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音樂界成功人士郎朗的勵志故事

音樂界成功人士郎朗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2012年,郎朗30歲。他的世界很大,被傳記作家稱爲“國際公民”;他的世界又很小,圓點是鋼琴。他是虎媽狼爸合作的天才,是商業與藝術合謀的奇蹟。

音樂界成功人士郎朗的勵志故事

  朋友是什麼

據說郎朗兩歲多的時候,看完動畫片《貓與老鼠》,很喜歡裏面的一段鋼琴曲,便無師自通地在自己家的舊鋼琴上彈出了這段曲子。天才的確不能用科學解釋,但也不排除當他們通過勤奮出人頭地後,需要一個始出於天才的故事。

可以肯定的是,郎朗的身上寄託了父母全部的夢想。從他三歲學琴開始,父親郎國任便全程監護。當時他們所住的院子裏,大家像打仗一樣拼着培養自己的孩子。郎國任與周秀蘭夫婦全身心地投入了這場拼爹拼媽戰,倘若不是馮導捷足先登,他們完全可以寫出一部更爲催人淚下的《我將青春獻給了你》。在郎朗瀋陽的舊居里,只有一張不大的木牀,一家三口曾經擠在上面。寬敞的客廳裏卻放着一架鋼琴,鋼琴周邊的環境收拾得井井有條,郎朗每天放學回家就與父親一起坐在鋼琴邊,沒有寒暑。一次,四歲的他去親戚家玩,一羣小朋友正玩得高興,老爸忽然擡腕看錶,說你該彈琴了。郎爸總還算留了點情面,沒把小孩直接拎回家,卻要求他將手放在地板上,模擬鍵盤練指法。其他小孩用同情的目光刺傷了郎朗。當然,多年後,當他的高端鋼琴俱樂部開張,一個會員一年的會費就夠抵童年夥伴一年的工資的時候,也算是報了這一箭之仇。

郎朗的童年是孤獨的,儘管成年後,他直着脖子喊“這就是我的人生,我願意”。但每個人都知道,這不是他的人生,這是他父母的人生。世界裏只有鋼琴的小孩,唯一交朋友的機會是一起學琴的孩子。但對於郎朗,這是不現實的。比他彈得差的,他瞧不上;比他彈得好的,他會像記住仇人一樣牢牢記住他的名字,直到自己超越他。

10歲之前,郎朗在瀋陽風光無限。得過少兒鋼琴比賽一等獎,上過報紙。當老爸騎着警用摩托車與他一起奔馳在通往鋼琴課老師家的路上時,兩個男人心中都充滿着豪情。有人將人生看做一種享受,有人視爲一場修行,而他們,將其當做一場戰鬥。

  孤獨的自行車

郎朗9歲,郎爸辭去工作,專職陪讀。父子倆登上去北京的列車。老媽一個人堅守瀋陽,爲他們提供配給。她每月給自己留下100塊生活費,其他的全部寄給在北京的郎爸,即使這樣,全家有時候還是要舉債度日。

培養一個天才的代價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好在郎朗爭氣,順利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附小。

回憶在北京求學的日子,郎朗印象最深的是“孤獨”。沒有了警用摩托車,沒有了熟悉的街道,郎朗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後座上,頂着北京七月的烈日尋找鋼琴老師的家。因爲不熟悉,時常走錯路。他的瀋陽話受到同學的嘲諷,在“天才”氾濫的北京城,他的過去的成就已經無法打動老師。有位女老師甚至很討厭郎國任把兒子稱爲“天才”,不客氣地對他說:“我看不出您的兒子是個天才。”郎朗用盡一切努力,也無法討好這位女老師,並且最終被她逐出了師門。

那是最灰色的日子,父子兩人都處於崩潰的邊緣。終於,在一件小事之後,他們暴發了。一個說就算去死,也不彈琴,另一個說,你去死吧,吃藥或者跳樓。老爸當然知道兒子沒有勇氣去死,兒子也不,知道老爸最寶貝的是自己這雙“天才”的手,於是用手抓牆。老爸果真崩潰,跪在他面前,求他不要這麼做;親吻他的雙手,像親吻着鋼琴的聖經。

風暴過後,一切平息。彈鋼琴就是他的命,他認命。

14歲,郎朗進入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踏上了獨自求學的道路。有校友爆料,他從來不上文化課,只是躲在琴房裏埋頭練琴。與其說他熱愛彈琴,不如說依舊是“超越”觀念在作怪,他的腦海裏一定有一長串名單,需要他一個一個地去超越。成年後,他接受各種採訪,很少描述自己對鋼琴的熱愛,而只描述自己的萬衆矚目。英國權威媒體《金融時報》的記者在採訪完郎朗後寫出了這樣的報道:“他不停地鼓吹自己,以及不知疲倦地亮出一串串名人名字的做法,很快就顯得比蠔油蘆筍牛肉還沒有吸引力(記者與郎朗邊吃邊聊)。”

  命運的霸氣外露

17歲,郎朗簽約經紀公司。他每天打電話給經紀人,詢問是否有演出。經紀人告訴他,他已經成功地成爲大師的替補,假如有大師因故無法參加演出,他就有機會頂上。然而,他卻並不是一號替補,而是第六號,也就是說,排在他前面的還有五個人。

然而,命運註定會向他展露笑臉。1999年,芝加哥的維尼亞音樂節上,著名音樂家安德烈·瓦茲身體不適,由郎朗頂替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演出非常成功,他一舉成名。有報紙記者甚至寫出了“如果郎朗是一隻股票,我借錢也要買”的宇宙無敵馬屁文。

郎朗的奔放與外向,中國面孔與“窮苦身世”,紮實的功底與擅長作秀的“童言無忌”,在某個節點上恰巧擊中了觀衆與媒體的G點。

一度,他被描述成了音樂廳裏的劉翔,鋼琴界的李小龍,頂着第一位征服西方觀衆的中國鋼琴家的名頭漂洋過海地殺回國內,成了一位陽光向上、不畏強權的“金葵花”代言人。而他也的確不負衆望地時常秀出自己的“愛國情緒”。“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都太老實,在外國人面前就要酷,就要爲中國人爭氣!”當在德國演出受到置疑時,他如是說。當他在白宮演奏了《我的祖國》後,在博客裏寫道:“我又獨自演奏了中國人心目中‘最美的歌’之一的《我的祖國》。能夠在衆多外賓,尤其是在來自五湖四海的元首們面前演奏這首讚美中國的樂曲,彷彿是在向他們訴說我們中國的強大,我們中國人的團結,我感到深深的榮幸和自豪。”當本不分國界的藝術落入凡間,被戴上愛國的噱頭,鋼琴師便已經失去了成爲藝術家的心胸。

 單色的世界

郎朗成名後,他的母親作爲最貼心、最盡職的助手,與他一起飛越全球。只要有可能,父親還會陪他一起接受採訪。無論是2006年所風傳的劉亦菲主動示好郎朗,還是2012年郎朗與鞏新亮的緋聞,郎爸郎媽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說話。一個說要兒媳至少研究生學歷,最好不是當演員的,一個說“如果娶個皇室成員還不錯,我跟查爾斯很熟,可惜他沒女兒”。

郎朗已經30歲了,好像無論是他還是他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臺灣鋼琴家陳宏寬認爲,郎朗在藝術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歸功於父母對他的過度保護。顯然,郎朗在某個層面是成功的。儘管尤勇大叔說,看到他閉上眼睛,他就起雞皮疙瘩,那不是因爲沉浸於音樂之中,而是作秀。另一位國外鋼琴大師也說郎同學不是在彈鋼琴而是在表演雜技。無論是作秀還是演雜技,都是觀者心態問題,郎朗手上的活兒絕對不差。只是,倘若正如哲學家所說,人生是多面的,郎朗的人生似乎絕對稱不上楷模更不應該被效仿。他的人生是單色的,挖掉那個黑白鍵盤組成的世界後,幾乎一無所有。

前去採訪他的記者常常受到這樣的叮囑:他到這個位置上,有點脾氣很正常,千萬不要問“質疑”的問題,切記!郎朗在接受採訪時,有時會表現驚人的坦率。他直言自己無法像有些鋼琴大師那樣保持神祕。“沒人看到我,那怎麼行?”如果真要選擇在家裏彈琴,他希望是“有很多攝像頭對準我,通過互聯網,我的演奏就能被全世界聽見、看到,我還能收到出場費……”

去年,郎朗參加了120場演出,這對於一個藝術家是不可想象的。藝術像酒,沉澱發酵後纔會醇香。而郎朗像一瓶茅臺原漿,不斷地被勾兌,勾兌出越來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氣越來越淡。當酒的品質開始對不起它的盛名時,負面評價如期而至。有指揮家說他“音樂素養淺薄”,英國《金融時報》更是毫不客氣地稱“他沿着名人關係的階梯向上爬”。

選擇什麼樣的人生果真是自己的事,更何況這種人生高高在上,紙醉金迷。他的成長經歷被無數琴童以及琴童的家長視爲金科玉律。可以想見,世界上不會再多出一個郎朗,而會出現無數個單色人生的父母與孩童,在沒有風景的成功學小路上鬱郁獨行,成爲精神色盲。