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有關於成功人士努力奮鬥的小故事

有關於成功人士努力奮鬥的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5K 次

導語:勤奮是風,吹拂心願的帆;勤奮是帆,載着希望的船;勤奮是船,暢遊知識的海;勤奮是海,拍打幸福的岸。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成功人士努力奮鬥的小故事,歡迎大家前來觀看!

有關於成功人士努力奮鬥的小故事

  成功人士努力奮鬥的小故事1:郭臺銘

郭臺銘20年前在臺灣,他名不見經傳,所屬企業規模連臺灣一千大制業都夠不上;但如今卻是叱吒風雲、縱橫四海的臺灣科技首富,麾下企業遍及歐美。他就是臺灣最大科技企業集團——鴻海集團的老總郭臺銘。對於鴻海的成長過程,郭臺銘曾經說過:“阿里山的神木(臺灣最著名的風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裏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

回顧鴻海成長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箇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臺銘自己能夠體會。郭臺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臺銘進入臺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臺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1973年2月,郭臺銘出資10萬元新臺幣,與朋友在臺北縣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

不過一年時間,因經營不善,原股東逐一退出,企業成了郭臺銘的全資公司。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地區興起,郭臺銘便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臺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不過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臺幣的小公司,僅有15名員工。1975年,易名爲鴻海工業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爲盈,郭臺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爲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衝壓廠。

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臺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爲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爲“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1985年,郭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臺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臺銘已經成功打造出他的“連接器王國”。白手起家目標大 雷厲風行明賞罰 自初創鴻海,郭臺銘的奮鬥目標就很明確,就是要成爲臺灣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

爲實現這一宏大目標,他創造了自己的經營哲學。郭臺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他要做的首先是選客戶。爲了達成目標,他曾經在美國自己開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跑了美國52州中的32個,跟世界大廠商做生意。自進入個人電腦領域,鴻海的客戶就鎖定了IBM、英特爾、康柏、戴爾等國際一流大廠。爲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臺銘索性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爲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係,郭臺銘堅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應商。可以說正是這些大廠的訂單成就了鴻海今天的格局。

據說,現在全世界每5臺電腦中就有一臺裝有鴻海的產品。但光有客戶還不行,郭臺銘背後依靠的還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創業後,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臺銘認爲,他應該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堅持至少工作15小時。即使晚上下飛機,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飯。“將提高服務客戶能力放在首位”是鴻海職工時刻謹記的廠訓,也是鴻海成功發展的祕訣。爲了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高科技產業中求得生存發展,郭臺銘創造出CMM的運作方式,從“自制零件、零件模塊化、快速物流”的組裝,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連結全球客戶,從而達到“交期準、品質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業管理方面,郭臺銘治廠如治軍,重視紀律,講究細節。郭臺銘用人方面的口頭禪是:“不管高科技還是低科技,會賺錢的就是好科技”。爲了獲得高回報率,他用人唯才,獎懲分明。對錶現優異的員工與技術骨幹,郭臺銘從不吝嗇,給予鉅額獎金。近幾年每年年末鴻海員工聚餐,郭臺銘提供的獎品總值都高達數億元新臺幣,頭獎高達數千萬元。但對競爭對手,他則一律以敵人視之,難怪臺灣科技界都稱他爲“梟雄”。因此,雖然鴻海集團近年配股分紅居高不下,郭臺銘也成爲股東熱烈追捧的對象,但郭臺銘和鴻海卻始終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爲一名世界級大企業的總裁兼董事長,郭先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終日運籌帷幄,商務纏身。然而,無論他馳騁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縷縷鄉情不絕,赤心依舊。爲了改變家鄉偏僻閉塞的自然環境,促進經濟騰飛。多年來,郭先生慷慨捐資1700多萬元,先後爲家鄉修建了"萬芳橋"、"牛土路"、"富晉橋"、"葛萬小學"、"富康新優果品示範園區",爲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父老鄉親無不拍手讚譽。郭先生從徒手創業至今30載,企業資產由最初的30萬元,增至擁有市值3000億元(新臺幣),增長了百萬倍,他個人的身價早已高達23億美元。然郭先生艱苦創業本色始終不變,並以"摳"聞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會把錢花在個人享受的領域……我比較有興趣把錢投在爲大衆謀利的領域……。

幾年來,郭先生爲省、市、縣、鄉教育、助殘、築路、飲水解困、抗擊"非典"捐資8000多萬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鄉一位詩人所賦:"煌煌驕子乃家鄉榮耀,巍巍豐功令海嶽流芳。"

郭臺銘,1950年生,祖籍山西省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人,1974年在臺灣創辦"鴻海企業集團",1988年在大陸創建"富士康企業"集團,共有員工10萬餘人,分公司遍佈全球各大洲。2000年入圍《天下》雜誌"企業家最佩服的企業家";2001年6月名列世界權威《福布斯》雜誌"全郭臺銘與葛萬村的孩子們在一起球億萬富翁";並4次蟬聯"臺灣科技首富";2002年選爲美國《商業週刊》"全求高科技百強"第3名;2002年列中國企業出口榜首。

作爲一名世界級大企業的總裁兼董事長,郭先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終日運籌帷幄,商務纏身。然而,無論他馳騁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縷縷鄉情不絕,赤心依舊。爲了改變家鄉偏僻閉塞的自然環境,促進經濟騰飛。多年來,郭先生慷慨捐資1700多萬元,先後爲家鄉修建了"萬芳橋"、"牛土路"、"富晉橋"、"葛萬小學"、"富康新優果品示範園區",爲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父老鄉親無不拍手讚譽。郭先生從徒手創業至今30載,企業資產由最初的30萬元,增至擁有市值3000億元(新臺幣),增長了百萬倍,他個人的身價早已高達23億美元。然郭先生艱苦創業本色始終不變,並以"摳"聞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會把錢花在個人享受的領域……我比較有興趣把錢投在爲大衆謀利的領域……。

幾年來,郭先生爲省、市、縣、鄉教育、助殘、築路、飲水解困、抗擊"非典"捐資8000多萬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鄉一位詩人所賦:"煌煌驕子乃家鄉榮耀,巍巍豐功令海嶽流芳。"2006年十大經濟人物 ---沈南鵬因爲如家快捷酒店10月26日在納斯達克的掛牌上市,沈南鵬再度成爲年度焦點人物。之前在2003年12月,沈南鵬以攜程創始人的身份在納市敲響攜程網的開市鍾時,他其實早已爲中國IT界和VC界所矚目。不同的是,此番梅開二度,他的身份已悄然變爲全球最大的VC——紅杉資本的中國區合夥人。

實際上,從2005年9月沈南鵬與張帆(原德豐傑全球基金董事)一起創立紅杉中國並取得本地決策權和管理權起,紅杉除了投資於新型的互聯網行業,如奇虎網、悠視網、等,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還廣泛下注於TMT(科技、媒體、電信)、農業、保險、動漫、福彩等行業。截至目前,紅杉前後投資的公司已達20家之多,其中包括亞洲傳媒、利農集團以及不久前由紅杉注資750萬美元入股的卡通企業湖南宏夢。

據信,繼此前奇虎網獲得第二輪3500萬美元融資後,紅杉中國投資的悠視網也將於近期獲得第二輪總額達2000萬美元的融資。現年39歲的沈南鵬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本科)和美國耶魯大學(商學院碩士),中學時代曾經是遠近知名的數學競賽冠軍,大學期間任上海交大系學生會主席,之後曾在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等機構的投行部門任職超過8年。1999年,他和樑建章等人以200萬元創辦攜程,自任總裁兼首席財務長。目前,除了是紅杉中國的創始人和掌門人,他還是如家的創始人及聯席董事長、分衆傳媒的個人投資人及董事。

 成功人士努力奮鬥的小故事2:王永慶

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後,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爲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競爭,王永慶頗費了一番心思。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里混雜着米糠、沙粒、小石頭等,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則多了一個心眼,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的雜物揀乾淨,這一額外的服務深受顧客歡迎。

王永慶賣米多是送米上門,他在一個本子上詳細記錄了顧客家有多少人、一個月吃多少米、何時發薪等。算算顧客的米該吃完了,就送米上門;等到顧客發薪的日子,再上門收取米款。

他給顧客送米時,並非送到就算。他先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刷乾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米就不至於因陳放過久而變質。他這個小小的舉動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鐵了心專買他的米。就這樣,他的生意越來越好。從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慶最終成爲今日臺灣工業界的“龍頭老大”。後來,他談到開米店的經歷時,不無感慨地說:“雖然當時談不上什麼管理知識,但是爲了服務顧客做好生意,就認爲有必要掌握顧客需要,沒有想到,由此追求實際需要的一點小小構想,竟能作爲起步的基礎,逐漸擴充演變成爲事業管理的邏輯。”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深的啓發甚至是感動。同樣是賣米,爲什麼王永慶能將生意做到這種境界呢?關鍵在於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顧客,研究顧客的心理,研究顧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滿足顧客的需要。不單純賣給顧客簡單的產品,而是將顧客的需求變成自己的服務項目,與產品一同給予顧客。

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出服務的價值。顧客從其他米店也可以買到米,但從王永慶的米店裏買米,會感覺自己的所得是超於產品價值的,這超出的價值便是服務。令人感動的服務決不僅僅是微笑能涵蓋的,它融合在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裏。如果去衡量的話,衡量的標準便是:你是否在與顧客交往的每一個環節上都細心地爲顧客的方便與顧客的利益着想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在如今技術高度發展、產品趨同的形勢中,一個企業如果想存活並發展,就一定要有超越產品的讓顧客願意爲之捧場的理由。只有樂於把方便給予他人,把利益給予他人,把溫暖給予他人,把服務給予他人,才能塑造出企業獨特的魅力,贏得顧客心。

 成功人士努力奮鬥的小故事3:李嘉誠

李嘉誠三歲時,家道中落,後來父親得了重病,不久離開人世,剛上了幾個月中學的李嘉誠就此失學。在兵荒馬亂的年月,李家孤兒寡母生活艱難。李嘉誠是家中長子,不能不幫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一位茶樓老闆看他們可憐,收留16歲的小嘉誠在茶館裏當燙茶的跑堂。茶樓天不亮就要開門,到午夜還不能休息,小嘉誠也抱怨過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槍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發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爲太疲倦,他當班時一不小心把開水灑在地上,濺溼了客人的衣褲。李嘉誠很緊張,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闆的訓斥。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位客人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反而爲他開脫,一再爲他說情,讓老闆不要開除他。

“沒關係的,我看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後要記住,做什麼事都必須謹慎,不集中精力怎麼行呢?”

李嘉誠把這些話記在了心間,之後,他把“謹慎”當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條。久而久之,竟使他練出了一種眼光,一個人是什麼職業,性格特徵、生活習慣、爲人處事,一見面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一切對他後來的事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隨後,李嘉誠辭掉跑堂的工作,從塑膠廠推銷員開始,一直幹到了業務經理。三年後,20歲的他做好了準備,要大幹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的一條小溪旁,租了一間灰暗的小廠房,買了一臺老掉牙的壓塑機,辦起了“長江塑膠廠”。隨後,經過反覆考察,他認爲塑膠花市場需求很大,於是大量生產,這爲他帶來了可觀收入。30歲的李嘉誠,已成了千萬富翁。正在塑膠花暢銷全球時,李嘉誠卻敏銳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人擁入這個行業,“好日子很快會過去”,如果再不調整,引起的後果不只是“濺溼衣褲”了。有人認爲他太保守了,但他認爲這是經商中必須具備的素質,那就是謹慎和預見性。

隨後他找到的是房地產。60年中期,內地的局勢令香港社會人心惶惶,富翁們紛紛逃離,爭着廉價拋售產業。李嘉誠正在建築中的樓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當時的地產價格來算,他簡直可說是全軍覆沒了。但他沉着應變,仔細分析局勢。認爲內地肯定會恢復安定,香港將進一步繁榮發展。在別人大量拋售房地產時,李嘉誠卻反其道行之,將所有資金都來收購房地產。朋友們紛紛勸他不要做傻事,他說:“我看準了不會虧本纔敢買,男子漢大丈夫還怕風險?”

李嘉誠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他從中獲得了雙倍的利潤。到1976年,李嘉誠公司的淨產值達到5個多億,成爲香港最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此後,李嘉誠節節高升,成爲全球華人中的首富。成功就是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全國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作精彩的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舞臺的正中央吊着一個巨大的鐵球。爲了這個鐵球,臺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

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穿着一件紅色的運動服,腳下是一雙白色膠鞋。 人們驚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擡着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這時對觀衆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臺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臺上。老人這時開口和他們講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着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着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着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那吊球動也沒動。他就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吁吁。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噹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臺下逐漸沒了吶喊聲,觀衆好象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麼解釋。

會場恢復了平靜,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認真地,面對着那個巨大的鐵球。他用小錘對着鐵球“咚”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樣“咚”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乾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着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一小錘一停地工作着,他好象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人們開始忿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塊大塊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象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進行到四十分鐘的時候,坐在前面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剎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着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着,人們好象都聽到了那小錘敲打吊球的聲響。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着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着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只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