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七年級課件 > 初一語文教案課件

初一語文教案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下面是小編爲你分享的初一語文教案,希望能夠爲大家帶來幫助,希望大家會喜歡。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

初一語文教案篇一: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冊教案全冊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一、所在第一單元

二、授課學時3課時

三、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地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2、理解並學習本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

3、理解課文運用對比的寫法,表達了對兩種不同生活的熱愛留戀與厭惡;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認識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

教學重難點

初一語文教案課件

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瞭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難點

1、是對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掌握難解的詞語。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講讀法

五、教學準備:

1.解決生字詞

2.掌握寫作手法,理解文意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簡介作者和作品

魯迅(1881~1936)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魯迅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也是勤奮工作的一生。

從1907~1936年他所寫的小說、雜文、散文、詩歌以及翻譯、日記、書信等共800多萬字,是我國現代文學中一筆巨大的寶貴的財富,也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於1926年9月18日,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爲《舊事重提之六》。後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2.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提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引導學生注字音,解釋課本未註釋的詞)

纏絡chán相互纏繞在一起豁hu?此處狀聲

覓食mì找食淵博yuān學識深廣

確鑿záo菜畦qí桑椹shan油蛉líng攢cuánmáo珊瑚shān蟋蟀shuài斂liǎn腦髓suǐ陌m?人跡罕至hǎn竹篩Shāi秕穀bǐ系jì傳授sh?u書塾shǔ宿儒rú蟬蛻tuì人聲鼎沸dǐn竇d?u厥士ju?拗ǎo倜儻tìtǎng金叵羅pǒ盔甲kuī繡像xiù錫箔xīb?

3.指定學生朗讀全文。

4.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文章的題目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請同學考慮文章從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百草園”的生活?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三味書屋”的生活?

小結:課文第1至第9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

5.佈置作業

①生字生詞在作業本上抄寫三遍。

②熟讀全文三遍,並反覆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諸多樂趣,戀戀不會百草園的感情。

1.由上節課的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提問: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明確:作者認爲在百草園中有無窮的樂趣;三昧書屋的生活則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後寫了兩種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寫的是“我”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寫的是“我”在三味書屋中枯燥的讀書生活。這就是本文的大體結構。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⑴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提問:課文的第1段寫出百草園的什麼情況?這在文中起着什麼作用?

明確:寫出百草園曾是“我”的樂園,點出了憶寫百草園的緣由。②理解:“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這句話是“夕拾”,是從成人的眼光看當年的百草園。“確鑿只有”,斷定百草園沒有什麼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上面斷定內容的猶豫與躊躇。這一方面表明由於“時間的流駛”,一些景緻是否能夠清楚的記得,不敢妄下結論;另一方面,也是爲下文甩出一個“線頭”——“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課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層,寫出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引起下文回憶描寫百草園。

⑵請學生朗讀第2段,引導學生迸行分析。

①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的多少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什麼?明確:寫了十四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皂莢樹、桑椹、菜花、何首烏、木蓮、覆盆子、草叢、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

②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什麼景物呢?

明確:萊畦,石井欄。

③提問:作者在寫這些景物、動物、植物的時候,用了哪些詞語把它們寫得更加生動、

美好呢?作者爲什麼把這些景物寫得那麼具體、生動、真切?百草園爲什麼是“我

那時的樂園”?

明確: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園,卻有那麼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觀賞、玩耍並探索大自然的奧祕。這當然是“我”的樂園了。這裏的草木蟲鳥曾吸引着兒時的魯迅先生去觀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至今,這些景物還歷歷如在魯迅先生的眼前,魯迅先生就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把它們描寫出來,表現兒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④提問:作者怎樣描寫出百草園的可人?

明確:魯迅先生用色彩絢爛的語言,生動的文筆描繪了百草園的可人。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棋,寫的是春季;鳴蟬,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寫的是夏季;油嶺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寫的

初一語文教案篇二:人教版初中語文優秀教案錦集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8年級《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瞭解古今異義現象。

3、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1.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

2、正確認識和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前準備:收集課文相關材料

教學方法:朗誦法、討論法、情景設計法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和作品的創作背景。

2、掌握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暢的朗讀課文,利用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一、導入: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着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1、關於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稱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於東晉末期,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醜惡,41歲時棄官回鄉,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2、關於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並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讚美,並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爲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3、關於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當

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於戰亂造成的苦難,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黃髮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土地平曠(kuàng)

劉子驥(jì)詣太守(yì)間隔(jiàn)

四,讀課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爲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爲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彷彿有點光亮。彷彿: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捨棄)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閒快樂。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垂髫(tiáo))

2、字詞翻譯:

緣:沿着。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復:繼續。欲:想要。

盡:到頭。彷彿:隱隱約約。

才:僅僅。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黃髮: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

3、古今詞義。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關聯詞語)如此(古義:像這樣說如此今義:這樣)

緣(古義:沿緣溪行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裏問津指探訪。後遂無問津者今義:口液)

遂與外人間隔:間隔:隔絕,不通音信;現代:隔開。

皆嘆惋:嘆惋:驚歎,惋=驚;現代:驚歎惋惜。

尋病終:尋:頃刻,不久;現代:找。

4、詞類活用:

才通人通:使動用法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窮:形容詞-動詞走完

漁人甚異之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前:名詞-狀語向前

一詞多義:

之: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舍:①捨棄“便舍船”②房舍“屋舍儼然”

尋:①尋找“尋向所志”②不久“尋病終”

志:①做標記“處處志之”②標記“尋向所志”

向:①以前“尋向所志”②對着“眈眈相向”

爲:①w?i作爲,動詞。“以捕魚爲業”②wai對,向。介詞。“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不足爲外人道也”

乃:①於是,就“見漁人,乃大驚”②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復:①又“復前行”②再“不復出焉”

遂:①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②遂迷(最終,終於);

武陵人捕魚爲業:即以捕魚爲業,靠捕魚作爲職業。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爲生。爲:作爲。

緣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緣:沿着,順着。

忘路之遠近:忘記了路程的遠近。遠近:偏義複詞,文中僅指遠。

落英繽紛:地上的落花雜亂繁多。落英:落花,一說剛開的花。繽紛:雜亂繁多

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捕魚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捕魚。異之:以之爲異。之:指見到的景象。

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又繼續向前劃去,想走到林子的盡頭。復:又,繼續。前:向前(方位名詞作狀語)窮:窮盡。

林盡水源:盡:消失。

便得一山:得:發現,看見。

才通人:僅僅容一個人通過。才:副詞,只,僅僅。通:使??通過。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然:??的樣子。

土地平曠:曠:空闊,開闊。

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之屬:這一類。

阡陌交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的叫阡,東西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雞犬相聞:(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其中往來種作:往來:名詞,代往來的人。種作:名詞,代種作的人。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黃髮垂髫:黃髮:借代老人,舊說長壽的象徵。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樂:怡然:快樂的樣子。

乃大驚:乃:竟然。

問所從來:所從來:從何處來,所,處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詳盡。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問的問題。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鹹來問訊:鹹:副詞,都。問訊:訊=問,打聽,詢問。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雲:說。先世:先輩。亂:戰亂。

率妻子邑人:率:帶領。妻子:“妻”與“子女”。邑人:同鄉人,鄉鄰。來此絕境:絕境:與世人隔絕的地方。

遂與外人間隔:遂:於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間隔:隔絕,不通音信。乃不知有漢:乃:副詞,竟。

無論魏、晉:無論:不用說,更不必說。

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此人:漁人。爲:給。具:同“俱”詳細。所聞:所知道的世事。

皆嘆惋:皆:都。嘆惋:驚歎,惋=驚。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其:他們的。

停數日,辭去:停:居住。辭:告別。去:離開。

此中人語云:語:告訴。

不足爲外人道也:足:值得。爲:對。道:說。也:語氣詞。

既出:既:副詞,已經,以後。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順着。向:原來的,先前的。

處處志之:志:做標誌。

及郡下,詣太守:及:到。詣:拜見。

說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遣:派

尋向所志:尋:尋找。向:原來。所志:所做的標誌。

遂迷不復得路:遂:結果。

聞之,欣然規往:聞:聽。之:漁人去過桃花源一事。欣然:高興的樣子。規往:計劃前去。

未果,尋病終:果:動詞,實現,成爲事實。尋:頃刻,不久。

後遂無問津者:遂:就。問津:問路,尋訪。者:??的人。

三、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做到熟讀成誦。

2、收集文中出現的古今異義詞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成語

2.概括每個自然段段意,體會全文的思路。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清文章結構,把握語言的具體內涵;

2、能力目標:感悟作者透過文字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標:領會文章的美學特點和審美價值;

教學重點:語言內涵的把握和領會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寫做特點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上堂課我們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且初步瞭解了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具體地瞭解作者透過這些文字想要表達什麼內容。指名說出課後收集的文中古今異義的詞以及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成語明確:

芳草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味道)新鮮

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交通運輸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不管(連詞)

說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成語:世外桃源落英繽紛雞犬相聞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1、請大家再讀課文,並思考:課文以什麼爲線索?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

2、試着給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②):漁人進入桃花源及其所見所聞;

第三部分(③):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結合內容,把握內涵:(接下去我們就按照文章的層次去一同揭開桃花源的真面目)

1、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初一語文教案篇三:初中語文《春》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反覆朗誦本文,學生能夠感知全文內容;在語法上掌握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採用誦讀和演示相結合的方法,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清思路,繪出五幅春景圖,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

1、掌握閱讀和欣賞優美散文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學這類文章的能力。

2、文章所描述的關於春的五個畫面。

教學難點

文章中比喻修辭的運用。

教具使用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45分鐘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3分鐘)

請學生背誦上一節課學習的《再別康橋》。

二、導入新課(3分鐘)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共同感受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體會到作者對康橋的柔情,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經典的散文。咱們知道,一年有四季夏有夏的熱烈,冬有冬的冷豔,秋則有秋的悲涼,而春天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爭相回答,有可能是“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萬象更新”等等,但無論回答什麼都無所謂,引導學生學習今天要學習的朱自清的《春》。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著名文人朱自清對於春的感悟。(板書題目和作者)

三、作者朱自清簡介(展示課件)(3分鐘)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生原籍浙江紹興於江蘇東海;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

主要作品有《荷塘月色》《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等。

四、整體感知全文(32分鐘)

(一)朗讀全文,熟悉全文內容

1、聽錄音示範朗讀,解決生字詞。(播放視頻、音頻資料)

2、學生分組朗讀。

(二)設置問題,探究合作學習

在進行這一教學環節時,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鼓勵學生探究、討論、合作,在相互討論中解決問題。

1、問題一:請問大家閱讀完課文後,文章可以分成幾大部分?

在老師的鼓勵下,各組代表踊躍回答該問題。

生:該文可分三大部分,即第一段爲第一部分;第二、三、四、五、六、七段爲第二部分;第八段到最後是第三部分。

2、問題二:請問同學們這樣分的依據是什麼?

生:是根據內容的不同而分的,盼春、繪春、贊春。

3、問題三:請說一下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總領全文

4、問題四: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勾勒了哪幾幅春的畫面?請描述出來。

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

5、問題四:在文章當中,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比喻、反覆、擬人

(教師重點講解比喻的類型及作用)

五、教師小結(2分鐘)

在本節課中我們學習了作者的相關知識,從總體上感知了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勾勒的五幅春的畫面(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有了感性的認識,同時也初步領悟到了作者對於春的熱愛。

六、作業佈置(2分鐘)

1、請你說出五幅春的畫面你最喜歡哪一幅,爲什麼?

2、找出文章當中的比喻和擬人的句子,說說好處?

七、板書設計(展示課件)

盼春:總領全篇,開啓下文。

春繪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贊春:三個比喻“新”“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