每天微笑的面孔。

至今,姥姥癱瘓在牀的畫面還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那是1993年春天,一向要強的母親哭了,哭的特別傷心,姥姥癱瘓了!從那時起,母親每天下班回家,不僅忙家務,還要侍候姥姥,擦屎擦尿洗身子,每天定時揹着姥姥去醫院鍼灸,回家來鍛鍊腿部肌肉。50多歲的母親每次幫姥姥鍛鍊完都是氣喘吁吁,大顆的汗珠順着臉頰往下流,緊接着是大塊的尿布一堆又一堆的漿洗……

母親怕屋裏有味,無論春夏,還是秋冬,都是在屋外的院子裏給姥姥洗尿布。春秋還好,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風,放上些熱水也轉瞬變冷,母親的手粗糙開裂。都說老年人真的像個孩子,由於癱瘓在牀,姥姥時常大便乾燥,醫生讓吃果導片,姥姥就偷偷多吃,結果又止不住,弄得滿炕都是。母親依舊耐心收拾,沒有一絲怨言。

正是父母的孝老愛親感染着我們,我們兄妹四人從小就都非常懂事,都會做飯、做家務,還從不吵架。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燒柴都靠自己家上山弄。父親母親領着二哥去樹林裏砍柴,大哥領着我和弟弟在家做飯。大哥也還小,就蹲在鍋臺上做飯,我負責燒火。等父母他們回來的時候,飯也熟了。

那時生活比較困難,父母又怕耽誤我們長身體,每天中午都吃餃子,但大多是菜餡。中午下班回家,全家動手:和麪的,剁餡兒的,擀皮兒的,包餃子的,燒水的……邊幹活邊講着見聞、笑話,忙的不亦樂乎!等到大哥上了大學,每到寒暑假,我們哥幾個就成了家務及做飯的“主力軍”。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更是無需父母動手,大哥、二哥掌勺,我備料,弟弟負責做米飯、擺放碗筷、酒水等,父母偶爾監督一下,挑挑毛病,真是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直到如今,我家過年都是大團圓。大哥住在呼和浩特,弟弟遠在山東,但每年春節務必回家。雖然只有幾天的假期,雖然要開十幾個小時的車,雖然旅途勞頓,可到家後沒有誰歇息,馬上開始“戰鬥”:我們哥嫂弟妹七八個爭着當主廚、備料,一日四餐,餐餐豐富;席間推杯換盞,題詞助興;餐後輪流陪着父母玩牌,哄他們開心;睡前全家圍坐在一起,說各自的工作、生活,滔滔不絕,歡聲笑語不絕於耳。父親母親總是看看這個,瞅瞅那個,笑得合不攏嘴,眼裏滿是自豪。

“老貓房上睡,一輩留一輩……”現在這句話又成了我們這一代教育子女的“名言”。我的侄子、侄女、女兒、兒子耳濡目染,也是“孝”字爲先。你看:我那十歲的兒子正在爲姥姥、姥爺開門……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6

摘要:印象中,父親不止一次地給我講過一個關於黃豆的故事。在父親很小的時候,爺爺是生產隊的保管員,每天晚上要到生產隊的倉庫睡覺守夜。

印象中,父親不止一次地給我講過一個關於黃豆的故事。在父親很小的時候,爺爺是生產隊的保管員,每天晚上要到生產隊的倉庫睡覺守夜。那時候條件很艱苦,冬天又冷,奶奶便差遣幺兒,也就是我父親去倉庫陪爺爺,給他暖被窩。冬天的夜很長,爺爺守夜的時候,父親就在倉庫東翻翻、西找找,權當玩耍。結果真被他找到了“寶貝”——一截蠟燭和一個罐頭蓋。這能幹什麼呢?聰明的父親,點上蠟燭,再用火鉗夾着罐頭蓋,蓋裏放着幾粒黃豆,在燭火上烤,不多時,那黃豆就烤出香味來,吃上一粒,真是嘎嘣脆,滿口留香啊。父親每每講這個故事,形容這個黃豆的香味,眼睛都會放光,好像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品,這曾經讓小時候的我羨慕不已。黃豆是哪裏來的呢?倉庫裏保管着全隊的糧食和勞動工具,自然是隊上的。

就這樣烤了兩天後,一天夜裏,爺爺指着小半袋黃豆對父親說,你要烤就拿這個袋子裏的,其他的別動。只要有的吃,父親哪裏管是烤哪個袋子裏的黃豆。得到爺爺允許後,父親索性從家裏拿了大的鐵盤,每天晚上架在烤火的烘爐上烤起豆子來,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轉眼,已是年關,那時候窮,沒有豬可以殺,磨點豆腐就不錯了!一天早上,天兒還沒亮,就聽見奶奶和爺爺吵起來了,父親在被窩裏聽到好像是說家裏的黃豆都沒了。爺爺說,是你兒子吃了,那有什麼辦法。父親一下驚醒,原來自己這幾個月烤的都是自己家的黃豆,這讓一家六口如何過年呀!他又驚又怕,從被窩爬起來,穿上鞋就跑了,到天黑纔敢偷偷回家。

再回到家裏,奶奶顯然氣消了許多,並沒有過多的責罵。街坊鄰里聽說了,東家給一把,西家勻一點,好歹湊合着過個年。但是父親卻很自責,那時候條件那麼艱苦,自己不能掙工分,還帶累全家。心裏又有點怨怪爺爺,倉庫裏那麼多糧食,烤一點吃,別人也不會發現,或者告訴自己烤的是自己家的,不烤了就是。爺爺似乎看出來父親不高興,把他拉到一邊說,屋裏窮,你還小,想吃點豆子,我不會攔你。但是不能吃公家的,我是保管員,不能管別人不管自己。從此以後父親多年陪爺爺暖腳,再也不吃公家的一粒豆了。

我稍長大點後,再聽父親講這個故事。故事裏的黃豆依然香噴噴,但是更香更讓人神往的是一個父親對子女的愛和一個保管員對公產的維護。爺爺不識字,自從有了生產隊,有了保管室,就當上了第一任生產隊的保管員。一直到改革開放、分田到戶,取消生產隊保管室,他也是最後一任。三十多年的保管員生涯,保管了集體上千萬斤糧食,上百萬資產,私人卻從未沾過集體一粒米。父親也是一樣,師範畢業後,先是當老師,後來成爲一名鄉鎮幹部,從來沒拿過公家的一分一毫。

父親通過黃豆的故事告訴我,不是自已勞動所得,無論何時、何地、何人的東西,無論是否有人看管,有人知道、有無數量能測出,都不能有半點佔有思想,更不能因惡小而爲之。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7

我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農民,姐姐是一名人民教師。記憶中祖上沒有什麼名人,也沒有成文的家風家教世代流傳,但家中父母和姐姐爲人處世的方式和一些樸素的言語,簡單平凡卻不乏大道理,在無形中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要勤儉節約,不能浪費”

記得有一次在家中收拾衣服,看到有些破舊的衣服就收拾到一邊,準備扔掉。母親看到放在一旁的舊衣物就問道:“這些是準備做什麼用的?”“已經都舊了,收起來準備一起扔掉”我答道。她二話不說,彎下腰來,一件一件拿在手中摩挲,隨後說道:“這衣服雖不能穿,還能做其他用途呢,先別扔,放我那裏。”之後,母親做起了手工活,將衣物裁剪成擦地的抹布,別說,用起來還挺順手。慢慢,我才明白,母親的勤儉節約,不僅僅是節省錢,更重要的意義是對於資源的珍惜、對自己與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

“巷子乾淨了,心情也跟着清爽了”

老家的房子是一個巷子口內帶院子的平房,父親每天早上都會打掃衛生,用掃帚清掃灰塵,不只是清掃自家屋內和院子,連整條巷子他都會一併掃一掃。在不理解父親做法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問他爲什麼每天都要掃巷子,住在巷子裏的又不止我們一家,別家怎麼就不掃一掃呢。他的回答是,做任何事,都不要管別人怎麼想怎麼做,做好自己就行了。巷子雖然是公共區域,但也是通往家的必經之路,看到巷子乾淨了,心情也跟着清爽了。在他的話語中,我懂得了父親不只是愛自己的“小家”,也愛公共區域裏的“大家”。有的時候週末回家,我也會拿上掃帚掃一掃巷子,在掃除巷子灰塵的同時,也掃除心靈上的灰塵。

“多讀書,讀好書”

姐姐一畢業就在離家不遠的一所學校當教師,至今已有七個年頭了,在這七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對學生們的要求很簡單,只有兩句話:多讀書,做好人。她經常鼓勵學生們看各種各樣的書籍,教育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在她心中,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注重言傳身教。她不僅對學生嚴要求,對自己也是一樣,要求自己每月至少讀一本書,範圍廣泛,散文、詩集、自傳、小說等等,她會根據當月的心情挑選書籍去閱讀,一邊讀還一邊作記錄,慢慢地,讀書成了一種習慣,成爲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她的影響下,我也開始喜歡上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去憂解煩定心性,陶冶性情美心靈。

去年年底,我通過遴選考試考入縣紀委宣傳部工作,工作以來每次回家,母親都會對我提要求,要認真工作,不要怕苦怕累,寧願多幹活,不要多抱怨,要規規矩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母親的話簡單樸實,我也牢記在心,在學習上認真踏實;在生活中,對待身邊的人畢恭畢敬;在工作中,紮實穩重,勤懇能幹,願意幫助別人。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8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國家要有嚴明的法律法規,人們纔能有序的生活。一個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風家訓,每個成員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長。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家庭,父母從小就教育我要“先學做人,再學做事“。我也一直遵循着“孝順、誠信、勤勞、大氣“的家訓成長着。

“百善孝爲先”這句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訓,一直在我父母的身上實踐着,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

俗話說“久病牀前無孝子”,可是在父母的身上我看到了特例。奶奶十年前患了皮膚癌,一開始對生活還沒有什麼影響。可近些年因爲她年歲的增長,身體抵抗力降低,皮膚開始潰爛,經常會發燒。一年半之前又摔了一跤,直接就下不了牀了。奶奶有9個子女,都生活在蕭山,只有我爸爸一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大家商量每戶人家10天,輪流照顧奶奶。原本照顧奶奶的事情可以出點錢由其他的親戚代勞。可爸爸不同意,他說:“奶奶辛苦一輩子,現在她需要我照顧,作爲兒子這是我必須做”。即使在他自己身體不佳的情況下,每次只要輪到他,他再忙,都會安排好工作和媽媽一起從舟山趕過來照顧奶奶。爸爸工作忙,平時在家其實不太會做家務,可是在照顧奶奶時,我發現他卻一下子能幹了不少,幫奶奶換藥、洗衣、做飯,不嫌髒不怕累。特別是奶奶去世前的一週,爸爸更是沒日沒夜地照顧奶奶。奶奶走的那一天,爸爸一直守在她身邊,看着她安詳地離去,爸爸才安心

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教育着我,影響着我。我現在在外地工作,平時照顧父母的機會不多,但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掛着他們。有空就打電話問候一聲、有時間多回家看望他們,能夠尊重他們的意見,聽取他們的合理建議。

“父母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孝敬父母”爲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樣,把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

  良好家風故事徵文9

臘月二十八,我和妻子正在討論寫春聯的事,父親在一旁插話道:“記得把那副對聯寫上!”我狡黠地說道:“哎呀,都寫了20年了,早過時了,算了吧。”父親卻大發雷霆,其實我們怎會忘記呢?說起這副對聯,還得從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情說起。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父親隻身一人前往合肥學習製作鞭炮的手藝。經過兩年勤學苦練,父親終於學成歸來。回來後,父親在家創辦了一個鞭炮作坊,哥哥和姐姐也加入其中,母親則負責後勤工作,小作坊辦的有條不紊。由於父親嚴格把關,哥哥姐姐發奮苦幹,我家生產的鞭炮憑藉質優價廉的產品、真誠的服務態度、良好的信譽,迅速佔領周邊市場,經常供不應求。

記得有一年夏天,野豬肆虐,許多農戶的莊稼都遭到破壞。父親在鄉親們的強烈要求下,製作了一種用於驅趕野豬的鞭炮,俗稱“雷公”,效果十分理想。一天,江西的一位汪老闆來我家進貨,進門時身上散發着濃濃的酒味,說是要買1000元的“雷公”。父親告訴他現在沒貨,讓他再等幾天。誰知那位老闆瞬間就急了,激動地說:“陶老闆,不能再等了,再等幾天,大家的稻子就全被野豬毀了。”父親硬着頭皮答應了,並讓他第二天下午過來拿貨。見父親答應了,汪老闆高興得像個孩子,急忙從口袋裏掏出1000元現金遞到父親手上。父親執意不收,堅持一手交貨一手收錢。汪老闆也是個犟脾氣,硬是將錢往父親口袋裏塞,雙方僵持不下。母親見狀,爲了不耽誤時間,答應先收他400元,這樣他才離開。

那晚,我們全家加班加點,就連我這個“娃娃兵”也上陣了,父親一夜沒睡,終於在第二天下午汪老闆趕到時完成了任務。裝好貨後,汪老闆將1000元錢交到父親手上,就急匆匆地準備開車離開。父親一把將他拉住,將400元錢還給了他,汪老闆卻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汪老闆堅持說他昨天沒付錢,無論父親怎麼說,他都想不起這回事,這兩頭“犟牛”又犟上了。眼看天快黑了,我靈機一動,將家裏的賬本拿了出來,汪老闆看後才把400元錢收了回去。臨走時,汪老闆豎起大拇指說:“陶老闆,你真是個有信譽的人,和你做生意,我放心!”

就這樣,汪老闆與父親由熟人變成了朋友。汪老闆很重情義,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那年春節他送來了一副“和順一門有百福,誠信二字值千金”的對聯以示感謝。父親連連稱讚,並囑咐哥哥貼在大門上。從那以後,每年春節,父親都囑咐我們寫上這副對聯。

口碑好,訂單多,生意越做越紅火。父親請了幾名幫工,還添置了幾臺機器設備,擴大了生產規模。然而, 1998年的一天晚上,我們全家正圍坐着吃飯,幾位村幹部來到我家,村支書告訴父親,政府下通知要求鞭炮作坊馬上停止生產,父親當時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接下來的幾天,父親就忙着退掉訂單,變賣機器設備,處理剩餘的鞭炮。許多老客戶都表示惋惜,父親卻說沒什麼,應該遵守國家政策。全家人都失業了,家裏也失去了經濟來源,母親罵父親“孬”得不輕,不知道學着別人偷偷生產。父親對我們說:“我既然答應了村幹部,就不能反悔,要支持國家政策。”還指着門口的對聯意味深長地說:“誠信二字值千金啊!”後來,父親將兩個姐姐分別送去學了裁縫、理髮,哥哥也外出打工了,父親自己則跟別人學做泥瓦工。

除夕那天貼對聯時,我站在梯子上貼,父親和兒子則在旁邊扶着梯子,祖孫三人其樂融融。貼好後,父親指着對聯教兒子念:“和順一門有百福,誠信二字值千金”,當讀到“誠信”二字時,父親讀得特別響亮。我心想:這兩個字會深深地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