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精華】端午節週記

【精華】端午節週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時間是箭,去來迅疾,轉眼一週又結束了,這一週內讓你有什麼啓發呢?是時候仔細地寫一篇週記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週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端午節週記

端午節週記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早上起來,我看見爸爸媽媽還有姐姐已經起來了,他們開始吃糉子,我急忙去吃糉子。

我想起前天,我跟媽媽姐姐還有奶奶包糉子的日子。媽媽給我講屈原的故事: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愛國詩人,他因爲抗敵的主張沒被採用,國家被打敗了,就含恨走到江邊,抱着一塊石頭跳入江中。人們爲了救屈原,不斷在水底打撈,一直沒有找到屈原。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就往江裏扔一些糧食,後來成爲今天的端午節家家包糉子的'習俗。

聽媽媽講故事,我開始跟姐姐學者包糉子。姐姐疊蘆葦葉,我往蘆葦葉裏倒黏米,奶奶跟媽媽包又香又粘又甜的糉子。我們包得非常順利。糉子很快就包完了,媽媽說:“後天就可以吃糉子了。”看着那些可愛的糉子,我想一定很好吃。

現在,我終於吃到了又香又黏還又甜的糉子了,媽媽還給我一個五彩線,讓我綁在胳膊上,還把艾蒿插在門上,到處都是糉子的清香。

我喜歡端午節,我喜歡吃糉子。

端午節週記2

6月12日星期三雨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我們家吃糉子,中午吃食餅筒。

端午節是紀念以前楚國的一位詩人——屈原。“他勸楚王提防秦國,可楚王不聽,屈原只好離開了宮殿。不久,秦國真的'發兵六十萬,佔領了楚國。屈原聽說了這個消息,跳進了江裏。”書上說。

老百姓爲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我看了這些故事,心裏想:楚王太粗暴了,一點都不會聽從大臣的意見。

而且,我還和媽媽編了一首詩歌:

端午節

端午節,包糉子。我家糉,自己包。

紅棗兒,包中間。小米兒,圍旁邊。

蒸一蒸,葉兒香。香滿堂。

嘗一嘗,糉兒甜,甜蜜蜜。

我對這首詩歌非常的滿意,覺得我就像詩人了。

端午節週記3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其中端午節我最喜歡。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吃糉子。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吃糉子,有的自己包,有的上街買。我非常喜歡吃糉子。我還聽過一個關於糉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在戰場上戰死了。人們爲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裏。爲了給屈原敬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糖棒一一扔進水池裏。過了幾天,人們才發現水池裏有魚,那些糖棒都被魚吃掉了。人們很生氣。這時候,有個人叫道:“大傢伙們,魚最怕菱角,可以用乾淨的草葉去包糯米糖棒,做成菱角形的!”以後,人們將包好的'糖棒扔進水池,魚看到糯米糖棒以爲是菱角,就不敢吃了。因此人們將糯米糖棒叫成“糉子”。

煮熟的糉子又香又好吃。有綠豆味的,有蜜棗味的,有香腸味的等等,我們通常包的就是這三種。這三種我都喜歡吃。

糉子和端午節是親密朋友。因爲我喜歡吃糉子,因此我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4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來,傳說端午節早上晶瑩的的露水珠能夠將眼睛洗得又明又亮。瞭解了這一祕密,我馬上學着老人的樣子,也認認真真的捧起貓眼睛一樣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還聽說,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是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夠保衛自己的國家。爲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爲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跳進大江裏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害怕江裏的大魚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糉子,想讓大魚一吃將大魚的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成屈原了。

以後,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以吃糉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今天,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糉子,也是爲了紀念屈原,因爲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要年年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好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端午節週記5

快到端午節了,今晚我家包糉子。我也想學着包糉子,媽媽就一步步地教我:首先拿兩片糉葉,並排將寬的一頭重疊一小部分,再窩成一個“小漏斗”,但是這個“小漏斗”一定要是封口,一絲縫也不能留;再將糯米裝進去,用糉葉長長的尾部蓋上“蓋子”;然後還要加一片糉葉才把“小漏斗”裏的糯米包裹得嚴嚴實實;最後用繩子將成形的糉子捆緊,就大功告成了!

今晚我一共包了三個糉子,其中兩個是在媽媽幫助下包好的,還有一個雖然樣子很古怪,但是我獨立完成的。我不明白爲什麼同樣的糉葉在媽媽手中就很聽話,一點兒也不漏米,但是在我手裏卻總是不停地散開、漏米?媽媽說“熟能生巧”,要我多練習,就可以越包越漂亮的!還說我第一次學包糉子就能包起來,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姑娘!

今晚學包糉子可真有趣!以後我包的糉子一定會比媽媽包的還要漂亮!

端午節週記6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習慣。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爲廣泛。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爲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爲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要數吃糉子了。雖然在商店裏的糉子品種很多,但是,我還是喜歡家裏包的糉子。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媽媽就會把包糉子的蘆葦葉買回來用清水煮好,然後準備包糉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紅棗等。接下來和奶奶一起包糉子,每次奶奶都會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的形狀,卷好後就往裏面放準備好的原料,最後用棉線把糉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四角糉“寶寶”就誕生了。

在這一天,人們還會插艾葉、賽龍舟。端午節真是個充滿神奇、充滿喜悅、充滿熱鬧的節日。

端午節週記7

我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在山青水秀的`小林鎮,我最喜歡家鄉的端午節了。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爲了不讓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每年到了這一天,爸爸媽媽就會拿糯米、肋排、老抽、生抽、黑胡椒粉、鹽、糖、蠔油`等等這些原料包出各種形狀的糉子來。有三角形的,四角形的,圓錐形的。真是好吃又好看,我太喜歡了。

端午節週記8

我從書上看到端午節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據文獻記載以及歷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爲“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媽媽拿回來一把綠色的植物,這就是艾草,它有一股特殊的氣味,媽媽告訴我這就是驅邪的,我才知道家家戶戶門上插着個是什麼原因;隨後媽媽又給我們熱了幾個糉子,有肉的、豆沙的、花生的、蜜棗的.,我們最喜歡吃的還是肉的,因爲它的口感很香。

打開電視新聞裏播放的是各地賽龍舟的比賽場面,龍舟上的隊員們穿着統一的服裝,有的船隊的隊員頭上綁着紅色的帶子,有的船隊隊員則把紅色的帶子綁到胳膊上,隊長站在船頭有節奏的爲他們的隊員加油。

這就是端午節的習俗,不知不覺中我和家人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節日也讓我學習了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端午節週記9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習俗。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爲廣泛。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爲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爲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要數吃糉子。雖然商店裏的糉子品種很多,但是,我還是喜歡吃家裏包的糉子。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左右媽媽就會把包糉子的蘆葦葉買回來用清水煮好,然後去準備包糉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紅棗等。接下來和奶奶一起包糉子,每次奶奶都會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的形狀,卷好後就往裏面放準備好的原料,最後用棉線把糉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四角糉“寶寶”就誕生了。

在這一天,人們還會插艾葉、賽龍舟。端午節真是個充滿神奇、充滿喜悅、充滿熱鬧的節日。

端午節週記10

過兩天就是端午節了,每一年家裏都要包糉子。看着大人們忙前忙後,我心裏真着急。今天我決心要學學包糉子。

準備工作做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照着媽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一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

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彷彿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包住了這邊那邊漏出來了。弄得我手忙腳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媽媽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重新把糉葉包好。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媽媽。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很不容易

端午節週記1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就想起了小時候過端午節時熱鬧的場面。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賽龍舟不爲了撈救屈原。將糉子投進江裏,是爲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往江裏投糉子漸漸變成了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吃糉子。

端午又稱重五,因此很多習俗和“五”這個數字聯繫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紅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時,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喝雄黃酒。

啊,我真喜歡端午節啊!

端午節週記12

盼望已久的端午節終於到來了!我終於可以回老家看望我十分想念的爺爺了!

一大早,我就早早地起牀,收拾好書包,準備出門。高速路上的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雖然回家的心很急切,但是大家都有序的排隊通行,所以我們很順利地只花了2個小時就回到了我的'老家——諸暨市璜山鎮五竈村。

車還沒有停穩,我就看到了我親愛的爺爺在停車的院壩等我,啊,親愛的爺爺,我真想你啊!

接下來的兩天,我上午寫字,學英語,完成數學實踐作業,下午和奶奶一起包糉子,做麻花,和爺爺一起下象棋,在村裏散步,玩的可開心了!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轉眼我就要回杭州了,我依依不捨地和爺爺告別,一遍一遍地說再見,心裏非常難過,我盼望着暑假快點到來,我就可以又回來看我的爺爺了。

端午節週記13

廣西左江是龍船的搖籃,農曆五月初五發大水,叫龍船水。

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包涼糉,在門前插艾葉,把樟腦丸裝在小絲網袋裏,掛在小朋友的胸前避邪。大一些的哥哥姐姐,要喝一口雄黃酒,根據古老的傳說,蛇精變成的人,喝了雄黃酒,就會現形。而包涼糉的習俗,是因爲古時候一位叫做屈原的愛國志士報國無門,投江自盡,爲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民衆划着龍船向江中投放涼糉餵飽魚蝦,一年又一年,形成了龍船競渡的習俗。

我家住在左江邊上,從小時起,每年的端午節都觀看龍船比賽,看慣了劃龍船的隊員矯健的身影,聽慣了他們奮勇拼搏的呼喊跟有節奏的鑼鼓聲。而最爲大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數年前,我縣龍頭鄉的女子龍船隊曾經參加澳門國際比賽,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端午節到了,我們一邊吃着涼糉,一邊欣賞着精彩的龍船比賽,緬懷着古代的仁人志士愛國傳統,立志做一個熱愛祖國的好學生。

端午節週記14

今天下午,我做完作業從書房出來,看見奶奶在餐廳包糉子。於是,我好奇地跑過去,和奶奶學了起來。

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起兩片大糉葉折出一個角,再往摺好的角筒裏放入一些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點佐料,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話,接二連三地掉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幫我解圍,把糯米弄掉一些,這才使我“平靜”下來。經過一番小小的挫折,終於到最後一步——扎糉子了。我拿起一根糉繩,一陣五花大綁之後,交給了奶奶,可把奶奶樂透了。

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一門手藝活,包起來還真不容易啊!

端午節週記15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節日。我們小區到處喜氣洋洋,一派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比如:劃龍船、吃糉子、系五絲線等等。當然,我媽媽在太陽出來之前已經把五絲線系在了我的.手腕跟腳脖上了。聽媽媽說,五絲繩也叫長命縷,是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能長命百歲,多麼美好的期望啊!

晚上,媽媽買回來一包糉子。糉子用竹葉包裹着,彷彿一個個綠娃娃似的,老遠就聞到一股甘甜的清香沁入肺腑。剝開竹葉咬一口,糯米發紅,再咬一口,香甜潤滑,真是又香又甜,好吃極了!一邊吃着糉子,我一邊想起了屈原這個歷史人物。當年屈原因被小人出賣,含冤投江自殺。當地百姓去汨羅江打撈屍體也沒成功,就向汨羅江中扔了雞蛋跟熟米。據說這樣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

媽媽還熬了草莓湯,紅紅的草莓襯着那濃濃的湯,真是一道美味呀!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過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