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四年級課件 >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精選12篇)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9K 次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課件,課件可以生動、形象地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如何把課件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精選12篇)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射線,直線,能識別射線、直線和線段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使學生認識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3、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4、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能夠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的特徵,。

【教學難點】

射線、直線和線段三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

課件、活動角、尺或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你能畫一條長5釐米的線段嗎?

2、線段有什麼特點?(有兩個端點,中間是一條直直的線,能量出它的長度)

二、認識射線,直線

1、線段的特點

課件出示線段或者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板書學生總結的特點。

2、認識射線。

(1)課件顯示,學生感知線段一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一條射線。

(2)射線有什麼特點?

(3)生活中你見過射線嗎?

(4)指導學生用尺或三角板畫射線。

3、認識直線。

(1)課件顯示,學生感知線段兩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一條直線。

(2)學生嘗試畫直線。

(3)線段和直線有什麼關係?

4、填一填:線段、射線和直線三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5、練習,下面那些圖形是線段、哪些是射線、哪些是直線?(P39、1)

引導想象,課件顯示:從一點可以引出無數條射線,爲學習角作鋪墊。

三、認識角

從一點引出的射線中留下兩條,問:這個圖形認識嗎?

什麼叫做角?角該用什麼符號表示?下面我們來研究角。

1、你能舉例見過的角嗎?

學生舉實例,教師隨着學生舉例,可以用課件顯示實物圖片並抽象成各種形狀的角,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據學生的發言總結畫角的步驟:

① 畫出一點,從這一點引出一條射線;

② 從這一點再引出另一條射線;

③ 寫出各部分名稱。用∠1表示。

(2)問:到底什麼叫角?總結角的概念。

從一點到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這個點叫做和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叫做角的邊。角的符號用“∠”表示。

四、鞏固練習:

1、P36“做一做”1、2

2、P39、2、

五、課堂小結

我們這節課研究了直線、射線和角,說說你瞭解了它們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六、板書設計:

直線、射線和角

直線 直的 沒有端點 無限長 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

線段 直的 兩個端點 有限長 成的圖形叫做角。

射線 直的 一個端點 無限長 記作:∠1讀作:角1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自主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

2、聯繫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功能。

3、培養學生數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

二年級時學過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複式統計表與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時還學過了兩種不種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與平均數。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區城鄉統計表

引導學生理解該地區1985年至2000年每隔5年城鄉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分別畫出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鎮與鄉村人口進行對比,用一個統計圖能描述這些信息嗎?畫出複式統計圖。

3、四人小組討論小精靈的問題:這是複式條形統計圖,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

4、彙報交流,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別,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5、回答書本上的三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讓學生根據複式統計表獨立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四、課堂小結。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3

教學總目標:

1. 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 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係。

3. 使學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筆算的熟練程度。

4. 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以及簡單的統計圖表;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6.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比較熟練地計算一般的三步式題,會使用小括號,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7. 使學生會解答一些數量關係稍複雜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並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初步學會檢驗的方法。

8. 結合有關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和唯物辯證觀點的啓蒙教育。

教學的主要知識及結構: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量的計量,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學法及能力培養的主要方向:

1.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3. 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4.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5. 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繫,探索規律。

6.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7. 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學習習

慣。 教學的重點:

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是本冊書的一個重點。

第一單元

混合運算和應用題

整體感知

第一單元內容分爲三節,第一節:混合運算;第二節:應用題;第三節: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

混合運算中的三步試題是在第五、六冊已學過三步試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三步試題,是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式題,通過學習,進一步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題與兩步計算式題間的聯繫,強化運算順序,讓學生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獨立計算,並逐步提高運算的正確率與運算速度。三步計算文字題是在兩步計算文字題的基礎的擴展,以提高學生理解數學語言並用算式表達的能力和列綜合算式的能力,進一步強化運算順序。計算三步文字題時,要着重從分析文字敘述人手,先確定最後一步是什麼運算,再根據數量關係向前推導,確定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後,以及括號怎樣使用等,直到列出綜合算式。 應用題是本單元的重點,其中兩步計算的連乘和連除應用題與第六冊學習

過的連乘和連除應用題有所不同,特點是未知量可以隨兩個量的變化而變化。教學時,要從求未知量與兩個已知量的聯繫人手,分析數量關係,得出兩種解題思路,進而列式解答。連乘應用題與連除應用題從解題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學時,應加強兩種類型題的聯繫,通過對比練習強化數量關係,並要求會用兩種方法解答,能列綜合算式解答。

應用題部分還安排了比較容易解答的三步計算應用題,這是原來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發展。這部分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近,數量關係簡單,學生利用兩步應用題的基礎,通過類推,可以比較容易掌握三步應用題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學時,可以從兩步應用題引入教學,讓學生利用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來分析主要數量關係,從與兩步應用題的對比中確定運算步驟。應用題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線段圖表示數量關係的能力。同時,教材還介紹了檢驗的方法,應注意培養學生養成檢驗的良好習慣,但檢驗方法只要求學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寫檢驗過程。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是統計的初步知識。教材在以前滲透統計思想的基礎上,從本冊開始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數據整理包括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通過教學,要使學生對數據整理有初步認識,會看簡單的統計表和統計圖,能把不完整的簡單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填寫完整。求平均數是一種統計方法,要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注意與平均分的區別,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據的方法。本單元的統計知識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學生理解即可。

在本單元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繫,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知識間的遷移、類推、比較、拓展,將新知識點與學生原有知識體系聯繫起來進行教與學。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要多動手、多討論、多交流,儘量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要調動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特別是學習應用題的樂趣。此外,在知識學習的同時,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計算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綜合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運算

教學內容:教科書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初步掌握括號內含有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能夠計算較複雜的三步式題。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類推能力及計算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計算和做事要仔細認真。 ’

(四)美育滲透點

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內在聯繫的美,提高審美意識。

二、學法引導

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教學難點:準確計算三步運算式題。

四、教具學具準備

卡片、 課件

五、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練習:(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說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同桌各選一題,互相說一說:題中含有哪些運算,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說出爲什麼按這樣的順序進行計算? 訂正並強調:一個算式裏,如果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後算加減;含有括號的算式,要先算括號裏面的運算。

3,計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說運算順序,並口算出結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觀察剛纔的兩道題,能不能把這兩道題合併成一道式題呢?(教師邊提問邊用色筆在30和540÷18下面畫上線。)

學生組題,老師板書:100—(32+540÷18)

指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混合運算的例題1。

板書課題: 混合運算 例1

(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學會知識。)

2.對照例1與複習題,討論:例1與以前我們學習過的混合運算題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結論:例1的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 教師引導:這道題中的小括號內含有除法和加法兩級運算,應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呢?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算什麼?

3,學生自己直接試做例題,做完後同桌對照,並互相訂正。

4.指名學生彙報自己的計算過程,形成板書:

例1 100—(32+540÷18)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可以列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並初步認識綜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並能按順序正確計算。

2、知道混合運算兩步計算式題的書寫格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含有乘法與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及遞等式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到文具店買過文具用品嗎?(出示教科書第30頁主題圖)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來逛逛文具店,店裏的商品可真不少!請同學們認真看一看,商店裏有哪些商品?它們的單價各是多少?

師:星期天,小軍和小晴也一起到商店買學習用品。他們要買什麼呢?

(出示問題)小軍說:“我買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多少錢?”

【設計意圖: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感興趣。呈現學生熟悉的購買學習用品的情境,能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是有意思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

二、解決第一個問題

1、師:大家願意幫忙嗎?在練習本上列式算一算吧。(絕大部分學生會分步列式解答,也可能出現個別學生列出綜合算式解答的情況)

2、學生板演 5×3=15(元)15+20=35(元)

師:大家看這位同學做的對嗎?誰來說說是怎麼想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認識綜合算式。

師:觀察上面的算式,在解決小軍用去多少錢的問題時,用了幾步計算?

生:兩步。

師:也就是用了兩個算式。

師:像同學們這樣,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分別列了兩個算式,一步一步地去解答,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分步解答”,這兩個算式叫“分步算式”。(板書:分步算式)

師:同學們,你能把這兩道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算式嗎?在練習紙上試一試。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5×3+20或20+5×3(手指5×3+20)像這樣的算式,它是由兩個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算式,這種算式叫做綜合算式。(板書:綜合算式)

【設計意圖:先引導學生分步解決問題,充分感受數量之間的關係,然後引導學生把分步算式合併成綜合算式。這樣分層推進,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綜合算式與相應的分步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繫,感受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和探索。】

4、教學綜合算式的脫式過程。

師:在這個綜合算式裏,5×3的積表示什麼?20又表示什麼?在計算時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這個得數表示什麼意思?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明白:在計算綜合算式時,爲了看清楚運算的過程,一般都要寫出每次計算的結果,用遞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這樣寫:在第二行先寫上等號(爲便於第二行的算式與第一行的算式對齊,第二行的等號要寫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寫上第一步計算的得數,沒有計算的部分要照抄下來。板書如下:

5×3+20

=15+20

師:接下來算什麼?得數是多少?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明白:第二步要再寫等號,等號與上面的等號對齊,然後在等號後面寫出得數。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

5×3+20

=15+20

=35(元)

5、認識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看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交流,使學生明白:不論是分步算式,還是綜合算式,要解決這個問題,都要先求出3本筆記本的錢數,再加上1個書包的錢數。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兩個獨立的一步算式,一個是乘法算式,一個是加法算式;綜合算式是把這兩個獨立的算式綜合成一個算式。像這樣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運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運算。這節課我們就一塊來研究混合運算。板書課題: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逐步把計算過程寫下來,重視對混合運算書寫格式進行指導,既便於學生看清楚運算的步驟和每次計算的結果,又能促進學生自覺按格式規範書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解決第2個問題

1、師:小晴也想請你們幫個忙,願意嗎?(出示問題)小晴說:我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誰能幫我計算出“應找回多少元”?

2、師:怎樣求出“應找回多少元”?綜合算式怎樣列?(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嘗試解答)爲什麼這樣列式?根據學生回答板書:50-18×2

3、討論綜合算式的脫式過程。

師:這道綜合算式應先算哪一步?怎樣把計算過程用遞等式表示出來?

引導交流,使學生明白:要先求出2盒水彩筆是多少元,再做減數。因此在計算時,算式前面的“50”要照抄下來,寫在被減數的位置上,減號也要照抄下來,把18×2的得數“36”寫在減數的位置上。接着再計算減法。邊交流邊板書如下:

50-18×2

=50-36

=14(元)

4、歸納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請同學們觀察第(1)(2)兩道綜合算式,想一想,它們在計算順序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白:第一個綜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個綜合算式含有乘法和減法,乘法在算式的後面。不管乘法在前,還是乘法在後,當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減法時,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設計意圖:由於解答這個問題的綜合算式是乘法在後,但要先算乘法,與學生已掌握的從發往右運算的習慣不相同,所以教學的重放在結合題意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再在課本上寫出計算的過程。要提醒學生注意每一步的書寫格式。最後交流計算結果,並指名說說爲什麼這樣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交流時,要說出各題錯在哪裏。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每一組算式有什麼不同,應先算哪一步,然後獨立計算。

再次比較:每組中兩題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爲什麼計算結果會不同?

4、學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和第5題。

5、談話:“算24點”遊戲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備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用三張牌來玩“算24點;”的遊戲怎樣?

第一次遊戲:呈現三張撲克牌:2、4、10。

待學生列出:2×10+4和4+2×10之後,教師追問:兩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嗎?爲什麼?

小結: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時,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遊戲:再呈現三張撲克牌:4、4、7。

提問:這道題我們也可以列出兩道算式嗎?爲什麼?

4×7-4的算式中,我們應該先算什麼?

6、拓展(機動):80 ○ 8 ○ 4=

(1)請在○裏填入兩種不同的運算符號,使它成爲同一級運算。

交流質疑:(教師指着含有加減運算的兩條算式)這兩題你能不計算就知道哪一題的結果最大嗎?有什麼奧祕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2)請在○裏填入兩種不同的運算符號,使它成爲含有兩級運算的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有關混合運算的順序後,及時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運用知識、鞏固知識的同時,進一步體會混合運算的實際應用價值,體會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在交流中總結、反思所學知識,對混合運算的價值再認識。】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會把一個合數分解質因數。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獨立探索掌握分解質因數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數感,提高學生探索能力。

教學重點:

把一個合數分解質因數。

教學難點:

掌握質數與合數的區別和聯繫。

教學過程:

一、 利用舊知導入新課。

1、 指名說一說怎樣找一個數的倍數?一個數的倍數是有限的 還是無限的?

2、 10的最小倍數是幾?有最大倍數嗎?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找一個數的因數。板書:因數。

二、 探索新知。

1、 探索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多媒體出示例1) 師:把12寫成兩個數相乘的形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來,多媒體展臺展示。 生1:12=1×12 生2:12=2×6 生3:12=3×4 師:兩個數相乘,乘數也叫因數,所以1、2、3、4、6、12這些 數又叫12的因數。

2、 學生探討:什麼是一個數的因數?

生1:兩個自然數相乘得到一個數,那麼這兩個數就叫這個數的因數。

生2:可以用字母表示因數與積的關係,如a、b、c都是自然數,且a×b=c,那麼a、b就叫c的因數。

3、 試一試: 師:18的因數有哪些?

4、 探索一個數因數的特徵。

師:在練習本上寫出1~10各數的所有因數。 讓學生觀察這些數的因數,有什麼特點?

生1:我發現這些數的因數都有1和它本身。

生2:我發現有些數的因數只有兩個因數,有些數的因數不止兩個。

生3:我發現1只有一個因數就是它本身。 ……

師生共同概括出:像這種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質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他因數的數叫合數。

師:根據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你認爲1是質數還是合數?

生: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三、 練一練。

1、 師指名回答,並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 學生利用數表,在書上圈出質數。再集體訂正。

四、 拓展練習。

1、 同桌各出一個數,讓對方說一說這個數的因數。

2、 找出50~100的自然數中的質數。相互交流想法。

五、 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

板書設計:

一個數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

最小因數是1。

1的因數有:1

2的因數有:1、2

4的因數有:1、2、4

3的因數有:1、3

6的因數有:1、2、3、6

5的因數有:1、5

8的因數有:1、2、4、8

7的因數有:1、7

9的因數有:1、3、9

10的因數有:1、2、5、10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質數;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

還有其他因數的數叫合數,

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6

教學內容:

p.20、21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結合升和毫升的學習安排的實踐活動,分“敲敲聽聽”和“編編唱唱”兩個部分。“敲敲聽聽”讓學生通過兩個層次的活動,依次:發現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樣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裏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礎上安排“編編唱唱”,讓學生選擇一組杯子,合理調整各個杯子裏水的多少,使之發出不同的音,製成一個“杯琴”;然後引導學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目標:

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科學、音樂學科的綜合,通過製作、欣賞“杯琴”,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水、各種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學過程:

說明:昨天我已經讓個別音樂好的學生到自然教室用試管制作了一個杯琴。

一、請學生介紹“杯琴”

1、請該生把製作的杯琴亮出來,並分別按順序敲出“1~7”七個音,在此基礎上,再用該杯琴敲出一個簡單的樂曲,激發同學的興趣。

2、介紹該杯琴的製作過程

(1)確定水的多少對音高的影響。可分別用裝滿水的和空的、裝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較,很明顯地發現水越多,音越低

(2)把7個試管依次從多到少地裝入適量的水

(3)敲一敲,並通過調整水的多少來調整音的高低,直到滿意

3、老師補充

通過剛纔的介紹,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樣容器中裝的水的多少有關,其實還和不同的容器有關。

分別請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容器敲一敲。

當然在敲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選擇的材質要能發出比較清脆的聲音。

二、學生分組實驗

1、請每組同學把自己帶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剛纔學到的知識,來製作杯琴。

沒帶齊的組也可以到老師處借燒杯等容器。

2、分組交流

每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簡單、熟悉的曲子。

全班評一評哪組製作的杯琴音質最好,音準最準。

三、介紹“你知道嗎?”

在玻璃杯裏裝上不同量的水,杯子裏剩下空氣的量也就不同,這樣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樂器正是根據這個原理來製作的。

說說書上這幾樣樂器的名字。

你知道這些樂器爲什麼會發出不同的音?請大家課後查資料,並互相交流。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7

教學內容:

課本第66頁至67頁教學內容及第67頁“課堂活動”中的第1、2、3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進一步認識銳角、直角和鈍角,並建立銳角、直角和鈍角的概念。

3、認識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

4、通過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轉一轉等活動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平角和周角。

教學難點:

認識周角。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師:我們已經認識過的角有哪些?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回憶認識過的角:直角、銳角和鈍角。 師:你們以前是怎樣辨別直角、銳角和鈍角的? 教師指名回答,引導學生回憶。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認識一些特殊角,深入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讓學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數,學生量完後,請幾個同學彙報得數,通過交流,引導學生認識:一個直角是由90°。

2、認識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認識平角。

課件演示把兩個三角尺的直角拼起來的過程。 課件演示後,讓學生也按課件演示的過程把兩個三角尺的直角拼起來,並看一看,議一議。 教師指出:把這兩個直角拼起來可以組成一個新的角。(課件閃現新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師:這個角有什麼特徵? 指名回答。 教師指出:像這樣,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兩個角是平角。(課件閃現下圖)

(2)認識平角和直角的關係。

師:一個平角是多少度你知道嗎?你是是怎麼得到的? 指名口答。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認識:1平角=2直角,1個平角是180°

3、建立銳角、鈍角的概念。

(1)測量。

讓學生用量角器量出課本第66頁下半部分的三個角的度數,並記錄下來。 指名彙報時,先讓學生說一說這三個角分別是什麼類型的角,再讓學生彙報量的結果。

(2)議一議。

讓學生在小組內議一議:圖中左右兩邊的角與中間的直角有什麼不同。

(3)交流歸納。

小於90°的角是銳角,大於90°而小於180°的角是鈍角. 教師說明:大於180°的角不是鈍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鈍角)

(4)練習。

(課件出示) 把下面各度數所表示的角進行分類。

93° 45 ° 87 ° 99 ° 145 ° 170 ° 181 ° 90 °

4、認識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認識周角。

課件演示一條射線繞着它的端點旋轉一週組成角的過程。 教師指出:一條射線繞着它的端點旋轉一週所成的角是周角。 讓學生觀察後,指名說一說周角有什麼特徵?

(2)認識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間的關係。

師:你知道一個周角是多少度嗎? 引導學生推算。

1周角=( )平角=( )直角 。

1周角=( )度

三、操作活動

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中的第1、2、3題。(課件依次出示3道題)

四、全課小結

讓讓學生談自己學習的收穫。

五、作業

練習十三第1、2、3題。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8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全冊書及單元的地位: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第五單元除法第一課時。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兩個層次:一、教學兩位數除以整十數,商是一位數。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二、教學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商是一位數,歸納計算方法。在解決第一個層次上教材安排一個教學情景,解決80 元可以買幾個書包?給出處理不同層次的計算方法:減法、乘法、擺一擺、豎式。對於這幾種方法,可以這樣理解的:第一種減法其實就是除法的含義;乘法是爲了後面的試商作準備;擺人民幣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算理。

學情分析

在二三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表內除法的豎式計算、有餘數除法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相關內容,基本掌握了除法計算的試商方法。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其基本方法與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數值可能較大,在試商時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這裏安排豎式計算是爲了分散難點,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爲後續的學習除數是任意的兩位數及三位數打下伏筆。

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以及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在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的過程中掌握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②在歸納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上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陳述算理上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用數學語言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操作,讓學生體會數學。

②在具體的情景中,引導學生髮現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並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情感與態度:

①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向學生滲透“未知”轉化“已知”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間是有“聯繫的”,是可“變化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②通過買文具送給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學生分享到關愛他人快樂,與別人共享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2.“除數是整十數的計算方法”也是本節課重點。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9

平行與橡膠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教材按這樣的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先教學平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情境,在識別直線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礎上認識平行線,學會畫平行線;再教學垂直,從生活中選取兩條直線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關係,引導學生認識垂線,學會畫垂線,並結合相互垂直的關係,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機器應用。

在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中,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教材在編排上也體現了這樣的特點。

1、在情境中感知直線的位置關係,在抽象中形成平行與垂直的概念。

教材從生活中選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現象作爲認知的現實背景和有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經歷概念抽象的過程,以此來理解平行與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頁的例題分三步呈現,首先呈現一組照片,在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顏色線條勾畫出兩條邊,這些勾畫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後根據3張照片中的彩色線條分別畫出3組直線,從現實情境和具體物體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對象。最後,讓學生討論這3組直線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開數學思考。第42頁例題的呈現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數學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現象,在現實的素材中尋找平行線和垂線。在這樣的實物和圖形的反覆轉換中,學生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發展了空間觀念。

2、強化操作活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體驗。

讓學生畫平行線和垂線不單是操作方法的教學和操作技能的培養,還是數學概念的具體應用,在應用中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例如,第40頁例題要求學生想辦法畫一組平行線,第43頁例題要求學生想辦法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段。這兩道例題都是學生初步認識平行線或垂線之後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導他們怎樣做,而是讓學生想辦法畫,在畫的活動中繼續體會胡下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內涵。

3、注重知識的應用與解釋,體會認識的價值。

教材選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讓學生運用知識對相關現象作出簡單的解釋。如穿過馬路的最短路線、怎樣從大街邊上把自來水引到小明家等問題,讓學生帶着初步形成的數學概念去觀察生活,進行解釋與應用,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實際來組織教學活動,以體現教材的編寫意圖。在學習本單元內容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點、線段、射線和直線的有關特徵,這些都是本單元的知識基礎。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已經感受了平行與垂線等現象的存在,只是這種感受是膚淺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會而不可言談的。因此,我們應該將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和垂線作爲教學重點。此外,本單元安排了大量較爲複雜的操作活動(需藉助多個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圖活動有畫平行線和垂線等,測量活動有量出點到直線的距離等,而在此之前,學生的作圖和測量機會不多,經驗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和垂線,能確定和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應該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需要教師加強指導和訓練。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10

教學內容:

p.13、14

教學目標:

通過對一些常見容器的實驗,進一步認識容量單位升,並注意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

形成一升的具體概念。

學具準備:

每生自帶2件左右常見的容器。

教學過程:

一、檢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對工作,檢查學生的口算完成情況。

二、交流檢查學生昨天回家的實踐作業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個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較小的容器)

1個電飯煲是2升多,1個大油桶是5升,一個水池30升,一個臉盆5升(較大的容器)

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要求其他學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劃該容器的大小;(2)繼續補充

三、完成書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製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別倒入下面的容器裏,看看水面各在哪裏。

比如:煲的1/2,鍋的差不多,臉盆的1/5

可繼續讓學生估一估,整個容器的容量大約是幾升。

2、下面的容器裏大約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

這裏的4張圖,可以讓學生先挑一個最有把握的說,並說清楚理由。

再以此爲參照,進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進行,但都要學生充分說理,不能是簡單的憑感覺。

四、指導完成練習冊上的相關練習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11

一、學情分析

本期我班有34名學生,大部分學生學習常規好,喜歡學習數學,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獲取知識。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個別學生基礎知識差。對數學不感興趣,學習被動,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有困難,特別對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分析存在問題,因此成績不理想。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學內容及分析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小數的加減法和乘除法,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觀察物體,遊戲公平,認識方程等教學內容。

(一)數與代數領域

1、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包括小數的意義,小數加減法和加減混合運算,小數加減法解決問題。

2、第三單元小數乘法。包括小數乘法的意義,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小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第五單元小數除法。包括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積商近似值的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循環小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等內容。

4、第七單元認識方程。包括用字母可以表示數,認識方程,等式的性質,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二)空間與圖形領域

1、第二單元認識圖形。梳理已學過的一些圖形;三角形分類,各類三角形的特點;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和,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瞭解梯形的特徵;設計簡單的圖案。

2、第四單元觀察物體。包括辨認從不同位置拍攝的圖片及其先後順序;體會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畫面不同。

(三)統計與概率領域:第六單元遊戲公平。初步體驗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設計公平、簡單的遊戲規則。

(四)綜合應用領域:本冊教材在每一單元中,都配有題材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呈現形式多樣化的應用問題和實踐活動。除此之外,還安排了數圖形中的學問激情奧運,圖形中的規律三個專題活動,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五)整理與複習:包括整理與複習(一)、整理與複習(二)、總複習。

三、教學目標

1、擴展對小數的認識,把小數和分數初步聯繫起來,進一步瞭解小數的意義。結合具體情境,學習小數加減法和加減混合運算,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除法的意義,經歷探索小數乘法

和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小數乘法和的計算方法,瞭解在生活中有時只需要求積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初步瞭解循環小數;運用小數乘法和除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使學生初步瞭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數;初步瞭解方程、等式性質,並能用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4、通過分類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瞭解梯形的特徵;瞭解各類三角形的特點;通過操作,探索並發現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和等於180度,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會運用學過的圖形設計一些簡單的圖案。

5、結合具體情景,經歷探索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瞭解在生活中有時只需要求積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初步瞭解循環小數,運用小數四則運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6、通過實際觀察,學生體會到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畫面不同;能辨認從不同位置拍攝的相應照片和先後順序;能辨認從觀察點高低、遠近拍攝到的相應照片和先後順序。

7、通過遊戲,使學生初步體驗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設計公平的簡單遊戲規則。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小數的認識加減乘除計算;圖形的分類。

教學難點:小數四則運算方法的掌握。

五、教學措施

1.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多創設學習情境,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解疑問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4.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新意識;注意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

5.注重讓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6.加強個別輔導,特別是學困生的輔導,對他們要付出更多的愛心,作業適當降低要求,努力提高他們的成績。

六、教學課時安排

1.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11課時;

2.認識圖形:9課時;

3.小數乘法:10課時;

4.觀察物體:4課時

5.小數除法:12課時;

6.遊戲公平:2課時

7.認識方程:10課時;

8.總複習:5課時

四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12

教學內容:

人教實驗版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38頁──39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射線、直線,能識別射線、直線和線段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2.讓學生經歷角的形成過程,會畫角。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養學生關於射線、直線、線段和角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直線、射線和角的表象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間合作的精神,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能夠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直線和射線的認識。

教學難點:

直線、射線和線段的關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貼近生活

師:同學們,這是什麼建築,你們知道嗎?(課件出示:鳥巢圖片)

生:鳥巢!(預設)

師:鳥巢的設計師利用一些直的、彎的線條進行排列和組合,從而設計出這樣漂亮的建築,給人以美的享受。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線條,它們同樣有着不一樣的作用,同樣展示着線條的美!

學生欣賞圖片,感受線條的美。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線的王國,共同來了解這些有趣的線。(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一)認識線段

1.引出線段,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看,這是誰?沒錯!是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孫悟空有一樣神奇的寶貝金箍棒,就是靠它,孫悟空才能在取經的路上過五關斬六將,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孫悟空手裏的金箍棒像不像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平面圖形?(線段)

師:看!孫悟空現在把金箍棒變成3釐米長。如果讓你用線段表示3釐米長的金箍棒,你會畫嗎?請在課堂練習本畫出一條3釐米長的線段。

2.認識線段的特點(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可測量)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條線段,和同桌說說線段有什麼特點?(師板書:線段,並畫一條線段)

生:直直的;線段有兩個點。

師:同學們,線段上的這兩個點在數學上我們把它叫做端點。(師板書:端點)

師: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呢?它的端點在哪裏?

生:線段有2個端點,分別在起點和終點。

師:如果把第一排的學生看做一條線段,它的端點在哪裏?

生:第一個同學和最後一個同學。

師:從課件上我們知道這條線段的長度是3cm,是用什麼工具來測量的?

生:尺子或三角板來測量。

師:哪位同學願意說說怎麼測量線段的長度呢?

生:把一個端點對準0刻度線,另一個端點指向幾釐米,這條線段就是幾釐米長。

師:所以線段是可以測量的,它的長度也是有限的。

3.用字母表示線段

師:爲了表述方便,可以把兩個端點用字母A、B來表示,這條線段就叫做線段AB。

4.小結過渡

(二)認識射線

1.感知射線

師:瞧!現在孫悟空又給金箍棒下了什麼命令?(課件演示:金箍棒向一端無限延伸) 請同學們根據金箍棒的變化,再畫一條長3釐米的線段AB,現在把線段向一端無限延伸,看看又得到什麼圖形?

生動手畫,師巡視。

師:誰來給這個圖形取個名字?(射線)

師:這位同學和數學家想到一塊了,在數學上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射線。(板書:射線)

2.感知射線的特點

師: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課件上的這條射線,小組討論射線有什麼特點?

生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彙報:

(1)射線只有一個端點。

師質疑:射線的端點是哪一個?B是端點嗎?

生:不是,B只是射線上的一個點。

師:射線可以用端點A和射線上的另一點B來表示,叫做射線AB。(板書:射線AB)

(2)感知射線無限長

生:射線無限長,不可度量長度。

師:你是怎麼判斷射線無限長的?

生;因爲射線向一端無限延伸,可以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所以射線無限長。 師:我們再請課件來幫忙(播放課件)

師:射線的長度是無限的,無法測量。(板書:無限,無法測量)

3.找生活中的射線

(三)認識直線

1.感知直線

師:同學們,瞧!現在孫悟空又給金箍棒下了什麼命令呢?(課件演示:金箍棒向兩端無限延伸)請同學們拿出課堂練習本,在本子的中間畫一條長3釐米的線段AB。接着請你像老師這樣,把線段AB向兩端無限延伸,會得到什麼圖形了?

生動手延長線段AB。

師:同學們,像這樣把線段向兩端無限延伸就得到直線。(板書:直線)

2.用字母表示直線

師:這條直線我們把它叫做直線AB,還可以用字母l表示直線,叫做直線l(師板書:直線AB或直線l)

3.認識直線的特點

(1)直線有什麼特點呢?

生彙報:無端點或有2個端點;無限長;不可測量(師板書並打問號)

感知直線無端點

師:(手指着AB兩個點)問,AB是端點嗎?

生:不是,AB這兩點只是直線上的兩個點。所以直線沒有端點。

(2)感知直線無限長

師:剛纔同學說直線是無限長的,到底是正確的嗎?我們一起來驗證!

師:現在請同學們繼續把線段AB向兩端延伸再延伸。告訴老師,可以延伸到什麼地方?

生:本子的盡頭。

師:再延伸出去呢?請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現在我們這條線要延伸出本子,超過桌子,延伸出窗外,延伸出我們的學校。

師:就這樣不斷地延伸再延伸,到底可以延伸到哪裏?

生:沒有盡頭。

師:就像孫悟空的金箍棒,如果孫悟空沒有喊停,它就會無限延伸出去。當把一條線段向它的兩端無限延伸得到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到底有多長?

生:很長很長,無法說明有多長。

師;在數學上我們就把它稱爲“無限長”。

師:既然直線無限長,哪有辦法測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