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五年級課件 >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文章講述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內選出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爲顧全大局,與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說明諸葛亮有膽有識、謀劃周密、才智過人。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爲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第三組教材以“中國古典名著”爲主題,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閱讀名著對於增益智慧,提升素養,特別是語文素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裏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要造好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並不知道諸葛亮借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佈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裏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箭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箭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箭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象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駛出二十多裏,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課文分析

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編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孫、劉聯合抗曹期間,周瑜心胸狹窄,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爲藉口來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同周瑜鬥智鬥勇,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成功,挫敗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一、結構嚴謹,首尾照應

課文以“借箭”爲明線,以“鬥智”爲暗線,按事情發展順序展開敘述,爲什麼借箭,怎樣借箭,借箭的結果敘述得非常清楚。暗線的發展也隨之展開,開篇即講,“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裏很妒忌”,便以作戰需要弓箭,請諸葛亮幫忙造箭爲由,又以“軍情緊急”逼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達到陷害諸葛亮的目的,這是“鬥智”的起因。然後吩咐軍匠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從中作梗,派魯肅前去打探軍情,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動,祕密請魯肅幫忙卻不讓周瑜知道,雙方“鬥智”向前發展。故事轉而敘述諸葛亮與曹操之間的鬥智鬥勇,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選擇“大霧漫天”的“四更”時直逼曹營,讓“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來虛張聲勢,巧取十萬支箭,“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進故事的進一步發展。故事結果是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經過,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諸葛亮的“鬥智”也有了最終的結果。

明線暗線步步展開,事情的前因後果一目瞭然,開頭結尾互相呼應,結構謹嚴。

二、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課文中的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狹窄,陰險毒辣。“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裏很妒忌”,活脫脫一個小肚雞腸的人,“讓軍匠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狹窄。一心想陷害諸葛亮,卻給自己不仁不義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明裏共商軍事,暗裏下套害人,明知故問。“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學生不要推卻。”假借“公事”逼迫諸葛亮承擔造箭任務,還以“軍情緊急”逼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陰險毒辣之心昭然若揭。

諸葛亮:有膽有識,神機妙算。當週瑜詢問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回答說“只要三天”,“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表明諸葛亮早已識破周瑜的伎倆,胸有成竹,將計就計。諸葛亮的膽識更表現在他的神機妙算,而他的“神機妙算”表現在“知人”,他深知周瑜的氣量狹窄,陰險狡詐,所以借箭的計劃對周瑜是守口如瓶;他深知魯肅的忠厚誠實,大膽請魯肅幫忙準備“借箭”用的船隻和物品,並請魯肅隨行“借箭”,好回來後如實向周瑜彙報借箭經過;他深知曹操生性多疑,謹小慎微,借箭時才故意虛張聲勢,引曹軍放箭,自己放心笑飲美酒。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表現在“通曉天文地理”,“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表明諸葛亮早料到此時會“大霧漫天”,適合借箭。借箭成功後敢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是因爲他深知“這邊的船順風順水”,曹軍“要追也來不及了”。

三、語言運用,精煉傳神

課文中血肉豐滿的人物性格是通過精煉傳神的對話描寫反映出來的。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特別能反映兩人的性格特點。兩人說話時的表情、心理活動不着一字,但周瑜一本正經卻心懷鬼胎,官腔十足卻步步緊逼;諸葛亮投其所好順水推舟,表面迎合暗渡陳倉等內心活動,都通過他們的精彩對話表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課文中只有一次寫道諸葛亮的“笑”,意蘊深刻,耐人尋味。當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五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課文其他地方都是寫“諸葛亮說”,只有這兒寫“諸葛亮笑着說”,諸葛亮笑誰?笑他什麼呢?頗耐人尋味。聯繫前後文琢磨,他可能是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一種幽默的.笑、一種寬厚友善的笑;笑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輕舉妄動,這是諷刺的笑、輕蔑的笑;笑周瑜心胸狹窄,陰謀落空,這是一種得意的笑;笑自己料事如神,借鑑成功;更笑自己神機妙算,挫敗周瑜,這是一種勝利的笑。這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啊!

《草船借箭》 賞析

【教例】

師:初讀了課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設計陷害他。第二小節是一段精彩的對白。我讀提示語,一、二組讀周瑜的話,三、四組讀諸葛亮的話。想一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個什麼樣的人?

(師生讀書。)

生:老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怎麼總是周瑜問,周瑜說呢?

師:(一愣)是啊,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地描寫說話人的動作、神態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提得真好。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略作思考)那好,我們接下去就來通過人物對話的朗讀和揣摩,給文中提示語加一個確切的表示人物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詞語,再讀讀這句話,更深地體會人物的個性特徵,好嗎?

(學生默讀、思考。)

生:我給第一句加假惺惺,因爲一個大都督怎麼會不知道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他這是裝的。(讀)

生:我認爲加明知故問好(讀周瑜明知故問地說)。

師:詞用得好。但這兒問和說有重複之嫌。請再讀讀,改一改,把句子讀好。

生:周瑜明知故問: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生:我給周瑜第二句話前加狡猾地一詞。諸葛亮是一個文人,一個客人,他沒有兵工廠,怎麼造十萬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說這是促狹。(笑)

師:剛纔,大家從周瑜的語言中體會出他的險惡用心,由此加深了對人物的瞭解,真棒極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認真讀讀,仔細想想,從中挑選出你認爲有必要的,補充提示語,並說說理由。

(生稍作準備,繼續討論。)

生:我認爲軍情緊急,可開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興。因爲周瑜看到諸葛亮上當了,心中非常高興。

生:周瑜雖然高興,但又要忍着,裝模作樣。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卻說。

師:好啊,從語言交流中體會到人物內心複雜的變化了。

生:諸葛亮願立軍令狀之前,應加上很有把握。

師:意思對了,若用上一個成語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師:請你把諸葛亮的話讀一讀,讀出他胸有成竹的語氣。

(生讀)還有哪句話也表現出他胸有成竹?我們一起讀。

【評析】

從上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原意是讓學生通過對話的朗讀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欣賞故事情節的發展。然而,在朗讀中,那單調的某某說使學生產生了疑惑。教師抓住這一機會,設計了給課文提示語加進人物神態、動作的練習,對學生進行訓練。這一隨機應變之舉,除了達到原來目標外,起碼還有三得:一是這一過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人物的語言是人物內心或直或曲的表露,從而加深了對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的個性和才幹的認識,鍛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二是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明白人物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該怎麼處理語速、語音和語調;三是補充訓練,使學生對如何運用好提示語有了一個很好的理解:符合人物的地位、個性和辦事目的以及所處環境,爲學生作文中恰當用好提示語作了很好的指導。這真是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